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解执、自由与爱

欲望、解执、自由与爱

邱清萍著

你们要什么?

当日施洗约翰向两个门徒介绍耶稣,他们就跟从了耶稣(约一35-40)。耶稣转身问他们:「你们要什么」? 「要」是我们心中的需求和愿望,也可统称为欲望(desires),会使我们心跳,甚至熬到三更半夜都不想睡;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用来判断什么能带给我们幸福与快乐,是生活的动力。

人的欲望有一种诡异:想要的得不到,苦啊;得到了,还是苦,因为心不满足,想要别的。得到又失去,更苦。

我们的想望其实都有伊甸乐园的影子,人最初被造,与神、与人、与大自然浑然为一,没有阻隔。人犯罪后,所有的关系都破裂了,不再完整;人只能在梦里向往,在热望中等待和追寻那原初的爱,也就是人最深邃的需要与渴求。

欲望与爱

人生的意义与动力来自爱,欲望 (desires) 是爱的核心,能引起动机,发出能量,带出行动。欲望是人生的动力发电厂,有动力生活就有朝气与方向感,对人就有热情,工作有热诚;没有动力,就散漫没劲,生活呆滞像行尸走肉。

有些欲望导向恶:如贪钱的欲望使人去赌搏去欺骗;虚荣的欲望使人崇拜权势地位;而情欲的动力使人追求肉体感官的满足。另一些欲望则导向善:如与人和睦的欲望会促使人在冲突中寻求和解、公义的欲望使人为不公的事发声等。

我们有时会互用「爱」与「欲望」两个词,使徒约翰说:「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壹二15-17)

爱神及爱世界都出自内心的感性欲求,但触发动力的源头很不一样,这里指的世界当然不是指地球,甚至物质的世界,乃是指我们被世界事物吸引而挑起的情欲私欲。雅各书在第四章提到「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所谓的世俗是指「里面战斗的私欲」(第一节),驱使人贪得无厌,彼此妒忌,引进冲突与杀害。

欲望沦为私欲、私欲生出罪

始祖受试探,违背神的吩咐,把似乎正当的需要变为偏执的欲望。在平时,想吃新鲜可口的果子没有错,想有智慧也是正当的需要。但神明明吩咐不可吃那颗树上的果子,蛇又骗她,说吃了会像神能知善恶。夏娃的欲望被挑起,愈看愈想吃那树上的果子。她想要的与神的心意有冲突,可是她放不下,欲望沦为私欲,在错的时候用错的途径来满足,私欲与鬼魔的谎言结合,就怀了胎,生出罪来(各一14-15)。

需要与欲望不一定会变成私欲,甚至罪。希伯来书第四章15-16节说耶稣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但祂没有犯罪。主有一个更大更强的欲望,就是要讨天父的喜悦。祂在旷野禁食四十天,肚子饿了想吃,这是个正当的需要;魔鬼所提出满足需要的原因和途径却非神所喜悦;魔鬼要耶稣行神迹证明祂是神的儿子,两次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就把石头变成食物/就从殿顶跳下去」(太四3、6)。

不久前,耶稣在约但河受洗,天父从天上发声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太三13-17)。耶稣本来就是神的儿子,不需要证明。魔鬼想在主的身上挑引起表现欲、成就欲和权力欲,但是主都无动于衷,没有中计。祂有一个更大更强的欲望,就是遵行神的话,单单敬拜神和事奉祂。

需要与欲望不一定会变成私欲,甚至罪,问题是我们要有一个更大更强的欲望,就是要讨天父的喜悦,以至于我们对一般的欲望不会执着。耶稣曾说过:我来是要遵行天父的旨意,这个最大的欲望使祂能驾驭其他的欲望,不让它们逾越界限。

问题不在可口的果子、食物、甚至金钱、学问、成功和别人的赞赏;而在那样东西对你的吸引力,成为强烈的欲望,甚至私欲,令你身不由己,不能做神要你做的事;或听信谎言,以为这东西能满足你,使你患得患失,不得自由。这是我们真正的问题。

创世记记载神造万物后,「看着是好的」,神所造的都甚美好。天父乐意将好东西赐给我们,问题是我们不要把受造物,包括自己、任何人与万物取代了神;我们处理不好内心的欲望,它们就会沦为私欲甚至罪。

爱的层次、整合与平衡

神子耶稣基督降世,要除掉人的罪,恢复那原初的爱。人生一切道理的总纲,耶稣一言以蔽之: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其次是爱人如己。这是人之为人,最原初也是最终极的意义。

爱的层次由最核心开始,一直延伸到其他层次。最核心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其次是爱人如己(太廿二34-40)。爱神是最重要的核心,祂是创造主和救赎主,祂先爱我们,爱祂理所当然;祂也是爱的源头,若不紧密与源头连接,凭自己很难爱得长久,很快就爱不下去;主耶稣也是真爱的榜样,祂对门徒说: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六章又指出神、人、物的层次:人重于物,耶稣说:「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26节)。当我们把物质看得比人重要,就是失序的爱。耶稣又说:「先求神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33节)。神比一切优先,祂是创造主,人与物都是受造物;当我们对神、人、物的爱失序时,就会出问题。

赚钱养家是好事,但长时间工作,只为了赚更多的钱,有更多的享受,情愿牺牲与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这是失序的爱。成功或成名,被肯定或受称赞可能是努力工作的副产品,没有什么不好,若以这些作为追求的目标就是失序的爱。有时失序的爱与欲望表现出来,是极端或过度,失去了平衡。想身体健康是好事,若因此运动过度,太过拣饮择食,一点不舒服就大惊小怪,就成了捆绑。完美主义也是失序的爱。

爱的失序与欲望的偏执是痛苦的根源,使人失去自由,离开真正的爱愈来愈远。

失序的爱与自由的失落

失序的爱会有不满足或不满意的感觉。有人说过:神的爱是正餐,使我们人生饱足;其余都是前菜和饭后甜品,帮助开胃及甜咀,不可能持久满足。即使重要如婚姻,若把它代替了神,迟早也会经历不满足。得不到苦,得到还是苦,失去更苦。缺乏有意义爱的关系,单身的人会在「欲得未得」的想望中焦虑,而已婚的人会在「既得未得」的失望中惆怅。若不爱人,单身的自由会带来寂寞与惆帐;若不爱人,结婚会带来许多人际冲突,害人害己,还害了下一代。单身或结婚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目的,就是更爱神、更爱人。

不满足会引致不止息的贪婪,以为再吃多些杂粮,再赚多些钱,再结多几次婚,再环游世界多一次,就会饱足。保罗说:贪心就是拜偶像(弗五5)。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欲望绝对化,成为理想中的自我形像,然后按自己的形像去造神;想成为富翁就造出财神;想多子多孙就造出观音;想家中平安就造出门神。其实都是假神,是偶像;拜偶像最终是拜自己,就是利用偶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今生的骄傲」最透彻的表现。基督徒若不真正爱神,很容易把神当作偶像来拜来利用。

拜偶像会形成依附 (attachment),把幸福与安全感「钉死」在某个人或物、或某件事上,心思意念、时间精神都放在上面,成了习惯,欲罢不能上了瘾。爱被骑刼,欲望被俘掳,连做选择的意志也被绑架,身不由己,结果没有余力去真正爱神爱人。

依附带来执着,愈怕失去或失控,就愈想控制,结果受捆绑。执着就是不肯也不能放下,愈不安全愈要执着,愈要控制。有工作狂或常发脾气,家暴或玩手机上瘾等都是因依附而更执着。结果是失去爱神爱人的自由,很可能再去找另一种失序的爱。

基督徒有可能再被奴仆的轭挟制

圣经说:「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辖制…不可将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加五1,13)。神是爱,三一真神是爱的群体,我们是照他们的形像造的。神创造我们时已把爱神爱人的欲望放在我们心灵最深处,可惜在人堕落后被其他的欲望挟持了,只有在耶稣基督的恩典中才能释放出来,恢复我们受造时的样式。

