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旺達的「饒恕實驗室」
魯旺達的「饒恕實驗室」
邱清萍著
差不多卅年前,1994年,非洲魯旺達(Rwanda)發生種族滅絕的大屠殺(genocide)事件,胡圖族(Hutu)民兵以砍刀和步槍殺戳少數族裔的圖西族(Tutsi)和部份溫和派的胡圖族平民,很多是相識的鄰居親友、同學、甚至教會的弟兄姊妹,無數婦女被強姦,幼兒被摔死。在一百天內共有八十萬人喪生,舉世震驚。
事後,聯合國成立國際法庭公審主導大屠殺的領袖,在魯旺達國內因犯案下獄的人多達十二萬人。其中包括天主教神父、修女,甚至主教。很多來教會尋求庇護的人因神父與暴徒合作,而被砍死在教堂內。2016年魯旺達的天主教會主教團承認教會有份策劃、協助及推行種族清洗的行動,並公開道歉。2017年教宗方濟各也公開為天主教會道歉,尋求饒恕。他說:「教會領袖及會友的罪與失敗污損醜化了天主教的面貌」。
這是一場可怕的浩劫,道歉與饒恕能帶來甚麼作用嗎?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受這麼巨大創傷的國家與人民,有可能得著醫治和復原嗎?胡圖族和圖西族人民如何可能再和平共處呢?
原來人可能作大惡,也有可能從傷痛中復原,而饒恕就是那不可思議的通道,一個實驗室,無論倖存者,或舉刀殺人者,都只能帶著謙卑、誠實與勇敢,一步一腳印朝著陽光,才有可能走出黑洞。
1994年四月六日,魯旺達總統乘坐的飛機被導彈擊中墜落,揭開了百日血腥屠殺的序幕。幾個小時後,電台不斷播出「屠殺的時機來臨了⋯來臨了⋯」,咆哮的聲音劃破黑夜的長空!
司弗瑞(Saveri)那天正忙於修補籬笆,忽然看見社區區長走過來,對周圍的人說:「我知道那些叛黨藏在甚麼地方,你們跟我來」。他們跟著他走,來到一個鄰居的家,屋主是一位老人家,收藏了一位圖西族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幼兒。區長立即命令老人殺了這些「蟑螂」,並威脅說他若不幹,就會被幹掉。
老人哀求區長放過她們,並答應以家中養生的公牛來交換,但區長厲聲說:「公牛只能保住你的老命!殺!」說著就要他和旁人就地挖一個坑,然後叫三母子坐在坑中,跟著對司弗瑞旁邊的人說:「把他們打死」,那人不肯動手,立刻就被打得遍體鱗傷。接著區長把木棍遞給司弗瑞,他猶豫了一下,求生的本能使他接過棍子,咬著牙根就瘋狂地猛打,直到把母子三人活活打死,然後把泥堆在屍體上面,就走了。
司弗瑞後來回憶說:「就在那一刻,我裡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從此我的內心經常惶恐不安。砍死自己相識的瓊絲(Christine)和她的孩子,我怎會做出這樣的事啊!」他無法忍受良心的煎熬,屠殺結束後終於向當局自首。
司弗瑞在過份擠逼的監裡度過了九年的歲月。有一天,監獄來了一位牧師,有一群獄友圍著聽他講道,司弗瑞也走過去聽。牧師說的「神的憐憫與恩慈」是多麼的吸引他,但是他對自己說:「你這麼邪惡,神的憐憫也救不了你,甚至死亡的懲罰也無法彌補呀」!
又過了幾個星期,郭希志(Gahigi)牧師再來傳道,講解以賽亞書一章16-18節:「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字字如雷貫耳,觸動司弗瑞把傷痛的內心向神敞開。傳道者繼續說:「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司弗瑞不再猶豫,他終於明白,無論自己的罪有多大,神赦罪之恩更大,他願意接受神的饒恕。這時他的內心出現一股熱情與願望,能為寡婦孤兒做一點事。
司弗瑞開始更多認識郭希志牧師,原來他也是大屠殺受害者之一。他身材高瘦、鼻樑挺直、膚色淡黑,這些圖西族人的標誌曾使他擠身魯旺達優越的地位,此時卻使他成了喪家之狗。四月那天,郭希志帶著一家人逃亡,預備在布隆迪(Burundi)落腳,沒想到離邊境只有六哩地方,就被胡圖族民兵截獲,把他們像趕豬一樣推上了貨車,把他們送回家鄉。
下車後,民兵對圍觀的鄰居呼喝道:「這是你們的蟑螂,殺了他們;若不動手,我就把你們都殺了。」當時一群胡圖族的鄉里,手裡拿著他們慣用的砍刀,那些平常用來割高樑、除野草,甚至殺雞砍木的工具,聽見一聲號令,他們的手此起彼落,不分男女老幼,甚至胎兒,就砍下去。一瞬間人頭落地,血染黃土地。
那場殘酷的屠殺,郭希志牧師親屬150人,只有八人倖存。就在他們忙於殺戳和收拾殘局之際,郭牧師和兩個姪兒躲入高梁叢中消失了。他們躲到天黑才跑出來,到「屠場」尋找仍然生還的親屬,結果只找到郭牧師五歲的兒子,仍有氣息,卻已斷臂血流不止,沒多久就一命鳴呼了。
郭希志面對彷彿滅門之痛,感到極度憤怒與絕望,也曾想過復仇。他一向敬畏神,是一位好牧者,1992年曾因教導「恨人是可怕的罪」而兩度入獄。現在如何面對這撕裂肝肺之痛?他只能禱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神面前領受安慰與醫治,尋求再生之路。
就在死蔭幽谷的途中,神感動他向監牢裡的犯人傳悔改與和好的福音。就這樣,郭牧師經常徒步七個小時,經過荒蕪的草原,走到坐落山頭的監獄,關懷個別的犯人,有時向一群人講道。有一次講完道,一個犯人走過來,大聲哭叫說:「憐憫我!憐憫我!」郭牧師不假思索向後退一步,想看清楚這人是誰,原來是他認識的鄰居,他想起這人曾毀了他的房子,還殺了他的妹妹。
他還來不及反應,就聽見對方說: 「無數個晚上,我曾因你失眠,我到處找你,要把你殺死」。這人一邊說,一邊仍在哭:「我現在很後悔,你可以饒恕我嗎?」郭希志毫不考慮就上前擁抱他,擁抱這位殺他妹妹的兇手。這時他聽見自己內心說:「你現在親眼看到了,這就是為甚麼你要來這個地方啊」。那天,他擁抱的不只是一個殺人犯,也擁抱了一個和好使者的召命。
2003年,政府把一些肯認罪、犯案較輕的犯人,改以魯旺達傳統的「加查察法庭」(Gacaca Courts)(註一)來進行審訊,司弗瑞就是其中一員,他後來還參加了由監獄佈道團主辦的烏姆雲姆樹的聚會和活動(Umuvumu Tree Project)(註二)。郭希志牧師是其中一位主領者,他不但講道勸勉,也做輔導跟進。
在聚會中,倖存者與加害者有機會在安全與和平的氣氛下彼此聆聽和反省。倖存者對傷亡家屬的遭遇因此獲得更多的資訊,甚至可以為他們補辦有尊嚴的喪禮;而加害者也有一個平台表達悔意,甚至道歉和補償。主辦單位不施任何壓力,不勉強人認錯,但很多人在這些聚會中能把積壓心中的內疚與不安作積極性的處理,為饒恕與和好舖路。事實上,很多人在聚會中就和好了。
原來魯旺達人口有一半以上是天主教徒,而基督教的信徒也不少。他們聽過聖經的教導,例如雅各書五章16節所說:「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禱,好得到醫治。」認罪與饒恕不但對雙方都有益處,能醫治個人身、心、靈的病,也能醫治社會群體的病。
起初,許多人帶著戰戰兢兢、半信半疑的心參加烏姆雲姆樹的聚會,擔憂聚會失控怎麼辦,但大家都很期待把悲慘的過去埋葬了,重建新的生活。
到了第四次聚會,司弗瑞鼓足勇氣,走到羅姍莉亞(Rosaria)面前,欲言又止,好不容易吐出存放心中很久的話:「我就是那位殺死你妹妹和孩子的兇手,懇求你饒恕我。」羅姍莉亞柔聲地回答說:「你若是在神面前誠心認罪悔改,我願意饒恕你」。司弗瑞想說些甚麼,卻只能無言地眼淚直流。
認罪悔改不夠,還要加上補償的行動。司弗瑞和其他劊子手為受害者家屬興建住所,因為很多人的房子在大屠殺中被摧毀了;他們也幫助孤兒寡婦在田間幹活,使他們可以維持生計。
司弗瑞為羅姍莉亞建了一個房子,但她一直不肯搬進去。她依稀記得在大屠殺期間,腹大便便的她如何遭受襲擊,差點母女皆亡,但她為了腹中的胎兒,克服萬難生存了下來。她無法信得過這些滿手鮮血的人。司弗瑞忍耐地等候,作為農夫,他明白種子落土以後,需要以信心及忍耐等待它發芽。
有一天,郭牧師來找他,問他可不可以幫忙羅姍莉亞到田裡收割高梁,司弗瑞內心亮起一線光芒,也許時間到了。
第二天,羅姍莉亞聽到窗外的公雞在啼叫,就從床上爬起來,走到隔壁房間,看見女兒還在睡覺,就輕柔的在她耳邊說:「起來啦!起來禱告」!女兒的誕生是禱告的奇蹟,畢生難忘啊。想到窗外等待收割的紅高梁,要靠自己這雙受傷的手,恐怕需要另一個神蹟。
當她正要開始到田間勞動,就看見一群人向房子走過來,手裡拿著各樣的工具及籃子,有男有女,走在最前頭的竟然是司弗瑞,有幾個婦女還帶著小孩。羅姍莉亞興奮地歡迎他們,感謝他們。不一會,田間出現一幅美麗的圖畫,男女老幼揮動鐮刀、生火、搗撥、搖篩、裝袋,忙得不亦樂乎,倖存者與殺人者一同譜出動人的天籟之歌。
本文取材自:Catherine Claire Larson, As We Forgive, Stories of Reconciliation from Rwanda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2009), 15-49.
(註一) 「加查察法庭」讓社區群體有份參予,同哀傷同懊悔,彼此認罪和饒恕,也一同得醫治。這是「復和公義與調解」(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的一個實踐模式,強調修復關係和社區的重建,雖有缺失不完美,卻能彌補一般以懲罰刑事為主導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註二)Umuvumu Tree Project 是基督教國際監獄事工 (Prison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 按「復和調解」原則所發起的工作,當年在魯旺達就曾幫助一萬多個地區的「加查察法庭」,引導總共32,000個殺人犯願意面對和承認自己的罪,也得到對方的饒恕及釋放。
我免人债,求免我债
我免人债,求免我债
邱清萍著
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六章9-13节教导门徒祷告,其中有一个祈求:「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免债就是饶恕。主在14-15节解释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
离谱的恩典,无情的仆人
后来在十八章23-35节耶稣以「无情仆人」的比喻再次强调饶恕的重要。有一个人遇见欠他十两银子的朋友,就抓住他,凶巴巴的要他还钱,朋友恳求再给一点时间,他就是不肯,坚持把他下在监里。原来他自己也是欠债的人,欠了王一千万银子。起初王要他倾家荡产,卖掉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来还债,可见这笔债是多么的惊人!更惊人的是在他苦苦哀求之下,王竟然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26节),这慈心也太离谱了吧 !
