安息的邀請與操練

安息的邀请与操练

邱清萍

主耶稣邀请我们到祂那里得安息。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8-29)。

神创造宇宙和人类,有一个生命节奏的设计,有日也有夜,有劳碌工作的春夏,也有收割、休养生息的秋冬;人有呼与吸、睡与醒,六日劳碌作工,第七日就休息。我们的身体有奇妙的功能,也有特定的限制。身体的限制恰恰也是发挥它功能的重要条件,不尊重身体的限制,结果就限制了它的功能。

神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安置了一个保护我们的警报系统,帮助我们在压力太大,生活失衡时,警报系统就会亮红灯,痛与病就会出现。我们要学习尊重神的设计,按生命的节奏来安排我们的生活:工作有时,休息也有时;活动有时,安静也有时;保存有时,抛弃也有时;亲近神有时,服事人也有时。

耶稣知道我们的重担和压力很多时候来自骄傲自满的心,就是不能接受、不肯承认自己的限制,因为接受限制就等于认输,我们不能安息,是因为我们不肯安息。

所以耶稣邀请我们来得安息,带着一颗柔和谦卑的心到他那里。柔和就会受教,就会配合创造主对生命节奏的设计;谦卑就能接受自己的限制,愿意停下来休息和反思,调整自己的步伐和价值观。

耶稣还邀请我们与祂同行,与他同负一轭,效法祂的样式。这些都需要操练,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几个安息的操练:

独处与静默的操练

独处是学习不靠环境人事找到意义。与人群居不是不好,甚至很有必要。但是我们很容易受人左右,被群众的声音牵着走,而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神话语所指示的人生地图和导航器。当我们独处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天外有天,人外有神。我们重新调校人生的方向,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所在,有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人事的干扰,有真正的灵静。

静默是学习不靠感官刺激取得快乐。感官不是不好,凡是神造的都好,也有它一定的用处。问题是人很容易把五官所能掌控的事物绝对化,而忘记了神。暂时把感官的作用关闭,我们才发现眼外有眼、耳外有耳、内心的眼光与耳聪原来是造物主一早放置在我们里面,使我们与永恒挂钩,我们却一直被肉体的感官所限制,无法看见永恒世界的蓝天。在静默中我们超越感官的霸凌,在无限的时空里享受无限的宽广。

耶稣在忙碌的事奉同时,刻意在天未亮就去旷野独处与静默,亲近父神,把眼目聚焦在万物之根源神那里。回到根源就是回家,找到安歇之处。守安息日的诫命最终目的是以神为乐(赛五十八13-14),神就成为我们的喜乐,就有自由去享受神(MSG译本),那是何等的安息,一种知足、无牵挂、祥和宁静的身心状态。

调校生活节奏的操练

传道书说: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传三1),我们要重新安排时间和活动,以致工作有时,休息也有时;服事有时,独处也有时;说话有时,静默也有时。

史云生(Richard Swenson)医生行医多年,发现许多病人因生活太紧张而无力抗御病毒,于是他劝告病人要调整生活步伐,慢下来,省略不必要的活动,给自己多些空间去平衡身心,有足够的休息。后来他发现自己也犯了同样毛病,一周工作84小时。他苏醒了,醒觉他人生最宝贵的三样东西--与神的关系,自己的健康、与家人共聚的时间都被忙碌的工作取代了。他痛定思痛,毅然把每周工作时间减半,收入当然也减半了。每次回头看,他都庆幸自己能及早作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决定。

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名叫《留白》(Margin),指出一篇文章若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四周全没有空白,会是多么令人窒息!生活的设计也应预留空白,休憩,欣赏大自然、亲近神接近人。休息与安息带来心灵的苏醒,对自身的处境有了觉悟,可能生活有混乱,价值观有颠倒,就能及时调整过来。庄子的「虚室生白」很有智慧,房间空荡,灯光就照得愈明,愈多东西就愈多阴影,光亮就打折扣,找东西也愈难。这比喻我们要倒空心中的杂念,神话语的亮光就会更明亮,使我们更容易看得清楚。

从忙乱到专注的操练

耶稣说马大为许多事心里忙乱,但马利亚却选上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以神为中心。保罗说他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朝着神的心意和目标跑。耶稣说到尽心、性、意、力爱神时,强调这是「第一要紧」的,是一切道理的「总纲」。就像衣柜里那一条木棍,可以挂很多衣服都不会混乱。掌握以神的同在和心意为中心,专注这一件事,生活其他一切就找到应有的位置。

安息不只是放下,也是回归和恢复到那一件事,生活就有了神圣的中心来调校焦点。我们可以反思价值观有没有颠倒?欲望有没有失控?什么是不必要的重担,可以放下;什么是缠累我们的私欲和执着,可以脱去。这样,就除去很多的焦虑与牵挂,得享安息。

我们又可以按优先的次序来调整我们的期望:例如「先求神的国和义」,其他可有可无。调整我们的活动,先把重要及一定要做的活动放上日历,其他就看有没有时间。调整我们的拥有物,控制物欲,须知多买一物,就多一物要处理;也少了一些钱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定期反省及调整,能帮助我们的生活从忙乱到专注。

从繁复到简朴的操练

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他的书Discipline of Simplicity 将简朴的操练总结为三点:
              把所有当作神赐的礼物来接受,就不会与人比较;
              把所有交给神保管,就不会忧虑失去;
              把所有与人分享,就能倍增快乐。
这样不但少了许多烦恼与忧虑,也能经历喜悦而安息的心灵。

回应主的邀请

你在那一方面须要调校生活的节奏?如何留白?
你找到心灵衣柜那条木棍没有?什么是你「不可少的一件事」?
你有什么期望、活动和拥有物须要简化?
愿你此刻在主里享受心灵的安息。


心灵的安息

心灵的安息

邱清萍

自2022年二月以来,俄乌战争引起的难民潮多达一千多万人,包括外逃与在国内迁移的。他们流离失所,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重返家园。

心灵的难民

我们也许不是联合国定义的难民,却可能是心灵的难民,常被生活担子、忙碌工作的压力所追逼,还有各种难处与危机的打击,心情浮躁不定,心灵得不到安息。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诗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无论何处何时,遇到何事与何人,我心安处便是家。 

在人生不同时段,我们都曾经是心灵的难民,何等渴望得到安定与安息,好像大卫在诗廿三1-2所形容的: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没有任何非要不可的东西,那种知足的逍遥自在。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
          舒服轻松,甚至有闲心享受大自然。 「闲」字,开门去看看月亮,或「闲」字,到门外去看看树木,很
          休闲的感觉。

          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家是最能安歇的地方,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可是,我们都有经验,有时就算在家躺卧,也不一定真的能休息,想睡就能睡着,内心很多思虑烦扰,不能安歇。要安心与放心,心灵才得安息。心灵可以安息,身体就容易休息。

身体休息难、心灵安息更难

我们都渴望身心灵全人得到安息,一种知足、自由无牵挂、祥和宁静的身心状态。可是,对很多人来说,单单身体休息就很难,何况心灵的安息。

现代人有一种匆忙病 (hurried sickness) ,习惯了又急躁又快速的匆忙生活,我们讲求效率,急于求成,生活只有一种节拍,就是快、快、快,活动要多、多、多。结果为自己带来破坏性的压力,不但无法休息,而且带来很多病痛。

「忙」字心亡也,心灵的死亡;忙乱能强暴心灵,使它窒息。 Wayne Muller 在他 Sabbeth 书中指出:很多人为了追上时代,追赶成功的生活方式,已到暴力的程度。他指出他们:

          为了成功,与身体作战-
                 健康崩溃也在所不惜;
          与配偶儿女作战-
                 配偶受伤,儿女恐惧,也不愿花时间聆听和陪伴他们;
          与邻舍(包括教会弟兄姊妹)作战-
                 拼死保卫成功所带来的安全感或自尊,卷入无休止的冲突;
          与大地作战-
                 滥用大地资源为自己的成功服务。

而这些战争构成许多烦乱的声音,结果我们也与自己的心灵作战,听不见内心深处的呐喊和神的声音。 「忙」字心亡也,匆忙能强暴心灵,使它窒息。

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天马行空》(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中的女主角Evelyn 为生活忙得焦头烂额,要同时面对事业与家庭的危机,洗衣店的收据受税务局调查,婚姻出现红灯,女儿有同性恋人,还要照顾伤残的父亲等;生活大乱,思想与情绪也乱成一团,多方面展开战场,快要崩溃窒息,结果卷入幻想的世界,这是很多人能认同的经验。

