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 2024年4月

通訊 2024年4月

以下是我廿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最近再讀,仍然是我的心聲,現在稍作潤飾,與你分享:

我信主四十年、事奉主也快卅年,教會生活佔去我人生的一大部份。我在裡面信主,在裡面成長。我最好的朋友是在教會認識,我最快樂的時光是在教會度過,而我最痛苦的經驗也是從教會而來。

我曾親身經歷三次教會(基督身體)大撕裂之痛,目睹過無數次”祂的手腳被折斷、臉上鼻青眼腫、全身傷痕累累”。記得其中有一次,我為基督的身體受到摧殘,感到傷心難過。在淚眼中,我彷彿看見基督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動彈不得。

我焦急的問祂:
「誰把你打成這個樣子?」
祂長歎一聲,回答說:
「沒有人故意打我,在那場人際戰爭裡,我被周圍的槍彈火花擊中了」。
我困惑的問道:
「這些人是誰啊?為甚麼會把教會變戰場?」
祂回答說:
「他們很熱心服事,為傳揚福音奔波勞苦,也的確幹出了成績,可是來
路血跡斑斑呀!」
我更困惑了:
「他們為福音甘願上沙場,令人敬佩啊。」
主又歎了一口氣:
「可惜他們沒有防守自己的肉體血氣,在戰亂中,把自己人當作仇敵,
教會內部自相殘殺,贏了小仗,卻輸了大仗,中了魔鬼的詭計!」

我跪在主的面前,只覺得裡面波濤洶湧,雪花飛濺,說不出話來。我起意寫《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可以說是為我裡面翻騰的思潮找尋一個落腳點,也是帶著救護車急救的迫切心情,呼籲教會領袖面對衝突的挑戰,學習處理得好,免得基督的身體受更多的破壞。

廿多年了,我透過講座、神學院教課、寫作、網上課程希望幫助華人教會培育和睦的文化,有時感覺像居於荒野,久處寂寞的人,渴望遇到同路人,去年我終於聽到空谷足音。

家居多倫多的林志寧牧師/博士(Rev. Joshua Lam)有豐富的仲裁與調解的專業訓練,並多年牧會與調解的經驗,著有《衝突與風險》(加拿大恩福協會出版)。聯絡:http://accessagree.com

曾在中國工作的周玲博士(Dr. Jolene Kinser)有跨文化的學術與專業訓練,為華人教會提供化解與調解衝突的服務與培訓;她採訪了31位中國基督徒,把他們在衝突中經歷成長,最終和好的故事寫成一本書--”Changing Normal—Break through Barriers to Pursuing Peace in Relationships”,中文版將於年底面市。聯絡:www.jolenekinser.com

兩星期前我終於有機會與他們兩位在網上相聚,一同探討「調解與衝突-和平使者的角色、裝備與調解的過程」,如何調解?這是個大課題,我們只是開個頭,詳細的資料鼓勵大家訂閱我們的著作。附上座談會的YouTube,歡迎回饋。

我另外寫了兩篇文章:《追求和睦》、《調解使人和睦》,都可以在我的網頁ceciyau.org閱讀。

在現今烽煙四起,無論家庭、教會、社會或國與國之間,我們何等需要神和好的福音,何等需要能幫助人和睦的人。

邱清萍謹上
2024.4.27


調解使人和睦

調解使人和睦

邱清萍著
2024.4.24.