基督徒要小心,我们靠恩得救,仍然有可能「再被奴仆的轭挟制」。我们的悔改很多时候不够彻底,生命改变不全面,只停留在人看得见的外面表现上,例如多了宗教的活动-去教堂、短宣、事奉;多了宗教礼仪-受洗及领圣餐,多了宗教标签—属于某某宗派;这些虽然重要,也只是树的果,更重要是树的根,是冰山在深水下面的东西,很多信徒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欲望、情绪等,完全和未信主之前一样,原封不动,没有改变。

耶稣的登山宝训教导我们生命的改变要从里面的欲望与动机开始--inside out。主说:律法要求不可杀人,这是对的,但更重要是去掉里面恨的情绪;不可奸淫,律法是对的,但更重要是去掉里面的淫念与欲望;不可说谎,阿们 !但更重要是清洁里面以假乱真诡诈的心。外面的行为若非来自清洁了的心,在神看来就是虚伪。

这是为什么「圣言心祷」和「意识省察」的操练很重要,我们要请圣灵带我们潜水到深处,从反省中注意那些地方有奴仆的轭挟制。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被今生的骄傲、眼目的情欲和肉体的情欲所纠缠及捆绑,不能自由去爱神爱人。

很多人要到中年,吃过苦头,经历过失意;或以前崇拜的偶像原形毕露,觉醒他们不过是人,并不是神;或一直以为好的东西原来填不饱内心的饥渴;或在庆祝大寿的同时,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身边的亲友一个个的消逝,病与死愈来愈真实,才醒悟自己真正的需要。

还我自由以爱服事

放手让神掌管(let God & let go),才能放下偶像及依附。有一猴子想吃瓶里花生,于是伸手入瓶,抓了一大把,却发觉手伸不出来,吃不到花生,大受挫折就大叫起来。主人见状叫他放下花生,它却不肯放手。后来主人想到妙计,把香蕉放到它面前,猴子一看见它最喜欢吃的东西,就立刻放下花生,手伸了出来,得到自由。只有神的爱有够大的吸引力,使我们能放下依附和偶像。

放下有时不在于舍弃你所拥有的,乃在于舍弃你对该事物的欲望(desire)、依恋与倚赖。若所依附的偶像已占据捆绑我们的心,怎样努力也放不下,只有一途,就是忍痛割舍才得自由。

这自由就如保罗在腓立比书第四章11-13节所活出来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卑贱或丰富,饱足或饥饿,有余或缺乏,他都能随遇而安,这种豁达从容的生命是灵修传统很重视的操练,不是消极的禁欲,乃是对一切事物抱着有则享受而不滥,没有也能自得其乐。

有了心灵的自由,就能从容地选择以爱来服事神、服事人。加拉太书第五章13节回响 第一节「基督释放了我们,是要叫我们得自由」,有了这自由,就要去爱心服事,否则可能再被奴仆的轭挟制。

 

 


默观的祷告与爱的成长

默观的祷告与爱的成长

邱清萍

爱得好才能祷告得好。基督徒的灵命塑造是一个爱的成长过程,耶稣把神对人的要求与期待总括在爱神与爱人的两条诫命里,祂说这是一切道理的总纲。不学习爱不可能祷告得好,因为爱是祷告的lingua franca (通用语)。

爱得好才能祷告得好,我们的祷告生活也随着爱的成长而转型。最初的祷告像奴隶,害怕用词不当得罪主人;渐渐像雇工,为得雇主报酬或奖偿而祷告;认识主多些我们像学生渴望效法老师的样式,在祷告中经历生命的改变。深度体验主无条件的爱与恩典后,我们变回小孩子的样式,祷告是向「阿爸父」单纯的信靠,与亲昵的依偎。更多经历与主同死同活同坐天上,我们会进入与主联合的祷告,是新娘向新郎完全开放降服,没有保留的祷告。

傅士德用一个房子不同的房间来比喻不同的祷告操练,饶有意义(注一)。祷告就是回家,回到与神共筑爱巢的家。耶稣是家门,祷告是开门的钥匙。

入门的时候,我们多在「客厅」与神会面,像孩子向阿爸父说话一样。祷告的内容都围绕自己的需要与喜好,天父喜欢听祂儿女单纯的祈求及倾诉。有时我们的祷告像进入「厨房和饭厅」,在圣言心祷的操练中,慢慢咀嚼与反刍神的话,把所默想的化成祷告;有时我们又会在「书房」反思神的作为,一边写札记,一边作意识省察的祷告,求祂鉴察与洁净;或接受灵程导师的帮助,分辨祂的声音与引导;另一些时候,我们会进入「工作室」,卷起衣袖事奉神帮助人,进入代求和争战的祷告;在这些祷告中我们更认识主,也更爱祂。

我们若追求更爱主,有时会进入「睡房」,与主联合的祷告,也是默观的祷告。这是一种专注爱神,尽在不言中的祷告,我们与主的关系水乳交融,如两支腊烛的火焰结合为一,或雨降在溪水融为溪流(注二)。我们进入「睡眠」,安息在主爱的怀抱中,此刻主在我们心灵的隐密处的塑造,是我们毫无意识、也明白不了奇异的爱。

要进入默观的祷告,我们先要在爱神爱人的实践上不断成长,经历过「厅堂、厨房、书房、工作室」等祷告生活的操练,否则会很吃力,甚至有危险。因为没有经过锻炼与分辨的装备,就心灵完全向灵界敞开,很容易中了魔鬼的诡计与欺骗。进入默观祷告之前应作的准备是清心和追求爱主(注三)。

怎样能清心呢?言行的不洁较易觉察而求神赦免,但人与神最深的关系像黑夜一样隐藏于意识与自觉之外,难以看得清楚。圣经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十七9)使徒约翰指出爱世界就不能爱神(约壹二15),而爱世界包括感官方面如眼目和肉体的情欲,心灵方面如今生的骄傲,我们被罪和各种的依附、偶像(attachments)所捆绑,常看不见自己的沉溺,神却可以在隐秘的黑夜中释放了我们,使我们恢复爱神爱人的自由。

十架约翰(St. John of the Cross) 的作品《灵魂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 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教导。他指出神的释放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感官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enses):透过独处、静默、默想的操练,我们有意识地放下感官的作用,包括以感官的图像和思维来定义神和祂的作为,也必须放下,用心灵和诚实向神开放自己,神就可以将感官里的罪与依附都除去。

第二是「心灵的黑夜」 (Dark Night of the Spirit):十架约翰提出了七种隐晦属灵的罪:属灵的骄傲、虚荣、愤怒、奢华、贪婪、嫉妒与怠慢。这些罪都发生在属灵追求的领域里。基督徒有属灵的追求本为美事,可惜人性的软弱也一样渗透进来,结果外表好像很「属灵」,骨子里仍然充满各种的欲求,以致离与主联合的目标似近犹远,似得未得。在这段灵性挣扎浮沉的阶段,我们好像进入心灵的黑夜,无光、无喜乐、也无追求的动力。神要在黑夜中使我们不再靠肉身的感官,或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属灵的事,叫我们对主以外的事物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留不住。好叫我们专注追求祂的面和祂的爱。在灵魂黑夜的熬炼中,虚心取代了骄傲、简朴取代了野心、平静取代了愤怒、知足取代了奢华、喜乐取代了嫉妒,而动力也取代了怠慢(注四)。

无论是感官或心灵的黑夜,都是为了炼净,使我们能清心追求爱主。默想和各种的操练是主动和刻意的,默观却是被动的等候和回应神的恩赐。在默观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放下对感官作用的执着(一定要有怎样的看法、感受和经验)、把刻意的「执着」(willful)与掌控化为虚心的「乐意」(willing) 与开放(注五),由加到减、由繁到简、由累积到放下,这是「主必兴旺、我必衰微」的虚己、忘己与舍己的过程。   

这过程有时很痛苦,因为对自己的包袱与偶像有了觉醒,放下时会有撕裂之痛,神常借着痛苦与破碎的经历来炼净我们深处的障碍。但有时却是愉快的,久久不能摆脱的缠累终于松绑了,可以突破了,心情也自由轻快了。这些多在黑暗(隐密处) 进行,原来我们常不敢面对和承认自己的盲点和软弱,长久以来培养了许多自卫的策略,层层掩盖着,连自己也瞒骗了。但假如我们肯来到神的面前,向祂开放,祂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和放下。

黑夜过去,黎明来到,我们在与主联合的爱中苏醒了。原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一切的追求渐渐聚焦,祂就是我们心灵饥渴和梦寐以求的爱人,也是生命最终极的完满。不同的默观传统都同意「爱」是灵命成长最终极的目标。 「黑夜」是一个心灵被炼净和医治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恢复清心单纯,带着深沉的平安与喜乐,以丰足的自由去爱神和爱人。

(注一)Richard J. Foster, Prayer: Finding the Heart’s True Home. Hodder & Stoughton, 1992., p.1.