匆忙使心灵迷失,不知家在何方,要离开高速公路,却不知要找那个出口?先知耶利米形容以色列人是迷失的羊,在众山间跑来跑去,忘记了回家的路。家就是安歇之处,安息之所,但是我们没有安息,忘了回家的路。

诗人在诗篇廿三篇自比迷失的羊,大牧人耶和华带他到青草地溪水旁经历心灵的安息,他终于找到回家的路。

安息与灵魂的苏醒

第三节「祂使我的灵魂苏醒」,安息带来意识的觉醒,环境依旧,心境却不一样了。我们都有找眼镜手机的经验,心情烦躁时,就在眼前,看不见就是看不见。心情平静时,就容易留意,就有觉醒。原来神一直与我们同在,我们却意识不到,在困境中会担忧,在苦难中会恐惧。安息能带来意识的觉醒。

灵魂苏醒了,生命开始转化,诗人与牧者的关系产生一些改变。以前「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现在是「你与我同在」,从「他与我」变成了「你与我」。神以前是远在天边,现在是近在眼前;以前风闻有神,现在亲眼看到神。

与人的关系也有了转化,甚至化敌为友,「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神丰富的爱使我饱足有余,福杯满溢,以致能以德报怨,甚至与敌人分享丰筵。箴言说:「人所行的,若是蒙耶和华喜悦,耶和华也使他的仇敌与他和好」(十六7)。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与苦难有新的看见,领悟与感受:

     不再迷失-「神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3节)。
     不再惧怕-「我虽然行过死荫幽谷,也不怕遭害」(4节)。
     不再困惑-能接受神允许的苦难。 「你(管教)的杖和你(拯救)的竿,都安慰我」(4节)。
     常存感恩的心-「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6节)。

安息与信心

心灵有安息就会开放,开放就会带来苏醒与看见,也产生了更大的信心。灵命成长需要心灵有苏醒、能看见。看见了,就会有信心。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reality)(来十一1),实底表示那事实一直在那里,我们看见或看不见都在那里,只是看见的人就会有反应。信心就是看见实底,肉眼看不见,但心灵的眼睛看见了。

灵魂苏醒了,看到了,信心就产生,这是神的恩典与作为,也要我们开放心灵,来承接神的恩典。心灵安息会带来苏醒,苏醒了就会看见,看见了信心就会提升;我们对主愈有信心,遇到事情愈能安息,就开始新的循环,信心也因此愈发增长。


主心我心

主心我心

邱清萍

再给我说一遍、这爱的故事

以马内利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人、
从无限变有限
一个无助的婴儿
诞生在一无所有的马槽里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奴仆、
从尊贵变卑贱
束腰屈身,为人洗脚
与贫者同贫、伤者同伤、
与被弃者同被藐视、同被厌弃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死囚
从全能变无能
甘愿遭遗弃、受冤屈、被鞭打、
钉死在十架上

祂本是神
却为了爱世上所有的人
祂来了,祂来,是为了你、我能到他那里
与祂永远同住。

耶稣出来传道,第一篇讲章是八福,八福第一福是「虚心的人有福了」,我们若追求像主耶稣,第一个功课是虚心,是谦卑虚己。

自恋狂与骄傲

在Covid 病毒还没来临之前,已有另一病毒,叫做自恋(narcissism),在西方社会传播得很快。早在1980 年自恋狂已被心理学家列为性格失常 (personality disorder);特征是从自我中心来看一切,当这种行为成为社会风气,就是自恋的文化。本来属少数人的心理病在过去几十年却成为美国社会文化的特征,2010 年出版的 The Narcissism Epidemic 指出自恋文化如病毒传播得很快,染上的人觉得自己很独特很伟大,对权势、成功、美丽有很多幻想,常觉得世界都欠了他 (entitlement) ,摆出一副高傲的神态,把别人都看成是可利用的工具!

《伊索寓言》有一个故事,说到一只苍蝇停在战车的车轮上,很得意地说:「你看我多厉害,经过的地方都会引起沙尘滚滚」 !

自恋狂的根源是骄傲的罪,骄傲是人的原罪,是所有罪的根源。骄傲最危险是根本看不到自己有罪,也不承认自己有可能犯错犯罪。鲁益师说:「假如你不认为自己很自负,你就真是非常的自负」。

骄傲的重担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记载耶稣在好几个城市行了许多神迹,那里的人终不悔改,耶稣就责备他们说:「你有祸了,你有祸了」。主看到他们因为自以为聪明通达,心中有骄傲,听不进神的话,自以为义,其实是背着自己无法承担的重担,错过了神要给他们白白的恩典。主又说那些像婴孩一样承认自己一无所有的人,反而能有柔软的心,明白神恩惠的道理,得享其中的福气。

然后耶稣在同一章28-29 节作了一个公开的邀请。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原来耶稣所指的重担是骄傲,是指我们因骄傲给自己带来许多的痛苦。很多人以为重担是指生活不如意、失业、病痛、环境和别人压在自己背上的苦难;虽不全错,但从上文看,更准确是指:骄傲使我们对一切临到自身的际遇有了错误的解读,使本来已有的生活担子更重更苦,担上加斤,而且不能放下,不得安息。原来不是困难本身,乃是我们以骄傲的心态,来解读困难而且作出反应,这才是问题所在。认了吧 !我们都是骄傲的人,只是程度的分别,我们都在骄傲的重压下苟延残喘。

我们对自己期望过高,总要在人之上,所以容易失望;不能接受批评,因为我是不会错的;不能忍受误会,因为自尊心过强,变得很脆弱;想得的一定要得,因为我配得这样的待遇;遇到不平的待遇会特别痛苦,因为谁敢这样对待我,他们不知道我是谁吗?不被欣赏与重视,世界好像塌下来,因为骄傲人的世界全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来支撑的,这个门面也破了,做人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骄傲的担子装着失望、不安全感、怒气、苦毒、不平和受伤的重压,使我们吃不下、睡不着,心里总是在斗争,不得安息。

主邀请我们到祂那里得安息

耶稣邀请我们效法祂的柔和谦卑,原来这是卸下重担,得安息的秘诀。柔和 (meekness 希腊文 praus)指受过训练的战马,能受驾驭,可冲前,也可顺服,用在我们身上乃是指为了爱神爱人而约束自己。柔和在希伯来文 anavah指意志坚定,有勇气及信念,能为更高的目标忍受重压,忍辱负重。

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要被捸捕时,彼得抽刀削了大祭司一个仆人的耳朵,主对他说:「收起刀来,难道我不能求父差十二营天使来救我吗?」主有能力却不使用,祂这种自我约束就是以谦卑束腰,是一种更大的能力。

耶稣要我们与祂一同带上轭,用祂同行。前人耕田,用两只牛带上轭,一起拉动机器。柔和谦卑才能与主同负轭,轭是受约束,是能力或强项受约束 (Strength/Power Under Control),是经过自我限制出来的平静(disciplined calmness)。谦卑是一种甘心情愿自我的选择,不是被人强迫或不得已的。

耶稣的虚己 (Kenosis) (腓二4-11)

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这在他的出生、在世生活卅三年、死在十架上充份的体现了出来。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二章勉励基督徒一起生活,要以基督的心为心。基督的心是柔和谦卑,祂以「虚己」 成就我们的救赎,也成了我们灵命塑造的典范。虚己希腊文是 kenosis,就是倒空自己( self-emptying)。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人、
从无限变有限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奴仆、
从尊贵变卑贱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死囚
从全能变无能

主像羊羔,为世人的罪钉死在十架上。祂的神性一直没有消失,只不过放在一边不用,神学家 Roger Olson 以睡眠作比喻,我们睡觉时把一切的知识能力都放在一边,不是失去,只是在意识上暂时不用了,但睡醒后一切都恢复了。主复活了,升为至高,吸引了万人归向祂,向祂膜拜。

主成为人,甘愿限制自己的全能、全知和全在,为了爱与顺服父神,也为了与人建立爱的关系。真爱必须出自甘心情愿的自由选择,自我限制是以自由选择不自由,这是奇异的爱。我们为了爱主爱人,是否也有这样的自由去选择不自由,限制自我?若能这样以主心为我心,我们在一起的生活就会不一样。