教會要培養「使人和睦的人」。耶穌基督另一個重要的名字是和平之君(賽九6),祂在登山寶訓指出:「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女」(太五9)。基督徒要效法主的樣式,就要用心學習與人和平相處。領袖更要在事奉中有「使人和睦」的訓練,正如保羅勸勉腓立比教會兩位很有傳福音熱誠的姊妹要同心,顯然她們失去了和睦。他也請求教會的監督和諸位執事「幫助這兩個女人」(腓四2-3)。

領袖常被邀請幫助調解糾紛。衝突發生後,雙方情緒高漲,很難心平氣和的溝通,瞭解真正的問題所在。調解員以局外人的第三者介入,提供一個安全對話的平台;有時一方在地位與資源上較為優越,會使另一方不敢吐露實情,就要平衡不均勻的勢力,透過調解過程,重建彼此的信任與尊重,建立共識,並探討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方案,使雙方的關係可以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使人和睦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最好有些裝備和訓練。最重要自己是追求和睦的人,平常待人處事能締造和平,有從上頭來的智慧—溫良柔順、滿有憐憫、沒有偏見、沒有假冒(雅三17),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此外,還要培養以下的技能:

  1. 有辨識力,看出衝突問題的癥結;
  2. 力求公正、不偏私,以客觀卻真誠的愛心來鼓勵雙方積極面對問題;
  3. 帶著尊重,引導當事人反省,發現自己的責任;又藉著專注的聆聽,促進彼此的瞭解。 
  4. 循循善誘,帶領當事人一同尋求化解的途徑,包括彼此饒恕與和好。
  5. 肯虛心接受訓練,借助別人的經歷把調解的工作做得好。

調解的目的是復和,律法和懲誡只能收嚇阻及報復的作用,卻不能使犯錯者真誠悔改,還可能引發更深的仇怨;也很難恢復雙方的關係,帶來醫治。耶穌基督以愛的救贖舖了一條和好的路,為甚麼我們不追隨主的腳蹤來處理彼此之間的衝突呢?

調解做得好,能為衝突雙方帶來很多好處:

  1. 提供一個安全的平台,讓雙方有機會冷靜地聆聽對方的看法和心聲,對整件事有較全面的觀點與角度。
  2. 在過程中暫停,提供個別的輔導(caucus),是疏導情緒和解答困惑的好時機,幫助即時的需要,有助繼續積極的處理。
  3. 防止衝突惡化或升級,幫助雙方溝通,把爭執背後未滿足的需要與期望表達出來。
  4. 避免使用昂貴且費時,又傷害感情的法律途徑;代以促進瞭解,共謀決策的調解過程。
  5. 衝突雙方有充份的自決空間來選擇解決方案,透過互相讓步和妥協,達致共識。
  6. 對基督徒來說,調解是朝向和好,重建關係的積極渠道。
  7. 對教會或機構群體,調解過程能增進同工更深的彼此認識、信任和接納,提昇團隊的凝聚力和效能。

使徒行傳十五章記載安提阿教會有了爭端,有些猶太人信徒認為:外邦人得救必須行割禮及守摩西的律法(第5節),保羅與巴拿巴因這是基要信仰問題,不能妥協,就與他們「大大的分爭辯論」(第2節)。這時候,「眾門徒就定規」,叫他們為所辯論的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彼得與雅各和長老們,以求一個客觀的決定與處理。

留意保羅與巴拿巴是教會領袖,滿有權威,卻仍然謙卑順從教會的決定,拜訪在主裡比他們更有經驗的使徒,希望聆聽他們的意見。我們互為肢體,需要彼此幫助,局外人因為沒有利害關係,可以較客觀來看問題。

調解開始時,很重要的目標是讓雙方可以彼此聆聽,從被動性 (reactive)的反應轉為主動性(proactive)的處理。在耶路撒冷的會議中,有爭執的雙方都有機會分述他們的見解 (4-6節),他們說的時候,眾人都「默默無聲」地聆聽(12節)。雅各後來在他的書信中教訓說:「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各一19)相信這是他處理教會糾紛的經驗之談。捺住怒氣與不平,用心聆聽。調解員通常會給雙方五至十分鐘不會被打斷說話的機會,因為雙方都有機會表達己見,就不須打斷別人的說話。

但如何善用這五至十分鐘,使之走向和解?調解的人要提供一些共同恪守的規則,例如只說事件的客觀事實(如甚麼事情,在甚麼時候、甚麼地點、如何發生),和自己的看法與感受(這就是主動性),不要替別人說話,或批評/攻擊/毀謗對方(這是消極的被動反應);對方說話的時候,要用心聆聽,讓對方把話說完。