朋友欠他的十两银子,是当时大概一天的工资;他欠王一千万银子,是廿年的工资,他欠的债是朋友欠他的债七千倍之多!这差距显出他是多么无情的人。不肯免别人债的人,通常不自觉自己也是欠债的人。
欠神的债
其实,我们都是欠债的人,欠了神大笔的债。神给我们生命气息,是要我们以爱来服事神、服事人,但我们常常做不到。我们的服事不过为在地上所占的空间付上一点房租而已,可是,我们常常付不起这房租,白占地土,而且债台高筑,亏欠生命的主。神明白我们还不起这笔债,差耶稣来为我们钉死十架,替我们还债,还赐给我们圣灵,帮助我们活出爱的人生。
可惜我们自以为义,不承认自己每天多少次都在领受神饶恕的恩典,因为缺乏自觉,对别人的软弱宽容度也少,很难饶恕人。有人说:你不能给不是属于你的东西(You cannot give what you do not have),能给表示你已经拥有。经历过神饶恕的人,尝过神离谱的恩慈,也可以「离谱」地饶恕别人,以蒙恕之心饶恕人。
我们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伤痛,从亲友来的伤害,也有因自己的软弱而来的伤口,甚至因为对神失望而引起的伤痛。这些都需要面对与处理,以饶恕的特效药来医治,恢复健康。
「饶恕」神
饶恕神,这怎么可能?认了吧!很多人不肯来到神的面前,是因为觉得人生太不公平,神也没有听祷告解决他的难题,觉得神欠了他,没有把他该得的福份还给他。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威素.埃利(Elie Wiesel )是匈牙利犹太人,一家四口被希特拉纳粹党抓去集中营,妈妈和妹妹在煤气室被烧死,父亲病死,只有他活着出来。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名叫《黑夜》(Night),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晚上,那个把我的人生变成漫长黑夜的晚上」。
很多人都有他们的黑夜:久盼得到的儿子,竟患上蒙古症;用血汗赚到的钱,被伙伴骗走;夫妇两人劳碌一生,终于可以安享晚年,配偶却患绝症死去;今年(2023)三月廿七日在田纳西州Nashville的基督教小学发生了枪杀案,三个学生和三个教职员无辜死亡,留下的家人如何向神祷告?
神既是万物的主宰,他有能力却不阻止这些苦难,他该负责!恶人当道,好人受苦,神在那里?神该负责!神其实不介意我们问这些痛苦的问题,祂甚至把这些问题放在圣经人物的口中;约伯、诗篇作者和一些先知都问过、挣扎过,也都在神面前哭过、呐喊过,不妨打开圣经看看神如何回应。
威素.埃利在《黑夜》里提到他在集中营目睹的一件事。在广场上有一个小男孩被悬空挂在吊架上,作者和一些人围着看,见到可怜的孩子在作垂死的挣扎,忽然有一男人惨厉的喊着说:「神啊,你去了那里呀!」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作者在他困惑的内心听到了回应:「神去了那里?他就在这里呀!他就在吊架上面啊!」
是的,耶稣曾经吊在十架上,不但为我们受罪,也与我们共苦,他不是我们的敌人,乃是共患难的朋友。我们可以坦诚来到他面前,告诉他心中的疑惑,甚至对他抱怨,听听他如何回应。千万不要离开他,不跟他说话,免得失去最爱我们,也最能帮助我们的朋友。
饶恕自己
第二个需要饶恕的人可能是自己。有些人自暴自弃,甚至伤害或杀死自己,他们恨自己不争气,错过机会;恨自己无能,改不了坏习惯;恨自己一时糊涂,一失足成千古恨;恨自己卑鄙,竟然伤害无辜的好人;这些人没有办法接纳和饶恕自己。
卖耶稣的犹大为何自杀?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竟然做出这样没良心的事,出去吊死算了。彼得否认主,也觉悟自己错了,他出去痛哭,自疚和痛悔的泪水使他清醒了,他愿意面对自己的失败。主复活后与他一场的对话使他深信,主已经以无条件的恩慈宽恕了他,他也可以饶恕自己,释放自己。
内疚与羞愧不但涂毒心灵,也阻止破损的关系得医治。 《洛杉机时报》多年前曾报导有人提供一个安全的电话号码,叫做「一分钟治疗」,给人放心地认错,舒解内疚与羞愧,每天收到的电话有几百个,多数是人际之间的问题。有人承认自己曾欺骗女朋友、或承认曾想自杀、损坏了父亲豪华的房车等。人做错会内疚,渴望得解脱,却没有信心对方会饶恕,也没有勇气向对方认错,情愿打一个「认错」的电话,向机器认罪,心里好过些。但这种「治疗」也只能有一分钟的功效。
耶稣基督的饶恕不但有长远的功效,而且能给我们力量弥补和重建破损了的关系。主以丰富的恩慈饶恕我,使我有勇气去饶恕自己;也带着主的恩慈去面对我们所伤害的人,求他们饶恕;或去面对伤害我们的人,宽恕他们。
饶恕别人
第三种需要饶恕的人是我们的亲友和敌人。我们愈多经历神的饶恕,也愈能饶恕别人。这是耶稣讲这比喻的目的,就是当我们不能饶恕别人时,就回到十字架,数算主怎样饶恕我,不只信主那一刻,乃是每天在生活大小事上主的饶恕,我们曾有一天完全不犯罪吗?也许我们都忘记向神认罪,或罪太多,太频繁,认也认不清?假如我们能把神饶恕自己的次数加起来,就会觉得别人对我们的亏欠真的算不得什么,以蒙主饶恕所得的自由来饶恕别人。
若伤害来自愈亲近的人,饶恕愈难;期望愈高,饶恕也愈难。海明威讲了一个在西班牙的故事,说有一父亲和儿子不和,儿子离家出走,不知所踪。后来他听说儿子住在某个城市,就很想见他,与他和好。于是在当地报纸登了一则很简短的信息:「Paco,爸爸原谅你,请于星期二正午在xx酒店的会客室见面」。星期二那天,酒店的会客室塞满了人,有几百位年青男子,名字都叫 Paco,等待与他们的父亲和好。很多年青人的精神病来自关系破裂所引起的情绪问题,除非肯饶恕和接受饶恕,关系破裂的伤痛没法得到治愈。
接受饶恕,选择饶恕
让我们先接受主的饶恕,然后选择饶恕别人。饶恕别人是我们对主赦罪之恩一个最好的回应。饶恕也是一个命令,不饶恕本身就是罪,会堵塞领受神饶恕的通道,这就是主说:「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的意思。
饶恕是无条件的恩慈,可以单方面进行,不须等对方道歉。饶恕不一定包括和好,和好必须双方同意,饶恕却可以单方面进行。饶恕也是一个决定,为了释放自己和对方,也能医治彼此的心灵,修补关系,是一个聪明的选择。饶恕之后有些实际的问题仍然需要处理,但里面轻省了,更有能量去处理实际的问题。十九世纪美国内战,北方的林肯总统在公开演说的时候对南方的政府表达了好意,有一位支持者后来对总统表示不满,总统说:「我把敌人变成朋友,这不是消灭仇敌最好的方法吗?」结果他有余力去打该打的仗,而且得胜了。
饶恕也不一定要忘记,乃是从新的角度来诠释已发生的事,在其中看见神的怜悯与智慧。我们不能改变历史,却可以改变历史对自己的影响;不能改变过去,却能改变过去对今天的影响。约瑟被哥哥卖到埃及,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他选择从神的角度来诠释已发生的事。结果饶恕与释放了哥哥,安慰他们不要自忧自恨,又担保会照顾他们和家人。他没有让过去的历史影响他做该做的事。
不饶恕等于因别人的错而惩罚自己,让对方的错继续伤害自己。内心的怨恨若不化解,最先受伤的是自己,情绪会浮躁不安,容易发脾气,言语和行为会有暴力的倾向,身体也因此受损,甚至不知不觉伤害身边无辜的人。
求神帮助我们接受饶恕,选择饶恕。
迷恋权力与爱的能力 (The Love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Love)
迷恋权力与爱的能力
(The Love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Love)
邱清萍著
人生存在世,无时无刻都在使用不同的力量,掌控环境和人事。
(一)
我们有本能的力-
体力、视力、听力、智力、⋯
使我们能生存活动。
还有情绪的感染力,
使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
初生的婴儿一哭,
睡眼惺忪的母亲就立刻起来呵护。
我们也有关系的影响力、
个性的魅力、
沟通的说服力、
和改变现况的能力。
比较隐晦的是
深藏内心欲望的推动力、
和潜意识的抗拒力。
而后果昭彰、
时常在运用的选择力,
乃是造物主赐给人
极其尊贵的权力,
使人可以为自己负责任。
造物主又赐人能力,
生养和培育有神形像的后代,
赐他们权柄-
肩负管理和治理天地万物的责任;
为了荣耀神、祝福人。
人为万物之灵,
被万物之主赋予
尊贵的形像和生命的活力。
(二)
可惜人常误用这些能力和权力-
放弃天赋能力的正确用途,
丢弃内在生命的实力,
自制假实力的偶像,
名声、地位、财富与成就⋯,
成为崇拜自我,满足私欲的势力。
不再尊主为大,谦卑服事人,
反以强者自居,持势欺凌眼中的弱者。
以肢体暴力、言语暴力及霸凌的行动
来保卫自己的利益,利用他人的弱点
来为自己服务。
无论有力的强者或无力的弱者,
都是容易受伤的人。
靠假实力保护自己的「强者」,
无法面对内心来自失落和受伤的恐惧,
结果不堪一击!
