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说诚实话-关键性对话
爱心说诚实话-关键性对话
主持:邱清萍牧师
嘉宾:周金钟博士
邱:我们来探讨一个难度相当高的课题,就是如何当面谈一些敏感,却很重要的话题。 保罗在弗四15所说的「爱心说诚实话」,就是当面谈,可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甚至有意回避。你认为,一般人有什么疑虑和恐惧呢?
周:保罗说这句话之前,指出神给教会弟兄姊妹各种的恩赐,是要成全圣徒,建立基督的身体。教会要长大成人,从容易受骗中计的小孩,到长成耶稣基督的身量,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弟兄姊妹运用恩赐,要带着爱心与谦卑,才能真的祝福教会。若没有成熟的生命,再多的恩赐,反而会带来问题与伤害。成熟生命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爱心说诚实话;若生命不成熟,却自以为用爱心说诚实话,会带来反效果。
有些爱主的弟兄姊妹,看到别人做得不对,就根据这句话在他面前数他的不是,出发点可能很好,但表达出来却弄巧反拙。原因可能他不是最适合说的人,可能他与这个人的关系还没成熟到有说这话的条件。两个不同的人说同一句话,产生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
反过来说,一个教会的弟兄姊妹都不愿意说诚实话,就表明了这教会还不成熟。真正在基督里长大成人、健康成熟的教会是不怕面对冲突,而且能坦然无惧的以爱心说诚实话,如十六节所说的,彼此相助,使教会在爱中渐渐的增长。
邱:爱心说诚实话要培养条件,不能凭血气进行,更不能用来当借口发泄自己的怨气或怒气。
周:有些人误解,以为只要动机对了,提出的意见别人就应该接受,却不留意自己的语气咄咄逼人,神态傲慢,别人其实没有责任承受如此无礼和不尊重人的言词和举动。彼此尊重是成熟的表现。
邱:生命与关系的成熟是爱心说诚实话很重要的条件,你己经指了出来。是否在沟通方面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周:我们往往只专注传递讯息的内容(content),而忽略了当时的氛围(context),特别是对方身体的语言。假如对方一直沉默不语,或有负面的情绪,甚至暴力的表现,就应该暂停,好好寻问神,是否另找更适合的人与他谈,或找更适合的时机。拿我自己来说吧,一般情形我会据理力争,以为对事不对人就可以勇往直前,其实事与人都要用心留意,特别有关敏感的话题,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反应都可能不一样。我们对事对人都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就不容易出状况。
邱: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与关注,虽然话题敏感,是否也可以拿出来谈?
周:我认为是,我与英语部牧师在一些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都可以谈,因为大家都以教会的好处为目标,我很珍惜这段关系。
邱:以教会的好处为目标的确很重要,能坚持这目标却不容易,因为在冲突的过程里,我们很容易忘记了这个「初心」,保护自己的和自己的利益成了更重要的目标。这时候,我们实在需要圣灵的提醒和帮助,重拾初心。
周:作为领导者,我们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和盲点,需要有问责的团队,就是能爱心说诚实话的人,有两三个可以信任的友伴,出事的时候可以坦然无惧把心中的忧惧说出来,而他们也能坦诚的回应,甚至指正自己的错,我就有两位这样的朋友,非常宝贵。加拿大有一位七十岁的白人弟兄,很了解我做的事,看到我有不对的地方,都能不避讳的跟我说。
邱:这种朋友除非你主动邀请,给他们可以无话不说的权利,他们不可能自动请缨的吧? 你是如何找到和邀请这样的朋友?
周:首先要自觉有这个需要,第二,找你所尊敬,也愿意说真话的人,为这件事情祷告。然后就去邀请,我相信只要我们诚意邀请,会有这样的朋友出现。可惜更普遍的是有些人在教会或机构愈来愈有影响力,事奉愈来愈有看得见的果效,围绕在身边的都是不敢说真话的人,也许有人曾经说了真话,但是看到你不高兴,他就从此闭咀或在你面前消失了。
邱:但愿我们都有能爱心说诚实话的朋友,自己也学习成为这样的朋友。假设我有一位同工多年的朋友,彼此关系也不错,现在发生一件事需要跟他爱心说诚实话。我该如何进行?