調解的人在過程中可以幫助雙方將事實、看法與感受分別出來,以不同的方法來處理。就像耶路撒冷的會議,彼得與雅各將一些基要的真理,如得救是本乎恩和一些道德的準繩,與非基要的傳統分別出來。前者要堅持,但後者可靈活處理。在人際糾紛中,通常最難處理就是「看法與感受」的問題,尤其當事人把個人的看法與感受等同事實與真理,就更難處理。把它們分別出來,是解決的第一步。

「主動性」的處理是幫助當事人承認自己有主觀的看法與感受,再進一步瞭解影響自己看法與感受的因素,可能與對方某些行為表現有關,也可能與以前衝突所受的創傷,未得痊癒而作出的被動反應有關。

在一次聘牧委員會議中,主席王執事再忍不住了,另一位委員孫執事總是處處為難,無論他提出甚麼人選,對方總有許多理由推翻他的建議。已經半年了,也開了無數次的會議,他們連第一步都踏不出去。王執事向代理牧師提出辭呈,牧師勸他與孫執事坐下好好溝通一下,牧師願意出面調解。後來牧師打電話問孫執事,起初他大吐苦水,牧師忍耐的聽著,最終孫執事也願意與王執事談談。

在代理牧師的安排下,他們在一個不受干擾的時間與地方見面傾談。一開始牧師交待清楚一些「規則」,雙方都同意後,就輪流把自己的看法與感受說出來。由於牧師事先有提點,在過程中又加以引導,他們一方面有機會說出壓抑多時的感受,另一方面又學習如何把主觀感受和看法與事實分開來。

在過程中,他們談到一年多以前會眾因前牧師的去留問題而產生嚴重的分歧,恰巧王、孫兩人各執一方。雖然牧師已離開,但當時爭執所遺留的傷口仍隱隱作痛,從來沒有正面處理。當他們看見該事如何影響兩人在聘牧委員會的工作時,突然有了領悟,願意彼此認錯,化解前嫌,學習接納彼此不同的觀點與立場,也不容讓輸贏的心理左右彼此的關係。垃圾清掉以後,聘牧委員會不久就開始約見第一位候選的牧者。(註)

(註)游宏湘、邱清萍:《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美國:中國信徒佈道會,2010),頁191-194。


追求和睦

追求和睦

邱清萍著
2024.4.24.

在關係的互動裡,因差異和人性軟弱,有衝突是正常的事。關鍵在於處理,處理得好,衝突可化成祝福,處理不好,衝突會帶來破壞,而有一些破壞是有深遠的後果,且難以補救的。

甘陵敦(Robert Clinton) 在他的書 ”The Making of A Leader”(註)中指出衝突是神塑造領袖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神手中可用的工具。為人父母、教會或機構領袖在衝突過程中,若虛心勤學,就能帶來生命與事奉的成長。

要成長必須肯改變。衝突像一面鏡子,把我們的弱點和不足顯露出來,也逼使我們作出改變。我們都想成長或進步、卻不想改變,因改變會帶來許多沖激、很不方便,費心費時又費力,保持原狀最省事。但是當「保持原狀」的痛苦大過「改變」的痛苦,例如遇到危機或面臨衝突,不改變,困難就無法跨越。我們不得不改變,在痛苦中學習成長,這是很多人生命改變的經歷。

衝突逼使我們面對自己,發現內在隱藏的問題。可能我們會察覺自己在熱心事奉背後靈性的枯乾,信不過神,也不肯尊祂為主;可能發現自己的自尊很脆弱,沒有安全感,不堪一擊,結果要以「強人姿勢」(怒氣、霸凌的言詞、攻擊性的行動)來保護自己;甚至以謊言取勝,誠信經不起考驗。基督徒能面對自己的陰暗面,才會謙卑讓神改造,忍痛對付自己,尋求更新。