(注二)邱清萍,《尽在爱中》,美国中信,2015年出版,页69-74。译自Interior Castle by St. Teresa of Avil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Allison Peers. Image Books, Doubleday, 1989.

(注三)Foster, Ibid. p. 164-168.

(注四)邱清萍,同上,页141-143。译自Dark Night of the Soul (eBook) by St. John of the Cross.

(注五)Gerald G. May, M.D.,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 A Psychiatrist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arkness and Spiritual Growth. HarperCollins ebooks, 2004. 

 

 


祂使我的灵魂苏醒

祂使我的灵魂苏醒

邱清萍著

苏醒是意识的觉醒,留意到那一直存在,却被忽略的事物。所谓意识(consciousness) 就是活在此刻,留意到当下的实况。觉醒好像是新发现,其实那东西一直存在,只是没有留意到。信心的成长也要经过这样的过程。

路加福音第廿四章13-35记载以马忤斯两个门徒与复活主同行一段路,听他讲解圣经,竟然没留意或认出他就是耶稣。耶稣说他们信得太迟钝了,太迟慢了,明明就在眼前,却认不出来。同样,神一直与我们同在,我们却常常意识不到,在困境中会担忧,在苦难中会恐惧。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属灵的操练,如默想经文、圣言心祷、意识省察、灵程札记和导引等帮助意识的提升。

认识神和认识自己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其中意识的觉醒很重要。从资讯(information)到生命转化(transformation),会经过不同层次的认知,既有圣灵的光照,也需要自己的配合,下面作一些简单的解说:

一.资讯 (information)

我是谁?我们的身份证记录了有关我的最基本也最简陋的资料;拿着这些资料我可以登机入关,但不能帮助我找到工作。毕业文凭也许有点帮助,却不能助我找到如意的工作。正确的资讯很有用,能解决生活一些实际的问题,却不一定能应付人生一些重要及较大的问题,例如怎样做人,如何面对苦难等。

神是谁?与我有什么关系?读经、听道和听别人的见证都会有帮助,若只停留在「知道」的阶段,不能产生有效的信心。有些人从小去教会,却一直没有入门成为基督徒。

二.知识 (knowledge)

当我们把零碎的资讯组合起来,看到一个模式(pattern),一些关联,就是有用的知识。我们对圣经真理的了解,起初也只是资讯,例如听过约翰福音三16节,后来把这一节与罗马书三23(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及六23(罪的工价就是死) 连起来,对福音的轮廓就清楚些。我们的意识已由资讯到知识层面,若停在这阶段,只留在思想层面,与生活经验没有关连,不能触动我们的心,也引不起内心想接受福音的意愿。

以上两个层次就像耶稣所说种子没有落在土里,或落在干土上,没有根,很快就失去了。

三.真知道(弗一17-18)(experiential knowledge)

保罗为以弗所信徒祷告,叫他们「真知道主」。这是一群「信从」主,在经历上「跟从主,亲爱众信徒」(15节)的基督徒,他们属灵的知识结合了经历,对主的认识就不一样。

很多信徒起初只用头脑理解圣经的知识,在理性上认同了「属灵四定律」,但没有接受和顺服的经历;直到自己软弱犯罪,很内疚沮丧,经历主赦罪的恩典和爱,终于明白救恩的宝贵,若继续在生活各方面经历主的作为,就会与主建立愈来愈亲密的个人关系。正如诗篇廿三篇的作者把「耶和华牧者」由1-3节的「他」变成第4 节的「你」,对主和自己的认识,愈来愈在经验的层面,凭直觉就能意识和感受得到。这是意识的提升,以前意会不到的属灵事情,现在好像比较容易进入。

在灵修传统里,神学家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曾教导有两种的知识,一种是理性的知识,另一种则是透过生命的共融 (connaturality, co-nature),借着爱与联合的生命而产生的认知默契。他解释罗马书第八章15-16节说:「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圣灵把神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我们以爱来回应,结果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共鸣-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哥林多前书第八章3节说:「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古卷有”whoever loves truly knows”,爱神的人真知道神。

阿奎那解释说共融(connaturality)的道理在道德问题上特别明显。一位伦理学教授对贞洁的美德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在日常生活却可能放荡不羁。另一位洁身自爱的人,可能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却更认识贞洁是怎样一回事,因为他已经在信念、价值观、抉择与行为上与这美德融为一体,爱慕它、活出它、从直觉认得它。

有一种的知识是在爱中才获得的,只有用爱的眼睛能看得明白。马利亚用香膏膏主,记念主的死,犹大没有这种爱,看不明白,认为她太浪费。耶稣母亲爱子情深,虽然多次因耶稣的话心被刺透,却能明白接受,有爱就能听懂。约翰说:「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而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是爱」(约壹四7)。神是爱,有爱就能真知道,真认识神。

通常到达这个认知的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经历过程,除了以上所说的爱,还有受苦的经历,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深认识自己与认识神。陈善养教授小时在天主教学校读书,也信耶稣,但很模糊,长大后,连续两次跌断左臂骨,而且是同一个位置。除了皮肉之苦,他的情感与心灵都受严重的打击,对死亡感到恐惧,迫切想打开苦难之谜。有一晚他流着眼泪,真诚向神祷告,敞开心门,接受耶稣为救主。他说,那天晚上,他照常上床睡觉;第二天起来,内心有一种很深沉的平安与安息。他的手臂没有立即复原,但里面有一种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他后来成了牧师,在 Fuller 神学院教书。人到了尽头,在绝路处总会发现神就在那里。

我们在爱与痛苦的经历中,若用心的学习,就能找到通往真知识的途径。也许这是耶稣撒种比喻的意思:落在荆棘里的种子,被各种苦难挤住了;或像仇敌撒下的稗子,以假乱真,似乎要扼杀好种的成长。但信心的种子若在爱的土壤里生长,就能驾驭各种试探与试炼,转化及结出美好的果子。

四.智慧 (wisdom)

属灵的智慧是与爱连在一起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谈到两种智慧,一种是世上的智慧,另一种是「从前所隐藏、神奥秘的智慧,就是神在万世以前预定使我们得荣耀的⋯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未看见、耳未听见、人心也未想到的」。参透万事的圣灵,要将这种智慧向爱他的人显明出来(二7,9,10),这种智慧是与爱神连在一起的。

属灵的智慧是神的恩赐,是神借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只有神的灵才能知道神的事,而圣灵将神奥秘的智慧赐给爱他的人,我们在爱中领受了,就能更领会神的事。

智慧是看到事情背后的实情,看到更全面的真相,一些以前以为矛盾对立的事,原来是一物的两面:物质与灵、爱与公义、恩典与真理等。看得更全面,就不会轻浮地加以批评或拒绝;理性看不明白的事,在爱中都能接受。我以前认识一对牧师夫妇,他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有严重的智障问题,却是他们最爱的孩子,他们对苦难的奥秘也有更多的忍耐,不是问更多的问题,乃是在接纳中发现智慧。

五.成熟圆融的生命

诗篇廿三篇描绘了一幅圆融生命的图画,与神、与自己、与人无碍,而且有爱的连合。我们从耶稣的教导,头脑上都知道祂是好牧人,但是如何从与我无关的「他」,变成「你与我」的亲切关系,在认知上需要经过一个灵魂苏醒(3节)的过程。

