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旺達的「饒恕實驗室」

魯旺達的「饒恕實驗室」

邱清萍著

差不多卅年前,1994年,非洲魯旺達(Rwanda)發生種族滅絕的大屠殺(genocide)事件,胡圖族(Hutu)民兵以砍刀和步槍殺戳少數族裔的圖西族(Tutsi)和部份溫和派的胡圖族平民,很多是相識的鄰居親友、同學、甚至教會的弟兄姊妹,無數婦女被強姦,幼兒被摔死。在一百天內共有八十萬人喪生,舉世震驚。

事後,聯合國成立國際法庭公審主導大屠殺的領袖,在魯旺達國內因犯案下獄的人多達十二萬人。其中包括天主教神父、修女,甚至主教。很多來教會尋求庇護的人因神父與暴徒合作,而被砍死在教堂內。2016年魯旺達的天主教會主教團承認教會有份策劃、協助及推行種族清洗的行動,並公開道歉。2017年教宗方濟各也公開為天主教會道歉,尋求饒恕。他說:「教會領袖及會友的罪與失敗污損醜化了天主教的面貌」。

這是一場可怕的浩劫,道歉與饒恕能帶來甚麼作用嗎?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受這麼巨大創傷的國家與人民,有可能得著醫治和復原嗎?胡圖族和圖西族人民如何可能再和平共處呢?

原來人可能作大惡,也有可能從傷痛中復原,而饒恕就是那不可思議的通道,一個實驗室,無論倖存者,或舉刀殺人者,都只能帶著謙卑、誠實與勇敢,一步一腳印朝著陽光,才有可能走出黑洞。

1994年四月六日,魯旺達總統乘坐的飛機被導彈擊中墜落,揭開了百日血腥屠殺的序幕。幾個小時後,電台不斷播出「屠殺的時機來臨了⋯來臨了⋯」,咆哮的聲音劃破黑夜的長空!

司弗瑞(Saveri)那天正忙於修補籬笆,忽然看見社區區長走過來,對周圍的人說:「我知道那些叛黨藏在甚麼地方,你們跟我來」。他們跟著他走,來到一個鄰居的家,屋主是一位老人家,收藏了一位圖西族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幼兒。區長立即命令老人殺了這些「蟑螂」,並威脅說他若不幹,就會被幹掉。

老人哀求區長放過她們,並答應以家中養生的公牛來交換,但區長厲聲說:「公牛只能保住你的老命!殺!」說著就要他和旁人就地挖一個坑,然後叫三母子坐在坑中,跟著對司弗瑞旁邊的人說:「把他們打死」,那人不肯動手,立刻就被打得遍體鱗傷。接著區長把木棍遞給司弗瑞,他猶豫了一下,求生的本能使他接過棍子,咬著牙根就瘋狂地猛打,直到把母子三人活活打死,然後把泥堆在屍體上面,就走了。

司弗瑞後來回憶說:「就在那一刻,我裡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從此我的內心經常惶恐不安。砍死自己相識的瓊絲(Christine)和她的孩子,我怎會做出這樣的事啊!」他無法忍受良心的煎熬,屠殺結束後終於向當局自首。

司弗瑞在過份擠逼的監裡度過了九年的歲月。有一天,監獄來了一位牧師,有一群獄友圍著聽他講道,司弗瑞也走過去聽。牧師說的「神的憐憫與恩慈」是多麼的吸引他,但是他對自己說:「你這麼邪惡,神的憐憫也救不了你,甚至死亡的懲罰也無法彌補呀」!

又過了幾個星期,郭希志(Gahigi)牧師再來傳道,講解以賽亞書一章16-18節:「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字字如雷貫耳,觸動司弗瑞把傷痛的內心向神敞開。傳道者繼續說:「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司弗瑞不再猶豫,他終於明白,無論自己的罪有多大,神赦罪之恩更大,他願意接受神的饒恕。這時他的內心出現一股熱情與願望,能為寡婦孤兒做一點事。

司弗瑞開始更多認識郭希志牧師,原來他也是大屠殺受害者之一。他身材高瘦、鼻樑挺直、膚色淡黑,這些圖西族人的標誌曾使他擠身魯旺達優越的地位,此時卻使他成了喪家之狗。四月那天,郭希志帶著一家人逃亡,預備在布隆迪(Burundi)落腳,沒想到離邊境只有六哩地方,就被胡圖族民兵截獲,把他們像趕豬一樣推上了貨車,把他們送回家鄉。

下車後,民兵對圍觀的鄰居呼喝道:「這是你們的蟑螂,殺了他們;若不動手,我就把你們都殺了。」當時一群胡圖族的鄉里,手裡拿著他們慣用的砍刀,那些平常用來割高樑、除野草,甚至殺雞砍木的工具,聽見一聲號令,他們的手此起彼落,不分男女老幼,甚至胎兒,就砍下去。一瞬間人頭落地,血染黃土地。

那場殘酷的屠殺,郭希志牧師親屬150人,只有八人倖存。就在他們忙於殺戳和收拾殘局之際,郭牧師和兩個姪兒躲入高梁叢中消失了。他們躲到天黑才跑出來,到「屠場」尋找仍然生還的親屬,結果只找到郭牧師五歲的兒子,仍有氣息,卻已斷臂血流不止,沒多久就一命鳴呼了。

郭希志面對彷彿滅門之痛,感到極度憤怒與絕望,也曾想過復仇。他一向敬畏神,是一位好牧者,1992年曾因教導「恨人是可怕的罪」而兩度入獄。現在如何面對這撕裂肝肺之痛?他只能禱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神面前領受安慰與醫治,尋求再生之路。

就在死蔭幽谷的途中,神感動他向監牢裡的犯人傳悔改與和好的福音。就這樣,郭牧師經常徒步七個小時,經過荒蕪的草原,走到坐落山頭的監獄,關懷個別的犯人,有時向一群人講道。有一次講完道,一個犯人走過來,大聲哭叫說:「憐憫我!憐憫我!」郭牧師不假思索向後退一步,想看清楚這人是誰,原來是他認識的鄰居,他想起這人曾毀了他的房子,還殺了他的妹妹。

他還來不及反應,就聽見對方說: 「無數個晚上,我曾因你失眠,我到處找你,要把你殺死」。這人一邊說,一邊仍在哭:「我現在很後悔,你可以饒恕我嗎?」郭希志毫不考慮就上前擁抱他,擁抱這位殺他妹妹的兇手。這時他聽見自己內心說:「你現在親眼看到了,這就是為甚麼你要來這個地方啊」。那天,他擁抱的不只是一個殺人犯,也擁抱了一個和好使者的召命。 

2003年,政府把一些肯認罪、犯案較輕的犯人,改以魯旺達傳統的「加查察法庭」(Gacaca Courts)(註一)來進行審訊,司弗瑞就是其中一員,他後來還參加了由監獄佈道團主辦的烏姆雲姆樹的聚會和活動(Umuvumu Tree Project)(註二)。郭希志牧師是其中一位主領者,他不但講道勸勉,也做輔導跟進。

在聚會中,倖存者與加害者有機會在安全與和平的氣氛下彼此聆聽和反省。倖存者對傷亡家屬的遭遇因此獲得更多的資訊,甚至可以為他們補辦有尊嚴的喪禮;而加害者也有一個平台表達悔意,甚至道歉和補償。主辦單位不施任何壓力,不勉強人認錯,但很多人在這些聚會中能把積壓心中的內疚與不安作積極性的處理,為饒恕與和好舖路。事實上,很多人在聚會中就和好了。

原來魯旺達人口有一半以上是天主教徒,而基督教的信徒也不少。他們聽過聖經的教導,例如雅各書五章16節所說:「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禱,好得到醫治。」認罪與饒恕不但對雙方都有益處,能醫治個人身、心、靈的病,也能醫治社會群體的病。

起初,許多人帶著戰戰兢兢、半信半疑的心參加烏姆雲姆樹的聚會,擔憂聚會失控怎麼辦,但大家都很期待把悲慘的過去埋葬了,重建新的生活。

到了第四次聚會,司弗瑞鼓足勇氣,走到羅姍莉亞(Rosaria)面前,欲言又止,好不容易吐出存放心中很久的話:「我就是那位殺死你妹妹和孩子的兇手,懇求你饒恕我。」羅姍莉亞柔聲地回答說:「你若是在神面前誠心認罪悔改,我願意饒恕你」。司弗瑞想說些甚麼,卻只能無言地眼淚直流。