甘陵敦坦言神常使用衝突塑造我們的生命,包括靈性、稟性與個性。衝突的痛苦過程也會考驗我們事奉的呼召和心志,是為了自尊、地位和權勢,還是為了神的榮耀與國度。若雙方都是為了自己,衝突只會愈演愈烈,基督的身體最終會遍體鱗傷。

相反來說,假如我們在衝突中成長,生命改變了,事奉的心志更新了,人謙卑了,更能體諒別人,竭力追求和睦合一,福音的光輝就會更明亮,事奉的果效就更提昇。

基督徒處理衝突最終的目標是和好,和好對基督徒來說,是絕對的、必須的、無可選擇的。福音信息的核心就是和好,神道成肉身來到世上,釘死十架,就是為了使人與神和好,與人和好(弗二14-18)。

基督徒是:
和好的恩典中重生 (羅五1-2),
和好的道路上成長 (太五23-24;十八15;羅十二18;十四19;來十二14),
帶著和好的使命進入世界,勸人與神和好(林後五18),
使人與人和睦(太五9;腓四2-3)。

我們都知道和好的重要,但自己陷在爭端裡面,卻往往不能自拔,別人的勸阻有時也難以奏效。智者有言:「弟兄結怨,勸他和好,比取堅固城還難。這樣的爭競,如同堅寨的門閂。」(箴十八19)自大與驕傲常樹立屏障,也阻止屏障的拆毀,不容許關係的重建。

教會領袖很努力推動福音的工作,可是自己卻不能活出和好的生命,這是何等大的諷刺!美國一大城市有數間華人教會,原來這些教會都是從一間教會分裂出來的。教會內部的爭執與糾紛,社區裡面的人也耳熟能詳。結果當弟兄姊妹去探訪未信主家庭,或向商戶派單張傳福音,所得到的是揶諭與嘲笑,不但神的名受羞辱,福音工作也受到極大的障礙。

基督徒不肯彼此饒恕,重歸於好是福音不能傳開的重要原因!耶穌釘十架前,求父神幫助祂的門徒彼此相愛,活出合一的見証,這樣世人才會相信主耶穌是從神那裡來的(約十七21)。在衝突中我們可能會受傷,但任何傷痛都不應阻止我們和好,即使帶著傷痛,我們也要遵主的吩咐尋求和好,竭力(付出代價)保守我們在聖靈裡的合一。

(註) Clinton, J. Robert. 1988.  ” The Making of A Leader.” Co : Colorado Springs, 1988, p.107,145.


通訊 2024年3月

通訊 2024-03

四年前,我搬了家,儲存了幾十年的東西送的送,丟的丟,為了活得輕省一點。後來要美化房間,把留下僅有的畫及記念品掛到牆上,放在架上,發覺其中不少十字架。有木頭造的,鐵造的,用毛線編織的;在圖畫裡,在鏡框裡;各種形狀和顏色的十架項鍊也不少。

家裡有很多十字架飾物,不見得生命就豐富了;正如有很多鐘錶,不見得時間就多了。不過,鐘錶和十架都有很好的提醒作用,今年的日曆就提醒我們,記念耶穌釘十架和復活的節期又到了,我們的心靈是否需要更新?

耶穌受難日英文稱 Good Friday(美好的星期五),受難怎麼會是好?好在那裡?好在它的前一天是Maundy Thursday(聖週四,或稱濯足節),好在它兩天後是復活節。

"Maundy" 這個字來自拉丁文mandatum,是誡命(mandate)的意思。主受難前一天(星期四),與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頒佈了一條新命令--「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以此作為門徒的標誌,作為祂升天前頒佈大使命的最重要裝備。當晚主替門徒洗腳,樹立了謙卑彼此服事的榜樣。

