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程导引— 属灵触觉的培养
邱清萍
灵程导引的目的是要陪伴受导者经历神,与祂相遇,在生活中意识祂的同在,察觉祂的心意与作为,聆听和明白祂的引导,回应祂的邀请,以致更深与祂连结。这个过程需要有属灵触觉(察觉与意识)的培养。
我们习惯用五官或思维去认知,而意识与察觉是心灵的活动,有些人就会觉得很陌生。耶稣在约翰福音七章38节曾应许信他的人从腹中(人里面的心灵)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有圣灵内住的人里面就有活水的江河,涌流着神的心意与作为,只要没有阻塞,我们就会有充份的内在自由去爱神和爱人。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五章1、13节所教导的:基督释放我们,是要我们用所得到的自由去服事去爱。
我们可以想像,这内在的活水江河有许多船只在行驶,这些船只包括我们的思想、情绪、想像力、记忆、意志、欲望等。若由圣灵主导,它们都会朝着神所喜悦的方向行驶,我们就能活出丰盛喜乐的人生。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这些船只常常迷失了方向:思想杂乱无章、情绪易受波动、记忆被往事纠缠、意志陷入偏执,而深处的想望更是价值颠倒,内心充满没有主帅的混战。
要经历主所应许活水涌流的生命,我们首先要意识自己里面的情况,察觉在什么地方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内心的自由。我们好像坐在江河的岸边看着这些船只经过,有时可能听见它们在挥手及呼唤,要争取我们的注意力,归心祷告的操练帮助我们不断地放下这些使心灵眼花缭乱的图画,及嘈吵的声音,专注于留意主的同在。
我们里面可能因过份依赖(依附)及纠缠于某个人、某件事物,例如财富、成就、荣誉、别人的接纳和赞赏等,而失去自由。这些东西本身可能是好的,但因主宰了中心地位,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我们就时常被恐惧、偏见、贪婪、控制欲、完美主义、妒忌、苦毒、多疑等捆绑,阻挡了视线,看不见神的慈容,听不见祂的呼唤,更意识不到祂的同在,对祂的作为也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们需要调校,回到以神为中心的生活里,重获在基督里的自由。要调校先要省察,平日意识省察的祷告操练很重要,操练得好就能经常性、自动性让圣灵光照自己,靠祂的帮助作出调校。导师和受导者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自由,而且在导引过程中留意与善用这自由。
意识与察觉内心的动态需要放下防卫与遮掩,开放自己,虚心地承认自己可能有盲点,愿意让圣灵光照。神要做的生命更新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再生过程,里面充满了不能预知、不能掌控的因素,我们能做的只是腾出空间,清除闲花野草,预备自己的心田,让圣灵成就祂自己要做的工。
在导引过程中,受导者可能已预备好接受圣灵再造之恩,也有可能抗拒圣灵的工作,导师若有属灵触觉就能留意到,而且能以体谅和温柔陪伴受导者去觉察抗拒的诱因,一同向圣灵敞开,或许有恐惧担忧要面对,有伤痛的记忆要医治,有罪过要承认,只要我们谦卑开放,圣灵会按祂的时候和方式向受导者发出爱的邀请。
灵程导师在过程中学习放手与开放很不容易,因为我们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受导者的需要;用自己熟习的方式及技巧为对方解决难题,以自己的经验为标准来诠释对方的经历。开放就是虚己,承认神才是受导者的陶匠,我们所能做的是陪伴受导者,一同等候神施恩。
属灵导引不是另外一套的方法或技巧,也不能用掌控的心态要得怎么样的结果,乃是带着信心与受导者进入神的同在,享受有祂同在的安心,留意聆听神对受导者要传递的信息,作出能增进内心自由的回应,然后静观神塑造生命的奇妙作为。就像助产妇以惊喜期待的心静观孕妇胎里的生命成长,等候瓜熟蒂落。
灵程导师陪伴受导者,好像助产妇陪伴孕妇;借着同行,使待产者在更新的生命呼之欲出时刻感到安心与温暖,不须顾虑自己的丑态,不须害怕未知的将来,也可以放心地发问。助产妇明白孕妇生产前的不适与阵痛,能适时加以安抚,引导待产者定睛仰望赐生命的主,经历祂同在的亲密和转化生命的能力。
参考书:
- 贝瑞等着:《灵修辅导实务》,光启文化事业出版。
译自:Barry, William A. and Connolly, William J. 2009. The Practice of Spiritual Direction. 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of Jesus of New England, Revised Edition. - Guenther, Margaret. 1992. Holy Listening, the Art of Spiritual Directi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 Edwards, Tilden. 2001. Spiritual Director, Spiritual Companion-Guide to Tending the Soul. New York: Paulist Press.
- English, John J., S.J. 1995. Spiritual Freedom. Chicago, Loyol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