无力保护自己的「弱者」,
若不寻求内在的实力,
反以卑屈的奴隶心态对强者唯唯诺诺,
结果也是自掘坟墓。
(三)
滥用权力的人常用的武器
是欺骗的两刃利剑,
欺骗别人,也骗了自己;
伤害别人,也腐化了自己。
Howard Thurman 曾指出 (注一):
欺骗的惩罚是人生成了骗局,
失去道德的辨别力;
习惯说谎的人自己成了谎言,
真真假假愈来愈难辨认。
古蛇是虚谎之父,
而虚谎有极大的感染力。
始祖受造本有神的形像,
却心存虚妄想与神同等;
虚谎感染了全人类,
甚至制造了集体的谎言。
不同的民族与文化,
都隐藏着集体的谎言;
扭曲了’力’的用意,
滥用了’力’的潜能。
特别在高位掌握权力的治理者,
若出卖良知与古蛇为伍,
自以为在律法之上,
可以任所欲为;
骗了自己,
也蒙蔽了没有辨别力的领袖,
和无辜、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一同掉进万刼不复的深渊。
留下恐怖却使人警惕的历史伤痕--
德国暴君希特拉的焚化炉集中营、
柬埔寨红高棉的骷髅博物馆
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的博物馆、
韩国慰安妇的雕像、
欧美强国贩卖黑奴的黑暗历史、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鲁旺达大屠杀⋯。
领导者混淆真假,
使用半真半假的宣传口号,
甚至吹嘘爱国强种、
为人民谋福利等使人心动的说词。
Elie Wiesel 说(注二):
历史惨剧难以言喻,
却必须重述,否则
它将被遗忘,而遗忘
等如将受害者第二次置于死地。
我们没有防止他们第一次受害,
但必须防止他们再被处死。
(四)
虚谎与欺骗也一样混入神圣的居所
披着宗教外衣的神职人员和组织,
利用信徒无保留的信任,
滥用职权树立个人权威,
盗用公款、性侵、以言语暴力及恐吓手法,
为利己而伤害本应受爱护的人。
看重领袖的恩赐与能力、名气和权势,
多过顺从真理,活水涌流的生命;
看重经济效益与工作成果,
多过生命的转化,属天性格的培育。
又误引经典,
使种族歧视、压抑女性合理化;
保卫家暴、性侵的加害者,
美其名为保卫教会的见证,
却无视受害者的痛苦,
见证何在?
为了抗衡世俗化的潮流,
我们制造了一个属地的天国,
扭曲了’力’的用意,
滥用了’力’的潜能,
甚至利用政治的势力
以暴易暴 !
马丁路德金说(注三):
黑暗不能消灭黑暗,只有
光明能消灭黑暗;
仇恨不能消灭仇恨,只有
爱心能消灭仇恨。
(五)
原来爱比一切更有力,
无论什么权势--
是死亡的威胁、是生存的煎熬;
是天使、是鬼魔;
是今天的压力、是明天的忧惧;
是高空的飞弹、是陆地的枪炮;
是咆哮的狮子,是任何猛兽,
神的爱都更有能力,
使我们得胜有余!
神子耶稣降生人寰,
不用一刀一枪的武力,
也不靠政治的势力,
不借功名利禄的诱力,
却以十架舍命的爱,
破了魔鬼的邪力、
罪的捆绑力、
和世界的吸引力;
赢了世人的心。
主在世上
以爱的权能
释放了因贪心而为钱奴的撤该
不再压诈穷人,投机取利;
改变了欲得权位坐主左右的约翰
从此成为爱的使徒;
感动了因怕死而否认主的彼得,
愿为爱主而喂养主的羊;
还有在爱情歧途上迷路的撒玛利亚妇人、
以宗教自义逼迫基督徒的扫罗、
还有滥用王权夺妻灭夫的大卫⋯。
这些人虽然--
扭曲了’力’的用意,
滥用了’力’的潜能;
却因尝了
从爱的源头流下的活水,
生命不再一样。
正如Diane Langberg所说(注四):
耶稣基督为了爱的服事,
使用他的权能;
我们也要运用一切能力资源,
来爱神、服事人。
(注一) Howard Thurman, Jesus and the Disinherited (Boston: Beacon, 1976), 55.
(注二) Elie Wiesel, Nigh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06), 32-33.
(注三) Martin Luther King, Jr., Strength to Lov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3), 45.
(注四) Diane M. Langberg, Redeeming Power-Understanding Authority and Abuse in the Church
(Grand Rapids: Brazos Press, eBook, 2020), 178.
社交媒体,是福是祸?
社交媒体,是福是祸?
邱清萍
教会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处境,都可能面对破坏合一的不同因素。对现代教会来说,社交媒体本应传递知识,提升生活质素,带来祝福;却被误用扭曲真相,分化群体,以互相仇视攻击来代替对话,导致沟通渠道破裂,人际关系紧张,难于建立共识,更难建立相爱合一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指出良好的民主社会需要三个重要的元素1: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有诚信及彼此信任的社交网络)、共同的故事 (shared story-共同的文化历史和理念)、及稳健的组织和机构(institution)。
他说:新兴的社交媒体把三个元素全都削弱了。他以旧约巴别塔2来比喻,指出社交媒体的初衷与愿景是要建立一个地球村和有共识的群体。自2012年,用户可以一按’赞’或’分享’,就可以无远弗届,互相交流。
可惜社交媒体的游戏规则很快就被盲目的群众心理和人性的贪婪和欺诈所劫持。本来用于加强连系,深化关系的媒体后来变为商家营利,敌我划清界线,和政治家操纵选民的工具。一些研究指出愈能牵动情绪的内容,特别以忿怒来排斥异己的帖子,分享的次数愈高。
一位曾有份设计 ’推特’(twitter)的工程师眼看着它被误用,感到很后悔,觉得好像把一枝装满子弹的手枪放在四岁无知的稚子手中3,结果是一大群不成熟的稚子互相发弹,虽然打不死人,却引起很多莫名其妙的争端,销毁了彼此的信任。
失去的不只是人际间的信任,也失去对组织及权柄的尊重与信任,更失去对文化价值和理念的共识,和共同的语言。巴别塔已倒下,众人分散,言语纷乱。一些被虚假混淆了的资讯,不但使党派两极化,甚至家庭、教会、学校等组织都出现内部的撕裂。
原来在脸书上分享一个不尽不实的资讯,易如反掌,有多少人会先停下来,核查清楚内容的可信性,才转发呢?而最糟糕的是脸书就利用这种无心却不负责任的点击行动,大发横财。 「不断覆述一个谎言,迟早就会被人看作真理。」这就是当年希特拉的宣传部长 Joseph Goebbels对盲目的群众所用的策略,可惜许多人就甘于受骗,后患无穷。
芝加哥大学的Pearson Institute/AP-NORC 去年九月进行一项调查4 ,指出 95% 的美国人都认为假消息(faked news)的传播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中一半人认为是政府的错失,75%的人认为是传媒公司和使用社交媒体者的责任,60%的人对朋友和家人有份搅浑水表示关注,而只有20%的人承认自己也有责任。
年轻人 (18-29岁)比年长的人 (60岁以上)更担忧自己有否传播假消息(25% 比 14%) ,但调查结果指出年长的人更多时候会从假消息的网页转发帖子给亲友。无论如何,很多人都表示假消息的传播使家人朋友之间彼此猜疑和指责,引致关系紧张和撕裂,群体生活支离破碎。
少数激情极端份子在网上煽动(trolling)仇恨情绪,霸凌那些不同意他们的人,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卷入政治的争端,于是采取回避,这更让少数份子拢断社交论坛,宣称他们已得胜。加上社交媒体的搜索引擎本来就有「偏见的确认性」(confirmation bias)的特征,即使收到的帖子满纸谎言,却因持续不断收到同类的帖子或文章,使读者误以为是已被确认的「真理」,例如对新冠病毒一些没有可靠科学根据的「阴谋论」就是其中的例子。
社交媒体已风行世界各地,以上的现象当然不只是在美国出现。因信仰、政见和各种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分歧而引起的纷争和冲突自古已有,在现代却因社交媒体大幅度增加资讯的流量与流速,冲突的双方来不及躲避,已搅起的不安情绪来不及处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彼此以怒还怒,以恨还恨。
怎么办?
社交媒体如何扭曲讯息已有目共睹,传媒学家麦奴汉(Marshall McLuhan)早就在他的书中指出「传媒就是讯息」(medium is the message),意指传媒的特性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人际互动,甚至讯息的内容5。电子传媒改变了我们的时间与空间的观感,发生在远处和相隔十多小时时区的消息,能够此时此地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和情绪,甚至人际关系。
作为使用这些传媒的人就当有警觉性,善用媒体来建立和衷共济的社会,而不是被动地任凭不法的人,及只顾谋求私利的媒体公司任意操纵这些工具,带来家庭、教会及社会的破坏与撕裂。
当警觉传媒「偏见的确认性」(confirmation bias)的存在,不随便轻信记者、政治家或社会改革活跃份子的言论,特别不请自来的各方帖子,都要慎思明辨。若要表态立场,都要经过谨慎查核、祷告寻求圣灵的引导,留意宣传者的为人及言论是否诚信可靠。点「赞」和「分享」也要负责任,不要被「名人」及数字游戏冲昏脑袋。
保罗教导我们要弃绝「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提后二23);「要远避无知的辩论和家谱的空谈,以及纷争⋯,都是虚妄无益的。」(多三9)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白即黑,非友即敌。遇见与自己看法、立场不一样的人,不妨与他们交换意见,彼此聆听,很可能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只知道塞住别人的口,甚至不择手段要异己者知难而退,其实只显露自己理穷而且心胸狭窄。
很多人经过这几年社交网站上的混战,其实已经很疲倦,无心恋战,有时会走到另一极端,失去盼望,不再投入社会关怀。但是神所交托的福音与文化使命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却要重新调整焦点,耶稣在大祭司祷文向父求:「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约十七23)。
最有说服力的宣教与护教是什么?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徒在政见、看法与做法有差异时,能否彰显「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的主,竭力保守合而为一的见证?杨腓力(Philip Yancey)说得好:「神不会记录我们赢了多少次的争辩,却会记念我们是否爱得好。」6
埋堆抑或合一?
社交媒体的魅力是不可置疑的,它有巨大潜力凝聚人群,可以增进讨神喜悦的合一;若误用就会形成散播纷争,有破坏力的部落主义(tribalism),不断地斗争与分化群体,其实已发生在很多的家庭与教会里。
莫尔(Russell Moore)提醒我们,当时建巴别塔的人不想分散在全地,想凝聚众人,其实是有虚荣自私的目的,为了「传扬我们的名」(创十一4)。无论是为了个人或国家的名声,若想唯我独尊,压倒群雄,只会引来恶性循环的竞争,不是神所喜悦的合一。结果神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沟而不通,无法共事,不能维系关系,只能如一盘散沙,分散全地。
莫尔指出神所喜悦的合一在下一章(创十二1-3)就显明了。神呼召亚伯拉罕,要使他「成为大国」,叫「他的名为大」,这不正是巴别塔城的人所要的吗。但不是为了高举个人或以色列民族,最终目的是使「地上的万族」因亚伯拉罕得福。 7
可惜犹太人一直忽略这个重要的目标,常自以为是神的选民而有一种优越感,甚至看不起外邦人。然而亚伯拉罕最重要的后裔耶稣基督,却以舍命的爱向古往今来,世上所有的人宣告说:神爱世人!神的爱拥抱所有的人,超越种族,性别、国籍、党派及各种人为阶级,和门户之见所产生的分门别类。
耶稣为所有的人舍命,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作为主的门徒,我们要带着造福普世的使命,远离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部落主义。有一天,神要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一10)。这才是基督徒追求合一的终极目标。
参考:
- ”Why the Past 10 Years of American Life Have Been Uniquely Stupid.” By Jonathan Haidt, The Atlantic, May 2022.