心灵觉醒了,就会欢然跟随牧人走义路,面对苦难死亡也不惧怕,而且能谦卑承认自己的软弱,坦然接受神管教的杖,仰望他挽救的竿。心灵里面有活水泉源涌流,好像丰富的筵席,能化敌为友,以德报怨。又常活在神的恩典与慈爱中,感恩的心像福杯满溢,在万事万物中看见与意识到神的同在,永远与神同在。

参考:
Johnston, William. 1995. Mystical Theology, The Science of Love. New York: Orbis Books.
Duke, Meghan. 2018. A Loving Kind of Knowing: Connatural Knowledge as a Means of Knowing
     God in Thomas Aquinas’s Summa Theologica. Accessed from
     https://ejournals.bc.edu/index.php/lumenetvita/article/view/10506/9040
陈善养:《休息-在不安的世界经历神的平安》。美国:福音证主协会,2018。


灵程导引— 属灵触觉的培养

灵程导引— 属灵触觉的培养

邱清萍

灵程导引的目的是要陪伴受导者经历神,与祂相遇,在生活中意识祂的同在,察觉祂的心意与作为,聆听和明白祂的引导,回应祂的邀请,以致更深与祂连结。这个过程需要有属灵触觉(察觉与意识)的培养。

我们习惯用五官或思维去认知,而意识与察觉是心灵的活动,有些人就会觉得很陌生。耶稣在约翰福音七章38节曾应许信他的人从腹中(人里面的心灵)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有圣灵内住的人里面就有活水的江河,涌流着神的心意与作为,只要没有阻塞,我们就会有充份的内在自由去爱神和爱人。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五章113节所教导的:基督释放我们,是要我们用所得到的自由去服事去爱。

我们可以想像,这内在的活水江河有许多船只在行驶,这些船只包括我们的思想、情绪、想像力、记忆、意志、欲望等。若由圣灵主导,它们都会朝着神所喜悦的方向行驶,我们就能活出丰盛喜乐的人生。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这些船只常常迷失了方向:思想杂乱无章、情绪易受波动、记忆被往事纠缠、意志陷入偏执,而深处的想望更是价值颠倒,内心充满没有主帅的混战。

要经历主所应许活水涌流的生命,我们首先要意识自己里面的情况,察觉在什么地方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内心的自由。我们好像坐在江河的岸边看着这些船只经过,有时可能听见它们在挥手及呼唤,要争取我们的注意力,归心祷告的操练帮助我们不断地放下这些使心灵眼花缭乱的图画,及嘈吵的声音,专注于留意主的同在。

我们里面可能因过份依赖(依附)及纠缠于某个人、某件事物,例如财富、成就、荣誉、别人的接纳和赞赏等,而失去自由。这些东西本身可能是好的,但因主宰了中心地位,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我们就时常被恐惧、偏见、贪婪、控制欲、完美主义、妒忌、苦毒、多疑等捆绑,阻挡了视线,看不见神的慈容,听不见祂的呼唤,更意识不到祂的同在,对祂的作为也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们需要调校,回到以神为中心的生活里,重获在基督里的自由。要调校先要省察,平日意识省察的祷告操练很重要,操练得好就能经常性、自动性让圣灵光照自己,靠祂的帮助作出调校。导师和受导者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自由,而且在导引过程中留意与善用这自由。

意识与察觉内心的动态需要放下防卫与遮掩,开放自己,虚心地承认自己可能有盲点,愿意让圣灵光照。神要做的生命更新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再生过程,里面充满了不能预知、不能掌控的因素,我们能做的只是腾出空间,清除闲花野草,预备自己的心田,让圣灵成就祂自己要做的工。

在导引过程中,受导者可能已预备好接受圣灵再造之恩,也有可能抗拒圣灵的工作,导师若有属灵触觉就能留意到,而且能以体谅和温柔陪伴受导者去觉察抗拒的诱因,一同向圣灵敞开,或许有恐惧担忧要面对,有伤痛的记忆要医治,有罪过要承认,只要我们谦卑开放,圣灵会按祂的时候和方式向受导者发出爱的邀请。

灵程导师在过程中学习放手与开放很不容易,因为我们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受导者的需要;用自己熟习的方式及技巧为对方解决难题,以自己的经验为标准来诠释对方的经历。开放就是虚己,承认神才是受导者的陶匠,我们所能做的是陪伴受导者,一同等候神施恩。

属灵导引不是另外一套的方法或技巧,也不能用掌控的心态要得怎么样的结果,乃是带着信心与受导者进入神的同在,享受有祂同在的安心,留意聆听神对受导者要传递的信息,作出能增进内心自由的回应,然后静观神塑造生命的奇妙作为。就像助产妇以惊喜期待的心静观孕妇胎里的生命成长,等候瓜熟蒂落。

灵程导师陪伴受导者,好像助产妇陪伴孕妇;借着同行,使待产者在更新的生命呼之欲出时刻感到安心与温暖,不须顾虑自己的丑态,不须害怕未知的将来,也可以放心地发问。助产妇明白孕妇生产前的不适与阵痛,能适时加以安抚,引导待产者定睛仰望赐生命的主,经历祂同在的亲密和转化生命的能力。

参考书:

  1. 贝瑞等着:《灵修辅导实务》,光启文化事业出版。
    译自:Barry, William A. and Connolly, William J. 2009. The Practice of Spiritual Direction. 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of Jesus of New England, Revised Edition.
  2. Guenther, Margaret. 1992. Holy Listening, the Art of Spiritual Directi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3. Edwards, Tilden. 2001. Spiritual Director, Spiritual Companion-Guide to Tending the Soul. New York: Paulist Press.
  4. English, John J., S.J. 1995. Spiritual Freedom. Chicago, Loyola Press.

舍弃假我,活出真我

舍弃假我,活出真我

邱清萍

她,不愁衣食,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丈夫很爱她,有一间舒适美丽的房子。一切都如此令人欣羡,可是她的内心有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原来她的妈妈以卖淫为生,生下她以后不能照顾她,从小她就像皮球一样,在外公外婆、舅舅和姨妈家里抛来抛去。长大以后,她想尽办法要找到父亲,却都像海底捞针、毫无结果。她多次催逼母亲告诉她:「在我出生前的九个月,谁是你的顾客?」母亲只能茫然的看着她,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呀!

有一天,她站在洗碗槽前,眼泪像关不住的水龙头,不停的流;她仰天哭喊:神啊!谁是我的爸爸?我从那儿来?我到底是谁?

很多人从家世、童年遭遇、失败经验、破碎的人生来看自己,说这就是我,是真的我吗?另外少数的人,因为人生风平浪静,心想事成,就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这是真的我吗?假如我们只能以今生的际遇来肯定真我,难怪容易担忧惧怕,要不然就是与天斗、与人斗,为了巩固自己岌岌可危、弹丸之地。

以上所提的她在苦苦寻觅亲生的父亲。有一天,她听到一个声音:「我就是你的爸爸。」错愕中她转过身来,要看看谁在说话。什么人也没有。然后她再次听见那声音说:「我就是你的爸爸。我一直就是你的爸爸。」原来那声音来自住在她心中的主,她终于明白了,也安心了。从此她不再执着,不再苦苦的寻觅。

神赐真我,享受真爱

原来,创造主与救赎主以无比的爱已经把「真我」赐了给我。我们人生的起点,不是呱呱堕地那一刻,乃是创造主早已用祂爱的深情,来编织我未成形的生命(诗一三九13-17)。在耶稣的救恩里:

  • 我们已经蒙拣选(弗一4)
  • 我们已经是蒙爱的儿女(弗五1),
  • 我们已经蒙饶恕(弗四32)
  • 我们已经是恢复主形像的人(西三9-10)
  • 我们已经与上帝的性情有份(彼后一4)