周:问三个问题。我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对方会希望得到什么结果?我在比较双方的期望后也许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然后问第三个问题:我要做什么以确保达成这些期望?这些问题能避免自己陷入自我中心,我全对,你全错的误区。
其次,在交谈时谦卑和恩慈的态度很重要,因为是在爱心里说诚实话。平常属灵和品格的操练很重要。就像挤牙膏筒,出来的就是牙膏;人在压力底下所出来的的就是他里面的真我,骗不了人。
第三,为爱的缘故限制自己的自由。保罗说:凡事都能做,但不都有益处。在交谈中若发现彼此观点不一样,要尝试从对方的观点来看,试图达致共识。我在大学负责人事管理,有一位同事很聪明优秀,思想也很敏捷,常常能够一针见血点出问题来。可是他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他常常毫不留情有话直说,刺伤了人,还觉得自己是爱心说诚实话。 别人都觉得他看不起人,他却不承认。有一次我劝他尝试聆听别人,进入别人的观感,再帮助对方成长与提升。
邱:为爱限制自己是否也包括这样的心理准备:就算这场对话达不到期望,也要忍耐,以爱心等待新的时机,彼此帮助,彼此提升,这需要很大的谦卑。
周:是的,谦卑不容易,却是必须的。我们要相信福音的大能,我们靠自己做不到,靠神总能做到。各处教会正面对很大的压力,对疫情中的措施、川普或拜登、中美关系、香港的黄丝蓝丝等,这些都需要关键性的对话。
邱:对话难度极高,弟兄姊妹要不避而不谈,要谈就会火山爆发。我们如何交流而不交恶,对话而不对敌呢?圣经里的爱心说诚实话用得上吗?我们要有信心,神的话有前瞻性,祂既然这样吩咐,我们顺服,仰望祂赐下爱心与智慧,学习关键性的谈话,带着敬畏神的心,彼此聆听和交流。
如何识别冲突的种类和成因
如何识别冲突的种类和成因
主持:邱清萍牧师
嘉宾:周金钟博士
邱:大家好,很高兴请到周金钟博士来跟我们分享他在冲突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周博士是三藩市溢乐华人浸信会长老,拥有商业管理博士的学位,在金融界有超过卅多年的管理经验;曾在加拿大西三一大学担任领导力硕士中国项目主任,以及现任客座教授。他也多年在美,加,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东南亚讲授团队和冲突管理,同时商业 和非盈利机构,以及教会提供有关冲突管理的辅导和咨询的服务。
周博士,谢谢你与我们分享。我们先谈谈「如何识别冲突的种类和成因」,以致能对症下药!我们探讨这个题目时,你说有些冲突是好的,可是一般人看冲突都很负面,请你解释一下。
周:华人文化和教会通常对冲突的话题比较敏感,想去逃避。我们要问:冲突是好还是坏?我认为冲突是中性的,你如何处理,就决定它的好坏。若处理得好,它可以是创造性的张力,能帮助我们更进步;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很多破坏性的后果。
第二,人生不可能没有冲突。两个背景很不一样的人结婚,一定会发生很多冲突。团队建立会经过四个阶段,其中就包含了冲突。从团队成立时的蜜月期(Forming),到激荡期(Storming)所遇到冲突的暴风雨,若处理得好,这团队就会转入正常期(Norming);这时,团队就能发挥它的功能,这是第四阶段的表现期(Performing)。
团队最重要是彼此信任,有信任才能面对冲突,能面对才能委身,有委身才愿意彼此问责,建立健康的团队。所有领导力的研究都指出冲突一定会发生,无论在教会或职场,期望永不会有冲突是不现实的。
邱:冲突可以处理得好,有什么例子呢?
周:初期教会有两个好的例子。一个是使徒行传第六章,说希尼利话寡妇的需要被忽略了,引起埋怨与张力。使徒们照圣经原则处理得好,结果使教会蒙福。第十五章的冲突更严重,使徒与领袖们要召开耶路撒冷的会议来处理,结果有美好的果效,让保罗和他的团队重新得力,向外邦人传福音。同一章,保罗与巴拿巴因事奉理念的分歧而分手,只要大家仍然为福音努力,不伤和气的分开不一定是坏事。同样道理,不同宗派的产生也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大家持守基要信仰--绝对的真理,其他相对的事情应容纳不同的观点。
邱:圣经对初期教会发生的张力和冲突都不避讳的记载下来,使我们从中学习。我们也应当勇敢去面对教会生活中的张力,积极的去学习处理。你曾提过,在冲突中很重要是了解冲突的成因,为什么这么重要?冲突发生,大多数人都会想办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利益,会去考虑成因问题吗?