- Ibid.
- Ibid.
- “Americans Agree Misinformation is a problem, Poll Shows. “ By Amanda Seitz and Hannah Fingerhut, The Associated press, October 8, 2021.
- McLuhan, Marshall. Understanding Media: Extensions of Ma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94.
- Yancey, Philip. Vanishing Grace-Bringing Good News to A Deeply Divided World.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14.
- “Fragmentation Is Not What Is Killing Us.” By Russell Moore,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21, 2022.
排华现象与种族歧视
排华现象与种族歧视
主持:邱清萍
嘉宾:林永健牧师
整理:程耀曾
邱:我们现在来谈另外一个问题,与刚才讲到教会的多元与合一也是有关联的,就是排华的现象和种族歧视。对美国的华人,这是切身之痛。新冠病毒引起国家的危机,华人以及其他的亚裔,很不幸地成为代罪的羔羊。过去一年,仇视亚裔的事件和罪案提升了150%,美国很多城市都有游行示威的集会。今天是4月22号,明天4月23日,国会很有可能通过一个法案,就是「反亚裔仇恨犯罪」的法案,整个国家都在看这件事。仇视亚裔的现象其实不是新事,十九世纪已有。我们如何从圣经的教导,来看待这种族仇恨的事呢?
林: 针对亚裔的仇恨及暴力的事件,亚裔女性受害者是男性的2.3倍!对年轻人(17岁及以下)的心理也造成很大的影响,父母不一定明白。在这些暴力中,口头暴力大概占了68%。有些年青人就遇到同学走到面前,凶巴巴对他说:「滚回中国去!」,每个人的反应可能不同,有些就会哭,躲起来不敢上学;有些就跟对方打起来,以暴易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若遇到这种歧视,就会与其他「弱势民族」认同,觉得自己也是少数民族中受伤害的一群。他们同情黑人和墨西哥人受欺凌的遭遇,比较能够接受墨西哥人非法移民的困境。
作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心态就很不一样,我们移民来到「异邦」,目的是要找个立足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园。我们埋头苦干,对别人的谩骂与污辱,会装着听不见,更不敢回嘴,为了求存,只好忍气吞声。我们这一代人已有心理准备,接受自己是异文化中的次等国民。两代之间了解和反应很不一样,有时会出现张力。
圣经很清楚地说,神按照祂的形象,造男造女,祂从一本造出万族,我们本是一家人。罪进入了世界以后,我们中间出现了分歧与纷争。创世记第十章提到不同种族(ethnic)的产生。人为了彼此不同的种族、皮肤颜色、语言文化,互相仇恨。这就是罪,是不合神心意的。
约翰福音三章16节说:「神爱世人(世界所有的人),甚至把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安提阿教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差传教会,里面的领袖有黑人、非洲人、外邦人、犹太人、和罗马人。在这个教会,福音是跨种族,跨文化地传出去的。如果福音只在同种族里面传,就永远只有犹太人的教会。
今天你跟我可以成为基督徒,在基督教会里面有分,就是因为有人愿意跨越种族的界限,把福音传给与自己不同种族的人。整个宣教的运动就是一种跨种族,跨文化的宣道。神是万族万邦的主。有一天在基督里所有种族都要同归于一(弗一10)。
现今,在基督里我们是弟兄姐妹,应当不分彼此,这是圣经清楚的教导。问题是,在种族问题的冲激下,我们怎么活出这种彼此相爱,跨种族,跨文化的生活。如果我们心中还有种族歧视的想法,我们须要悔改。我们若活不出这种在基督里面合一的生活,我们的见证都会受到亏损。
邱:我记得林牧师曾在教会讲台讲过「种族歧视」这课题,有非常详细的圣经教导,而且用了很多的例子。我可以把它放在我的网页上面吗?
林:当然可以,国语和粤语都讲过。
邱:谢谢,我会把这些信息放在本文末的参考资料里。美国因为受基督教影响,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却吸纳了很多国家,很多民族的移民。另外一方面,美国自开国以来就有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排华的现象也早已有之,与圣经的教导背道而驰。过去一年,我们更清楚看到「白人优越感」所带出来的严重后果。这种矛盾的现象,作为华人基督徒,我们该如何回应呢?
林:种族的问题很可惜被政治化了。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是个大熔炉,大部份的美国人都是从外面来的,包括白人。种族问题成了政治的议题,「白人优越」也与政党挂钩,就纠缠不清了。我们常说要回到美国以基督教立国的文化,这是好的。但当年清教徒(Puritan)的时代,就是白人为主导的世界。黑奴和印第安人,都被排到主流的外面。有人认为我们谈种族歧视,就是为某个政党拉票。你若是对立的政党,就必须否认有系统性的种族歧视,结果把问题变成了政治的争论。
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政治的的因素放下。应该正视,正面地处理这个种族歧视所带来的影响。圣经怎么教导,我们就应该怎么做。我们所面对的,不论是黑人受歧视或者白人受歧视,应该以圣经的公义为标凖。神爱世人,人人都应该平等。我们应从圣经的教导,来面对这个社会的现象。你刚才也说了,这个种族歧视的问题,在美国的历史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今天才发生。
法律保障黑人可以投票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中才实现,这才不过50年前的事。黑人在美国占了13% 的人口,收入只有白人的1/10。他们在监狱里面的人数比非黑人多了四、五倍。有些人否定这种现象与社会制度和群体文化有关。他们说黑人懒惰不做工,又常犯法,所以监牢里面都是他们的人。说这些话就是出于种族歧视,认为某种皮肤颜色的人,整个群体天生就是比较差劲。是真的吗?我们应该问:为什么这样的社会现象会发生,是怎样发展出来的呢?
回到与我们有切身关系的排华及针对亚裔的仇恨现象。若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遭遇和黑人一样不平等的待遇,我们会否说这是我们应得的?我们应该怎么回应?我们应该放下政党意识,正视和化解种族之间的仇恨,寻求一个公平公义的社会。
邱:我们要很小心泛政治的倾向,不要让政治家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要小心不要高举政治家的理念,多过高举圣经的教导。在社会稳定繁荣的时候,华人被看作「模范的少数民族(model minority)」。但在社会动荡时, 却很无辜地变成了代罪羔羊。除了人身安全受威胁以外,可能也会引起身份的危机。被人家叫说:「回老家去!」我们会问: 「老家?我以为这里就是我的家啊!」杨凤岗博士曾经指出我们有三种身份:华人,美国人,基督徒。面对排华的现象,三种身份可能出现矛盾或危机,我们该如何自处?
林:第一,种族歧视其实是人的罪性问题,我们会被歧视,也会歧视人。在这里白人会歧视亚裔的人,而白人在中国,也有可能被歧视。我有一位白人朋友,从美国去上海生活了10年,会讲中文。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商店买东西,店主因他是白人,对他说:「走开!我不卖给你。」种族歧视是人共通的罪性,我们都需要耶稣救赎的恩典。
第二,我生为中国人,当然会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而感到骄傲,但我不能因此看不起那些文化不及中国久远,别国的人。另一方面,我在美国生活了50年,我现在是美国人,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要爱护这个国家,也要为这个国家祷告,向神求幸福,求平安,求合神心意,好让福音可以在这里生根,可以传出去。
但我最重要和核心的身份是基督徒。无论什么种族的人,我们都是耶稣基督所买赎,蒙恩的罪人。基督徒是我首要的身份,其他身份都会过去!有一天,我不是以中国人或美国人的身份,乃是以神尊贵儿女的身份,呈现在主的宝座前。这是一个永远的身份,而且我们都以这身份互相联系着。
我以这个永恒的身份,来爱美国,做一个好的美国公民;我也不忘记我有中国的血缘,为此感谢神。要解决种族歧视的问题,我要回到福音的核心,面对自己和别人的罪性,那种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自以为本的生活态度。靠着耶稣的宝血,罪得赦免,成为一个新人,一个能以神的眼光看别人,以神的爱跨越种族的歧视与仇恨,真诚的爱人如己。
邱:换句话说,无论是中国人,白人,黑人,假如有种族优越感,看不起别人,甚至歧视不同种族的人,这就是罪,就是不对。我们又要以基督徒这永远的身份,来维系其他的身份。最后,我想请问,因种族主义所造成的个人或群体的伤害如何可以得到医治?教会作为传扬和好福音的群体,是否有可能跨越这个鸿沟?该如何促进在基督里面的彼此了解,谅解和化解?
林:我们教会上周开了一个讲座,特别讲到针对亚裔的仇恨和暴力问题;也提供一些查经材料(请看下文),给小组讨论,特别给我们的下一代,帮助他们明白圣经教导,作出讨主喜悦的反应。我在其中提供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
要得医治,首先明白种族仇恨是人共通的罪性,很多国家民族都有。我们不需要觉得孤单和害怕,好像只有我们华裔才会有这些遭遇。
第二,寻找机会与人分享遭遇和感受,说出自己的故事。说出来有助面对和处理,通过对话与沟通,我们可以整理自身的经历,甚至可能改变观点。闷在心里的负面情绪会变成苦毒,甚至结成仇恨。我们可以跟愿意聆听的人讲自己的故事。
第三,两代之间要有沟通,孩子跟父母,父母跟孩子,大家来谈一谈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经验。上一代有移民的心态,也听听下一代,在这边长大孩子们的遭遇。两代之间的彼此聆听与了解能带来医治。有些父母还没花足够时间去聆听儿女所经历所感受的,就断言他们的经验不重要,所受的伤害也没什么,只要好好读书,赶快赚钱,这些事就会迎刃而解。儿女们受歧视,觉得自卑,抬不起头做人,伤害可能很严重。父母要去关心和帮助。
第四,要祷告,求神赐下智慧,先想好该有的正面反应,主所喜悦的反应。如果有人对你说: “Chino, go home”,你要先想好怎么回应?先寻问神你要怎么处理?如果人家把你推倒,好像电视报导在纽约街头发生的事,你要怎么反应?是不吭声地走开呢?还是站起来?要报警还是不报警呢?要怎么做呢?这样,你就不会被别人的仇恨牵着鼻子走。
最后,我觉得我们要站立起来,一同来发声,反对种族的仇恨,反对把社会撕裂,把人分割的现象。在某些国家,你没有自白表达意见的权利,可是在美国,你是可以发声的,这是我们的责任与权利。作为教会群体,我们可以根据圣经指出种族歧视、仇恨与暴力都是不对的,也要跟议员、政治代表们表达我们的意见。很多人认定亚裔是不表态、不讲话的,我们就要改变一下,站在一起来表态,发表我们的立场。求神怜悯我们。
邱:很具体的提醒,谢谢林牧师。我们希望透过切磋与交流,能为华人教会提供反思的空间,在所面临的难处里,有更多的勇气来面对,更多的智慧去处理。
参考资料:
林永健牧师讲「种族歧视」(粤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YXoRUek8U
林永健牧师讲「种族歧视」(国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IHaj8VubY&t=2s
邱清萍著:《从飘泊到植根—北美华人教会采风录》。美国中信出版,2010年。作者在书中第一部份追溯早年华人移民美国的艰辛及遭遇,包括在排华法案下如何争取生存的空间。然而,早期华人教会也是在很多白人教会爱心的支持和培育下形成。 (本人网页有订书页)
查经材料—
美国亚裔教会看种族主义与歧视
注:本文包括三课查经材料,帮助美国亚裔了解如何根据圣经的教导,对种族主义与歧视作出回应,内容由福遍中国教会提供。
查经(一)
作为美国土生土长的亚裔,我们习惯了依从前人的样式。然而我们回顾美国历史,发现不少歧视与仇恨亚裔的事件,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我们盼望透过这些查经材料,帮助新一代的亚裔从圣经角度看这些事件,并作出合乎圣经、负责任、不断成长的回应。
问题:
1. 在什么事上你或父母曾对人有种族歧视或仇恨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表现?