效法主:从虚己到像主(theosis)

保羅教導說:我們蒙救贖是要長成耶穌的樣式(羅八28-30 ),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弗四15),好像枝子連於葡萄樹。在基督裡我們成為新造的人,「這新人⋯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三10)。神救贖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恢復和活出神造人時所賦予愛神愛人的形像。

耶穌本是神,卻道成肉身成為人,使人可以效法耶穌,與神的性情有份 (彼後一4)。彼得教導說:神的大能與應許使我們可以與神的性情有份,東正教用希腊文 theosis一字來解釋,曾引起誤用和誤解,以為與神的性情有份就是變成神,非也,只指愈來愈像主耶穌在地上為人的言行心態,那種愛神愛人的生命。我們更像耶穌,不是在神的本質上像他,我們仍然是人,即使有一天見主面,必要像他(約壹三2),我們仍然是人。

基督為我們受死,使我們可以與他同活,以基督的心為心,學他柔和謙卑的樣式,自我限制,放下自己。我們與主的生命聯合、像葡萄樹與枝子,主在我裡面,我在主裡面;我們與主同死、同復活、同坐在天上 (弗二6) 。這是主已成就的事實,我們透過靈命操練如聖言心禱、意識省察、認罪悔改、信靠順服等把已發生在我們裡面的改變,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來。我們親近主,效法他的樣式,這是最能發揮人之為人一切潛能的途徑。

十二世紀的伯納 (St Bernard of Clairvaux)曾說:驕傲始於不能愛人,結果也不能愛神;謙卑始於愛神,結果也必愛人。驕傲是與人較量後產生,覺得比別人好;但也可能覺得比別人差,於是產生自卑,原來驕傲與自卑是一物的兩面,都是始於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愛人,結果也不能愛神。而謙卑的人能虛心接受神無條件的愛,而且回應神的愛去愛神,結果也必愛人。伯納提出驕傲與謙卑的十二個梯級,說明兩者都有一個過程,能及時有自覺去調整是很重要的。

有一信徒的生活非常討主喜悅,天使都很愛他,甚至求神賜他一種新的能力。神說你們可以問他要甚麼能力,他卻說我很知足沒有甚麼需要。天使卻堅持要給他,他說:「好吧!給我一種力量可以幫助很多人,做很多好事,但做的時候連我自己也不自覺。」自此以後,每逢他後面的影子遮蓋到的病人,都會有很奇妙的醫治,但假如來求他的人是在他前面的影子,就得不到所要的。

 


孀居之歌

孀居之歌

游陈慈爱着

邱清萍编译          

许多朋友都想知道游牧师离世后,我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孀居之歌,有悲有喜,现在回想,不禁惊讶,神是何等怜悯我!

我天生胆小,也许因为我从小被宠惯吧!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母宠爱,又有五位兄弟包庇保护着我。我怕黑、怕小动物-特别怕老鼠;屋外打雷、狂风暴雨都会使我惊怕,要我独自留在家中是绝不可能的事。

神却借着婚姻的生活改变了我。我和游牧师加入中信时,王永信牧师已经给了忠告:机构服事与教会牧会不同,我们没有一群固定的会众,可以每周见面,有需要随时可以得到支持。我们必须翻山越岭,过桥渡海(当然有车有飞机可代步),去服事不同的会众,以信心仰望主的供应。

从一开始游牧师就要经常出门,留下我独守家门,照顾两个孩子。我心里很愿意使他没有后顾之忧,安心事奉,可是他不在家的日子,我总是很惶恐。

记得有一个星期六,我带着大儿子去看病,医生好奇地问:「为何你的儿子总是在周末就有哮喘?」后来我才知道,孩子因父亲总是周末不在家,心中很多焦虑,不知如何表达。我也不好过,每次游牧师要出远门,离家之前一晚我就已经控制不住哭起来。过后我又为自己的懦弱,使他担忧不安感到内疚。他不在的时候,我多希望听到他的声音,可是,以前打长途电话不是我们这些穷传道能负担得起的。我为自己不能做个称职的师母内心有愧。

此后,每逢遇到难处,或忧心忡忡,我就会来到神的面前,重温当年想嫁给传道人的「雄心壮志」。还记得是我们第一次的约会,游牧师开门见山,问我是否已经奉献全职事奉。原来他还在念神学,没钱也没时间,不想随便交个女朋友。

神却已在安排!不久之前,我曾回应神的呼召,愿意事奉他,只是还不知道这条路要怎么走。当时我向神说:「你知道我不会讲道和教导,也不会写文章,只会弹琴。假若合你的心意,求你为我预备一个能讲道的配偶,我愿意在背后支持他。」想不到两个月后某主日,一位从达拉斯来的神学生,出现在底特律我的教会聚会中,游牧师和我就这样不期而遇了,神就这样把我们撮合在一起。每想起神奇妙的安排,和自己所许过的愿,勇气和平安就会涌上心头,驱走一切的忧惧。

七年前,2015年,游牧师搬进他在天堂的新居,我只好独个儿留在地上。感谢神,我的小儿子一家住在一哩外,照应很方便;大儿子一家则住在洛彬矶,我们时常通电话。他们都非常关心支持我。中信同工也在附近,我们常来往,生活不寂寞。我常常会想念游牧师,希望能在梦中看到他,可惜他在上面乐不思蜀,与他的好友们相聚得不亦乐乎,忘了回到我的身边!

还好我把他骨灰的盒子放在钢琴旁边的玻璃柜里,我们在灵里长相厮守!我常不自觉地在脑海里与他谈心,甚至多过他以前在地的日子,真不可思议!每到他的生日和我们结婚的纪念日,我总会拿起过去的情书再三细读,沉醉在甜美的回忆中。奇怪信中有些话却好像第一次听见,仿佛年轻英俊的他就在眼前,是那样的贴近,那样温暖着我的心窝。 

很多朋友不知道我俩是同一位助产妇接生的,这也是我们后来才发现的;而在我们决定结婚后,也是她在香港以提亲媒人的身份安排双方家长见面。神在幕后行的事妙不可言!有时我与游牧师关系紧张,我就会想自己是否嫁错了人?游牧师就会调侃说:想也没用!神在我们还没出生前早已拍板定案,跑也跑不掉。

有一次我跟几位同工到亚利桑那州度假,我们坐在一个餐馆享用美食,眼前的风景美不胜收,突然我悲从中来,他若在多好,这美好的时光我好想与他共享啊!

另外一次,我约了詹唯明这位做辅导的朋友一齐用餐,一见到她,里面的情绪如堤崩倾泻出来,不能自已。这是游牧师离开以后,我第一次流泪。辅导说:放心哭吧!也真谢谢她,这一场的抒发让我放松了好多。

最近我参加最小弟弟的安息礼拜,我坐在一位姪儿旁边,眼泪就是不停的流,希望没有使他感到不安。我不常流泪,但是感谢神我还能哭,神以眼泪医治了我的伤痛。

感谢神没有离弃我,而且赐我健康可以继续服事他。是啊!游牧师虽然不在,我仍然可以继续服事主。每天早上,灵修完毕我就练琴,我要让手指保持灵活,可以在教会和诗班,及附近一些护老院司琴,让圣乐提升心灵,生命更美丽。

有时,中信临时需要义工,我会去帮忙。我也在一个名叫SHARE的事工上稍尽棉力,原来经济不景气,很多人虽有工作,但收入微薄,付不起昂贵的租金;另一方面,有些老人或病人需要照顾,家中也有空房,可以提供住处来换取照顾的服务。这事工就帮忙把两方联系起来,然后我就把所得的资料输进电脑存档。

最近我也加入EPH (Emergency Prep Help) 担任义工,特别为高龄人士提供训练和设备,在紧急情况如水灾、火灾、地震时知道如何逃生,保护自己。我的工作是在家中预备一袋又一袋的「救生包」,在训练班中送给学员们。

我希望自己老而不呆,因此督促自己继续学习。我喜欢在每天下午看书,温故而知新,曾经读过的书再看还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我特别喜欢看传记,看到神在不同的人生命里的作为,信心就得激励。我也常跟朋友在社交媒体或电话上交谈和交流,乐也融融。

晚上为了保护日渐衰弱的视力,我尽量避免在电脑前面操作,那就来个文化之旅吧。我收看有关中国文化的电视节目,学普通话,既有娱乐,又有学习,何乐而不为。我的小儿子有一次对我说:「你看这么多中文节目,你还记得怎样说英语吗?」噢,难怪我的英语愈来愈像Chinglish!