周:了解成因非常重要,有时我们以为问题解决了,其实没有,因为没有找到根源的成因,不能对症下药。邱牧师,你的网上课程在这方面也提过不少,我在管理学研究发现冲突成因至少有四方面:最容易解决的是资讯传达的误差,因为是资料性,更正调整就没事了。第二是环境方面的障碍,包括了传统与文化。有一新牧师,来了教会不久,觉得传奉献袋子不好,就改用奉献箱,结果产生了冲突,他不了解这是教会多年的传统与文化,不能随意更改。若从行为本身来考量,实在没有对错,甚至有人可以指出,圣经没有明文规定怎样奉献。这样各说各理,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根源,从传统的角度来考量,才能对症下药。第三是关系的障碍,这比较难,因为与职位,甚至面子有关。若只解决争吵的内容,不了解彼此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就无从真正去化解冲突。第四是最难的个人主观因素,包括个人的喜好、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很难客观去处理。
邱:换句话说,有时看起来只是资讯落差,很容易处理。但因为当事人的个人主观因素,就变成难之又难。所谓的主观因素有时连当事人自己也看不清,意识不到。而这种原因别人就算看到又不好讲,那怎么办?
周:人真是有限,改变不了自己或别人,我们要把问题带到神的面前,谦卑寻求祂怎么说,愿意讨祂的喜悦。我们的教会曾面对一个极大的冲突,英语部为了向不同种族的人传福音,考虑把教会名字里「华人」与「浸信会」的字眼除掉,结果引起张力,华语部有些人觉得除掉「华人」两个字就是忘本。这冲突明显不是资讯的障碍,乃是文化与关系方面的问题。我们先考虑圣经的立场,圣经怎么说?教会起什么名字到底是绝对性还是相对性的事?大家同意圣经没有要求教会一定要叫什么名字,这只是相对的问题。有了这个大前提,大家决定英语部可以不用「华人」和「浸信会」,而中文部就保留原来的名字。教会向政府注册用Sunset Chinese Baptist Church, DBA (doing business as) 就用Sunset Church,弟兄姊妹奉献,可取用其中一个名字。感谢主,结果是两全其美和双赢。
另外一个与绝对真理有关,很容易引起冲突的事,就是教会对同性恋的立场。英语部弟兄姊妹常说:你们中文部的人对同性恋者很judgmental,常以公义的姿态定他们的罪,神的恩典到那里去了?中文部也一样指英语部偏向恩典,在公义上妥协了,我们为此曾有很激烈的争吵。后来我们回到共识,大家都同意:同性恋的行为是圣经所不容许的,这是圣经清楚教导的绝对真理,不容妥协。问题出在非绝对性的表达方式,如何同时表达和彰显神的公义与恩典?除了指出圣经的教导,也要以谦卑与爱心关怀他们,扶持他们。
邱:所以在冲突中,停下来反省还是重要的,了解一下真正的成因,有助对症下药。
多元文化的华人教会与冲突处理
多元文化的华人教会与冲突处理
邱清萍
教会内有人事纠纷甚至冲突,不是什么新现象,事实上圣经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故事,而新约每一卷书都有一些教会内部需要处理的人事问题。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教会更要装备信徒与领袖如何去处理各种的差异,如何保持教会「和好合一」的见证。
和谐与和好
圣经要求我们不只是和谐,更是和好。没有和好希望的和谐是很脆弱的,因为经不起冲突的打击,最终可能沦为以客套、冷漠、恐惧战兢的心态彼此相待,甚至互相躲避。耶稣舍己钉十架,不但使和好成为可能,和好也是基督徒和谐相处的基础。
有和好作基础的和谐包含了舍弃权利和说理,彼此的聆听与顺服,认罪与饶恕,甚至包含了自我的调整与改变。假如耶稣基督和好的福音不能叫我们超越人性的局限,我们所信所传的与其他的宗教有何不同呢?我们的和谐与不信的人所能做到的有何分别呢?