第二天耶穌就受難了。主為愛世人而死,不但赦免人的罪,也要恢復神造人的初衷,叫人可以活出愛神與愛人的生命。主釘十架,將愛與苦難作了最深邃和最有果效的結合,也為門徒開闢了一條愛的成長之路。基督徒背十架跟隨主,效法主捨己,有時難免痛苦,卻能活出真愛的樣式。

然而,苦難只是愛的一面,另一面是體驗愛的新生樣式,就是復活的喜樂。愛是受難的原由,而喜樂是愛的賞賜。主頒佈新命令,釘十架,復活了,這是歷史,也是奧祕。我們若接受主十架上所成就的,這愛的種子,可以在我們的生命裡發芽,成為我們個人的故事。

讓我們從繁忙中停下腳步,聆聽主在聖餐桌前的教誨,默想祂在十字架上留下的七句話,為復活的新生預備自己。最近默想主的十架七言,對主的愛有更深刻的體會。耶穌的受難是一條鑰匙,可以啟動我們的心靈,進入救贖主那超乎萬愛的心腸,激勵我們追隨祂的腳蹤。

附上近作《十架上的交鋒》,共分七段,每段後面都有國、粵語默想的音頻,每個音頻約3-4分鐘,你可以一口氣看完聽完,但分開七段時間,甚至七天慢慢的讀,用心的默想會更有幫助。你可以把每段默想的心得寫在靈程筆記簿上,或全部默想完畢才記下來。

建議你找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一個可以安靜的角落,與主相遇在十架下;聽祂痛苦的呻吟、乾渴的呼求、和孤單的吶喊;聽祂赦罪的禱告、成全的祝福、和殷殷的叮嚀;聽祂為救恩的完成而歡呼,看祂安詳地把自己交在父的手中,就斷氣了。不對,是睡了!等候將要來臨的復活。

沒有受難節,不會有復活節,然而,復活的新生命是為了愛神與愛人。願你在這春臨大地的季節經歷心靈的更新。

邱清萍謹上

2024.3.12.


十架上的交鋒—默想十架七言

十架上的交鋒—默想十架七言

邱清萍著

 

曾經膾灸人口2004年上映的電影《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刻畫耶穌基督死前十二小時所受的痛苦,然而痛苦的顛峰是在最後六個小時。從來沒有人在六小時內受過這麼深沉的痛苦,也從沒有人在六小時內有這麼偉大的成就。

耶穌在十架上六個小時,經歷了神性與人性最尖銳的交鋒。祂說了七句話,體現了愛與恨、勇敢與怯懦、超緣與血緣、合一與孤單、滿足與飢渴、生命與死亡、交託與怨悔的交鋒。

 

(一)「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廿三 34)

為甚麼沒有犯罪、以愛與真理行走在人間的耶穌,會被人以酷刑結束祂的生命?

宗教領袖忌恨祂,因為祂戮破了他們虛偽的面具。
掌握生殺權的彼拉多承擔不了真理的沉甸,出賣良知以換取權位的安穩。
盲目的群眾經不起激情的煽動,無知地隨風搖擺。
甚至耶穌自己的門徒猶大,也因貪慾的魚餌上了釣。

愚昧、惡毒、自私、殘酷、許多無情的利箭一下子如狂風般朝著耶穌飛來。此刻,身心受重創的耶穌卻以一股無力之力說:「父啊,赦免他們」。主為仇敵求情,他們因心眼瞎了,不曉得祂是救贖他們的主。

愛恨交鋒,愛勝了恨。

默想(國) :

默想(粵) :

 

(二)「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廿三43)

同釘的兩個犯人,一個對祂說:「你不是基督麼?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人總以為有本事和本領;有強大的武力、財力、勢力才能救自己救人。以哈和俄烏戰役,以及正在發生的許多國家內戰,作戰雙方沒有財力、武力與勢力嗎?為甚麼要互相毀滅,兩敗俱傷?暴力是弱者用來驅散心中恐懼的怯懦表現,打打殺殺不需要勇氣,真正的勇氣是面對和承認自己的不足與軟弱,求神饒恕與幫助。