孀居之歌,有沉郁的悲调,但更多时候是神同在的乐歌。神以出人意外的平安陪我度过艰难的日子,我深信游牧师是去了他所爱的主那里,也是最安全的美地,有一天我们必重聚。死亡不是生命的句号,只是逗号而已;是时间的最后一章,却是永恒的第一章。


从后视镜看人生体验-访游宏湘牧师(一)

从后视镜看人生体验-访游宏湘牧师(一)

采访:邱清萍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游牧师(注)从体检结果证实患了胰脏癌,那是一种「没有先兆、发现时已太迟」的癌症,杀伤力强大,症状是腹痛、没有胃口、日渐消瘦、便秘而且痛楚难当,医生一般估计能活三个月至半年。

就这样游牧师上了驶向死亡谷的不归路,路上有爱妻相陪,也有亲朋好友的关怀问候,但到站只能自己一个人下车。这是一个怎样的旅程?身体的感受以外,他还会关心什么事?从倒后镜看走过的路,他会如何整合人生的体验?

圣诞节后一天,廿六号,游牧师与数位旧友重聚,共进午餐。其中一位正经历家庭破裂的痛苦,虽然大家都是旧相识,谈话间仍要如履薄冰般格外小心,免得碰着伤处。游牧师关切地提问,却一语中的,正中痛处,只见友人眼泪夺眶而出,把内心境况如盆托出。游牧师这位心理的「外科」医生,是否也能如此不避讳地正视常人所禁忌的死亡,坦然出入自己的心境,写下他人生的最后篇章?

作者与游牧师四十载同工,在生活为人与事奉上曾得到他许多的启迪与帮助,还合作出版了两本书。他们夫妇是我的良师益友,此刻阳关三叠,访谈除了一解惜别情,更盼望留下神厚赐他的人生智慧,夫妇同行所采撷的美果。好让我们这些尚未「到站」的人更好的准备自己,有一天也要走上这条必经却陌生的路。


与游牧师夫妇相约在一月廿六日在他们家中访谈。那天,游牧师面容清瘦苍白,他说瘦了十磅。吃得下吗?还好。痛吗?有一点。化疗第一个疗程比想像的好,副作用不大。话匣子打开了,他的声音显得疲累,我提醒自己访谈不要太长。 「我们是多年同工,能谈谈就是乐事,不一定要写成文章刊登出来。」他作了开场白。我想起他一知道自己的病情,就打电话给亲友,仿佛在「道别」。游牧师是重情、与自身状况紧密接轨的人,与他倾谈必可畅通无阻。

「你说得对,我现在正是用倒后镜来看已经走过的路。当死亡如此接近,看事物的角度自然会不一样。生命尚有廿年的人,与只有几个月的人就看得不一样。在回顾的过程里,我特别深刻体会到,几十年来所相信和教导别人的东西,此刻原来更显真实和宝贵」。

苦难是真理的放大镜吗?能叫我们看得更清楚吗?我请他举例说明。

「基督徒的人生永远是双赢的,什么意思?圣经不是说我们『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吗?无论活着或死了,都有益处,这是双赢啊!又如保罗说他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可以感恩,这是一个选择,就算面临死亡,靠着主都可以使之成为可感恩的事。人生的路是易是难,是顺或逆都有恩可感,这是双赢!又如耶稣说:『一天的忧虑一天当就够了。』今天的忧虑今天当,明天会变成今天,到时也就能担当了,还是赢!圣经的真理千古不渝,因为事实就是如此。几十年来我这样相信,也这样教导别人,现在要活出来,倒真管用!实况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

「现在不痛,下一刻会痛吗?我无法为下一刻的痛来忧虑。目前每天吃两粒止痛丸,里面已有吗啡,暂时还可以应付;什么时候痛楚加增,要每四小时一粒,到时仍然可以应付。但到最后需要量增加到一个程度,痛是止住了,但人也昏迷了。无论现代药物多么棒,也有止境。我能掌握的就是那么短暂的一刻,我能做的就是珍惜此刻,靠主度过。几十年所信所教的,此刻正面临真实的考验。我没有胃口,至少还能吞得下食物;我感到痛,至少还有止痛药,比止痛药没发明之前的人幸福多了」。

我们刚吃完午餐,菜肴是同工精心泡制的,希望能剌激他的食欲。我吃得津津有味,他却浅尝即止。这种情况难道只能忍受吗?为什么不求神医治?

「我曾以:『你想点(怎样)死』为题问听众,想死于心脏病呢或老人痴呆?想快死还是慢死?无论怎样想,结果还是难逃一死。我绝对相信神可以医治,神随时可以行神迹,但不死就是神迹吗?复活不是更大的神迹吗?人不死就不会有复活,得一个更新了的生命。你情愿要一个身体伤残而不死的生命呢,还是复活荣耀的身体呢?若所有的病神都会医治,那里还有人死呢?

「有人写信对我说:『我的神学与你的很不一样,我认为"you must be healed(你必须得医治)"』。我若是年轻一点就会回覆他,但我没有回,因他的动机和目标与现实相差太远。试想神若不听他的祷告,是否神就是不信实呢?约伯朋友说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信心还比约伯强,但结论是什么呢?对我来说这已经不是信不信的问题,乃是对圣经全部真理的了解。我们要正视死亡的真实性,及无可回避性。圣经清楚说了:人犯了罪,死就临到了众人。拉撒路经历了复活的神迹,最终还要再死。当体检证实我患了胰脏癌,我就对慈爱(师母)说:『我们要作准备了』」。

难道你连活长久些的愿望都没有吗?

「我患了胰脏癌,年日似乎无多,但受痛楚煎熬,活长些不是更苦吗?要活多长才够长呢?七十岁时想活到八十,八十想活到九十,这种想望是人之常情。但人生七十古来稀,美国男人平均寿数七十八,我只差几年,若我现在去,是否就吃亏了呢?还有比我更年轻就走了的呢」!

你如此坦然从容面对死亡,除了接受这是生命的现实外,是否觉得神已赐你一个美好的人生,对已过的岁月没有什么遗憾?

「我觉得已活得差不多了,靠主恩我已尽了自己的力量。就算神延长我的寿命,我的事奉会怎样?体力、记忆力、活动的能力样样下降,很难定夺什么才是收手最适当的时候。当然神若要再用我,祂会有不同的安排;但此时此景我愿意接受神对我生命的安排,无怨也无悔。神赐我贤妻共度一生,儿子都已成家,生儿育女。在『中信』神又赐我美好的同工团队,几十年前后这么多好同工,还有所服事的教会许许多多宝贵的弟兄姊妹,我实在很满足了。神供养引领我一生,我已经历过祂的信实与可靠,祂为我生命所安排的时间与计划也是可信可靠的。

「当然,作为人我们有自己的梦想与渴求,人人都想得到最好的:最本事、最漂亮、最长命,但得到了又怎么样?没有人喜欢限制,包括死亡的限制;我一想到今年不能与家人同过圣诞,不能看见孙儿长大成人,成家立室,心中自然难受。但我要学习接纳限制,就算是死亡的限制也得接纳。这很难,但到了不得不接纳的时候,顺服是唯一得到平安的途径。

「我另外的挣扎是: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如何画出两者之间的界线?例如我要不要做化疗?现在决定做两个疗程再决定是否要继续,若到时身体实在担当不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治疗的结果若比病本身更可怕,那又何必执着要治疗?什么才是『人的尽头』,怎样才算『尽了我一切的力量』?怎样才算『降服在神的旨意下』?根据医学统计,患胰脏癌的病人一般只能活少至两三个月,多至一年半载,当然有例外,但是否我要坚持我就是例外」?

游师母,你的反应如何?

「我一听到他有可能得胰脏癌,就知道不妙,心里开始作准备。后来听见医生的证实,我对他说:除了信靠顺服,我们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刚才他说今年可能不能与家人同过圣诞,我在想,你在天上过『圣诞』更有意义,面对面见到圣诞的主人翁,不是更好吗?我知道你要去的是绝佳的地方,我一定会跟着来的」。

游牧师摇摇头接下去:「话虽这样说,却无法扫除我内心的惆怅!我走的时候,妻子在身旁陪伴侍候,她走的时候谁来陪伴侍候?」夫妻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总的来说,我能坦然面对即将完结的生命,但有时仍然会思潮起伏,有所牵挂!也许我要学习接纳人生的不完美」!