处理差异
基督徒追求和睦,其中一样要学习和操练的是处理差异。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共识愈来愈少,而差异也愈来愈繁复。这些差异包括明显的如喜好、说话、个性及做事的方式和习惯等。也包括了比较隐晦的如家庭及教会背景、世界观、价值观、神学立场、文化习性等。如何处理差异已成为很基本的做人处世之道。
差异出现的时候,立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标准?谁有权威作最后的决定?有些人遇到与自己不同的人,会以自己作标准去改变对方,结果就出现了张力。到底什么差异要容纳?什么差异要力图消弭?
保罗在以弗所书第四章指出教会在基要信仰上必须一致,不能容纳差异:一个身体(普世无形的教会)、一个圣灵、一个指望(主再来和永生的国度)、一主(耶稣)、一信(圣经)、一洗(重生得救圣灵的洗)、一神(三而一的主宰)。
然而教会生活也有许多事物不属于以上七个一的范围,是非黑白也不分明。保罗在罗马书十四章给我们很具体的指导,他特别举吃素与守日一些个人或社会文化习性为例,指出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要接纳彼此的差异,不要论断或轻看,且要存感恩的心为荣耀神而发挥各自的特色,在必须取舍时也要为了爱心的缘故放弃自己的权利。
先贤曾为教会处理差异立下可敬的原则:在基要事上要保持合一,在非基要事上可容纳差异,在一切事上当凭爱心行事。
文化背景的差异
北美华人教会的成员从不同的原居地移民来美,带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社会、教会和政治背景,虽然同为华人,却有着许多的差异。
许多华人教会开始时以一种方言为主,后来因应新成员的需要,要加插另一种语言。起初主日讲道双语同时进行,由一种方言翻译另一方言。渐渐人数增加,就会分开聚会,组成另一方言的会众,甚至第三种方言的会众。较大而历史较久的教会都会有三种方言:国语(普通话)、粤语和英语的会众。
三个会众,三种语言、三种文化习性(思想和言行的)在同一个教会并存共进,不但需要神的恩典,在人方面需要很多的忍耐、谦让与智慧,才能跨越矛盾与冲突的障碍。
教会生活中的张力
使徒行传第六章有一个教会张力的例子。初期教会因着圣灵大大的工作,很多人信了耶稣,教会「门徒增多」了。教会增长是一个祝福,但也隐伏着危机。一来人多了会带出新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教会可能要发展新的事工,结果就会与现有的事工产生资源分配的张力。另外,有新的份子加入,就会有新的因子搓进教会这一个「面团」,当这些新的因素形成足够的份量(critical mass),教会就会产生结构性的改变,例如产生一个不同语言的祟拜与会众。虽然教会增长是每一个爱主基督徒的期望,但不见得每一个人,特别领袖都能接受因增长而来的改变,或懂得如何处变。
很多华人教会在八、九十年代开始产生「结构性的改变」。教会新来宾中,十之七、八是从中国大陆来的,而信主受洗的也多是这些人。这是神的作为,值得庆贺。但跟着而来的是增长所产生的问题,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人际冲突,抵销和削弱教会的实力。
初期教会蒙福增长,出现了张力。 「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第一节)。他们虽然同是犹太人,但文化背景和语言不同。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是在希腊文化中成长,已不会说道地亚兰语,这群人当中可能包括一些曾归附犹太教,后来又归入基督教的外邦人,所选出来的七个管饭食的人当中的尼哥拉就是,其余六个人的名字都是希腊名字。很可能他们人数较少,属「少数民族」。十二个使徒是教会的领袖,也是道地的「希伯来」人,很自然的在带领教会的时候,会把重点和眼光都放在自己最熟悉的人与事上,这是人的局限,无法避免。
但对新加入教会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来说,就会觉得被忽略或不被重视。就像以华语为主的教会,说英语或国语的会众会有「少数民族」的经历,他们的需要与声音会被压抑,在领导层的代表性会比较弱,产生不平或不满的感觉也是很自然的。
从资历来看,不少港、台来美的成员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在教会影响下长大,而且在美生活的时间较久;而大陆来的成员多是来美后才信主,在信仰和教会生活方面都是经历较少的。这些差距会不会造成前者较囿守传统的做法,而自认是权威及标准,而让后者觉得不受尊重或被看轻呢?或反过来说,后者会不会不尊重前者而一意孤行呢?