認罪悔改不夠,還要加上補償的行動。司弗瑞和其他劊子手為受害者家屬興建住所,因為很多人的房子在大屠殺中被摧毀了;他們也幫助孤兒寡婦在田間幹活,使他們可以維持生計。

司弗瑞為羅姍莉亞建了一個房子,但她一直不肯搬進去。她依稀記得在大屠殺期間,腹大便便的她如何遭受襲擊,差點母女皆亡,但她為了腹中的胎兒,克服萬難生存了下來。她無法信得過這些滿手鮮血的人。司弗瑞忍耐地等候,作為農夫,他明白種子落土以後,需要以信心及忍耐等待它發芽。

有一天,郭牧師來找他,問他可不可以幫忙羅姍莉亞到田裡收割高梁,司弗瑞內心亮起一線光芒,也許時間到了。

第二天,羅姍莉亞聽到窗外的公雞在啼叫,就從床上爬起來,走到隔壁房間,看見女兒還在睡覺,就輕柔的在她耳邊說:「起來啦!起來禱告」!女兒的誕生是禱告的奇蹟,畢生難忘啊。想到窗外等待收割的紅高梁,要靠自己這雙受傷的手,恐怕需要另一個神蹟。

當她正要開始到田間勞動,就看見一群人向房子走過來,手裡拿著各樣的工具及籃子,有男有女,走在最前頭的竟然是司弗瑞,有幾個婦女還帶著小孩。羅姍莉亞興奮地歡迎他們,感謝他們。不一會,田間出現一幅美麗的圖畫,男女老幼揮動鐮刀、生火、搗撥、搖篩、裝袋,忙得不亦樂乎,倖存者與殺人者一同譜出動人的天籟之歌。

本文取材自:Catherine Claire Larson,  As We Forgive, Stories of Reconciliation from Rwanda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2009), 15-49.

(註一) 「加查察法庭」讓社區群體有份參予,同哀傷同懊悔,彼此認罪和饒恕,也一同得醫治。這是「復和公義與調解」(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的一個實踐模式,強調修復關係和社區的重建,雖有缺失不完美,卻能彌補一般以懲罰刑事為主導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註二)Umuvumu Tree Project 是基督教國際監獄事工 (Prison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 按「復和調解」原則所發起的工作,當年在魯旺達就曾幫助一萬多個地區的「加查察法庭」,引導總共32,000個殺人犯願意面對和承認自己的罪,也得到對方的饒恕及釋放。


我免人债,求免我债

我免人债,求免我债

邱清萍著

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六章9-13节教导门徒祷告,其中有一个祈求:「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免债就是饶恕。主在14-15节解释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

离谱的恩典,无情的仆人

后来在十八章23-35节耶稣以「无情仆人」的比喻再次强调饶恕的重要。有一个人遇见欠他十两银子的朋友,就抓住他,凶巴巴的要他还钱,朋友恳求再给一点时间,他就是不肯,坚持把他下在监里。原来他自己也是欠债的人,欠了王一千万银子。起初王要他倾家荡产,卖掉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来还债,可见这笔债是多么的惊人!更惊人的是在他苦苦哀求之下,王竟然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26节),这慈心也太离谱了吧 !

朋友欠他的十两银子,是当时大概一天的工资;他欠王一千万银子,是廿年的工资,他欠的债是朋友欠他的债七千倍之多!这差距显出他是多么无情的人。不肯免别人债的人,通常不自觉自己也是欠债的人。

欠神的债

其实,我们都是欠债的人,欠了神大笔的债。神给我们生命气息,是要我们以爱来服事神、服事人,但我们常常做不到。我们的服事不过为在地上所占的空间付上一点房租而已,可是,我们常常付不起这房租,白占地土,而且债台高筑,亏欠生命的主。神明白我们还不起这笔债,差耶稣来为我们钉死十架,替我们还债,还赐给我们圣灵,帮助我们活出爱的人生。

可惜我们自以为义,不承认自己每天多少次都在领受神饶恕的恩典,因为缺乏自觉,对别人的软弱宽容度也少,很难饶恕人。有人说:你不能给不是属于你的东西(You cannot give what you do not have),能给表示你已经拥有。经历过神饶恕的人,尝过神离谱的恩慈,也可以「离谱」地饶恕别人,以蒙恕之心饶恕人。

我们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伤痛,从亲友来的伤害,也有因自己的软弱而来的伤口,甚至因为对神失望而引起的伤痛。这些都需要面对与处理,以饶恕的特效药来医治,恢复健康。

「饶恕」神

饶恕神,这怎么可能?认了吧!很多人不肯来到神的面前,是因为觉得人生太不公平,神也没有听祷告解决他的难题,觉得神欠了他,没有把他该得的福份还给他。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威素.埃利(Elie Wiesel )是匈牙利犹太人,一家四口被希特拉纳粹党抓去集中营,妈妈和妹妹在煤气室被烧死,父亲病死,只有他活着出来。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名叫《黑夜》(Night),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晚上,那个把我的人生变成漫长黑夜的晚上」。

很多人都有他们的黑夜:久盼得到的儿子,竟患上蒙古症;用血汗赚到的钱,被伙伴骗走;夫妇两人劳碌一生,终于可以安享晚年,配偶却患绝症死去;今年(2023)三月廿七日在田纳西州Nashville的基督教小学发生了枪杀案,三个学生和三个教职员无辜死亡,留下的家人如何向神祷告?

神既是万物的主宰,他有能力却不阻止这些苦难,他该负责!恶人当道,好人受苦,神在那里?神该负责!神其实不介意我们问这些痛苦的问题,祂甚至把这些问题放在圣经人物的口中;约伯、诗篇作者和一些先知都问过、挣扎过,也都在神面前哭过、呐喊过,不妨打开圣经看看神如何回应。

威素.埃利在《黑夜》里提到他在集中营目睹的一件事。在广场上有一个小男孩被悬空挂在吊架上,作者和一些人围着看,见到可怜的孩子在作垂死的挣扎,忽然有一男人惨厉的喊着说:「神啊,你去了那里呀!」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作者在他困惑的内心听到了回应:「神去了那里?他就在这里呀!他就在吊架上面啊!」

是的,耶稣曾经吊在十架上,不但为我们受罪,也与我们共苦,他不是我们的敌人,乃是共患难的朋友。我们可以坦诚来到他面前,告诉他心中的疑惑,甚至对他抱怨,听听他如何回应。千万不要离开他,不跟他说话,免得失去最爱我们,也最能帮助我们的朋友。

饶恕自己

第二个需要饶恕的人可能是自己。有些人自暴自弃,甚至伤害或杀死自己,他们恨自己不争气,错过机会;恨自己无能,改不了坏习惯;恨自己一时糊涂,一失足成千古恨;恨自己卑鄙,竟然伤害无辜的好人;这些人没有办法接纳和饶恕自己。

卖耶稣的犹大为何自杀?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竟然做出这样没良心的事,出去吊死算了。彼得否认主,也觉悟自己错了,他出去痛哭,自疚和痛悔的泪水使他清醒了,他愿意面对自己的失败。主复活后与他一场的对话使他深信,主已经以无条件的恩慈宽恕了他,他也可以饶恕自己,释放自己。

内疚与羞愧不但涂毒心灵,也阻止破损的关系得医治。 《洛杉机时报》多年前曾报导有人提供一个安全的电话号码,叫做「一分钟治疗」,给人放心地认错,舒解内疚与羞愧,每天收到的电话有几百个,多数是人际之间的问题。有人承认自己曾欺骗女朋友、或承认曾想自杀、损坏了父亲豪华的房车等。人做错会内疚,渴望得解脱,却没有信心对方会饶恕,也没有勇气向对方认错,情愿打一个「认错」的电话,向机器认罪,心里好过些。但这种「治疗」也只能有一分钟的功效。

耶稣基督的饶恕不但有长远的功效,而且能给我们力量弥补和重建破损了的关系。主以丰富的恩慈饶恕我,使我有勇气去饶恕自己;也带着主的恩慈去面对我们所伤害的人,求他们饶恕;或去面对伤害我们的人,宽恕他们。

饶恕别人 

第三种需要饶恕的人是我们的亲友和敌人。我们愈多经历神的饶恕,也愈能饶恕别人。这是耶稣讲这比喻的目的,就是当我们不能饶恕别人时,就回到十字架,数算主怎样饶恕我,不只信主那一刻,乃是每天在生活大小事上主的饶恕,我们曾有一天完全不犯罪吗?也许我们都忘记向神认罪,或罪太多,太频繁,认也认不清?假如我们能把神饶恕自己的次数加起来,就会觉得别人对我们的亏欠真的算不得什么,以蒙主饶恕所得的自由来饶恕别人。