师母若有所思在点头:「是啊,先走的比较有福。那天,医生打电话给他证实后,他打电话来告诉我,我正在做义工,听后立刻收拾东西回家,不过心中仍有平安」。

「无论怎样平静,身体都会发出不同的信息」游牧师似在担心。 「最近她开车就上错超级公路,同一条路开了几十年,怎可能错?内心有压力就会身不由己」。

师母解释说:「我不能让身体跟着情绪走,身体出了事我如何照顾你?」她身负重任,求神特别加她力量。 「我现在每天逼自己去运动,保持身心健康。这是一场仗,我需要养足精神」。

「也只能一切尽量照旧,有时不一定做到,尽力就是」游牧师显然不想妻子受压太重。 「这世界是为活人而设,不是为死人而设;要离开的人尽量不要给留下来的人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他们还要继续活着。我到时手一松,头一偏就走了,但我的亲人却要处理许多后事。我已向医生填交预设医疗指示(advance directive),免得家人在我病危时难以取舍。特别慈爱对财务的事不感兴趣,我更要作好交代,」。

我看看师母,她眯着眼在笑,现在要开始学管财吗?

「非也」游牧师挥一挥手,「她在这方面已不可教也,好在她有自知之明。两三年前我开心脏手术时已把这些事向两个儿子交代清楚了,当然现在比上次更接近死亡,在一些细则上就必须更落实一点」。

生离死别对家人的打击特别大,尤其是彼此相爱的家庭。两个儿子和媳妇(Patrick & Christina, Amos & Laura)及孙儿女 (Nathan & Amanda, Mia & Anika)有什么反应呢?

「不久前,两个儿子和家人来我家共聚一个星期,谈了许多。我特别向两位媳妇表达感激,谢谢她们爱心的付出。」师母接着说:「孙儿女似乎也能明白,那天他刚做完化疗,八岁的Anika看见祖父,微声问我:『爷爷样子很累,是不是做化疗都会这样?』Mia仿佛突然长大了,来我们家都会帮忙洗碗」。

大家都感到时间无多,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我最近打了一个电话给中信一位旧同工,为一次开会说话顶撞了他向他道歉,他说已忘了那件事。在世日子无多,我感觉这方面的交代是重要的」。

还有什么是你很想做的事?

「最终还是关系重要,而不是做什么。此刻对我来说,只有与家人、同工、朋友之间的交情最值得回味。工作的成就与成绩在此刻都不重要,许多人的事奉不幸都是为了自己,而别人很快就能感觉得到,这种体验使我对外表的成就觉得微不足道。你认识我的好友李乃光?他也是患胰脏癌去世的,最近再看他写的书,里面提到他在病危时刻,收到各种的问候卡片与勉励,最使他受安慰的是一位朋友在信中说:『乃光,我舍不得你』」。

「我舍不得你」,这大概也是游牧师对众亲友的心声,我在他哽咽的声音、眼中的泪珠里感受到了。

(注)游宏湘牧师是「美国中国信徒布道会」(简称「中信」)资深同工,曾任副总干事和总干事,近十多年任事工专员,代表中信服事各地华人教会,与作者合作着有《同心同行》和《教会冲突的处理与重建》。


从后视镜看人生体验-访游宏湘牧师(二)

从后视镜看人生体验-访游宏湘牧师(二)

采访:邱清萍

我于一月廿七日再度到游牧师府上,接续上次未完的访谈。他说前一晚睡得很好,早上的精神也比较利落。我请他从「诚信」(integrity)、「人际关系」(relationship) 及「家庭」(family) 三方面分享他个人的体验,据我与他四十载共事的观察,这三方面似乎是他人生的核心价值、事奉的重点,他也同意,我相信也是他遗爱人间的美好礼物(legacy)。

「有一次与一位中信董事谈话,他也指出我很重视『诚信』,我想『诚信』与『关系』及『家庭』是息息相关的。我未信主已经很认同以赛亚书第五十五章第八、九节所说的:『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岂不是吗?神若真是神,肯定与我们不一样,肯定远超过我们。信神而不降服于神,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摩西蒙神呼召时,自感不配胜任神的托负,就对神说:『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呢?』神的回答指出:你是谁不重要,或不相干(irrelevant),最重要我是谁,我是自有永有的神,是你先祖的神,(与你有关系的神),只要我与你同在,你还怕什么?

「为何诚信及关系这么重要?耶稣说祂是为羊舍命的好牧人,若没有这个关系,豺狼来的时候,祂大可以像雇工一样,为了自保逃之夭夭。牧人视羊为宝为贵,就因为这个关系,甚至可以为羊舍命。圣经很强调神与人的个人关系,而我自己也因童年缺乏父爱在这方面感受特别深。中国人强调仁义,「仁」是在二人关系中才能发生,若我眼中只有自己一个人,我说对就对,要做就做,还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言?

「诚信对传道人特别重要,我既然承认自己是基督徒或传道人,顾名思义是跟随和追求像主耶稣的人,若我们行事为人名不符实,难怪会被人指责为『假冒伪善』。我曾在一夏令会中与已故周主培牧师同室,他问我传道人最重要的资格是什么?我说是神的呼召。我常想,比传道人聪明、有本事的大有人在。一个人蒙召传道,是神为祂自己的荣耀特别分别出来的,我们就要不负所望,活得像个传道人」。

但有些人觉得传道人最重要是把神所交托的工作做好,于是拼命工作。他们认为只要工作做好,有时越了界线也是不得已的事,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在神眼中,我们的为人是最重要的工作。作为传道人,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帮助人经历生命的改变。而这些都在我们与神、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出来,若传道人诚信有问题,与神与人的关系就会出问题,事奉就失去了意义。当然这不表示传道人行错了路就没有回转的余地,只要我们真诚悔改,神赦罪的恩典够我们一生使用;但要知道,重新建立诚信在人那方面是很费时费力的事」。

诚信是为人的根基,若毁坏了,在上面愈努力兴建其实愈危险。外表看不出,但迟早楼塌人毁。

「出事的人多数是有本事的人,成功使人自我陶醉,误以为自己是另类的人,而失去警醒的心」。

前面你说过:「不幸许多人的事奉都是为了自己」,使我想起「一将功成万骨枯」那句话,有些爬得高位的人在过程中踩踏伤害了不知多少人,他的成功是以牺牲别人来换取的。会不会很多领袖的事奉是用别人来成全自己,而不是自己去成全别人?这与诚信及关系是否也有关连?

「我们很容易把个人野心与神的旨意混淆了,人的动机是很混杂的,我相信一般传道人都诚心爱主爱人,但人很难胜过『自我中心』的试探。例如以数字来堆砌个人的成功故事,结果为了达标而不择手段。重要是要有『自觉』,并且刻意选择尊主为大,把个人的意愿放下。那些坚持『我说了算』的人实在缺少了自知之明。

「现代人太忙,没有时间建立关系,而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因为太忙,我们急于求成,未建立诚信,关系已经出事了,结果人与人之间难建立有意义的沟通」。

游师母补充说:「同工的关系的确需要时间来建立,除了一同事奉外,也要同哭同乐,我仍然很怀念以前每年一度的同工退修会,和上班以外的交往,一些深厚的友情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游牧师补充说:「诚信也是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这是为什么家庭暴力的杀伤力是这么大,因为信任被践踏了;每个婚外情都是从说谎开始,诚信破了产,婚姻还能以什么来维持?与下一代的关系方面,我们夫妇秉承圣经『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二24)的教导,尊重两个儿子与他们妻子的关系。圣经的教导不但重要,也是行得通的」。

你们如何向下一代表示尊重呢?

「我们曾与大儿子合买一幢房子,在他成亲后,我们请他把我们的名字从合约中除掉,放上媳妇的名字。另一次,我对大媳妇说:『我不会在你的背后与儿子谈你们之间的事,我会尊重你们的抉择和处理事情的方式』。界线清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当然他们若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是会当作建议提供给他们参考的」。

你们夫妇在这方面都能意见一致吗?

「大致可以,当然有些小节也会有差异。例如在财务上应该帮多少,慈爱会比较小心,不想影响儿媳的自尊及自主权。圣经的原则很简单,却很实际有用。平时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就较易处理得好。我常觉得为人父母对下一代不干涉就算为有贡献。可以向他们表达爱心,但不要坚持方法。他们若没有请教我们,也不要自动请缨。尊重他们已经是成人,能作抉择,也能承担后果」。

这很难,父母出发点是关怀,且愿意提供帮助,不是很合情合理吗?这算为干涉吗?