2. 分享一件你曾因自己的种族被别人歧视的经历。
圣经对「抗衡种族主义」的教导
简介
圣经提供五方面贯通新、旧约的指引,我们只举出其中一些章节。这些经文清楚指示我们要抗衡种族主义,而且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创造
读经:创世记1:1-31;诗篇104
我们的生命是神所赐的礼物,与其他被造物,如星球、海洋、动植物等很精细奇妙地组合成为一个生命的系统,神对祂的创造很满意地说「好」。每当我们高抬一种人,或贬低另一种人,就等于抢夺了创造主的地位,否定了受造物之间的关系,自以为比神更有资格作出判断。
神的形像
读经:创世记1: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
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虽然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差异,我们都是神的儿女,是神按照自己的形像造的,都有同等的价值与尊严。我们不能以种族主义的眼光看彼此,因为神从一本造出万族,且赋予每个人神圣、不能被剥夺的价值与尊贵。所有人都有神的形像,若否认某种族作为人的完整价值,就是欺骗与虚谎。
1. 作为人你在那方面有神的形像?
2. 作为一个种族/民族的群体,你们在那方面具有神的形像?
3. 人却常照自己的形像造神,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4. 有没有那一个种族群体的人,你会觉得最有困难与他们打交道?
5. 你如何学习不从肤色或国借,只从神的形像来看人?
6. 作为美借华裔,你如何对自己及别人活出有自我价值与尊严的人生?
7. 分享你所认识的亚洲文化与精神遗产其中一个美好的特征。
查经(二)
能生活在美国是一个祝福,是世界许多人不能享有的经验。这个国家容纳多元的文化,也是别国所不及的。然而,种族主义与歧视带来很大的挑战。神造人是要人平等相待,虽各有不同,却为了祂的荣耀,以公义平等相待,可惜我们都违背了神的心意,不只一个群族,乃是所有群族都有这个倾向。
1.分享你在美国所享有多元的好处。
2.分享你在美国不能享有多元的好处。
3.对你作为美借华裔来说,以上两种的经历所带给你的福气和挑战是什么?
神喜悦多元的群体
读经:使徒行传10:9-23
作为人,我们都有神的形像,这是很基要的共通点;我们的差异也是很宝贵的,神喜悦多元,祂创造万物,各从其类(伯38-41)。在新约,耶稣基督赐恩典给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或地位。祂尊重所遇见的每个人,包括尊贵的犹太男人或女人、税吏、妓女、痳疯患者撒玛利亚人,和迦南人。使徒行传记载耶稣门徒如何突破偏见,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在他们眼中,外邦人是不洁的。神三次用异象对彼得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他终于能够对人说:「我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十34)神没有要求我们都一样才爱我们,祂的恩典有很大的空间容纳很多的差异。神并没有以祂的恩典消除差异,却要求我们在差异中持守合一。圣灵在五旬节降临在各地来耶路撒冷的众人身上,他们就说起自己的家乡话来。 (徒二1-11)神并没有除去各地的语言,或赐下一个新的语言,祂只是在他们不同的语言中,赐下理解其中信息的能力。
神喜欢多元及不同的种类。祂的恩典不是只有某些人可以享用,祂也不抹杀我们彼此的差异。种族主义者错误地解读,以为差异就是不好的,其实差异正显明神的创意是多么的丰富。
神爱公义
读经:耶利米书9:23-24
神喜爱公义,这是催逼我们要抗衡种族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旧约的先知一再宣讲神关心那些受迫害的人,为他们追讨公平的待遇。耶利米先知说「神喜悦在世施行公平和公义」(耶九24);阿摩司先知说神要祂的百姓「在城门口秉公行义」、「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摩五15、 24);弥迦先知说神向我们所要的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弥六8)。神喜爱公义,制度性不平等的种族歧视压根儿不公义,是与神的旨意背道而驰的。
讨论问题:
1. 以上所提有关抗衡种族主义的四个圣经原则:创造、神的形像、多元、及公义,对你来说,那个原则使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2. 圣经曾被套用来支持种族主义,你听过或接触过吗?有什么例子?
3. 我们的教会该如何矫正有种族歧视嫌疑的解经?
4. 为抗衡种族歧视与仇恨,你可以采取什么的行动?
5. 与父母谈及种族歧视问题,无论是他们所遭遇的,或是他们不自觉的犯了,有什么引起话题的好主意?
查经(三)
教会群体有一个使命,就是把曾经隔离的人带到神的面前,成为神家的一部份。我们要把人罪性所建立起来的墙拆下来,这些墙只会加强彼此的疏离,使我们不能成为一家人。本课查经带我们看看保罗心目中神家的愿景,如何取代种族主义与歧视所带来的破坏。
1. 分享你曾经历被排斥和被拒绝,归属感被剥夺的感受。
2. 你有没有曾经排斥别人,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无所依归?可以分享吗?
3. 试比较以上两种经历,你认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神的家
读经:以弗所书二11-22
讨论问题:以色列人以神为王,是神的子民,凡不属这王国的人被看作「外邦人」。感受一下在犹太人的社区中作为外邦人的滋味。
1. 依你看,保罗为何在第十一节提及这件使人难堪的往事?
2. 耶稣如何改变外邦人的处境(13-19节)?
3. 我们曾经树立了什么样的屏障,无论是种族的、社交的或经济的,使他人不能和我们联合成为神的家?
4. 我们可以如何成长,使神的家成为祂所喜悦居住的地方。
以上材料摘自:Facing Racism by PCUSA和 Losing Face & Finding Grace by Tom Lin;并由福遍中国教会Pastor Samuel Kwan and Pastor Jeremy Chu编写,邱清萍翻译。
Bible Study On:
Bible Study On: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for the Asian American Church
Introduction: The following 3-part Bible study aims at helping Asian Americans to understand a biblical response to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It has been adapted from the following two sources: Facing Racism by PCUSA and Losing Face & Finding Grace by Tom Lin, compiled and edited by Pastor Samuel Kwan and Pastor Jeremy Chu of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in Houston, Texas.
BIBLE STUDY 1
Growing up in America as an Asian American we are often unrightfully expected to conform. However, when we look back at American History, there are instances of hate,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towards Asian Americans. We hope to encourag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sian Americans with a biblical understanding and perspective to take ownership and grow, and have a biblical response to racism, discrimination, and hate.
Opening Question:
- What are some instances where you or your parents have shown racism, discrimination or hate towards another? Why do you think this happened?
- Share an instance where you we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based on your race?
Biblical Imperative to Antiracism
Introduction
The Bible provides a firm foundation and compelling imperative to engage in antiracist work. There are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biblical themes that can ground and motivate antiracism. While we will read some selected texts,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these themes are not confined to isolated verses. Rather, they are woven throughout the biblical witness.
Creation
Read: Genesis 1:1-31 see also Psalm 104
We are all part of God’s intricate and amazing creation. We did not bring ourselves into being, rather we receive our existence as a gift from God. Our lives are interwoven with all of creation, including the stars, planets, oceans, animals, trees, and plants around us. We are all part of creation that God has made and declared good. God created all the cosmos in an intricate interwoven system of life. When humanity elevates one group over another or falsely declares particular groups less good than others, we usurp God’s place as the creator of all that is. We deny our interrelation and proclaim our judgment more powerful than God’s.
Image of God
Read: Genesis 1:26 “Then God said, “Let us make humankind in our image, according to our likeness.”
Humanity is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While humans have many differences, we are all children of God,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and therefore of equal worth, value, and dignity. We are called to a vision of humanity without racism that is “grounded in our common origin as children of God from which we derive our inalienable worth, dignity, and sanctity.” All humans are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It is therefore falsehood and deception to deny the full humanity of any group of people.
- In what ways are you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as an individual?
- In what ways are you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as a race/ethnic group?
- Share an example of how mankind has made God in his image.
- Who are the people groups that you have the most difficult time connecting with?
- How can you begin to see others as the image of God, rather than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or the country that they come from?
- How can Chinese Americans demonstrate self-worth and dignity to themselves and others?
- Share another example of the beauty of Asian culture and heritage.
BIBLE STUDY 2
Growing up in America is a blessing that many in the world do not experience. There is a diversity to this country that is unmatched by any other. However, that diversity comes with challenges in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God created all people to be equal but mankind has broken that equality. ALL people groups are at fault, not just one specific group of people. God created diversity and justice for His glory.
- Share about the diversity that you have been a part of in this country
- Share about the lack of diversity you have been a part of in this country
- As you contrast these two experiences, share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y have presented to you as an Asian American.
God loves diversity
Read: Acts 10:9-23
While focusing on the image of God emphasizes how all human persons are fundamentally the sa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rsons are also valuable. The Bible portrays God as delighting in the variety in creation (see Job 38-41).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 God of Jesus Christ offers grace to all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ir social group or status. Jesus spoke with and honored all those he encountered, including respectable Jewish men, women, tax collectors, prostitutes, lepers, Samaritans, and Canaanites. The book of Acts recounts the momentous decision to proclaim the gospel to the gentiles, who were at the time considered unclean by the Jewish followers of Jesus. Peter’s initial hesitation to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gentiles is overcome by a series of visions in which God tells him, “What God has made clean, you must not call profane.” Once convinced, Peter tells others, “I truly understand that God shows no partiality, but in every nation, anyone who fears him and does what is right is acceptable to him” (Acts 10:34). People do not have to all be the same in order to be loved by God. There is room in God’s grace for vast differences. And the grace of God does not erase differences but rather invites unity among them. When the Spirit came upon the people at Pentecost, each person present could hear the believers speaking in his or her native language (Acts 2:1-11). God did not provide a new language that erased all native tongues. Rather, God created understanding within the diversity of languages present.