若伤害来自愈亲近的人,饶恕愈难;期望愈高,饶恕也愈难。海明威讲了一个在西班牙的故事,说有一父亲和儿子不和,儿子离家出走,不知所踪。后来他听说儿子住在某个城市,就很想见他,与他和好。于是在当地报纸登了一则很简短的信息:「Paco,爸爸原谅你,请于星期二正午在xx酒店的会客室见面」。星期二那天,酒店的会客室塞满了人,有几百位年青男子,名字都叫 Paco,等待与他们的父亲和好。很多年青人的精神病来自关系破裂所引起的情绪问题,除非肯饶恕和接受饶恕,关系破裂的伤痛没法得到治愈。

接受饶恕,选择饶恕

让我们先接受主的饶恕,然后选择饶恕别人。饶恕别人是我们对主赦罪之恩一个最好的回应。饶恕也是一个命令,不饶恕本身就是罪,会堵塞领受神饶恕的通道,这就是主说:「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的意思。

饶恕是无条件的恩慈,可以单方面进行,不须等对方道歉。饶恕不一定包括和好,和好必须双方同意,饶恕却可以单方面进行。饶恕也是一个决定,为了释放自己和对方,也能医治彼此的心灵,修补关系,是一个聪明的选择。饶恕之后有些实际的问题仍然需要处理,但里面轻省了,更有能量去处理实际的问题。十九世纪美国内战,北方的林肯总统在公开演说的时候对南方的政府表达了好意,有一位支持者后来对总统表示不满,总统说:「我把敌人变成朋友,这不是消灭仇敌最好的方法吗?」结果他有余力去打该打的仗,而且得胜了。

饶恕也不一定要忘记,乃是从新的角度来诠释已发生的事,在其中看见神的怜悯与智慧。我们不能改变历史,却可以改变历史对自己的影响;不能改变过去,却能改变过去对今天的影响。约瑟被哥哥卖到埃及,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他选择从神的角度来诠释已发生的事。结果饶恕与释放了哥哥,安慰他们不要自忧自恨,又担保会照顾他们和家人。他没有让过去的历史影响他做该做的事。

不饶恕等于因别人的错而惩罚自己,让对方的错继续伤害自己。内心的怨恨若不化解,最先受伤的是自己,情绪会浮躁不安,容易发脾气,言语和行为会有暴力的倾向,身体也因此受损,甚至不知不觉伤害身边无辜的人。

求神帮助我们接受饶恕,选择饶恕。


迷恋权力与爱的能力 (The Love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Love)

迷恋权力与爱的能力
(The Love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Love)

邱清萍著

人生存在世,无时无刻都在使用不同的力量,掌控环境和人事。

(一)
我们有本能的力-
体力、视力、听力、智力、⋯
使我们能生存活动。

还有情绪的感染力,
使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
初生的婴儿一哭,
睡眼惺忪的母亲就立刻起来呵护。

我们也有关系的影响力、
个性的魅力、
沟通的说服力、
和改变现况的能力。

比较隐晦的是
深藏内心欲望的推动力、
和潜意识的抗拒力。

而后果昭彰、
时常在运用的选择力,
乃是造物主赐给人
极其尊贵的权力,
使人可以为自己负责任。

造物主又赐人能力,
生养和培育有神形像的后代,
赐他们权柄-
肩负管理和治理天地万物的责任;
为了荣耀神、祝福人。

人为万物之灵,
被万物之主赋予
尊贵的形像和生命的活力。

(二)
可惜人常误用这些能力和权力-
放弃天赋能力的正确用途,
丢弃内在生命的实力,
自制假实力的偶像,
名声、地位、财富与成就⋯,
成为崇拜自我,满足私欲的势力。

不再尊主为大,谦卑服事人,
反以强者自居,持势欺凌眼中的弱者。
以肢体暴力、言语暴力及霸凌的行动
来保卫自己的利益,利用他人的弱点
来为自己服务。

无论有力的强者或无力的弱者,
都是容易受伤的人。

靠假实力保护自己的「强者」,
无法面对内心来自失落和受伤的恐惧,
结果不堪一击!

无力保护自己的「弱者」,
若不寻求内在的实力,
反以卑屈的奴隶心态对强者唯唯诺诺,
结果也是自掘坟墓。

(三)
滥用权力的人常用的武器
是欺骗的两刃利剑,
欺骗别人,也骗了自己;
伤害别人,也腐化了自己。

Howard Thurman 曾指出 (注一):
欺骗的惩罚是人生成了骗局,
失去道德的辨别力;
习惯说谎的人自己成了谎言,
真真假假愈来愈难辨认。

古蛇是虚谎之父,
而虚谎有极大的感染力。
始祖受造本有神的形像,
却心存虚妄想与神同等;
虚谎感染了全人类,
甚至制造了集体的谎言。

不同的民族与文化,
都隐藏着集体的谎言;
扭曲了’力’的用意,
滥用了’力’的潜能。

特别在高位掌握权力的治理者,
若出卖良知与古蛇为伍,
自以为在律法之上,
可以任所欲为;
骗了自己,
也蒙蔽了没有辨别力的领袖,
和无辜、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一同掉进万刼不复的深渊。

留下恐怖却使人警惕的历史伤痕--
德国暴君希特拉的焚化炉集中营、
柬埔寨红高棉的骷髅博物馆
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的博物馆、
韩国慰安妇的雕像、
欧美强国贩卖黑奴的黑暗历史、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鲁旺达大屠杀⋯。

领导者混淆真假,
使用半真半假的宣传口号,
甚至吹嘘爱国强种、
为人民谋福利等使人心动的说词。

Elie Wiesel 说(注二):
历史惨剧难以言喻,
却必须重述,否则
它将被遗忘,而遗忘
等如将受害者第二次置于死地。
我们没有防止他们第一次受害,
但必须防止他们再被处死。

(四)
虚谎与欺骗也一样混入神圣的居所
披着宗教外衣的神职人员和组织,
利用信徒无保留的信任,
滥用职权树立个人权威,
盗用公款、性侵、以言语暴力及恐吓手法,
为利己而伤害本应受爱护的人。

看重领袖的恩赐与能力、名气和权势,
多过顺从真理,活水涌流的生命;
看重经济效益与工作成果,
多过生命的转化,属天性格的培育。

又误引经典,
使种族歧视、压抑女性合理化;
保卫家暴、性侵的加害者,
美其名为保卫教会的见证,
却无视受害者的痛苦,
见证何在?

为了抗衡世俗化的潮流,
我们制造了一个属地的天国,
扭曲了’力’的用意,
滥用了’力’的潜能,
甚至利用政治的势力
以暴易暴 !

马丁路德金说(注三):
黑暗不能消灭黑暗,只有
光明能消灭黑暗;
仇恨不能消灭仇恨,只有
爱心能消灭仇恨。

(五)
原来爱比一切更有力,
无论什么权势--
是死亡的威胁、是生存的煎熬;
是天使、是鬼魔;
是今天的压力、是明天的忧惧;
是高空的飞弹、是陆地的枪炮;
是咆哮的狮子,是任何猛兽,
神的爱都更有能力,
使我们得胜有余!

神子耶稣降生人寰,
不用一刀一枪的武力,
也不靠政治的势力,
不借功名利禄的诱力,
却以十架舍命的爱,
破了魔鬼的邪力、
罪的捆绑力、
和世界的吸引力;
赢了世人的心。

主在世上
以爱的权能
释放了因贪心而为钱奴的撤该
不再压诈穷人,投机取利;
改变了欲得权位坐主左右的约翰
从此成为爱的使徒;
感动了因怕死而否认主的彼得,
愿为爱主而喂养主的羊;

还有在爱情歧途上迷路的撒玛利亚妇人、
以宗教自义逼迫基督徒的扫罗、
还有滥用王权夺妻灭夫的大卫⋯。

这些人虽然--
扭曲了’力’的用意,
滥用了’力’的潜能;

却因尝了
从爱的源头流下的活水,
生命不再一样。

正如Diane Langberg所说(注四):
耶稣基督为了爱的服事,
使用他的权能;
我们也要运用一切能力资源,
来爱神、服事人。

(注一) Howard Thurman, Jesus and the Disinherited (Boston: Beacon, 1976), 55.
(注二) Elie Wiesel, Nigh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06), 32-33.
(注三) Martin Luther King, Jr., Strength to Lov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3), 45.
(注四) Diane M. Langberg, Redeeming Power-Understanding Authority and Abuse in the Church
           (Grand Rapids: Brazos Press, eBook, 2020), 178.