这就是真我,造物主本来所造的真我,救赎主要恢复的真我。

灵命塑造是朝向我们已经拥有的形像、身份与生命来不断更新,让真我丰富呈现的过程。 成长其实是:成为本来的你(become who you already are)。

真我是我最初被造的样式,有神的形像。这形像除了理性、德性、尊贵荣耀等,更重要的是三一真神彼此相爱的群性。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我们,我们、我们,指出人是按三位一体的神「爱的群体-community」的形像受造。圣父、圣子、圣灵同质、同存、同荣,也是互相内存的一体。

人按神群性的形像被造,就是说人的本质有这个爱的联系与群体性,人有爱的倾向与需要。创世记第一至三章显示:神在爱中创造了人,人是蒙爱的,而且具有爱的本质与本能,与神、与人、与大自然浑然为一,没有阻隔。从圣经定义看,这状况就是原初的真我,这才是每个人人生故事的起点。

真我的失落,假我的形成

始祖为了满足吃禁果的私欲,不以神为神,违背神的命令,堕落了。马丁路德说,人犯罪后失去爱神的本能,离开爱的源头,一切关系都扭曲了。始祖不敢面对神,也无法面对自己,感到羞愧与惧怕,就躲藏起来。人际关系出现不健康的依附与执着--妻子恋慕丈夫,丈夫管辖妻子。手足关系也破裂了:该隐杀了弟弟亚伯。自然生态也失常,地长出荆棘。

人不再以神为神,反倒以自己为中心,整个人生的秩序和宇宙的规律就乱了套,爱也失序。真我与真爱在人的生命里消失,结果人按从世界而来的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重塑另一个我,其实是假我。使徒约翰说:「人若爱世界,爱父(神)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世界上的事,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而且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才永远长存。」(约壹二15-17

这里所提到的世界非指地球,甚至物质的世界,乃是指我们被世界事物吸引而挑起的的私欲。神创造万物,常出现的一句话是:「神看着是好的」,彰显了祂对受造物的爱。天父乐意将好东西赐给我们,问题不在可口的果子、食物、甚至金钱、学问、成功、别人的赞赏;而在那样东西对我们的吸引力,成为强烈的欲望,偏执的要求,以致不择手段,非要不可;结果欲望沦为私欲,令我们身不由己,不能做神要我们做的事。或听信谎言,以为这东西能满足我们,结果我们患得患失,失去内心的自由,不能真正的爱神和爱人。

失序的爱的滑坡路

从假我私欲发出的爱是失序的爱,短暂不能满足人的心。神的爱是正餐,使我们人生饱足;一切其他好处不过是前菜或甜品,帮助开胃及甜咀,不可能持久满足。

人因不满足而引致贪婪,以为吃多些就会饱,再赚多些钱,再结多几次婚,或许会满足。贪婪陷入拜偶像,保罗指出,贪心就是拜偶像(弗五5),把想要的东西绝对化,当作偶像来崇拜,利用偶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是拜自己。

拜偶像形成依附 (attachment),身不由己上了瘾,心思注意、时间精神都放在上面,把幸福与安全感「钉死」在某个人或某件事上,意志也被绑架,身不由己。依附带来执着,执着为了控制,愈不安全愈执着,愈要控制。工作狂、发脾气、家暴等都是出自想掌控的欲望,结果反被私欲掌控了,陷入更深的痛苦,失去爱神爱人的自由。

在基督里恢复真我,舍弃假我

耶稣降世,恢复人在神里面的真我,也是保罗所说的「新人」,能够活出真爱的人生。保罗解释说:「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三10)耶稣基督再造之恩使我恢复最初受造的形像,就是按三一真神彼此相爱的形像,这爱因主耶稣道成肉身,舍身十架更清晰地显明出来。基督徒成长的目标是更像主耶稣,我们愈像主耶稣,真我就愈呈现。

一个人信了主,里面的假我有了敌手,就是真我。两个我常在我里面交战,这是认真跟随主的人的「苦楚」,正如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22-25节形容内心与肉体、神的律与罪的律之间的争战。有出路吗?

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十六24)舍己就是出路。耶稣要祂的门徒舍弃的「己」是指假我,也是保罗所说的旧人。耶稣继续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假我),必丧掉生命(真我);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假我),必得着生命(真我)。」(25节)简要来说:凡要救假我的,必丧掉真我;凡为我丧掉假我的,必得着真我。这是一个很清楚的选择。

我们又如何舍弃假我呢?耶稣在上文指出背起十字架是舍弃假我的途径。背十架就是选择与主同死,保罗对加拉太教会的人说: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加五24),将假我置于死地,真我就在我里面复活了。

基督徒在决志归向基督时就开始了这个死而复活的过程,保罗形容它为:「受洗归入祂的死」、「与基督的死联合」、「与祂同钉十架」、「与基督同死」、「在罪上死了」、「向罪看自己是死了」(罗六1-11)。 「死」包含在我们救恩的密码里面,包含在我们新生命的DNA(基因)里面。

这个死不像身体的死,到了时候就自然逝去。这个死是对假我的一种抉择,主动止住生命的供应,塞住生命的泉源,不让它有呼吸的空间。每次发觉它蠢蠢欲动,就要毫不留情置它于死地。

真我活出真爱

然而,这个抉择的动力是对主爱的回应。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林后五14)众人就都死了,这不但是属灵地位的真相,也必须是实际生活里不断的选择。

爱有生命力,死不过是活出新生命的途径。假我死去,真我就能活出来。保罗接着说:「并且祂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五15)我们死,因为我们要活,与爱我们的主,也是我们所爱的主一同活在永恒里。

有一次,一位律法师问耶稣:这么多律法,那一条最大呢?耶稣回答说:第一要紧的,就是尽心、尽性、尽意、 尽力爱神。其次也相仿,要爱人如己。爱神爱人包含了神造人的初衷,和一切做人的道理。原来信耶稣不只是等着上天堂,更重要是改变我们的人生方向与生活态度,以神为中心,活出真我与真爱。

参考:

  • Mulholland Jr., M. Robert. 2006. The Deeper Journey. Illinois: IVP.
  • Keating, Thomas. 1992. Invitation to Love. New York: Continuum.
  • May, Gerald G. 2009. Addiction and Grace-Love & Spirituality in the Healing of Addiction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ebooks.
  • "True Self/False Self:Are You Stuck?" Conversations Journal Volume 1:2, 2003. Santa Barbara, CA. Martin Institute for Christianity & Culture.

主与我谈「心」

主与我谈「心」

邱清萍

基督徒的生命是一个爱的成长过程,祷告,是跟主之间爱的互动。我们与主互动的祷告反映我们与主关系的深浅。只要我们向主开放,留意倾听,他会主动与我们对话,好像他与撒玛利亚妇人谈到她的干渴,或像他与税吏撒该谈到他生命的转机。

有这么一天,耶稣已被钉死,且已埋葬,彼得和另外四个门徒见理想已经幻灭,只好收拾破碎的心,重操故业,往海边打鱼去,可是他们整夜什么也打不着,心情更加跌到谷底。没想到黑夜过后,迎来的却是出乎意外的惊喜,所发生的事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余生。

他们遇见了复活的主,不可思议的是主为他们预备了丰富的早餐,慰劳了他们疲乏的身心。饭后,主特别把彼得叫到一旁。那天与主的对话在彼得心坎中刻上了比死更坚强的戳印,使他踏上义无反顾的不归路。我们且用心灵聆听和揣摸他们当天的对话。

主耶稣: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彼得看看不远处篮子里仍在蠕动的鱼,心想:主是指这些鱼吗?这些鱼怎么可以与主相比?但是为什么他会这样问我?主是不是看出我打算重出江湖?那是因为我真的以为他死了,一切都完了。想不到他果然从死里复活了!这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我到现在仍然搅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眼睛没问题吧?嗯,主在等我的答覆。)

彼得: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

(噢!这句话就这样轻易从我口中溜出来了?是真的、真的;我的心真的愿意爱主;不过,我以前也以为自己为主死都愿意,但是结果唉!我对自己的认识也太肤浅了!主不是要跟我算旧账吧!?)