God loves variety and diversity. The grace of God is not contained within particular human groups, nor does God’s grace erase our differences. Racism falsely proclaims that difference is negative, rather than evidence of God’s abundant creativity.
God loves justice
Read: Jeremiah 9:23-24
Another Biblical theme that compels us to anti-racism work is God’s delight in justice. The prophets of the Hebrew Bible continually proclaim God’s care for those who are 3 oppressed and God’s demand for just action. Jeremiah says that God “delights” in justice (Jer. 9:24). In Amos, the LORD calls for the people to “establish justice in the gate” and “let justice roll down like waters” (Amos 5:15, 5:24). The prophet Micah states that what the LORD requires is “to do justice, love kindness, and walk humbly with your God” (Micah 6:8). God delights in justice. Racism, as systemic inequality, is fundamentally unjust and therefore against the will of God.
Discussion questions:
- Which of these four biblical foundations (Bible study 1&2) for anti-racism work (creation, image of God, diversity, and justice) speaks most powerfully to you? Why?
- The Bible has often been used to support racism. What are some ways you have heard or seen this happen?
- How can our church community counter racis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ible?
- What steps can you take towards advocacy against racism, discrimination and hate?
- What is a good conversation starter to talk to your parents about racism, discrimination and hate they have faced or put on another in America?
BIBLE STUDY 3
The church community has a mission. That mission is to bring others to full members of the Household of God from our former alienation. The church community is charged with breaking down the social barriers that humankind has erected. These barriers prevent membership and instead, reinforce alienation. This last section of Bible study will look at Paul’s vision for what a church community should be in lieu of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and how we should address it today.
- Describe a time in your life when you felt excluded and unaccepted, as though you didn’t not belong.
- Describe a time when you left someone out and excluded them, as though they didn’t belong
- As you contract these two experiences, what drives you to do this (excluding and not accepting) to others and have others do this to you.
Household of God
Read Eph:2:11-22
Discussion Questions:
- The Israelites were under the kingship of God and thus, were members of God’s society. Those not in this society were referred to as “aliens.” What do you think it was like living as a Gentile alien in Jewish society?
- Why do you think Paul brings up such an unpleasant remembrance in verse 11?
- How has Jesus changed the condition of the Gentiles (vv. 13-19)?
- What dividing walls (racial, social, economic) do we erect that prevent us and others from coming together as God’s household?
- How can we better grow our households into “dwelling places for God?”
教会的多元文化与合一
教会的多元文化与合一
主持:邱清萍
嘉宾:林永健牧师
介绍:林永健牧师在 1997年奉教会差遣出外植堂,建立休士顿福遍中国教会至今。廿多年间,蒙主赐福,同工忠于所托,同心建造教会,会众由创会时的222人增至目前的1,800人。
邱:福遍教会处于多元化的城市休士顿,你在创会之初已有建立多元跨文化教会的异象。请分享这异象所包含的意义是什么?
林:教会在1997年建立时,我们了解到福遍是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社区,任何种族:白人、黑人、亚裔、墨西哥人都不够一半的人口,所以没有什么主流的种族。当时我们就有一个心愿,就是欢迎任何种族的人来教会与我们一同敬拜神。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有英语和华语的崇拜。华人群体本身也是多元的,当时来教会讲国语的80% 从台湾来,20% 从大陆来的。从香港或东南亚来,用粤语的人数也差不多;讲英语的土生华裔人数比较少,一直以来,本教会的文化是中西合璧的。
我看北美的华人教会很多都是这样多元的,很少是单元的,就看教会领袖是否重视跨文化的异象,接纳不同种族的人,容许多元不同的表达,却同时保持合一的心态。
邱:教会在廿多年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一些因观点和理念的差异而引起的争议,例如教会的名称是否要有「中国」两个字,又如说方言、按立女牧师等议题,你和同工团队如何带领教会面对与处理而达至共识,过程中有那些重要的原则可供别的教会参考?
林:我们的文化背景与语言是如此的多元,因差异而引起的冲激是不可避免的。刚才你所提的不过是一些比较重大的议题,需要几个月或什至一两年才能达成共识,然后还有很多比较小的争议,似乎每天都有,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去处理这些问题。这可能也是很多教会最头痛的事情。
我就提几个重要的原则吧。首先,我们把合一作为教会最核心的价值,耶稣离开门徒前,语重心长对他们说:「你们若合而为一,世人就知道我是从神那里来的」。因此我们常常提,一有机会就教导。新会友加入教会,或聘请新同工,建立长老团和其他同工团队,我们都强调合一是本教会非常重视的价值。
第二,我们也很强调多元,欢迎不同背景的人加入教会,教会也有不同语言的会众,和不同的事工,但必须在多元中有合一的异象,主任牧师和同工团队也要活出合一的真义。不是什么事都一起做,乃是容许与接纳多元的不同表达。
第三,培养同工的彼此信任很重要,在各自不同的服事中,刻意透过一些活动,例如短宣或建立团队的聚会,不同堂会或事工的同工走在一起,彼此认识分享,建立信任。但最重要的是事工的领袖,特别堂会的牧师们能彼此关心,彼此支持,有了矛盾冲突,能以爱心和信任来处理得好,弟兄姊妹看在眼里,就会效法。我们常说:unity at the core,核心能合一,其他部份就不会出乱子。
第四,谦卑学习。有新人加入教会,或需要去面对一些转变,我们都要带着谦卑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假如总是以自己熟悉的处事方式来论断别人,或停留在自己觉得舒服的小圈子,我们是没法跨出去,没法为福音跨越差异,达成合一。文化与社会一直在改变,以国语堂的会众为例,现在从大陆来的会友与廿年前的会众,在思维与做事方式,甚至所关心的议题都很不一样。带领的同工特别须要谦卑忍耐,多了解多学习,才会产生认同感,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保守在基督里的合一。
邱:近年很多教会因政见不同而引起人际关系的张力,甚至撕裂。传道人在讲台上若不小心,就会碰到政教关系的敏感神经,有人会作出情绪化的反弹,甚至离开教会。另一方面,牧者有责任帮助会众从圣经角度作出思辨,若对会众关心的议题不提不问,又会有人说他不接地气。你在此时此地如何拿捏,在讲与不讲之间作出判断?会众又该如何调整他们的态度与期望?在团契或彼此互动时该如何处理因政见不同而出现的张力?
林:邱牧师,这些也正是我想问你的问题啊。特别去年大选,你所提到的问题都在我们教会出现过。牧师该不该讲自己的立场,讲与不讲都有人说话;小组在社交媒体把不同政见的文章传来传去,不同立场的人因此吵起来;有人发现牧师的立场跟自己不一样,就会生气;牧师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我知道别的华人教会都面对这种窘境。我什至听说一个教会选长老,投票之前要候选人表白自己的政治立场。这些都反映社会撕裂的现象,和后现代强调个人主义的人对真理的态度,就是我认为对的就是真理,跟我意见不同的就是假新闻,然后据理力争。也呈现了两代之间的差异。我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报告,Generation Z (24岁以下)只有4% 的人持守圣经传统的价值,他们倾向开放与进步主义,父母辈的第一代移民则倾向保守。
我也没有什么智慧之言,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我就分享自己是怎么做吧。第一,政治的议题很多很复杂,不是单一个议题就说得清楚政治的立场。去年九月,我开了一个主日学班,共三个月,用周间一个晚上,探讨的内容包括各种政治的议题。我觉得这个方式比在主日讲台讲更有效,因为不是单向的讲话,而是可以交流与发问。除了请外来的讲员,大部份由我自己讲,也有分组的讨论,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各种比较复杂的议题,参加的学员约有一百多至两百人。我虽然有自己的立场,却不要求他们跟我一样。我们学习从圣经的角度来看问题,也提供立场不同的资讯与网络,请不同立场的人来分享,后果似乎不错,不过对改变彼此的立场作用不很大,大家仍然坚持自己的政见,甚至有争辩,有些人对教会没有清晰的立场,感觉不满。
邱:也许这说明每个议题都有至少两方面或多方面的看法,大家学习对话、彼此聆听就很不错了。我想大家可以学习如何平心静气的讲自己的看法,不要太情绪化,也要带着尊重,给对方空间与时间发表他的看法,有些人为了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给对方发言权,这就很难对话,很难增进彼此的了解。
有些人认为合一就是看法、做法一致,在多元的时代,共识愈来愈难达成,好像你刚才提出的例子,虽然经过沟通,大家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没法达成共识,合一有可能吗?你会如何看合一?现今的教会,如何在刚才你说的情形下,仍然活出基督里的合一?
林:这是非常好的问题。首先讲讲什么是合一,保罗在以弗所书第四章说的一主、一神、一灵、一信、一洗、一个身体、一个指望,是圣灵在我们信主时就已经赐给我们合而为一的基础,我们要「竭力的保守」。然后保罗继续说基督量给各人不同(多元)的恩赐,虽然恩赐不同,目的却是一样,为了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这是另一种的合一,是指教会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有基督样式的门徒与教会。
在异象、目标与价值观(轻重缓急)方面,我们要合一,不得有二;但是在方法、途径、策略、时间等方面却容许多元的恩赐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做为主任牧师,我经常要在这些方面拿捏得好,对于目标与原则性的东西我会很强调一致性,让大家看见界线在那里,以致在容许多元表达的同时,仍然持守真道与目标的合一。
邱:所以合一与多元属于不同的层次,处理起来也不一样。核心、重要、基本的都要抓住,但是做法、方法可以变通,容许差异,这是很好的指引。谢谢林牧师,这个话题我们就停在这里。我们会用另一节谈谈「排华现象与种族歧视」,把刚才所讲的作一个具体的演绎。
「种族冲突」与沟通
「种族冲突」与沟通
邱清萍
十多年前美国人在电视机面前上了「处理种族冲突」的一课。事件显示当事人(黑人教授盖兹Henry Louis Gates Jr. 和白人警员柯劳利Sgt. James Crowley)的背景与观点如何影响冲突的发展,甚至事前事后旁人对事件的诠释也微妙地起了作用,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言论。
作者尝试捕捉事件中每个人物言行背后的思维,将故事始末写下来。这样做免不了把作者个人的观察与观点也投射进去,但至少作者有自知之明,这在沟通上很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麻省剑桥市有一个女子路经伟亚街(Ware Street)一幢房子,看见两个带上背包的黑人男子在屋前阳台走动,其中一位正以肩膊推门,看样子想破门而入,另一个黑人在旁协助他。女子怀疑有贼入屋行劫,立刻打电话报案。很可能这女子是白人,见到两个黑人在推门,「黑人是坏人」的偏见会否影响了她的判断?假如她看见两个白人在推门,会不会报警?她不知道这黑人是著名的哈佛教授盖兹,刚从外地回家,发觉大门开不了,而帮助他的是司机。
警员柯劳利赶到,这时盖兹已进了房子。
柯劳利:有人报案有贼擅入民居,请你出来,我要入屋搜查。
(可能柯心想:这人胆子真大,竟然在警察面前装蒜?)