「干涉与合理是两回事,即使我觉得他们不合理,也应该尊重他们的自决权利。事实上,有了手机后,一切资料垂手可得,年青一代更无须请教父母。记得儿子和媳妇第一次买了房子,因为不喜欢地毡的颜色,决定拆了换新的。我们知道后很不以为然,房子是借贷几十万买回来的,再加上几千元,何必担上加斤呢?不过我们只是夫妇两个人彼此说说而已,也没有对他们说。他们看法完全相反,既然几十万都借了下来,不在乎加多几千元,摊开几十年还款,生活写意些,绝对值得。两代之间的代沟,就是这类价值观的问题很头痛。不过我们认为尊重他们还是对的,毕竟路是要他们自己走出来的」。

我想起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尊重」是待人的首要,而家庭是实践的基地,谢谢游牧师夫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好戏在后头—下半生的召命

好戏在后头—下半生的召命

邱清萍

我在美国中信服事了44年,2018年退休。

退休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只从工作及经济收入的角度来看,更是从身体变化和生命成长的过程来看。对我来说,退休(re-tire)是生命换轮胎、换跑道的时候,车子的性能--身体的健康还很好,还可以走一段可长可短的路。

一百年前,人的寿命只有五十岁左右,现在差不多加倍。波士顿大学的The New England Centenarian Study指出2010年美国有七万人是一百岁以上,百岁人瑞的人口相信还会继续增加。以往人生下半场始于廿五岁,才刚建立事业与家庭,正是拼搏的时候;现在下半场可能始于五十岁,很多人事业已有成,家庭责任快将完毕,儿女已长大。下半生该如何渡过呢?

有人说:下半生应从现在开始,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会活多长,可能是一百岁,也可能是六十、七十或八十岁。我们的下半生都可能从现在就开始。

从中年哀歌到老年凯歌

诗篇102篇可说是中年的哀歌。 23-24节诗人说:「神使我的力量中道衰弱,使我的年日短少。我说: 我的神啊,不要使我中年去世。」作者感叹生命的消逝,看到天空飞过的三种鸟儿,发出悲叹:

第六节他说自己如旷野的鹈鹕。旷野的荒芜与寸草不生,影射了许多面临中年危机人士的心境,空巢加上失业或退休,人生好像失去目标与意义,载不动许多愁。诗人又自比废墟里的猫头鹰,很熟悉黑夜的消沉,理想破灭,若加上病痛和失眠,日子就更难过了。第七节他看到自己像房顶上孤单的麻雀,老来无伴形单影只,无处话凄凉。

可是到了24和 27节,诗人内心的景色开始转变。他从日影偏斜的傍晚,抬头看见了万代无疆的神,天地都要像衣服渐渐残旧,你却是更天换地,永远长存的神!

诗人的心灵与神相遇,与永恒接轨,看见了盼望,哀歌变成了凯歌。在诗篇103篇他发现自己的心境如麻鹰返老还童,超越时空,展翅上腾。难怪他情不自禁地称颂神赦罪和医治的大恩,唱颂出神救赎他脱离死亡的凯歌。

是的,连死亡也不可怕了。难怪我们中间已离世的:
苏恩佩曾说:死亡,别狂傲!
杨牧谷曾说:死亡,我会活得比你长!
葛培理曾说:你们听见消息说我死了,不要信啊,我不过搬了家,换了地址而已。
游宏湘曾说:癌症不死就是神迹吗?复活不是更大的神迹吗?

五十知天命

人到半百才知天命。天命就是天道与召命,五十岁才明白人生的意义和神所托负的使命。原来我们的上半生预备好自己这个容器,下半生才能装载生命的智慧。上半生所经历的一切都为装备磨炼我们,以致下半生能掌握生命的意义和使命,活得精彩。

圣经人物雅各上半生骗人也被骗,跌跌撞撞,后来在雅博渡口与天使摔跤,脚瘸了,生命却有了苏醒,有了新的名字—以色列;他明白了天道,领受了召命,祝福了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世界。

另一个人物摩西在上半生曾以血气之勇保卫同胞,把欺侮同胞的埃及人打死,却发现这不是神要使用他的方法。他受旷野生活熬炼四十年,到了下半生,容器预备好,神的召命就临到。

罗理察(Richard Rohr) 称人生受熬炼的经历为「向上跌」,原来跌不一定都向下,只要用心学习,很有可能是向上跌,生命更成熟,可以肩负神所交托的使命。这是天道的奥秘,往往到了中年才能明白。

召命是从神而来的呼召与差使,催逼我们带着福音的大能与圣灵的同在,进入不同的生活场景,用神所赐的恩赐、才干与机会,与神一同建立祂的国度。潘弗德立(Frederick Buechner)认为当我们内心最大的喜乐,与世界最大的需要结合,就产生了召命。一个人看到世界某方面的欠缺与需要,内心有了感动与催逼,觉得除非自己奉献身心来回应,否则不能满足喜乐,这就是召命。

我们经过上半生的甜酸苦辣,进入中、晚年,可以把过去的经历作一整合,化为智慧,这就是摩西在诗篇九十篇所说:「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我们可以从上半生与下半生的不同看出智慧的成果。

上半生所寻找的是一位能替我们圆梦的神,到了下半生,我们却追求圆神的梦。年轻时代的梦多围绕自己的学业、事业与婚姻,祈盼神来成全。然而我们的梦想经过岁月的冲洗,多少带来失望与痛楚,或已经破碎幻灭;我们才发现只有活在神的梦中,生活才有意义。这个梦就是耶稣所要建立爱神爱人的人生。

我们年轻时苦苦寻问「我是谁」的问题,到了下半生又会再出现,但答案很不一样。当年把个人身份与价值建立在物质财富、功名成就,和别人的评价上;现在明白「我是谁」全在乎神是谁。像摩西在旷野领受召命时,问神「我是谁」可以担此重任?若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摩西已一无所有,神却给他一个更可靠的根基,神是自有永有,在他里面建造生命,身份永不会有危机。

我们年轻时靠身体感官认识和建立自己的世界,年龄渐长,感官的功能如汽车开始出现故障,又如花草渐渐衰残,此时若能透过灵修和灵静的操练,更多关顾心灵的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四16)。心灵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是神向我们说话很重要的渠道,年轻时忽略了,现在可以急起直追。

很多人上半生重视做事与成就,下半生开始明白做人与成长的重要。以前永恒很遥远,如今明白瞬间永恒,现在就可以开始。圣经说爱是常存、永不止息的。什么时候我们住在主的爱里面,活出爱来,我们就是活在永恒里。

信不信由你,你我活到一百岁的机会愈来愈高;若你现在五十岁,你还有五十年的寿命,你对下半生会有怎样的省思与规划呢?你会如何结合内心的负担与世界的需要,为神交负的使命好好过你的下半生呢?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是澳洲队对日本队,将结束时,日本队以一球领先,但最后八分钟,澳洲队连进三球,大获全胜。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比喻人生像一场比赛,对手是自己,无论前半生打得怎么样,最后几分钟很重要。有些人过不了关,晚节不保,很可惜!我们需要经常操练,配合圣灵教练的引导,仍有机会大获全胜。

 


爱中无惧

爱中无惧

邱清萍著

始祖堕落不只是犯了罪,也失去了爱神的本能。透过耶稣的救恩,神吸引我们重新爱祂,也以祂的爱来爱人。尽心、性、意、力爱神及爱人如己是所有属灵操练的出发点,与主在爱中联合是生命成长的目标。

我们原本就是蒙爱的,因此要活得像「蒙爱」的人。我曾在《活在爱中》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我们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之前,神已经爱我们了。我们受造来这个世界就是为了享受这个爱,分享这个爱。我们的心灵一直在寻找这份爱,就证明它本来是属于我们的。寻找,因为曾经拥有,后来失去了。浪子想回家,就证明他本来有一个家,曾经享受过家的温暖。我们要做一个蒙爱的人,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蒙爱的,后来却失落了」。