主耶稣:你喂养我的小羊。

(彼得的心头大石掉了下来。主既往不咎,一定饶恕了我不认他的罪,其实他一早就知道我会这样跌倒的,他甚至预先提醒我,可惜我过份自信了,人心真难测度,连自己都看不透。主啊,饶恕我、饶恕我。彼得的心在哭,为自己的失败,也为主宽宏的爱。)

主耶稣: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哦!主又问我啦!还是同样的问题。我真的要想清楚才回答他,我不想自己又在自欺欺人。不过,主问第二次,是不是表明他对我没有信心呢?我好难为情!谁叫自己太软弱,不只一次,乃是三次不认主,以致主信不过我,活该!主啊,你再给我机会吧。)

彼得: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

(主,我不知道是否能做到,但是我真的愿意,愿你悦纳我这微小的心愿,帮助我。)

主耶稣:你牧养我的羊。

(什么?主在说什么?好像他刚才也说过,他不但没有责备我,还把重任交托我。这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他在告诉我,他对我有信心。我真的担付得起吗?)

耶稣第三次问彼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原来主真的信不过我说的话,我不过一厢情愿吧了,我真的就这样无可救药吗?)

彼得忧愁的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

(我真的愿意爱你,只是我力量不足,求你帮助我。)

主耶稣:你喂养我的羊。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你跟从我吧!

(主是否在告诉我,我若真的爱他,就会爱他的羊呢?什么是爱呢?我以前以为我爱怎样就可以怎样,原来那种爱不可靠,真正的爱是有承担的,是肯付代价的。好吧!主啊,我跟定了你,只要你带着我,你走的路就是我要走的路,即使是钉十架的路。)

后来彼得看见那位「主所爱的门徒」约翰,就问耶稣:主啊!这人将来如何?

(约翰比我强,一向都很爱主,主连母亲都交托给他。主也会把羊群托付他吗?他也会为主受苦、为主死吗?)

主耶稣:我若要他等到我来,与你何干?

(主啊,是的,我不应和约翰比较;我们与你的关系都不一样,都那么独特;而你对我们的爱却远超任何一个人所能盛载的。我只要专心爱你,这就足够了。)


主与我谈「心」

主与我谈「心」

邱清萍

基督徒的生命是一个爱的成长过程,祷告,是跟主之间爱的互动。我们与主互动的祷告反映我们与主关系的深浅。只要我们向主开放,留意倾听,他会主动与我们对话,好像他与撒玛利亚妇人谈到她的干渴,或像他与税吏撒该谈到他生命的转机。

有这么一天,耶稣已被钉死,且已埋葬,彼得和另外四个门徒见理想已经幻灭,只好收拾破碎的心,重操故业,往海边打鱼去,可是他们整夜什么也打不着,心情更加跌到谷底。没想到黑夜过后,迎来的却是出乎意外的惊喜,所发生的事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余生。

他们遇见了复活的主,不可思议的是主为他们预备了丰富的早餐,慰劳了他们疲乏的身心。饭后,主特别把彼得叫到一旁。那天与主的对话在彼得心坎中刻上了比死更坚强的戳印,使他踏上义无反顾的不归路。我们且用心灵聆听和揣摸他们当天的对话。

主耶稣: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彼得看看不远处篮子里仍在蠕动的鱼,心想:主是指这些鱼吗?这些鱼怎么可以与主相比?但是为什么他会这样问我?主是不是看出我打算重出江湖?那是因为我真的以为他死了,一切都完了。想不到他果然从死里复活了!这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我到现在仍然搅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眼睛没问题吧?嗯,主在等我的答覆。)

彼得: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

(噢!这句话就这样轻易从我口中溜出来了?是真的、真的;我的心真的愿意爱主;不过,我以前也以为自己为主死都愿意,但是结果唉!我对自己的认识也太肤浅了!主不是要跟我算旧账吧!?)

主耶稣:你喂养我的小羊。

(彼得的心头大石掉了下来。主既往不咎,一定饶恕了我不认他的罪,其实他一早就知道我会这样跌倒的,他甚至预先提醒我,可惜我过份自信了,人心真难测度,连自己都看不透。主啊,饶恕我、饶恕我。彼得的心在哭,为自己的失败,也为主宽宏的爱。)

主耶稣: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哦!主又问我啦!还是同样的问题。我真的要想清楚才回答他,我不想自己又在自欺欺人。不过,主问第二次,是不是表明他对我没有信心呢?我好难为情!谁叫自己太软弱,不只一次,乃是三次不认主,以致主信不过我,活该!主啊,你再给我机会吧。)

彼得: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

(主,我不知道是否能做到,但是我真的愿意,愿你悦纳我这微小的心愿,帮助我。)

主耶稣:你牧养我的羊。

(什么?主在说什么?好像他刚才也说过,他不但没有责备我,还把重任交托我。这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他在告诉我,他对我有信心。我真的担付得起吗?)

耶稣第三次问彼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原来主真的信不过我说的话,我不过一厢情愿吧了,我真的就这样无可救药吗?)

彼得忧愁的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

(我真的愿意爱你,只是我力量不足,求你帮助我。)

主耶稣:你喂养我的羊。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你跟从我吧!

(主是否在告诉我,我若真的爱他,就会爱他的羊呢?什么是爱呢?我以前以为我爱怎样就可以怎样,原来那种爱不可靠,真正的爱是有承担的,是肯付代价的。好吧!主啊,我跟定了你,只要你带着我,你走的路就是我要走的路,即使是钉十架的路。)

后来彼得看见那位「主所爱的门徒」约翰,就问耶稣:主啊!这人将来如何?

(约翰比我强,一向都很爱主,主连母亲都交托给他。主也会把羊群托付他吗?他也会为主受苦、为主死吗?)

主耶稣:我若要他等到我来,与你何干?

(主啊,是的,我不应和约翰比较;我们与你的关系都不一样,都那么独特;而你对我们的爱却远超任何一个人所能盛载的。我只要专心爱你,这就足够了。)


灵程导引-心灵的关顾与培育

灵程导引-心灵的关顾与培育

邱清萍著

灵命成长有如一场赛跑或斗拳(林前九24-27),要经过严谨的训练,有「教练或助教」在旁指引鼓励是非常的重要。

灵命成长由重生开始,生命经历不断的变化,不断脱旧换新。价值观或心意的更新,脱离罪及坏习惯的捆绑,都要经过新陈代谢,新细胞「生产」的过程,需要属灵「助产妇」陪伴,在旁指点和打气,迎接新生命的来临,直到基督成形在我们身上(加四19)。

灵命成长又如天路客的旅程(来十一13-16),会上山下谷,遭遇日晒雨淋,来到叉路口如何选择,迷途又如何转回,若有「旅伴」同行,甚至「导游」指点迷津,就能顺利抵达目的地。

教练助教、助产妇和旅伴导游所提供的就是灵程导引。真正的引导者其实是圣灵,祂使人重生,住在人里面,感动、光照、安慰、责备,而且按照主耶稣的形象塑造信徒的生命。灵程导引的过程需要三方面的配搭:圣灵培育生命,受导者追求成长,灵程导师则以祷告、聆听、发问和分辨,帮助受导者发现和明白自己的实况,愿意去面对和回应圣灵的引导。

灵程导引的目标是要经历神,与祂相遇,在生活中意识祂的同在,察觉祂的心意与作为,聆听和明白祂的引导,回应祂的邀请,以致更深与祂连结。导师陪伴受导者直接来到神的面前,向祂赤露敞开,与祂对话,谦卑聆听,顺服回应。

我们有可能经历神吗?这位如此伟大超越的神,有可能留意、看中、寻找,得着我们这么微小的人,还进入我们生活的片段,与我们同住吗?若以理性来了解,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爱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主动在祂。我们爱,因为祂先爱我们。祂叩门,我们开门;祂邀请,我们回应;神主动向我们启示自己,就是要我们认识祂,经历祂!我们虽不能以理性明白神,却能以爱的回应得着祂。