盖兹:这是我的房子,我是屋主不是贼。
(感到莫明奇妙,可能有点气恼)
柯劳利:你拿出证件看看。
盖兹于是出示哈佛教员证,上面没有住址。
(他真的恼火了,心想:「我在自己的家,还要证明我是屋主。这分明是种族歧视嘛!真是岂有此理。」他不知道柯劳利曾训练前线警员公正执法,不能有种族歧视。十六年前还口对口地对一心脏病突发的黑人球星施以急救。)
柯劳利:我要看你的驾驶执照。
盖兹拿出驾驶执照给警员看。
(这时积压多年的怒火─自己所代表的整个黑人种族多年受到的歧视,多少黑人男人被无辜拷问和关锁,从远古的深渊喷出黑压的浓烟,从心头和口边倾泻出来⋯)
盖兹:你不要以为是白人就了不起,你侵犯了我的公民权利,你会为你的种族歧视后悔的。 (声音愈提愈高,柯劳利看了执照就预备离开,但盖兹跟在他后面,一直走到阳台还是指着他大骂。)
柯劳利也火了,回转身:你想怎么样?我要起诉你「行为不检、妨害公安」。说着把盖兹扣上手链,带回警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天以后,总统奥巴马在全国记者会中被要求评论此事,他坦承自己尚未掌握详细资料,可能有偏见,接着就批评警员柯劳利「行事愚蠢」,并谓此一事件显示「美国依然弥漫着种族歧视」。
言论一出引起全国警界激烈的反弹,认为他未明真相就妄加评论,影响警员日后执勤,而且会破坏他任总统以来的种族和解契机。许多黑人也站出来维护盖兹教授,指出此事将美国黑人受歧视的严重程度再次公诸于世。
在全国纷纷嚷嚷之际,奥巴马总统两天后在白宫召开记者招待会,说已致电当事人双方,并坦承自己「用词不当」,事情愈闹愈大,自己也有责任等。他希望此事给大家上了一课,在这么敏感的课题上应花时间彼此聆听和了解,而不是动辄彼此指控。他认为警员和教授都是「反应过激」,并已邀请两人到白宫坐下倾谈。
总统很快作出正面的回应,并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使整件事情降温不少。麻州三个警察组织发表声明,感激他的回应有助缓和张力。
无论什么团体,包括教会,都会有类似的争执。当然种族的歧视由来已久,更错综复杂。但以上个案的确给大家上了宝贵的一课,试概括如下:
一.传递消息要谨慎。这个案的发生是因为一位女性过路人对所看见的事诠释错误,当然
她出于好意,愿意挺身助人也是好事,在一般情形下若能先弄清底蕴,可能就不会惹起这么大的风波。
二.承认自己可能有偏见。争执最难解的结是双方都觉得自己全对,对方全错。其实人际关系是互动的,无论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彼此都在互相影响。作为有限的罪人,每个人都可能有偏见。我们都会受个人背景、遭遇、个性、观点与角度、心情,甚至表达的能力影响。自觉可能有偏见是虚心的表现,对冲突处理很重要。
三.肯负起责任。冲突愈演愈烈是因为大家都不肯负责任,于是本来很小的事,因为自卫便要招兵买马,或挖出对方其他的错失,使事态愈形复杂,解决难度于是提高。一方肯负责任至少解决了一半的问题。
四.在争执的火爆场面,一句不合宜的说话会火上加油,能使火势更猛烈,因此要小心用词。
五.快刀斩乱麻。总统没有拖延,赶快站出来解释,承担自己的责任,虽然不一定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至少不会使它恶化。而且他这种行动有助其他当事人也负起自己的责任来。拖延只会渗进不良的因子如猜测、谣言等。
基督徒处理争执最重要的不是输赢或个人的得失,而是活出和好福音的意义来。
新冠病毒何时了?
新冠病毒何时了?
邱清萍主持
嘉宾:钱秉中医生
2021.3.25.
简介嘉宾:
钱秉中(Daniel P. Chin)医生是肺科、重症监护和流行病学的医学专家,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有25年的经验;他在2003年领导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北京协助中国政府遏止SARS–非典疫情的蔓延。目前在西雅图「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工作。钱医生过去一年在《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杂志写了三篇文章,探讨教会在大流行期间有关安全聚会的问题,提供有科学根据的资料。今年一月刊出的第三篇谈及疫苗上市后,教会如何按步逐渐开放。
邱: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已整整一年,有260万人丧生,包括美国五十多万人。许多人感到忧虑与疲倦,都在问:还要等多久?什么时候生活才能恢复正常?疫苗上市是否表示疫情很快就会结束呢?
钱:不错,疫苗上市是消灭病毒最大的希望,但社会要恢复常态还需要时间。目前只有20%的美国人接种了第一次的疫苗,要大部份的人都接种,还需要3-6个月。打疫苗可以控制社会的疫情,但要有一段时间。好似使用逐渐明或暗的灯泡,而不是用开关掣那样即时见效。
目前有几个因素会影响疫情受控制的速度。例如很多人仍然不愿接种疫苗,而传染力强的变种病毒株继续增加,有些州虽然感染的个案比旧年春夏季还高,当地的人仍然不顾危险,不戴口罩及遵守社交距离的指令。这些情况会使我们更难恢复常态,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邱:医疗专家都在鼓励大家接种疫苗,但也有人怀疑其有效性,有许多人对种疫苗的风险仍有疑虑,坊间流传一些讯息,担忧疫苗不能抵抗新的病毒株,打了针的人仍有可能传播病毒等,我们应关注这些问题吗?
钱:我明白大家对疫苗仍有许多问题,我尝试从已知的资料来回答,不过要记住这些资料会不断的更新,因为每日都可能有新的发现。
有人与朋友近距离接触后,染上新冠病毒,出现了严重的病症,必须留医。这种情形发生在10-15% 的人身上,然后他又把病毒传了给同住的家人。
但是他若打过疫苗,就有可能抵抗病毒,大大减低感染的机会。更重要的,就算他受感染,也不致成为重病,或留 医住在ICU,也不致因病毒死亡。
现在美国合法使用的三种疫苗,都能起以上保护的作用。至于打了疫苗的人是否有可能传染给别人,目前大多数专家都假定有这个可能性,但传染程度不一定会很高。所以已接种疫苗的人应继续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以防万一,这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疫苗是否有不同的果效?辉瑞(Pfizer)和莫德纳(Moderna)减少感染的风险率为95%,强生(Johnson and Johnson)是72%。但三种都能帮助感染者不致于病情严重,这方面都有100% 的果效。在减低传染方面,它们是否有不同的效果,到现在仍然不清楚。
最重要记住:三种疫苗都能消灭病毒的杀伤力,保护感染者不致病情严重。所以公共卫生专家与医生都鼓励大家抓紧机会要打疫苗。
我明白许多人仍然担忧种疫苗有风险。根据目前科学研究显示,种疫苗的益处比风险大很多。 CDC报导,目前已有77M人注射了最少一次疫苗,包括42M人已接种两次。打了针的人,70%会感到痛,三份之一的人会发烧或疲倦,这情形只是持续一、两天。严重的过敏情况很少见,至今没有人因打疫苗而死亡。
另一方面,上个礼拜每天仍有1,500人因感染病毒而死亡,而三种疫苗都能保护受感染的人不致病情严重、留医或死亡。就算有变种病毒株,疫苗能防止病情恶化,也防止社区传播加增,更重要的是防止更多变种病毒株的出现,以致更难控制社区的感染。我劝各位抓紧机会打疫苗,除非你的医生认为你的情况不适宜。
邱:变种的病毒株更容易传染,对吗?
钱:不错,更容易传给其他人,也会加快病毒在社区中散播,而且会缓慢社区恢复常态的速度。不过,变种病毒株对病情加重没有太大的影响。变种病毒株也是借空气传染,只要我们继续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就可以保护自已、保护别人。
邱:我们应该怎样看群体免疫率(herd immunity)? Dr. Fauci 在近月好像把一直以为的60- 70% 提高至 80% 甚至90%,为什么?你怎样看?
钱:群体免疫是脱离大流行的指标。当一个群体里越多人接受了疫苗接种,那群体会到一个地步病毒无法继续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病毒可以说是「无路可走」,因为它不断遇到对病毒有抵抗力的人。到那个地步,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接受了疫苗,整个群体已经得到保护。那就是所谓的「群体免疫」。
专家认为需要有80% 的人打了疫苗就可以达到「群体免疫」。但是,若更多变种病毒株入侵,就要更高的比率才能达至群体免疫。我们如何知道「群体免疫」已经达到了呢? 只要社区感染数字一直下降,直到停在一个低点,而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升高,我们就知道距离群体免疫的目标很近了。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实体群聚才能渐渐恢复常态。
邱:你在《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CT) 二月十六日的文章(参考二)指出现在是部份疫苗接种的过渡期,可能更危险,因为有些人以为既已打了针,就很快会脱离疫情,以致松懈下来,不守指令,我们该有怎样的心态和行动?
钱:我用三个时期来解释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
2020年我们基本是在「没有疫苗期」- 新冠病毒感染率高到一个地步政府必须限制聚会,来减低病毒的散播。没有疫苗,感染病毒及产生并发症的危险性极高,平衡木倾向不进行实体聚会。
我们都盼望数个月后能进入「高疫苗接种期」,就是多数人都接受了疫苗,群体免疫能够成为事实,新冠病毒社区的感染率会下降到一个低点。另外,因为疫苗保护了大部份的人,病毒的并发症也降低,平衡木就会倾向实体聚会。
所以未来几个月是「部分疫苗接种期」,在低及高疫苗接种之间的过渡期。接受了疫苗的人,产生并发症的危险性会大大下降,而恢复现场聚会的期望也必然更加热切。但是感染率的下降还未达到群体免疫的程度,什么时候恢复现场聚会很不清楚。
假如在这阶段恢复实体聚会,未接种疫苗的会众及已接种疫苗的会众就会混合在一起,很可能促进病毒的散播。科学家认为已种疫苗的人如果感染病毒,他仍可能传播病毒。即使有愈来愈多的人接受了疫苗,只要社区感染率仍然高,病毒传播的危险性仍然很大的。
只有当社区的感染率下降到低点,会友之间病毒传播的风险才会减低,才可以安全地恢复实体聚会。对打了疫苗的人,实体聚会是安全的;但如果他们肯为未打疫苗的人的安全着想,愿意忍耐等候,不急于实体聚会,这就是爱人如己,是主所喜悦的。
邱:在这过渡期,教会如何衡量实体聚会开放的程度,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钱:我会建议循序渐进地进行。我们需要考虑社区的感染率:随着由高至低感染率,
户外聚会→室内小组聚会→室内崇拜→室内主日学→室内团契聚会。每次聚会都要考虑
3C + 1M的原则,尽量减少以下3C,和需要继续用口罩:1M (mask)
• Crowded spaces挤拥的空间
• Closed spaces封闭的空间
• Contact time接触的时间
邱:下一个引爆点是疫苗接种证书(vaccine passport)的使用,它的好处似乎很明显,但是否也有一些可能引起的争议需要留意,个人和教会可以做什么来缓冲其中的张力?