教会因成长之痛有张力很正常,重要的是如何回应。处理得好,教会继续蒙福,继续质与量的增长;处理不好就会成为魔鬼可以利用的破口,使个人和教会受损。
初期教会领袖与会众在这件事上的处理,堪作我们的榜样:
一.依事论事,埋怨的一方指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具体指出问题所在,就不会以偏概全,产生两极化的型态。处理差异切忌以「标签」的观点来看对方,如「香港/台湾/大陆来的都这样」,以致只能从一个角度来看对方与问题,出事的机会很大。
二.承认问题、负起责任:最精明的领袖有时也会错漏,就算不是故意的疏忽,教会既然出了问题,好的领袖都会勇于负责。承认问题的存在是负责任的表现,十二使徒立刻去面对和处理,这是上策。人事问题初出现时都比较简单,快刀可以斩乱麻。拖延只会产生新的问题,许多自卫性的解释只会削弱彼此的信任,产生更多的猜疑。而过程愈长,人性的软弱(说话和行事)就会愈多表露的机会,问题就更复杂更难解决。
三.同舟共济、集思广益:既然这问题关乎一群人,也会影响整个教会的合一,十二使徒叫了众门徒来,一同处理这问题。解决方法若得不到会众的认同,就算很好的方案推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但领袖也必须在神面前有清楚的异象,懂得如何沟通,才能起领导的作用。使徒指出他们主要的责任是祈祷传道,照顾弟兄姊妹的需要也很重要,不过就要选出人来负责。他们一方面掌握教会重要的事工,不会因新的需求而转变方向和优先次序,另一方面,也能灵活的开发新的资源,把人的恩赐与事工的需要配合起来。结果是「大众都喜悦这话」,而教会因此更多人投入事奉,「神的道兴旺起来」(第七节)。
沟通是处理冲突很重要的环节,但沟通的关键是彼此的信任,而且愿意与大家一同承担责任。有些领袖不愿承担责任,又不愿把责任分配给别人,结果自己成了瓶颈,别人干着急,教会也会受亏损。
身份问题:
对移民来说,身份的建构与认同主导着生活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教会的生活。到底要做美国人还是中国人?为了生活顺畅及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似乎溶入美国主流,与美国人的思维与生活认同是更好的选择;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价值取向,如对家庭及关系的重视,较含蓄内向的表达方式等却根深蒂固的兜也兜不掉。
事实上,一个移民只要选择学英语,选择长住在美国,就会愈来愈美国化,(除了极少数一直留住在唐人埠,也不懂说英语的华人除外)。同时,他也可以透过旅游、电子科技常与原居地的亲友保持联络,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既同化于新文化又持守原有的文化,这种可以同时做中国人及美国人的跨国身份认同是已经愈来愈普遍了。
华人教会在这方面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华人到教会就如同在自己的家乡一样,见到的是中国人,说的是中国话、吃的是中国菜、聊天的内容都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这种认同感不但带来温馨的感觉,也提供移民极需要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教会的土生华裔和一些留美时间较长,也比较美国化的弟兄姊妹提供了美国生活的资讯,加上有些教会举办英语班,帮助华人移民在很安全的环境中逐渐投入美国主流的生活。
然而这种「叠合」身份里面不同程度的中国化和美国化有时会带来人际之间的张力。这张力在华语与英语会众之间比较尖锐,但在说粤语与国语会众之间,或都说国语,却来自台湾或中国大陆的信众之间也时有发生。可能是语言与沟通受阻,也可能是思维方式、政治理念、或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带来的冲激。其实,就算同是大陆来的,北方与南方,北京与上海就存着差距。最重要的是明白随着在美时间的延长,每个人都在变化──更美国化;却同时每个人也有选择要保留多少中国化。
选择和好方向的处理
和好的关系也是一种选择。在主里面彼此相爱合一的关系若是重要,许多文化习性上的差异是可以迁就、调和、甚至暂时放在一边的。最怕就是把这些差异绝对化或真理化,成为不能妥协或调整的僵硬教条。保罗在罗马书十四章所教导的「彼此接纳、不要轻看、不要论断、为爱心缘故而放弃」的原则在文化习性差异上是很好的处理方法。
排斥异己背后往往是人性的骄傲,自我中心作祟。我们与人相处最自然的表现就是以自己的所是与所有作标准来看别人,来断定是非。在基督里我们都是神的儿女,这个属天的身份应能包容,也能超越地上各种文化背景的身份。包容表示接纳彼此的差异,互相欣赏及互补,彰显神的广大。超越表示差异带来冲突时,我们应以神儿女的身份为重,其他的身份为次,耶稣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十三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