 


安息的邀請與操練

安息的邀请与操练

邱清萍

主耶稣邀请我们到祂那里得安息。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8-29)。

神创造宇宙和人类,有一个生命节奏的设计,有日也有夜,有劳碌工作的春夏,也有收割、休养生息的秋冬;人有呼与吸、睡与醒,六日劳碌作工,第七日就休息。我们的身体有奇妙的功能,也有特定的限制。身体的限制恰恰也是发挥它功能的重要条件,不尊重身体的限制,结果就限制了它的功能。

神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安置了一个保护我们的警报系统,帮助我们在压力太大,生活失衡时,警报系统就会亮红灯,痛与病就会出现。我们要学习尊重神的设计,按生命的节奏来安排我们的生活:工作有时,休息也有时;活动有时,安静也有时;保存有时,抛弃也有时;亲近神有时,服事人也有时。

耶稣知道我们的重担和压力很多时候来自骄傲自满的心,就是不能接受、不肯承认自己的限制,因为接受限制就等于认输,我们不能安息,是因为我们不肯安息。

所以耶稣邀请我们来得安息,带着一颗柔和谦卑的心到他那里。柔和就会受教,就会配合创造主对生命节奏的设计;谦卑就能接受自己的限制,愿意停下来休息和反思,调整自己的步伐和价值观。

耶稣还邀请我们与祂同行,与他同负一轭,效法祂的样式。这些都需要操练,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几个安息的操练:

独处与静默的操练

独处是学习不靠环境人事找到意义。与人群居不是不好,甚至很有必要。但是我们很容易受人左右,被群众的声音牵着走,而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神话语所指示的人生地图和导航器。当我们独处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天外有天,人外有神。我们重新调校人生的方向,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所在,有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人事的干扰,有真正的灵静。

静默是学习不靠感官刺激取得快乐。感官不是不好,凡是神造的都好,也有它一定的用处。问题是人很容易把五官所能掌控的事物绝对化,而忘记了神。暂时把感官的作用关闭,我们才发现眼外有眼、耳外有耳、内心的眼光与耳聪原来是造物主一早放置在我们里面,使我们与永恒挂钩,我们却一直被肉体的感官所限制,无法看见永恒世界的蓝天。在静默中我们超越感官的霸凌,在无限的时空里享受无限的宽广。

耶稣在忙碌的事奉同时,刻意在天未亮就去旷野独处与静默,亲近父神,把眼目聚焦在万物之根源神那里。回到根源就是回家,找到安歇之处。守安息日的诫命最终目的是以神为乐(赛五十八13-14),神就成为我们的喜乐,就有自由去享受神(MSG译本),那是何等的安息,一种知足、无牵挂、祥和宁静的身心状态。

调校生活节奏的操练

传道书说: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传三1),我们要重新安排时间和活动,以致工作有时,休息也有时;服事有时,独处也有时;说话有时,静默也有时。

史云生(Richard Swenson)医生行医多年,发现许多病人因生活太紧张而无力抗御病毒,于是他劝告病人要调整生活步伐,慢下来,省略不必要的活动,给自己多些空间去平衡身心,有足够的休息。后来他发现自己也犯了同样毛病,一周工作84小时。他苏醒了,醒觉他人生最宝贵的三样东西--与神的关系,自己的健康、与家人共聚的时间都被忙碌的工作取代了。他痛定思痛,毅然把每周工作时间减半,收入当然也减半了。每次回头看,他都庆幸自己能及早作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决定。

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名叫《留白》(Margin),指出一篇文章若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四周全没有空白,会是多么令人窒息!生活的设计也应预留空白,休憩,欣赏大自然、亲近神接近人。休息与安息带来心灵的苏醒,对自身的处境有了觉悟,可能生活有混乱,价值观有颠倒,就能及时调整过来。庄子的「虚室生白」很有智慧,房间空荡,灯光就照得愈明,愈多东西就愈多阴影,光亮就打折扣,找东西也愈难。这比喻我们要倒空心中的杂念,神话语的亮光就会更明亮,使我们更容易看得清楚。

从忙乱到专注的操练

耶稣说马大为许多事心里忙乱,但马利亚却选上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以神为中心。保罗说他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朝着神的心意和目标跑。耶稣说到尽心、性、意、力爱神时,强调这是「第一要紧」的,是一切道理的「总纲」。就像衣柜里那一条木棍,可以挂很多衣服都不会混乱。掌握以神的同在和心意为中心,专注这一件事,生活其他一切就找到应有的位置。

安息不只是放下,也是回归和恢复到那一件事,生活就有了神圣的中心来调校焦点。我们可以反思价值观有没有颠倒?欲望有没有失控?什么是不必要的重担,可以放下;什么是缠累我们的私欲和执着,可以脱去。这样,就除去很多的焦虑与牵挂,得享安息。

我们又可以按优先的次序来调整我们的期望:例如「先求神的国和义」,其他可有可无。调整我们的活动,先把重要及一定要做的活动放上日历,其他就看有没有时间。调整我们的拥有物,控制物欲,须知多买一物,就多一物要处理;也少了一些钱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定期反省及调整,能帮助我们的生活从忙乱到专注。

从繁复到简朴的操练

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他的书Discipline of Simplicity 将简朴的操练总结为三点:
              把所有当作神赐的礼物来接受,就不会与人比较;
              把所有交给神保管,就不会忧虑失去;
              把所有与人分享,就能倍增快乐。
这样不但少了许多烦恼与忧虑,也能经历喜悦而安息的心灵。

回应主的邀请

你在那一方面须要调校生活的节奏?如何留白?
你找到心灵衣柜那条木棍没有?什么是你「不可少的一件事」?
你有什么期望、活动和拥有物须要简化?
愿你此刻在主里享受心灵的安息。


心灵的安息

心灵的安息

邱清萍

自2022年二月以来,俄乌战争引起的难民潮多达一千多万人,包括外逃与在国内迁移的。他们流离失所,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重返家园。

心灵的难民

我们也许不是联合国定义的难民,却可能是心灵的难民,常被生活担子、忙碌工作的压力所追逼,还有各种难处与危机的打击,心情浮躁不定,心灵得不到安息。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诗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无论何处何时,遇到何事与何人,我心安处便是家。 

在人生不同时段,我们都曾经是心灵的难民,何等渴望得到安定与安息,好像大卫在诗廿三1-2所形容的: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没有任何非要不可的东西,那种知足的逍遥自在。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
          舒服轻松,甚至有闲心享受大自然。 「闲」字,开门去看看月亮,或「闲」字,到门外去看看树木,很
          休闲的感觉。

          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家是最能安歇的地方,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可是,我们都有经验,有时就算在家躺卧,也不一定真的能休息,想睡就能睡着,内心很多思虑烦扰,不能安歇。要安心与放心,心灵才得安息。心灵可以安息,身体就容易休息。

身体休息难、心灵安息更难

我们都渴望身心灵全人得到安息,一种知足、自由无牵挂、祥和宁静的身心状态。可是,对很多人来说,单单身体休息就很难,何况心灵的安息。

现代人有一种匆忙病 (hurried sickness) ,习惯了又急躁又快速的匆忙生活,我们讲求效率,急于求成,生活只有一种节拍,就是快、快、快,活动要多、多、多。结果为自己带来破坏性的压力,不但无法休息,而且带来很多病痛。

「忙」字心亡也,心灵的死亡;忙乱能强暴心灵,使它窒息。 Wayne Muller 在他 Sabbeth 书中指出:很多人为了追上时代,追赶成功的生活方式,已到暴力的程度。他指出他们:

          为了成功,与身体作战-
                 健康崩溃也在所不惜;
          与配偶儿女作战-
                 配偶受伤,儿女恐惧,也不愿花时间聆听和陪伴他们;
          与邻舍(包括教会弟兄姊妹)作战-
                 拼死保卫成功所带来的安全感或自尊,卷入无休止的冲突;
          与大地作战-
                 滥用大地资源为自己的成功服务。

而这些战争构成许多烦乱的声音,结果我们也与自己的心灵作战,听不见内心深处的呐喊和神的声音。 「忙」字心亡也,匆忙能强暴心灵,使它窒息。

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天马行空》(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中的女主角Evelyn 为生活忙得焦头烂额,要同时面对事业与家庭的危机,洗衣店的收据受税务局调查,婚姻出现红灯,女儿有同性恋人,还要照顾伤残的父亲等;生活大乱,思想与情绪也乱成一团,多方面展开战场,快要崩溃窒息,结果卷入幻想的世界,这是很多人能认同的经验。