钱:我相信使用疫苗接种证书会愈来愈普遍,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这是很好的保证,让己打疫苗的人更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也禁止未打疫苗的人参加一些高危的活动,免得受感染。但是会有人不接受这些限制,或认为出示证书是冒犯他们的私隐。以教会开放主日崇拜为例,即使社区感染率仍很高,容许己接种疫苗者参加是安全的,而且对他们灵性的培养肯定有帮助。但教会要考虑会不会把会友「分门别类」,引起不必要的张力。教会可以解释证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及群体,期望已打或未打疫苗者能以爱人如己的精神作出合宜的表现。
邱:你在CT文章中提到这场流行病被政治化了,以至于一些教会领袖对是否支持接种疫苗犹豫不决;对教会什么时候有实体聚会也有不同看法。我们从社交媒体收到很多不同的资讯该如何明辨?什么是可靠的指引?
钱:我感到最可惜的是很多人,包括政治领袖不相信有关新冠病毒的科学资讯,反而接受网站和社交媒体一些不正确、无科学根据,甚至被政治化的资讯。他们虽目睹医院和ICU住满了感染者,仍坚持说病毒没有危险性;他们明知社区感染率不断上升,仍然认为无须带口罩。过去一年我们对这病毒的传播和杀伤力不断加深认识,可惜很多人没有好好运用这些资讯。有关病毒的消息,我建议大家留意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或NIH(国立卫生研究院,Dr. Fauci)及主流媒体的报导。不要随便相信社交媒体的小道消息。
邱:教会因为经常聚集,很容易成为传播重灾区,但有些领袖以圣经教导「不可停止聚会」来要求会友对神要有信心,不应受影响,你对这种处理有何意见?
钱:在正常状态下,基督徒实体聚会是应当的。若有流行病毒,而大家在一起敬拜唱诗,也不戴口罩及不用其他安全措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这等于鼓励人进入一个着了火的教堂一样,火会烧死人,病毒也会害死人。我觉得这不是信心,是漠视神已赐给我们的科学常识,将弟兄姊妹的生命陷于危险中。虽然不能实体聚会,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小组、网上、甚至在户外聚集,继续彼此劝勉、关怀,一同祷告,彼此服事。我们抓紧机会接种疫苗,就可以早日实体聚会,这才是真正的彼此相爱。
邱:你多年在世界各地帮助社区处理及预防传染病的工作,作为反省,你认为美国成为世界感染新冠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原因何在?我们又如何从今次的经验痛定思痛,预防下一次的大流行?
钱:我曾在不同的国家工作过,新冠病毒爆发之前,我绝不会相信美国的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人数会居于世界首位。我是在美国接受医学和公共卫生的专科训练,后来到世界各地帮助其他国家,当地的人对美国去的医疗人员都有好感和尊重,认为我们的公共卫生制度一定很好。去年春天疫情爆发,甚至失控,我就看到我们的公共卫生系统其实很脆弱,须要改进。
我看到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内部有很深的分歧。本应上下同心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我们却因内斗消耗了庞大的实力。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自从第一宗病毒发生后,我们手上已握有一个很有效的防毒工具,就是口罩。可是一年后,我们仍不能全国同心,好好地用口罩。要知道部份地区失控,全国就会失控,无法抵抗病毒。我留意到其他国家,凡是及早掌控疫情的国家都是全国同心,使用科学资讯来控制病毒,而美国在这方面竟然表现最差。
在分歧背后更严重的是政治领袖与人民对病毒真相的蔑视,领袖甚至用新冠病毒作为政治筹码来加强自己的势力,使国家更加撕裂。他们立下坏榜样,百姓有样学样,轻视专家对病毒的分析及警诫。这种自我中心,不顾别人的表现至今仍然到处可见,各人只求一时的痛快,不理任何预防的措施。我们美国人这种只顾自己,漠视别人安危的表现已远离基督教的精神,这是非常可惜的。
作为基督徒,我们要求神赦免,医治这地。求神使疫情早日结束,帮助我们为国家的分歧与撕裂哀伤难过,求神改变我们,不求自己的益处,真诚为爱别人付出自己,活出真基督徒的样式。
参考资料:
一.钱医生于今年二月八日在牧者关怀中心与北美中华福音神学院合办的讲座中主讲「疫苗后教会聚会—领袖须知」(https://cpcmus.org/牧者网上座谈会) 。
二.钱秉中,《当有会众开始接种疫苗后:在2021年给教会的建议》(Christianity Today中文网, 2021.2.16)(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1/february-web- only/church-reopening-vaccine-coronavirus-covid-advice-zh-hant.html)
爱心说诚实话-关键性对话
爱心说诚实话-关键性对话
主持:邱清萍牧师
嘉宾:周金钟博士
邱:我们来探讨一个难度相当高的课题,就是如何当面谈一些敏感,却很重要的话题。 保罗在弗四15所说的「爱心说诚实话」,就是当面谈,可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甚至有意回避。你认为,一般人有什么疑虑和恐惧呢?
周:保罗说这句话之前,指出神给教会弟兄姊妹各种的恩赐,是要成全圣徒,建立基督的身体。教会要长大成人,从容易受骗中计的小孩,到长成耶稣基督的身量,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弟兄姊妹运用恩赐,要带着爱心与谦卑,才能真的祝福教会。若没有成熟的生命,再多的恩赐,反而会带来问题与伤害。成熟生命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爱心说诚实话;若生命不成熟,却自以为用爱心说诚实话,会带来反效果。
有些爱主的弟兄姊妹,看到别人做得不对,就根据这句话在他面前数他的不是,出发点可能很好,但表达出来却弄巧反拙。原因可能他不是最适合说的人,可能他与这个人的关系还没成熟到有说这话的条件。两个不同的人说同一句话,产生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
反过来说,一个教会的弟兄姊妹都不愿意说诚实话,就表明了这教会还不成熟。真正在基督里长大成人、健康成熟的教会是不怕面对冲突,而且能坦然无惧的以爱心说诚实话,如十六节所说的,彼此相助,使教会在爱中渐渐的增长。
邱:爱心说诚实话要培养条件,不能凭血气进行,更不能用来当借口发泄自己的怨气或怒气。
周:有些人误解,以为只要动机对了,提出的意见别人就应该接受,却不留意自己的语气咄咄逼人,神态傲慢,别人其实没有责任承受如此无礼和不尊重人的言词和举动。彼此尊重是成熟的表现。
邱:生命与关系的成熟是爱心说诚实话很重要的条件,你己经指了出来。是否在沟通方面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周:我们往往只专注传递讯息的内容(content),而忽略了当时的氛围(context),特别是对方身体的语言。假如对方一直沉默不语,或有负面的情绪,甚至暴力的表现,就应该暂停,好好寻问神,是否另找更适合的人与他谈,或找更适合的时机。拿我自己来说吧,一般情形我会据理力争,以为对事不对人就可以勇往直前,其实事与人都要用心留意,特别有关敏感的话题,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反应都可能不一样。我们对事对人都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就不容易出状况。
邱: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与关注,虽然话题敏感,是否也可以拿出来谈?
周:我认为是,我与英语部牧师在一些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都可以谈,因为大家都以教会的好处为目标,我很珍惜这段关系。
邱:以教会的好处为目标的确很重要,能坚持这目标却不容易,因为在冲突的过程里,我们很容易忘记了这个「初心」,保护自己的和自己的利益成了更重要的目标。这时候,我们实在需要圣灵的提醒和帮助,重拾初心。
周:作为领导者,我们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和盲点,需要有问责的团队,就是能爱心说诚实话的人,有两三个可以信任的友伴,出事的时候可以坦然无惧把心中的忧惧说出来,而他们也能坦诚的回应,甚至指正自己的错,我就有两位这样的朋友,非常宝贵。加拿大有一位七十岁的白人弟兄,很了解我做的事,看到我有不对的地方,都能不避讳的跟我说。
邱:这种朋友除非你主动邀请,给他们可以无话不说的权利,他们不可能自动请缨的吧? 你是如何找到和邀请这样的朋友?
周:首先要自觉有这个需要,第二,找你所尊敬,也愿意说真话的人,为这件事情祷告。然后就去邀请,我相信只要我们诚意邀请,会有这样的朋友出现。可惜更普遍的是有些人在教会或机构愈来愈有影响力,事奉愈来愈有看得见的果效,围绕在身边的都是不敢说真话的人,也许有人曾经说了真话,但是看到你不高兴,他就从此闭咀或在你面前消失了。
邱:但愿我们都有能爱心说诚实话的朋友,自己也学习成为这样的朋友。假设我有一位同工多年的朋友,彼此关系也不错,现在发生一件事需要跟他爱心说诚实话。我该如何进行?
周:问三个问题。我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对方会希望得到什么结果?我在比较双方的期望后也许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然后问第三个问题:我要做什么以确保达成这些期望?这些问题能避免自己陷入自我中心,我全对,你全错的误区。
其次,在交谈时谦卑和恩慈的态度很重要,因为是在爱心里说诚实话。平常属灵和品格的操练很重要。就像挤牙膏筒,出来的就是牙膏;人在压力底下所出来的的就是他里面的真我,骗不了人。
第三,为爱的缘故限制自己的自由。保罗说:凡事都能做,但不都有益处。在交谈中若发现彼此观点不一样,要尝试从对方的观点来看,试图达致共识。我在大学负责人事管理,有一位同事很聪明优秀,思想也很敏捷,常常能够一针见血点出问题来。可是他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他常常毫不留情有话直说,刺伤了人,还觉得自己是爱心说诚实话。 别人都觉得他看不起人,他却不承认。有一次我劝他尝试聆听别人,进入别人的观感,再帮助对方成长与提升。
邱:为爱限制自己是否也包括这样的心理准备:就算这场对话达不到期望,也要忍耐,以爱心等待新的时机,彼此帮助,彼此提升,这需要很大的谦卑。
周:是的,谦卑不容易,却是必须的。我们要相信福音的大能,我们靠自己做不到,靠神总能做到。各处教会正面对很大的压力,对疫情中的措施、川普或拜登、中美关系、香港的黄丝蓝丝等,这些都需要关键性的对话。
邱:对话难度极高,弟兄姊妹要不避而不谈,要谈就会火山爆发。我们如何交流而不交恶,对话而不对敌呢?圣经里的爱心说诚实话用得上吗?我们要有信心,神的话有前瞻性,祂既然这样吩咐,我们顺服,仰望祂赐下爱心与智慧,学习关键性的谈话,带着敬畏神的心,彼此聆听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