基督徒是在失落中被神寻回的人,基督徒的成长就要活得像蒙爱的人。但这样「活着」是不容易的,因为现实生活很多相反的讯息,带给内心烦噪不安、忧虑与恐惧,例如:你又失败了,再没有面目见人了;你真倒霉,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你样样不如人,真是一无是处!你要成功,先要使别人失败;你要树立自己,先要拆毁别人…。这些声音在生活中带出粗暴的言词、盲目的打拼和关系的撕裂。

这些时候,静默的操练(注一)能帮助我们聆听内心的声音,分辨好牧人爱的肯定,和拆毁者混淆真理、破坏生命的声音(约十3-5);有时后者的声浪似乎掩盖好牧人的慈言爱语,就要以圣言心祷的操练来重新掌握神所应许的爱:

「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卅一3)

「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五8)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罗八32)

保罗说:「神的一切应许在基督里都是确实的。」(林后一20)我们可以操练神的同在,以呼吸式的祷告恒常的把神在基督里的应许深藏心里,将幽暗的势力驱逐出心境。并且留意神在每天际遇中如何显明祂的爱,例如:家人的平安、丰足的衣食、健康、一句鼓励的话、破迷解惑的一个亮光、困境中的忍耐、痛苦化装的祝福…而且在灵程札记中记下来,我们愈数算神的作为,愈发现祂的爱与恩典实在是遍地开花,感恩与信靠祂的心也坚固起来。

然而,人生的路不都是花香常漫,可能更多是横风苦雨,及百般冷暖的世间情。有些人身经百战之后,留下了斑驳的伤痕,和内心一些无法驱走的劲敌。其中一个最劲的敌人是惧怕,除了怕身体的病痛和死亡之外,我们还怕孤单、失败、被排拒、被欺负等;而最可怕的是,惧怕能吸纳忧虑、沮丧、怒气等情绪、使困难膨胀得无限大,使人见到猫如见老虎。原来惧怕本身比惧怕的对象更可怕。

然而,神的爱能胜过惧怕这劲敌。使徒约翰在他的书信里谈到「神就是爱」的时候特别指出:「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壹四18)。然而如何胜过惧怕呢?使徒在前面指出要「住在」神里面,也就是「住在」爱里面。 (15-16节)。

住在神里面是什么意思?耶稣曾教导约翰和其他的门徒,说:「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约十五4)。这是一种与主连结的生命,归心祷告默观的操练可以在这方面帮助我们。

归心祷告是一种信靠及安息的祷告。开始时以「祷语」进入静默,醒觉主耶稣已定居在我心里,祂是我生命的根,我可以向祂敞开全心与全人,与祂联合;而尽在不言中的默观操练,可以引领我们全然安息在神的爱里。 『不知之云』(The Cloud of Unknowing) 的作者说得好:「我们不能靠头脑知识理解神,却能以清心的爱得着神」。

在静默与安息中,我们尝到神同在的甘美,也经历到在主爱里的稳妥,惧怕不再可怕。我们不但有勇气面对困难,也能还它真面目,不是老虎,不过一只猫而已。我们由惊逃的受害者变成镇定的见证者(from victim to witness),见证惧怕不过是一堆杂思乱想、一些无凭的感觉,及身体肌肉的张力而已,而使惧怕膨胀的其实是自己对困难经历的诠释。

原来苦痛的感受如惧怕、沮丧或恼怒等均来自心灵的噪音,而这些噪音来自我们对困难的诠释,和不经意编写出来的故事,通常都会「言过其实」,痛上加苦。(注二)

在静默中我们进入主的安息,噪音止息了,眼目更清明,就能分辨惧怕的对象或事件,和惧怕本身 ; 住在主爱里的安全感使我们无惧于惧怕,甚至在宁静中接受它,就会发觉它的威胁性减少了,而且带动心灵进入更深的信靠,「要安静,当知我是神。」(诗四十六10) 静默是神常用的语言,在静默中神的爱语特别清晰,祂的应许特别坚定。

若情绪问题比较严重,静默可能会使里面的噪音变本加厉,更搅动情绪,最好先经过辅导员或灵程导师的帮助,或与可信靠的朋友一同祷告。

住在主爱里的人不但可以驱除内心的噪音,进入平静安息,也能对人流露更深的爱,更懂得聆听别人口所讲,及讲不出来的心声;也有更多内心的自由去关爱别人。

(注一)本文提出了不同的操练如静默、圣言心祷、呼吸式祷告、灵程札记、归心祷告、默观和灵程导引等,都是灵命塑造的基本工及进深的「健心操」,请浏览此网页有关方面的文章。

(注二)Laird, Martin. 2006. Into the Silent L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效法基督与灵命塑造

效法基督与灵命塑造

邱清萍著 

基督徒的人生是从「信耶稣」到「像耶稣」。信耶稣,因为只有祂能拯救我们脱离罪与魔;像耶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胜过自己和世界。

耶稣刚出来传道就呼召门徒,对他们说:「来跟从我。」(太四19;约一43)当时除了门徒外,还有许多人因耶稣能解决他们的困难如医病赶鬼,又行各样的神迹奇事,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就「跟着他。」(太四25)

「跟着」与「跟从」有很大的分别。今天教会内外都有追求灵命经历的热潮,若我们只是跟风地「跟着」,看待耶稣像其他宗教伟人一样,迟早会感到迷失。当时许多人因耶稣是「名人」,是他们心目中所期盼的「救世英雄」就跟着祂,后来发现祂竟是被定罪的「犯人」,一夜之间他们变成高喊「钉死祂」的盲目群众。

耶稣却呼召门徒「跟从」祂,跟从就是效法祂的样式。许多人说宗教不外乎遵守道德诫律或履行宗教仪式,耶稣却说这些都是沉重的担子,只会使人感到「劳苦担重担」,得不着安息。祂邀请我们带着柔和谦卑的心,负祂的轭,学祂的样式(太十一28-30)。耶稣用了当时农耕的比喻,指出祂与跟从祂的人的关系,就像两只耕田的牛同负一轭,力是大牛出的,小牛在旁边跟着走,照着大牛的样式来劳动。耶稣指出跟从祂的人一个先决的条件是谦卑的心。

人最重的担子不在外面,也不是从别人或环境而来,乃来自里面的自我中心、骄傲和自义。其实,专注自己的人常会感到不安全,容易与人产生矛盾和冲突,带来挫折、失望、惧怕和忿怒的情绪。这些都成为重担,要得安息就要来跟从主,学祂的样式——柔和谦卑。要谦卑首先要放下自己。

这是为什么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跟从祂就要舍己,放下自己,效法祂虚己,以祂的心为心(腓二5-8)。效法耶稣不是从外面的言行开始,必须从里面的心开始。但是谁能掌握自己的心呢?难度极高!

我们只能好像小牛依附大牛一样,与主同负一轭,让祂牵着我们走。同负一轭表示同心同行,在爱中联合。保罗在书信中用「在基督里」164次,教导我们如何与主同钉十架(加五24;六14)、同死、同埋葬、同复活(罗六1-11)、同坐在天上(弗二6)及同藏在神里面(西三1-4),在主的爱中深切与祂联合。灵命塑造最终的目标是与主的生命联合,以致「基督成形在我们的心里」(加四19)。

这种与主在爱中联合的生命会经过一个「有诸内而形于外」的转化过程,而敬虔的操练(提前四7-8)则是我们在这过程中的预备工夫。操练为了开放自己,腾出空间,使圣灵没有阻拦的完成祂塑造的工作。正如魏乐德(Dallas Willard) 教导说:「操练敬虔是做自己能做的,以致自己不能做的有可能发生」。我们自己不可能成圣,不可能活出基督的生命;但我们可以预备自己这个器皿,使圣灵有空间可以成就祂伟大的作为。

耶稣邀请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承认自己干渴而愿意来到主那里的人必是柔和谦卑,真正想跟从主的人。主应许祂的生命,透过圣灵的内住,在我们里面成为活水的泉源,涌流出活水的江河(约七38),推动着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生活处境流露出祂的样式来。

我们如何认知主的样式,以致于我们可以与祂同心同行,跟从和效法祂呢?历世历代,许多跟从祂的人来过,也喝过这生命的活水,他们如何在生活处境中活出祂的样式?十五世纪的金碧士(Thomas Kempis) 在他的不朽著作《效法基督》 (Imitation of Christ) 里很详尽的罗列出主的样式和如何效法祂,例如「效法基督看轻世界的虚荣」、「效法基督忍受暂时的苦难」、「效法基督舍己背负十架」等,也有篇章提及操练的途径,如「认识自己」、「安息于上帝里面」、「内心平安与灵性进步之秘诀」、「谦卑听神的话」等。