因此,一个渴慕神、追求长进的心愿是接受灵程导引很重要的条件。平日写灵程札记,记录一些里面的触动,将读经祷告的领受、生活际遇的反省、情绪的挣扎、欲望的冲激,和圣灵在其中的光照与感动等记录下来。接受导引时,把其中一、两个经历与灵程导师一同带到神的面前,寻求与聆听祂的心意。成长的过程一般是漫长的,需要一段时候,才能看见明显的改变,有时在灵程札记里可以看见事态的发展,观察到自己的心态如何从抗拒惧怕到安心接受。操练「意识省察」在导引过程很重要,能帮助聆听和辨识神的声音,使生命可以不断的更新。

灵程导引的过程与教牧辅导、心理辅导、门徒训练不同,却是这一切的核心。受导者若与神建立稳固深入的关系,以上培育信徒的途径就有了很好的根基,和丰富的资源。灵程导师的主要角色不是帮助受导者解决困难,或传递知识技巧,也不是分享自己的经历,乃是陪伴受导者更深与神交往、经历神和祂更新生命的作为。

生命改变是个人内在很「私隐」的旅程,能与人分享是一种信托与信任,灵程导师要带着尊重和真诚的关心,陪伴受导者走过,帮助他们在处境中反省:经历了什么?在寻找什么?关心谁及关心什么?想要什么?对生命有何感触?想去那里?神在这些经历吗?祂扮演了什么角色?祂发出什么邀请?导师为了保持自己灵命成长的动力,在生活处境中继续经历神及祂的作为,同样也需要定期接受导引。

有些人以为灵程导引是新兴的潮流,其实它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摩西对以色列人的训勉,对约书亚的引导;祭司以利教导小撒母回应神的呼唤;新约巴拿巴栽培扫罗、保罗写信勉励引导提摩太和提多,百基拉与亚居拉帮助亚波罗对耶稣有正确的认识等都包含灵性上的指导。

直至第四、五世纪的修道院时代才有较正式的灵程导引观念;沙漠教父教母在修道院内设立比较有组织和经常性的导引操练。第五世纪神学家卡逊约翰(John Cassian)对灵程导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在修道院设立师徒的制度,后来吕西亚的圣本笃(Benedict of Nursia)编成《圣本笃守则》 (Rule of Life),指导个人灵命成长及修道院生活,成为以后修道院常用的范本。直到十二、十三世纪的平信徒运动与修会兴起,提倡祷告静修,才有更多非修士的信徒采用灵程导引。十六世纪的依纳爵《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灵修手册广被使用,直到今天,帮助信徒辨别心灵的活动与取向,明白神的心意。

有些人以为灵程导引是天主教的东西,更正教信徒不宜采用。这是错觉,也错过了一个很重要且有益的属灵成长操练。正如傅士德在《属灵操练礼赞》一书提到,在中古时代,最伟大的圣徒在生命的旅程中,都需要灵程导师的帮助。何况今天真假混乱,品德沦亡、人心迷惘的世代,我们更需要生命的指标,和属灵的同伴。

参考书:
1. 贝瑞等着:《灵修辅导实务》,光启文化事业出版。
译自:Barry, William A. and Connolly, William J. 2009. The Practice of Spiritual Direction.
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of Jesus of New England, Revised Edition.

2. Guenther, Margaret. 1992. Holy Listening, the Art of Spiritual Directi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3. Edwards, Tilden. 2001. Spiritual Director, Spiritual Companion-Guide to Tending the Soul.
New York: Paulist Press.


呼吸式的祷告——恩典的节奏

呼吸式的祷告——恩典的节奏

邱清萍

我们通常都不去留意自己是否仍在呼吸,然而,在无意识的一呼一吸之间,我们保住了生命的气息,存活了下来。

祷告基本上也有这种的作用,是我们灵命最自然,甚至无意识的动作,吸入神圣生命的气息,呼出人性的欲求与想望、需要与软弱;不但是神人的交流,也是新旧生命的交替。保罗说:「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神)。」(徒十七28)「在乎祂」​​,就在一呼一吸的祷告中。

祷告不但是生命气息的节奏,也是人与神爱的探戈。奥古斯丁说:「一言以蔽之,真正和整全的祷告就是爱。」(True, whole prayer is nothing but love.)在一呼一吸的祷告中,我们接受祂的爱,也以爱来回应祂,这是恩典的节奏。

祷告是放下劳苦的工作,和在外面的拼搏,回到爱之窝—家中,脱下重担和缠累,换上舒身的便服,向所爱的主倾心吐意,安息在祂的怀里。

祷告可以用口讲、或用笔写,但最终是心灵的交会,把深处交织的欲望、痛楚、饥渴和等待没有恐惧地、赤裸地呈现在爱我们的主面前。这种信任与开放、向神腾出空间,本来是很自然的,但我们在罪中与神隔离,忘记了这么自然的一回事,要重新学习。

保罗教导说:「要不住的祷告」(帖前五17);「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弗六18);「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腓四6);「「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前二8)。

要实践不住的祷告,可以操练「不费时却占有全部时间」的呼吸式祷告(breath prayer)。不费时,一口气就祷告完;却随时、随处、凡事、多方不住地在祷告,把心中的渴望,简单而亲切的向神说出来。当这种祷告成为生活方式时,就能超越时间、空间、言语和画像,生命与主深深的连合。

早在第六世纪沙漠教父与教母时期所提倡的「耶稣祷文」(Jesus Prayer)就是呼吸式祷告的一种,是根据路加福音十八章的两个祷告。第一个是税吏的祷告:「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耶稣称赞他;第二个是耶利哥路上一讨饭的瞎子向耶稣呼求:「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耶稣问他:「你要我为你作什么?」他说:「我要能看见。」耶稣就应允他,他就能看见了(35-43节)。

「耶稣祷文」表达了恩典的节奏:「呼」叫耶稣的名字,「吸」入祂对我这个罪人的怜悯。首先,它提供一个简短且能掌握重点的祷告模式,不须咬文嚼字,能表达对神的祈求就够;二来容易重覆,直至成为自然的习惯。更重要的,这简短的祷告包括了两大重要部份:确认耶稣是谁,和自己是谁。耶稣是神的儿子,是救主;我是罪人,需要祂赦罪之恩。

到了十四世纪,东正教会鼓励信徒常用「耶稣祷文」来祷告,直至心灵平静,进入默观的祷告。十九世纪有一俄国的农民把他追求「不住的祷告」和「耶稣祷文」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名The Way of A Pilgrim,许多人很受激励。

所有操练有它的心与术。心是目标与精义,术是规模与方法。以耶稣祷文习练呼吸式祷告,开始时尽量依循其方法,但不要忘记其目标与精义,就是不止息地经历神的同在,建立与祂没有间断的生命关系。掌握了,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内容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与需要,有不同的表达。

神无所不在,但只有常操练祂同在的人才能经历祂同在的真实与宝贵。罗伦斯弟兄透过与神不停止的相交,无论想到什么、遇见什么都带到与神的相交里。有时是告诉神,有时是聆听神。甚至没有话说的时候,心灵的眼睛也是看着神。几十年如一日,罗伦斯勤于操练神的同在,有意识地与神沟通,渐渐就成了习惯。每天每刻他都将耶和华「摆在他面前」,与祂共话,活在祂的爱中,经历在祂里面满足的喜乐与永远的福乐(诗十六8,11)。

不住的祷告其实是心灵的祷告,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上,都活在主的同在中。这需要长时期的操练,可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 开始时,找一安静时刻与地方,慢慢地作深呼吸五至十下,让全身松弛。
  2. 听主问你:「要我为你做什么?」留意内心浮起的需要:「喜乐平安/赦罪之恩/胜过试探/病得医治/不灰心/效法耶稣」等,然后以你感到最亲切自然的称呼来进到祂的面前。
  3. 随着呼吸,呼的时候叫主的名字,吸的时候简单说出心愿。 (呼:主耶稣; 吸: 我愿像你)。
  4. 把所选的呼吸祷文有意识地带到日常生活中,开始时练习密集一点,有人每天每小时至少重覆练习一、两分钟,有人以手机的闹钟每小时提醒自己练习,到晚上在日记写下这个祷告所带来的果子——与主更亲近吗?心中更平安吗?信心更坚强吗?更爱人吗?要持之以恒,天天操练,直到好像呼吸那样自然,就能帮助我们时常住在主里面。主耶稣吩咐我们:「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就常在你们里面」,我们保持与主连结,如枝子与葡萄树连结在一起,就能结出仁爱、喜乐和平安等圣灵的果子。