匆忙使心灵迷失,不知家在何方,要离开高速公路,却不知要找那个出口?先知耶利米形容以色列人是迷失的羊,在众山间跑来跑去,忘记了回家的路。家就是安歇之处,安息之所,但是我们没有安息,忘了回家的路。

诗人在诗篇廿三篇自比迷失的羊,大牧人耶和华带他到青草地溪水旁经历心灵的安息,他终于找到回家的路。

安息与灵魂的苏醒

第三节「祂使我的灵魂苏醒」,安息带来意识的觉醒,环境依旧,心境却不一样了。我们都有找眼镜手机的经验,心情烦躁时,就在眼前,看不见就是看不见。心情平静时,就容易留意,就有觉醒。原来神一直与我们同在,我们却意识不到,在困境中会担忧,在苦难中会恐惧。安息能带来意识的觉醒。

灵魂苏醒了,生命开始转化,诗人与牧者的关系产生一些改变。以前「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现在是「你与我同在」,从「他与我」变成了「你与我」。神以前是远在天边,现在是近在眼前;以前风闻有神,现在亲眼看到神。

与人的关系也有了转化,甚至化敌为友,「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神丰富的爱使我饱足有余,福杯满溢,以致能以德报怨,甚至与敌人分享丰筵。箴言说:「人所行的,若是蒙耶和华喜悦,耶和华也使他的仇敌与他和好」(十六7)。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与苦难有新的看见,领悟与感受:

     不再迷失-「神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3节)。
     不再惧怕-「我虽然行过死荫幽谷,也不怕遭害」(4节)。
     不再困惑-能接受神允许的苦难。 「你(管教)的杖和你(拯救)的竿,都安慰我」(4节)。
     常存感恩的心-「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6节)。

安息与信心

心灵有安息就会开放,开放就会带来苏醒与看见,也产生了更大的信心。灵命成长需要心灵有苏醒、能看见。看见了,就会有信心。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reality)(来十一1),实底表示那事实一直在那里,我们看见或看不见都在那里,只是看见的人就会有反应。信心就是看见实底,肉眼看不见,但心灵的眼睛看见了。

灵魂苏醒了,看到了,信心就产生,这是神的恩典与作为,也要我们开放心灵,来承接神的恩典。心灵安息会带来苏醒,苏醒了就会看见,看见了信心就会提升;我们对主愈有信心,遇到事情愈能安息,就开始新的循环,信心也因此愈发增长。


主心我心

主心我心

邱清萍

再给我说一遍、这爱的故事

以马内利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人、
从无限变有限
一个无助的婴儿
诞生在一无所有的马槽里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奴仆、
从尊贵变卑贱
束腰屈身,为人洗脚
与贫者同贫、伤者同伤、
与被弃者同被藐视、同被厌弃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死囚
从全能变无能
甘愿遭遗弃、受冤屈、被鞭打、
钉死在十架上

祂本是神
却为了爱世上所有的人
祂来了,祂来,是为了你、我能到他那里
与祂永远同住。

耶稣出来传道,第一篇讲章是八福,八福第一福是「虚心的人有福了」,我们若追求像主耶稣,第一个功课是虚心,是谦卑虚己。

自恋狂与骄傲

在Covid 病毒还没来临之前,已有另一病毒,叫做自恋(narcissism),在西方社会传播得很快。早在1980 年自恋狂已被心理学家列为性格失常 (personality disorder);特征是从自我中心来看一切,当这种行为成为社会风气,就是自恋的文化。本来属少数人的心理病在过去几十年却成为美国社会文化的特征,2010 年出版的 The Narcissism Epidemic 指出自恋文化如病毒传播得很快,染上的人觉得自己很独特很伟大,对权势、成功、美丽有很多幻想,常觉得世界都欠了他 (entitlement) ,摆出一副高傲的神态,把别人都看成是可利用的工具!

《伊索寓言》有一个故事,说到一只苍蝇停在战车的车轮上,很得意地说:「你看我多厉害,经过的地方都会引起沙尘滚滚」 !

自恋狂的根源是骄傲的罪,骄傲是人的原罪,是所有罪的根源。骄傲最危险是根本看不到自己有罪,也不承认自己有可能犯错犯罪。鲁益师说:「假如你不认为自己很自负,你就真是非常的自负」。

骄傲的重担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记载耶稣在好几个城市行了许多神迹,那里的人终不悔改,耶稣就责备他们说:「你有祸了,你有祸了」。主看到他们因为自以为聪明通达,心中有骄傲,听不进神的话,自以为义,其实是背着自己无法承担的重担,错过了神要给他们白白的恩典。主又说那些像婴孩一样承认自己一无所有的人,反而能有柔软的心,明白神恩惠的道理,得享其中的福气。

然后耶稣在同一章28-29 节作了一个公开的邀请。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原来耶稣所指的重担是骄傲,是指我们因骄傲给自己带来许多的痛苦。很多人以为重担是指生活不如意、失业、病痛、环境和别人压在自己背上的苦难;虽不全错,但从上文看,更准确是指:骄傲使我们对一切临到自身的际遇有了错误的解读,使本来已有的生活担子更重更苦,担上加斤,而且不能放下,不得安息。原来不是困难本身,乃是我们以骄傲的心态,来解读困难而且作出反应,这才是问题所在。认了吧 !我们都是骄傲的人,只是程度的分别,我们都在骄傲的重压下苟延残喘。

我们对自己期望过高,总要在人之上,所以容易失望;不能接受批评,因为我是不会错的;不能忍受误会,因为自尊心过强,变得很脆弱;想得的一定要得,因为我配得这样的待遇;遇到不平的待遇会特别痛苦,因为谁敢这样对待我,他们不知道我是谁吗?不被欣赏与重视,世界好像塌下来,因为骄傲人的世界全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来支撑的,这个门面也破了,做人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骄傲的担子装着失望、不安全感、怒气、苦毒、不平和受伤的重压,使我们吃不下、睡不着,心里总是在斗争,不得安息。

主邀请我们到祂那里得安息

耶稣邀请我们效法祂的柔和谦卑,原来这是卸下重担,得安息的秘诀。柔和 (meekness 希腊文 praus)指受过训练的战马,能受驾驭,可冲前,也可顺服,用在我们身上乃是指为了爱神爱人而约束自己。柔和在希伯来文 anavah指意志坚定,有勇气及信念,能为更高的目标忍受重压,忍辱负重。

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要被捸捕时,彼得抽刀削了大祭司一个仆人的耳朵,主对他说:「收起刀来,难道我不能求父差十二营天使来救我吗?」主有能力却不使用,祂这种自我约束就是以谦卑束腰,是一种更大的能力。

耶稣要我们与祂一同带上轭,用祂同行。前人耕田,用两只牛带上轭,一起拉动机器。柔和谦卑才能与主同负轭,轭是受约束,是能力或强项受约束 (Strength/Power Under Control),是经过自我限制出来的平静(disciplined calmness)。谦卑是一种甘心情愿自我的选择,不是被人强迫或不得已的。

耶稣的虚己 (Kenosis) (腓二4-11)

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这在他的出生、在世生活卅三年、死在十架上充份的体现了出来。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二章勉励基督徒一起生活,要以基督的心为心。基督的心是柔和谦卑,祂以「虚己」 成就我们的救赎,也成了我们灵命塑造的典范。虚己希腊文是 kenosis,就是倒空自己( self-emptying)。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人、
从无限变有限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奴仆、
从尊贵变卑贱

祂本是神,却虚己成为死囚
从全能变无能

主像羊羔,为世人的罪钉死在十架上。祂的神性一直没有消失,只不过放在一边不用,神学家 Roger Olson 以睡眠作比喻,我们睡觉时把一切的知识能力都放在一边,不是失去,只是在意识上暂时不用了,但睡醒后一切都恢复了。主复活了,升为至高,吸引了万人归向祂,向祂膜拜。

主成为人,甘愿限制自己的全能、全知和全在,为了爱与顺服父神,也为了与人建立爱的关系。真爱必须出自甘心情愿的自由选择,自我限制是以自由选择不自由,这是奇异的爱。我们为了爱主爱人,是否也有这样的自由去选择不自由,限制自我?若能这样以主心为我心,我们在一起的生活就会不一样。

效法主:从虚己到像主(theosis)

保羅教導說:我們蒙救贖是要長成耶穌的樣式(羅八28-30 ),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弗四15),好像枝子連於葡萄樹。在基督裡我們成為新造的人,「這新人⋯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三10)。神救贖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恢復和活出神造人時所賦予愛神愛人的形像。