近代的傅士德 (Richard Foster) 在《活水溪流》(Streams of Living Water)一书把福音书里耶稣在世生活为人的样式分成六部份,好像六条溪流汇合成为潺潺而流的江河,我们若跟从祂的脚踪,效法祂的样式,就可活出祂所应许的丰盛生命。这六部份包括:

一、不住祷告与神同在 (Contemplative Life)
二、彰显敬虔的美德 (Virtuous Life)
三、经历圣灵的大能 (Spirit-Empowered Life)
四、入世行公义好怜悯 (Compassionate Life)
五、宣讲福音好消息 (Word-Centered Life)
六、信心与行为实践 (Incarnational Life)

另一方面,傅士德从教会历史不同时代的属灵觉醒,所汇聚而成的「运动」刻画出耶稣的不同形像。他认为这些觉醒是因为基督的身体在当时代的表现,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真理或活不出耶稣更全面的样式,于是圣灵就会感动有些领袖起来矫正或补充,渐渐凝聚了力量而产生巨流。可惜因人的软弱,有时这些运动又会矫枉过正而致极端,或彼此对立。事实上,任何时代神的教会若都能兼有这几方面的特色,作出美好的平衡,基督的形像就会更鲜明,而教会的见证也会更有力。

耶稣的生命像活水泉源,流过教会的历史,形成不同的传统(运动),像河溪向四方奔流。傅士德列出六个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反映以上提及基督丰富的生命样式:

  1. 「祷告静修传统」如第四世纪的沙漠教父教母、第六世纪的本笃修会、十六世纪的莫拉维亚运动,和十七世纪的敬虔运动。
  2. 「圣洁运动传统」如十二世纪的西笃会、十六世纪的天主教改革、十六世纪的清教徒、十八世纪的圣洁运动、廿世纪的凯西克灵修会等。
  3. 「圣灵大能传统」如方济会、近代的五旬节和灵恩运动等。
  4. 「社会公义传统」如十八世纪的废奴运动、十九世纪的选举权运动、廿世纪的美国民权运动等。
  5. 「福音宣教传统」如十三世纪的道明会、十六世纪的复原教改革运动、十八世纪的大觉醒和宣教运动、廿世纪的学生志愿布道等。
  6. 「道成肉身传统」如第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及廿世纪的基督徒专业协会等。

「效法主」不只是个人灵命塑造的目标与途径,也是教会生活的座标。

参考:

Foster, Richard J. 2001.Streams of Living Water—Celebrating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Christian Faith.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Willard, Dallas. 1991. 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 Understanding How God Changes Live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聆听神

聆听神

邱清萍著 

神会跟我说话吗?

人能够与神交往,是神的恩典。神主动寻找和爱我们,向我们讲话,主动与我们建立关系。既然是神主动,我们可以有信心,相信祂要我们听见祂、遇见祂和接受祂爱的邀请。有爱就会有沟通,而沟通是双向的。焉有两个相爱的人不彼此说话呢?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灵和诚实与神相交,就不难听见和认得祂的声音。

神借着圣经已向我们说话,教会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神继续向人说话,以不同的方式和媒介向人表达祂的爱与心意,只是这些话不像圣经那样放诸四海而皆准,乃是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处境中的引领,且与圣经已启示的真理没有冲突。

为什么我听不见神的声音?

神既然主动要跟我们说话,为什么我们仍然像基甸一样,需要神给证据(士六17),才有信心神已向我们说话了。也许我们需要排除一些的误解。

  1. 许多人祷告不期待神会回应,万一真的听见神在说话,就会害怕,(像祭司撒迦利亚和牧羊人),以为是幻觉,或精神有问题。我们不停的讲,讲完就拜拜阿们,去干别的事。其实祷告是爱的对话,是双程路,我们说完了应安静等候和聆听神的回应。
  2. 许多人祷告只为了求神问卜,解决困难,得到一些福气或指引。神却更渴望我们爱祂,真诚愿意认识祂的心意,讨祂喜悦。 「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路…耶和华与敬畏祂的人亲密(为友),祂必将自己的约(对人的心意)指示(透露给)他们」(诗廿五12-14)。
  3. 我们以为要肉眼看见、肉耳听到才算听见,虽然神会用这些渠道,祂更常用我们的思想和心灵。神仍然向人说话,耶稣说:「我的羊能认得我的声音」。好牧人的声音是爱的沟通,即使在责备或管教时羊也听得出是「赐生命」的声音,而非盗贼毁坏生命的声音。

罗拔弟兄三年来想尽办法要挽救他的保险公司脱离危机,都不成功,后来他信了主。有一天,他开车上班,重担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到了叉路口,有一意念说:「放弃吧,向左转从此消失吧」。但另一个更强烈的意念说:「把车停在路边」。车停了,他伏在驾驶盘痛哭良久,此时仿佛有人坐在旁边跟他说:「我的爱子也曾面对极大的重压,祂向我求就得到力量。你也照样向我求吧,我会帮助你的。」立时心中平静下来,继续开车去办公室,当天很多复杂的问题都奇异的解决了。不要限制神,祂常用不同的方式,透过不同的渠道向人讲话。

  1. 我们以为神只向重要人物说话,如亚伯拉罕、摩西、旧约先知、使徒保罗等。其实神也向被遗弃的夏甲、和童子撒母耳说话。有些人甚至以「听到神说话」来树立地位与权柄,以此指挥及控制别人,却没有生命的见证来配合,结果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也误导了别人。
  2. 很多基督徒以为生活大小事情都有神特定的旨意,必须每事求问神。其实神在圣经已将行事为人的大原则启示了出来,我们只要存敬畏顺服神的心,把已知是神喜悦的事(如饶恕、爱人如己)行出来,神会在我们还不清楚,仍需寻求的事上显明祂的引导。

神如何向我们说话?

神与人建立不同爱的关系,而不同的关系也有不同的沟通形式。我们与神的各种关系,无论是亲子、君臣、主仆、朋友、师生或配偶的关系,神沟通的重点和音调也不一样:或以仁慈、威严、权威的语调,或以敦敦教诲、亲密的喁喁细语方式来向我们表达祂的期待与意愿,若我们在爱中进入该种关系,就能听懂祂的意思。

另外,神也用多种媒介与我们沟通:诗篇十九篇指出圣经和自然界是神最常用来启示祂的作为,与管理宇宙万物的规律;圣灵帮助我们正确接收神的讯息,神也使用天使、神迹、灾难、痛苦、智者的话、历史、生活际遇、属神的社群(如教会)、文字书籍、音乐与艺术等向我们展现祂的心意。神的音波就在我们的周围,我们若存心顺服神,定意讨祂喜悦,就能随时随地接收到神的心意,听到祂的声音。耶稣说:「人若立志遵着神的旨意行,就必晓得…。」(约七17)

我们如何接收祂的讯息?

我们整个人的结构是神设计和创造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接收祂的信息。神为自己的荣耀创造我们,要使我们「知道祂和明白祂」,且把我们对祂的认识见证出来,好述说祂的美德(赛四十三7, 10, 21)。神在我们的身体五官、思想感情、良知与愿望、记忆与意志的抉择,甚至在睡梦中,都布置了听见祂讯息的功能;甚至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与各种的际遇里,都有祂的心意。我们若愿意在凡事上讨神喜悦,祂会很乐意的指示我们。

在身体各种功能中,神最常用的渠道是透过我们的灵来说话。箴言说:「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廿27)神常提着这个灯,向我们显示祂的心意,然而我们常忽略这个接收神声音最重要的「器官」──我们的灵,却一直期待我们肉耳会听到一些特殊的声音,或眼睛见到一些特殊的现象,结果错过了神的讯息。

古圣说:寂静是神的首要语言(silence i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God)。神的声音在人心灵安静时最响亮;神的心意在人的灵静中最清晰。我们停止说话,放下自己繁杂的意念,进入灵静,就会发现神已在那里,等待与我们在爱中对话。

有一教授找牧师学道,一坐下便说过不停,意气风发地数说自己的学位与成就。牧师拿来一壶茶,不停地把茶倒在杯里,茶泻出来他还继续倒。教授忍不住请他停止,牧师说:「你要学道,但你一直说个不停,又如何吸收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