灵命追求与分辨

灵命追求与分辨

邱清萍

当教会领袖看重知识的追求多过灵命的成长,重视决志的人数多过门徒的栽培,注重事工的发展多过生命的改变,基督徒在世界的光(影响力) 就会愈来愈暗淡。有见及此,过去两、三年,丰荣团契的退修会都注重灵命的操练,透过安静、默想、反省、心灵的相交,姊妹们更贴近主耶稣的心肠,在活水泉源喝个痛快,重新调校我们事奉的焦点。

在教会外的情况又怎样呢? 不只是基督徒看到灵命追求的重要,教会外也出现追求灵命经历的热潮。其实无论是否基督徒,每个人都有灵命,而不同的宗教信仰会有不同的历命追求与操练。

Spirituality (属灵)一词已不再属基督徒独有。另一方面,灵命追求已经被商业化,出现了灵命超级市场(spiritual supermarket),每个人可以凭自己喜好、价值观、需要去买喜欢的,想要的,要蒸、煮、炒、烤任君选择,只要适合自己的口味。对一个很讲究个人主义的现代人这是很吃香的,加上很多灵命向导出现,灵命市场也很混杂。

基督教的灵修传统

我们首先要掌握好基督教的灵修传统,就是经过时间考验熬出来,且一再被肯定的灵命塑造途径,这样才不会迷失,也能引导别人。很多教会灵修传统都是从丢尼修(Pseudo Dionysius) 的成长三个阶段演译出来,分为炼净(purgation)、光照(illumination)和联合(union)。

炼净的阶段就是认罪悔改、脱离情欲、倒空自己、远离世界的缠扰;光照的阶段指更深认识神和属灵的事情,靠着圣灵,进入真理。联合的阶段乃指与神在隐密处的灵交,进入无隔阂的联合,是灵性最终极的境界。不同的阶段又彼此重覆和渗透,像螺旋般起落浮沉。

这三阶段是神的工作,也是人的配合。神的工作是祂主动向我们启示,主动道成肉身钉十架,圣灵入住我们内心光照、感动、使我们知罪,助我们明白真理。人的配合就是灵命的操练,若没有神主动先有以上的工作,我们的操练是没有效果的;若神工作了,我们不配合,灵命也无法成长。魏乐德说 (Dallas Willard) :「操练敬虔是做自己能做的,以致自己不能做的能够发生」,人不能做的就是耶稣的生命透过我们呈现,与神联合成为可能。

灵命的操练根据丢尼修指出可分两大类:倒空(apophatic)与充实(cataphatic)。

充实的途径是默想和顺服神的话,神也透过祂所造的万物帮助我们认识祂和亲近祂,例如大自然景物、艺术、音乐、文字等媒介及日常的经验接触神。因为神是临在的(immanent),祂造了人与万物,又主动与我们沟通启示,肯定了肉身和物质的途径是祂使用的渠道。

但神也是超越的(transcendent),奥秘与隐藏的,人无法靠任何媒介更深认识神,只能「倒空」或放下各种的渠道(认知、经验、任何人能操纵的渠道),一无所有来到祂面前,完全倚靠神的恩典,如游泳者放松浮在水面,让水承载与推进。

「倒空」与「充满」要平衡,免得走极端。两者没有绝对的先后,要看灵程的需要。倒空的操练包括独处、静默、禁食、圣洁、隐藏、治死自己;充实的操练包括读经听道、祈祷、认罪和顺服、阅读、教会群体敬拜和团契、服侍和宣教等。

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灵修传统

旧约的波斯王古列和亚达薜西王不但接纳以色列的神,且愿意帮助他们建殿及城墙;新约使徒行传十章的哥尼流是外邦人(意大利),全家敬畏神;保罗在雅典(徒十七)看见他们敬拜所不认识的神,可见在不同文化民族中都有诚心寻求神的人,他们虽不认识神的特别启示(圣经与耶稣基督),却有神的普通启示(罗一20「明明可知」),如自然界、人的道德良知等。在这些方面与我们是相通的。

基督教的灵修传统曾受犹太教及希腊哲学的影响。犹太教对独一真神创造主的敬畏之情、对神话语的权威与遵守、对神进入人类历史的记录等,都影响初期教会信徒的灵命操练,如敬拜与敬虔、听命与顺服。

初期教会信徒也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特别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柏认为物质世界不是永恒的,神是超越物质界的,这世界不是我们永久的家乡,人有灵魂,却会因欲望放错了位置而沉沦,要以理性来驾驭欲望。亚里斯多德强调培养好习惯来代替坏习惯也是灵命操练中的一项重要工夫。以上丢尼修的传统就很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

然而,基督教灵修进路是以基督为中心(Christo-centric)的。保罗在林前一22-23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这也是今天我们面对各种不同宗教的属灵传统时的一种分辨。不错,其他宗教或哲理有神的普通启示,但基督教更重视耶稣基督这特殊的启示。

不但如此,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要效法耶稣——以祂的言行为榜样,也以祂与父的关系作为我们亲近神的样式,主耶稣的祷告生活、虚己及顺服父神、胜过试探等,都成为基督徒灵命操练的楷模。

更重要的是与耶稣的死、复活与升天联合,带来生命的转化。耶稣又名以马内利——神与人同在,主成为神与人之间的天梯与道路,叫人不但有可能到神那里,还可以与神联合。从圣灵内住的得救重生,到「在基督里」的操练,灵命得到成长。保罗在书信中用「在基督里」164次,教导我们如何与主同生、同死、同埋葬、同复活(罗六1-11)、同坐在天上(弗二6)及同藏在神里面(西三1-4),与主联合。这是信心与顺服的操练,也是我们默想祷告及日常生活中的操练。

灵命转化的目标是「直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加四19)。不只是个别基督徒要这样追求,基督的身体(教会)也当以此为目标,教会生活是灵命成长很重要的环节。今天很多人的灵命追求是不要信仰、不要神、也不要教会,这不是基督教的灵命追求模式。

参考中国文化的灵修资源

灵命的追求是寻索人与神相遇的神圣经验,既有神的启示,也有人的寻索。寻索的过程免不了受所在时代、地区的文化思想影响。上面提过基督教的灵修传统受犹太教和希腊哲学的影响很深,我们既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是否也有丰富的灵修资源可供参考?

中国的老庄道家提供人与神关系(天人合一)的参考,虽然道家的神观与基督教不一样;佛家(特别「禅」)提供人与自己(内心的醒悟与智慧)的参考,而孔子儒家则提供人与人关系的参考。灵命塑造包括全人的成长,我们追求与超越又临在的神建立关系,又从这关系演绎出人与自己、与别人建立关系,这几方面都可从中国丰富的文化中得到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资源。

我们兼有中西文化的影响,在灵修方面也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参考;然而更重要是持守神的启示,因为灵修是人与神相遇的经验,若只一面倒从人的方面来寻索,必有偏颇。神的启示是超越中西方的,神的特殊启示包含两种「道」——圣经(神的话透过思想文字传递神对人的心意)和耶稣基督(借着圣灵进入人的生命经历里)。神的话永存(彼前一23-25),这话不是叫人死的字句,乃是叫人活的精意(林后三6)。灵命要成长,理性的认知与心灵的体验都要并驾齐驱。

作为神的仆人,我们都领受了使命为主得人,为主改变世界,让我们先被主改变,而且从心灵开始改变。

编者注:本文是作者在2015年「基督丰荣团契」退修会的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