耶穌本是神,卻道成肉身成為人,使人可以效法耶穌,與神的性情有份 (彼後一4)。彼得教導說:神的大能與應許使我們可以與神的性情有份,東正教用希腊文 theosis一字來解釋,曾引起誤用和誤解,以為與神的性情有份就是變成神,非也,只指愈來愈像主耶穌在地上為人的言行心態,那種愛神愛人的生命。我們更像耶穌,不是在神的本質上像他,我們仍然是人,即使有一天見主面,必要像他(約壹三2),我們仍然是人。

基督為我們受死,使我們可以與他同活,以基督的心為心,學他柔和謙卑的樣式,自我限制,放下自己。我們與主的生命聯合、像葡萄樹與枝子,主在我裡面,我在主裡面;我們與主同死、同復活、同坐在天上 (弗二6) 。這是主已成就的事實,我們透過靈命操練如聖言心禱、意識省察、認罪悔改、信靠順服等把已發生在我們裡面的改變,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來。我們親近主,效法他的樣式,這是最能發揮人之為人一切潛能的途徑。

十二世紀的伯納 (St Bernard of Clairvaux)曾說:驕傲始於不能愛人,結果也不能愛神;謙卑始於愛神,結果也必愛人。驕傲是與人較量後產生,覺得比別人好;但也可能覺得比別人差,於是產生自卑,原來驕傲與自卑是一物的兩面,都是始於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愛人,結果也不能愛神。而謙卑的人能虛心接受神無條件的愛,而且回應神的愛去愛神,結果也必愛人。伯納提出驕傲與謙卑的十二個梯級,說明兩者都有一個過程,能及時有自覺去調整是很重要的。

有一信徒的生活非常討主喜悅,天使都很愛他,甚至求神賜他一種新的能力。神說你們可以問他要甚麼能力,他卻說我很知足沒有甚麼需要。天使卻堅持要給他,他說:「好吧!給我一種力量可以幫助很多人,做很多好事,但做的時候連我自己也不自覺。」自此以後,每逢他後面的影子遮蓋到的病人,都會有很奇妙的醫治,但假如來求他的人是在他前面的影子,就得不到所要的。

 


孀居之歌

孀居之歌

游陈慈爱着

邱清萍编译          

许多朋友都想知道游牧师离世后,我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孀居之歌,有悲有喜,现在回想,不禁惊讶,神是何等怜悯我!

我天生胆小,也许因为我从小被宠惯吧!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母宠爱,又有五位兄弟包庇保护着我。我怕黑、怕小动物-特别怕老鼠;屋外打雷、狂风暴雨都会使我惊怕,要我独自留在家中是绝不可能的事。

神却借着婚姻的生活改变了我。我和游牧师加入中信时,王永信牧师已经给了忠告:机构服事与教会牧会不同,我们没有一群固定的会众,可以每周见面,有需要随时可以得到支持。我们必须翻山越岭,过桥渡海(当然有车有飞机可代步),去服事不同的会众,以信心仰望主的供应。

从一开始游牧师就要经常出门,留下我独守家门,照顾两个孩子。我心里很愿意使他没有后顾之忧,安心事奉,可是他不在家的日子,我总是很惶恐。

记得有一个星期六,我带着大儿子去看病,医生好奇地问:「为何你的儿子总是在周末就有哮喘?」后来我才知道,孩子因父亲总是周末不在家,心中很多焦虑,不知如何表达。我也不好过,每次游牧师要出远门,离家之前一晚我就已经控制不住哭起来。过后我又为自己的懦弱,使他担忧不安感到内疚。他不在的时候,我多希望听到他的声音,可是,以前打长途电话不是我们这些穷传道能负担得起的。我为自己不能做个称职的师母内心有愧。

此后,每逢遇到难处,或忧心忡忡,我就会来到神的面前,重温当年想嫁给传道人的「雄心壮志」。还记得是我们第一次的约会,游牧师开门见山,问我是否已经奉献全职事奉。原来他还在念神学,没钱也没时间,不想随便交个女朋友。

神却已在安排!不久之前,我曾回应神的呼召,愿意事奉他,只是还不知道这条路要怎么走。当时我向神说:「你知道我不会讲道和教导,也不会写文章,只会弹琴。假若合你的心意,求你为我预备一个能讲道的配偶,我愿意在背后支持他。」想不到两个月后某主日,一位从达拉斯来的神学生,出现在底特律我的教会聚会中,游牧师和我就这样不期而遇了,神就这样把我们撮合在一起。每想起神奇妙的安排,和自己所许过的愿,勇气和平安就会涌上心头,驱走一切的忧惧。

七年前,2015年,游牧师搬进他在天堂的新居,我只好独个儿留在地上。感谢神,我的小儿子一家住在一哩外,照应很方便;大儿子一家则住在洛彬矶,我们时常通电话。他们都非常关心支持我。中信同工也在附近,我们常来往,生活不寂寞。我常常会想念游牧师,希望能在梦中看到他,可惜他在上面乐不思蜀,与他的好友们相聚得不亦乐乎,忘了回到我的身边!

还好我把他骨灰的盒子放在钢琴旁边的玻璃柜里,我们在灵里长相厮守!我常不自觉地在脑海里与他谈心,甚至多过他以前在地的日子,真不可思议!每到他的生日和我们结婚的纪念日,我总会拿起过去的情书再三细读,沉醉在甜美的回忆中。奇怪信中有些话却好像第一次听见,仿佛年轻英俊的他就在眼前,是那样的贴近,那样温暖着我的心窝。 

很多朋友不知道我俩是同一位助产妇接生的,这也是我们后来才发现的;而在我们决定结婚后,也是她在香港以提亲媒人的身份安排双方家长见面。神在幕后行的事妙不可言!有时我与游牧师关系紧张,我就会想自己是否嫁错了人?游牧师就会调侃说:想也没用!神在我们还没出生前早已拍板定案,跑也跑不掉。

有一次我跟几位同工到亚利桑那州度假,我们坐在一个餐馆享用美食,眼前的风景美不胜收,突然我悲从中来,他若在多好,这美好的时光我好想与他共享啊!

另外一次,我约了詹唯明这位做辅导的朋友一齐用餐,一见到她,里面的情绪如堤崩倾泻出来,不能自已。这是游牧师离开以后,我第一次流泪。辅导说:放心哭吧!也真谢谢她,这一场的抒发让我放松了好多。

最近我参加最小弟弟的安息礼拜,我坐在一位姪儿旁边,眼泪就是不停的流,希望没有使他感到不安。我不常流泪,但是感谢神我还能哭,神以眼泪医治了我的伤痛。

感谢神没有离弃我,而且赐我健康可以继续服事他。是啊!游牧师虽然不在,我仍然可以继续服事主。每天早上,灵修完毕我就练琴,我要让手指保持灵活,可以在教会和诗班,及附近一些护老院司琴,让圣乐提升心灵,生命更美丽。

有时,中信临时需要义工,我会去帮忙。我也在一个名叫SHARE的事工上稍尽棉力,原来经济不景气,很多人虽有工作,但收入微薄,付不起昂贵的租金;另一方面,有些老人或病人需要照顾,家中也有空房,可以提供住处来换取照顾的服务。这事工就帮忙把两方联系起来,然后我就把所得的资料输进电脑存档。

最近我也加入EPH (Emergency Prep Help) 担任义工,特别为高龄人士提供训练和设备,在紧急情况如水灾、火灾、地震时知道如何逃生,保护自己。我的工作是在家中预备一袋又一袋的「救生包」,在训练班中送给学员们。

我希望自己老而不呆,因此督促自己继续学习。我喜欢在每天下午看书,温故而知新,曾经读过的书再看还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我特别喜欢看传记,看到神在不同的人生命里的作为,信心就得激励。我也常跟朋友在社交媒体或电话上交谈和交流,乐也融融。

晚上为了保护日渐衰弱的视力,我尽量避免在电脑前面操作,那就来个文化之旅吧。我收看有关中国文化的电视节目,学普通话,既有娱乐,又有学习,何乐而不为。我的小儿子有一次对我说:「你看这么多中文节目,你还记得怎样说英语吗?」噢,难怪我的英语愈来愈像Chinglish!

孀居之歌,有沉郁的悲调,但更多时候是神同在的乐歌。神以出人意外的平安陪我度过艰难的日子,我深信游牧师是去了他所爱的主那里,也是最安全的美地,有一天我们必重聚。死亡不是生命的句号,只是逗号而已;是时间的最后一章,却是永恒的第一章。


从后视镜看人生体验-访游宏湘牧师(一)

从后视镜看人生体验-访游宏湘牧师(一)

采访:邱清萍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游牧师(注)从体检结果证实患了胰脏癌,那是一种「没有先兆、发现时已太迟」的癌症,杀伤力强大,症状是腹痛、没有胃口、日渐消瘦、便秘而且痛楚难当,医生一般估计能活三个月至半年。

就这样游牧师上了驶向死亡谷的不归路,路上有爱妻相陪,也有亲朋好友的关怀问候,但到站只能自己一个人下车。这是一个怎样的旅程?身体的感受以外,他还会关心什么事?从倒后镜看走过的路,他会如何整合人生的体验?

圣诞节后一天,廿六号,游牧师与数位旧友重聚,共进午餐。其中一位正经历家庭破裂的痛苦,虽然大家都是旧相识,谈话间仍要如履薄冰般格外小心,免得碰着伤处。游牧师关切地提问,却一语中的,正中痛处,只见友人眼泪夺眶而出,把内心境况如盆托出。游牧师这位心理的「外科」医生,是否也能如此不避讳地正视常人所禁忌的死亡,坦然出入自己的心境,写下他人生的最后篇章?

作者与游牧师四十载同工,在生活为人与事奉上曾得到他许多的启迪与帮助,还合作出版了两本书。他们夫妇是我的良师益友,此刻阳关三叠,访谈除了一解惜别情,更盼望留下神厚赐他的人生智慧,夫妇同行所采撷的美果。好让我们这些尚未「到站」的人更好的准备自己,有一天也要走上这条必经却陌生的路。


与游牧师夫妇相约在一月廿六日在他们家中访谈。那天,游牧师面容清瘦苍白,他说瘦了十磅。吃得下吗?还好。痛吗?有一点。化疗第一个疗程比想像的好,副作用不大。话匣子打开了,他的声音显得疲累,我提醒自己访谈不要太长。 「我们是多年同工,能谈谈就是乐事,不一定要写成文章刊登出来。」他作了开场白。我想起他一知道自己的病情,就打电话给亲友,仿佛在「道别」。游牧师是重情、与自身状况紧密接轨的人,与他倾谈必可畅通无阻。

「你说得对,我现在正是用倒后镜来看已经走过的路。当死亡如此接近,看事物的角度自然会不一样。生命尚有廿年的人,与只有几个月的人就看得不一样。在回顾的过程里,我特别深刻体会到,几十年来所相信和教导别人的东西,此刻原来更显真实和宝贵」。

苦难是真理的放大镜吗?能叫我们看得更清楚吗?我请他举例说明。

「基督徒的人生永远是双赢的,什么意思?圣经不是说我们『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吗?无论活着或死了,都有益处,这是双赢啊!又如保罗说他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可以感恩,这是一个选择,就算面临死亡,靠着主都可以使之成为可感恩的事。人生的路是易是难,是顺或逆都有恩可感,这是双赢!又如耶稣说:『一天的忧虑一天当就够了。』今天的忧虑今天当,明天会变成今天,到时也就能担当了,还是赢!圣经的真理千古不渝,因为事实就是如此。几十年来我这样相信,也这样教导别人,现在要活出来,倒真管用!实况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

「现在不痛,下一刻会痛吗?我无法为下一刻的痛来忧虑。目前每天吃两粒止痛丸,里面已有吗啡,暂时还可以应付;什么时候痛楚加增,要每四小时一粒,到时仍然可以应付。但到最后需要量增加到一个程度,痛是止住了,但人也昏迷了。无论现代药物多么棒,也有止境。我能掌握的就是那么短暂的一刻,我能做的就是珍惜此刻,靠主度过。几十年所信所教的,此刻正面临真实的考验。我没有胃口,至少还能吞得下食物;我感到痛,至少还有止痛药,比止痛药没发明之前的人幸福多了」。

我们刚吃完午餐,菜肴是同工精心泡制的,希望能剌激他的食欲。我吃得津津有味,他却浅尝即止。这种情况难道只能忍受吗?为什么不求神医治?

「我曾以:『你想点(怎样)死』为题问听众,想死于心脏病呢或老人痴呆?想快死还是慢死?无论怎样想,结果还是难逃一死。我绝对相信神可以医治,神随时可以行神迹,但不死就是神迹吗?复活不是更大的神迹吗?人不死就不会有复活,得一个更新了的生命。你情愿要一个身体伤残而不死的生命呢,还是复活荣耀的身体呢?若所有的病神都会医治,那里还有人死呢?

「有人写信对我说:『我的神学与你的很不一样,我认为"you must be healed(你必须得医治)"』。我若是年轻一点就会回覆他,但我没有回,因他的动机和目标与现实相差太远。试想神若不听他的祷告,是否神就是不信实呢?约伯朋友说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信心还比约伯强,但结论是什么呢?对我来说这已经不是信不信的问题,乃是对圣经全部真理的了解。我们要正视死亡的真实性,及无可回避性。圣经清楚说了:人犯了罪,死就临到了众人。拉撒路经历了复活的神迹,最终还要再死。当体检证实我患了胰脏癌,我就对慈爱(师母)说:『我们要作准备了』」。

难道你连活长久些的愿望都没有吗?

「我患了胰脏癌,年日似乎无多,但受痛楚煎熬,活长些不是更苦吗?要活多长才够长呢?七十岁时想活到八十,八十想活到九十,这种想望是人之常情。但人生七十古来稀,美国男人平均寿数七十八,我只差几年,若我现在去,是否就吃亏了呢?还有比我更年轻就走了的呢」!

你如此坦然从容面对死亡,除了接受这是生命的现实外,是否觉得神已赐你一个美好的人生,对已过的岁月没有什么遗憾?

「我觉得已活得差不多了,靠主恩我已尽了自己的力量。就算神延长我的寿命,我的事奉会怎样?体力、记忆力、活动的能力样样下降,很难定夺什么才是收手最适当的时候。当然神若要再用我,祂会有不同的安排;但此时此景我愿意接受神对我生命的安排,无怨也无悔。神赐我贤妻共度一生,儿子都已成家,生儿育女。在『中信』神又赐我美好的同工团队,几十年前后这么多好同工,还有所服事的教会许许多多宝贵的弟兄姊妹,我实在很满足了。神供养引领我一生,我已经历过祂的信实与可靠,祂为我生命所安排的时间与计划也是可信可靠的。

「当然,作为人我们有自己的梦想与渴求,人人都想得到最好的:最本事、最漂亮、最长命,但得到了又怎么样?没有人喜欢限制,包括死亡的限制;我一想到今年不能与家人同过圣诞,不能看见孙儿长大成人,成家立室,心中自然难受。但我要学习接纳限制,就算是死亡的限制也得接纳。这很难,但到了不得不接纳的时候,顺服是唯一得到平安的途径。

「我另外的挣扎是: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如何画出两者之间的界线?例如我要不要做化疗?现在决定做两个疗程再决定是否要继续,若到时身体实在担当不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治疗的结果若比病本身更可怕,那又何必执着要治疗?什么才是『人的尽头』,怎样才算『尽了我一切的力量』?怎样才算『降服在神的旨意下』?根据医学统计,患胰脏癌的病人一般只能活少至两三个月,多至一年半载,当然有例外,但是否我要坚持我就是例外」?

游师母,你的反应如何?

「我一听到他有可能得胰脏癌,就知道不妙,心里开始作准备。后来听见医生的证实,我对他说:除了信靠顺服,我们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刚才他说今年可能不能与家人同过圣诞,我在想,你在天上过『圣诞』更有意义,面对面见到圣诞的主人翁,不是更好吗?我知道你要去的是绝佳的地方,我一定会跟着来的」。

游牧师摇摇头接下去:「话虽这样说,却无法扫除我内心的惆怅!我走的时候,妻子在身旁陪伴侍候,她走的时候谁来陪伴侍候?」夫妻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总的来说,我能坦然面对即将完结的生命,但有时仍然会思潮起伏,有所牵挂!也许我要学习接纳人生的不完美」!

师母若有所思在点头:「是啊,先走的比较有福。那天,医生打电话给他证实后,他打电话来告诉我,我正在做义工,听后立刻收拾东西回家,不过心中仍有平安」。

「无论怎样平静,身体都会发出不同的信息」游牧师似在担心。 「最近她开车就上错超级公路,同一条路开了几十年,怎可能错?内心有压力就会身不由己」。

师母解释说:「我不能让身体跟着情绪走,身体出了事我如何照顾你?」她身负重任,求神特别加她力量。 「我现在每天逼自己去运动,保持身心健康。这是一场仗,我需要养足精神」。

「也只能一切尽量照旧,有时不一定做到,尽力就是」游牧师显然不想妻子受压太重。 「这世界是为活人而设,不是为死人而设;要离开的人尽量不要给留下来的人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他们还要继续活着。我到时手一松,头一偏就走了,但我的亲人却要处理许多后事。我已向医生填交预设医疗指示(advance directive),免得家人在我病危时难以取舍。特别慈爱对财务的事不感兴趣,我更要作好交代,」。

我看看师母,她眯着眼在笑,现在要开始学管财吗?

「非也」游牧师挥一挥手,「她在这方面已不可教也,好在她有自知之明。两三年前我开心脏手术时已把这些事向两个儿子交代清楚了,当然现在比上次更接近死亡,在一些细则上就必须更落实一点」。

生离死别对家人的打击特别大,尤其是彼此相爱的家庭。两个儿子和媳妇(Patrick & Christina, Amos & Laura)及孙儿女 (Nathan & Amanda, Mia & Anika)有什么反应呢?

「不久前,两个儿子和家人来我家共聚一个星期,谈了许多。我特别向两位媳妇表达感激,谢谢她们爱心的付出。」师母接着说:「孙儿女似乎也能明白,那天他刚做完化疗,八岁的Anika看见祖父,微声问我:『爷爷样子很累,是不是做化疗都会这样?』Mia仿佛突然长大了,来我们家都会帮忙洗碗」。

大家都感到时间无多,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我最近打了一个电话给中信一位旧同工,为一次开会说话顶撞了他向他道歉,他说已忘了那件事。在世日子无多,我感觉这方面的交代是重要的」。

还有什么是你很想做的事?

「最终还是关系重要,而不是做什么。此刻对我来说,只有与家人、同工、朋友之间的交情最值得回味。工作的成就与成绩在此刻都不重要,许多人的事奉不幸都是为了自己,而别人很快就能感觉得到,这种体验使我对外表的成就觉得微不足道。你认识我的好友李乃光?他也是患胰脏癌去世的,最近再看他写的书,里面提到他在病危时刻,收到各种的问候卡片与勉励,最使他受安慰的是一位朋友在信中说:『乃光,我舍不得你』」。

「我舍不得你」,这大概也是游牧师对众亲友的心声,我在他哽咽的声音、眼中的泪珠里感受到了。

(注)游宏湘牧师是「美国中国信徒布道会」(简称「中信」)资深同工,曾任副总干事和总干事,近十多年任事工专员,代表中信服事各地华人教会,与作者合作着有《同心同行》和《教会冲突的处理与重建》。


从后视镜看人生体验-访游宏湘牧师(二)

从后视镜看人生体验-访游宏湘牧师(二)

采访:邱清萍

我于一月廿七日再度到游牧师府上,接续上次未完的访谈。他说前一晚睡得很好,早上的精神也比较利落。我请他从「诚信」(integrity)、「人际关系」(relationship) 及「家庭」(family) 三方面分享他个人的体验,据我与他四十载共事的观察,这三方面似乎是他人生的核心价值、事奉的重点,他也同意,我相信也是他遗爱人间的美好礼物(legacy)。

「有一次与一位中信董事谈话,他也指出我很重视『诚信』,我想『诚信』与『关系』及『家庭』是息息相关的。我未信主已经很认同以赛亚书第五十五章第八、九节所说的:『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岂不是吗?神若真是神,肯定与我们不一样,肯定远超过我们。信神而不降服于神,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摩西蒙神呼召时,自感不配胜任神的托负,就对神说:『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呢?』神的回答指出:你是谁不重要,或不相干(irrelevant),最重要我是谁,我是自有永有的神,是你先祖的神,(与你有关系的神),只要我与你同在,你还怕什么?

「为何诚信及关系这么重要?耶稣说祂是为羊舍命的好牧人,若没有这个关系,豺狼来的时候,祂大可以像雇工一样,为了自保逃之夭夭。牧人视羊为宝为贵,就因为这个关系,甚至可以为羊舍命。圣经很强调神与人的个人关系,而我自己也因童年缺乏父爱在这方面感受特别深。中国人强调仁义,「仁」是在二人关系中才能发生,若我眼中只有自己一个人,我说对就对,要做就做,还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言?

「诚信对传道人特别重要,我既然承认自己是基督徒或传道人,顾名思义是跟随和追求像主耶稣的人,若我们行事为人名不符实,难怪会被人指责为『假冒伪善』。我曾在一夏令会中与已故周主培牧师同室,他问我传道人最重要的资格是什么?我说是神的呼召。我常想,比传道人聪明、有本事的大有人在。一个人蒙召传道,是神为祂自己的荣耀特别分别出来的,我们就要不负所望,活得像个传道人」。

但有些人觉得传道人最重要是把神所交托的工作做好,于是拼命工作。他们认为只要工作做好,有时越了界线也是不得已的事,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在神眼中,我们的为人是最重要的工作。作为传道人,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帮助人经历生命的改变。而这些都在我们与神、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出来,若传道人诚信有问题,与神与人的关系就会出问题,事奉就失去了意义。当然这不表示传道人行错了路就没有回转的余地,只要我们真诚悔改,神赦罪的恩典够我们一生使用;但要知道,重新建立诚信在人那方面是很费时费力的事」。

诚信是为人的根基,若毁坏了,在上面愈努力兴建其实愈危险。外表看不出,但迟早楼塌人毁。

「出事的人多数是有本事的人,成功使人自我陶醉,误以为自己是另类的人,而失去警醒的心」。

前面你说过:「不幸许多人的事奉都是为了自己」,使我想起「一将功成万骨枯」那句话,有些爬得高位的人在过程中踩踏伤害了不知多少人,他的成功是以牺牲别人来换取的。会不会很多领袖的事奉是用别人来成全自己,而不是自己去成全别人?这与诚信及关系是否也有关连?

「我们很容易把个人野心与神的旨意混淆了,人的动机是很混杂的,我相信一般传道人都诚心爱主爱人,但人很难胜过『自我中心』的试探。例如以数字来堆砌个人的成功故事,结果为了达标而不择手段。重要是要有『自觉』,并且刻意选择尊主为大,把个人的意愿放下。那些坚持『我说了算』的人实在缺少了自知之明。

「现代人太忙,没有时间建立关系,而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因为太忙,我们急于求成,未建立诚信,关系已经出事了,结果人与人之间难建立有意义的沟通」。

游师母补充说:「同工的关系的确需要时间来建立,除了一同事奉外,也要同哭同乐,我仍然很怀念以前每年一度的同工退修会,和上班以外的交往,一些深厚的友情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游牧师补充说:「诚信也是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这是为什么家庭暴力的杀伤力是这么大,因为信任被践踏了;每个婚外情都是从说谎开始,诚信破了产,婚姻还能以什么来维持?与下一代的关系方面,我们夫妇秉承圣经『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二24)的教导,尊重两个儿子与他们妻子的关系。圣经的教导不但重要,也是行得通的」。

你们如何向下一代表示尊重呢?

「我们曾与大儿子合买一幢房子,在他成亲后,我们请他把我们的名字从合约中除掉,放上媳妇的名字。另一次,我对大媳妇说:『我不会在你的背后与儿子谈你们之间的事,我会尊重你们的抉择和处理事情的方式』。界线清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当然他们若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是会当作建议提供给他们参考的」。

你们夫妇在这方面都能意见一致吗?

「大致可以,当然有些小节也会有差异。例如在财务上应该帮多少,慈爱会比较小心,不想影响儿媳的自尊及自主权。圣经的原则很简单,却很实际有用。平时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就较易处理得好。我常觉得为人父母对下一代不干涉就算为有贡献。可以向他们表达爱心,但不要坚持方法。他们若没有请教我们,也不要自动请缨。尊重他们已经是成人,能作抉择,也能承担后果」。

这很难,父母出发点是关怀,且愿意提供帮助,不是很合情合理吗?这算为干涉吗?

「干涉与合理是两回事,即使我觉得他们不合理,也应该尊重他们的自决权利。事实上,有了手机后,一切资料垂手可得,年青一代更无须请教父母。记得儿子和媳妇第一次买了房子,因为不喜欢地毡的颜色,决定拆了换新的。我们知道后很不以为然,房子是借贷几十万买回来的,再加上几千元,何必担上加斤呢?不过我们只是夫妇两个人彼此说说而已,也没有对他们说。他们看法完全相反,既然几十万都借了下来,不在乎加多几千元,摊开几十年还款,生活写意些,绝对值得。两代之间的代沟,就是这类价值观的问题很头痛。不过我们认为尊重他们还是对的,毕竟路是要他们自己走出来的」。

我想起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尊重」是待人的首要,而家庭是实践的基地,谢谢游牧师夫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