另一個犯人面對了自己的罪與失敗,臨死前求基督記念他,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勇敢勝了怯懦,只要接受神無條件的愛,與主同在,就不再恐懼。

默想(國) :

默想(粵):

 

(三) 「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約十九26-27)

耶穌在十架上把母親交給門徒約翰,要他侍候馬利亞如親母;祂也請母親接納約翰,愛他如親子。

十字架是一個「代替」的象徵,耶穌代替你我受罪,祂要我們代替祂來愛人。十字架也是一個「超緣」的象徵,凡有十字架印記的人,也要像基督一樣,擁抱世上每一個人,超越血緣、地緣和民族緣。

十字架還原了人類家庭的本色,無論甚麼種族、國民、鄉音、甚麼背景的人,我們本是同根生,都是兄弟姊妹。

默想(國) :

默想(粵):

 

(四)「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太廿七46)

罪最嚴重的後果是隔絕,與神、與自己、與別人隔絕,陷入無邊的孤獨。

耶穌與天父原為一,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展現最完美的聯合。然而為了擔負世人的罪孽,耶穌甘願承受與天父撕裂之痛。為了拯救人脫離永恆的孤獨,祂甘願忍受一時絕頂的孤單。

痛苦的吶喊在高空盤旋,合一與孤獨在心靈交鋒。

默想(國) :

默想(粵):

 

(五)「我渴了。」(約十九28)

「我渴了」這句話不知把多少人推上成功的梯級和名利的戰場,甚至舞廳、酒吧、毒品和賭館。主的血快流盡,精力快耗盡,乾裂難忍。更難忍受的是祂為世人受罪,為世人飛蛾撲火般的貪婪受罪,為他們喝了更渴、吃了還餓的癖癮受罪,主在十架受盡乾渴的苦楚。

一肩擔盡萬古愁!主渴了,為使人可以坦然地承認「我渴了」,而願意接受主所賜,喝了永遠不渴的活水。

滿足與飢渴在黑夜中交鋒,人心苦待黎明破曉。

默想(國) :

默想(粵):

 

(六)「成了。」(約十九30)

耶穌快斷氣,從祂口中出來的本該是死了、敗了、完了。死亡將使一切希望化成泡影,一了百了。耶穌卻說:「成了」!死亡的盡頭,永生的開頭:絕望了才有希望;倒空了才有充滿;無有了才有豐盛;貧窮了才有富足。不知死,焉知生?有了耶穌的善終,才有人的善始。

主完成人生最美妙的交鋒,死亡成了新生的前奏。

默想(國) :

默想(粵):

 

(七)「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廿三46)

很多人死不瞑目:恩怨沒有了結,應許沒有兌現,理想沒有成功,困惑沒有解答。

耶穌卻很放心把靈魂交託在父神的手中,因為父愛子,把一切都交託給祂;子也愛父,甘心樂意遵守了父的旨意,完成託負,無怨無悔走完一生的路程。

耶穌在地上哭過、痛過、氣過、怕過、孤獨過、沮喪過。在十架上,祂卻以饒恕勝了恨,以勇氣勝了恐懼,以博愛勝過血緣,以合一勝了孤獨,以活水勝過飢渴,最終以永生勝過了死亡,為人類舖上一條歸家的路。

復活的黎明在召喚,主忍受了十架上的交鋒,成就了你我的救恩,和一生的盼望。

默想(國) :

默想(粵):


戰爭,有贏家嗎?

戰爭,有贏家嗎?

邱清萍著
2024.1.30.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出自唐·杜甫《春望》)

戰爭是國家將領想成就的功績,卻是平民百姓不想有的夢魘。人心嚮往太平,可惜在人類歷史中,真正無戰事的日子太稀少了。著名戰地記者黑塞士·奎斯(Chris Hedges)在他2003年出版的著作中曾指出:在過往3,400年可考查的歷史裡,只有268年,即8% 的年日是真正的太平(註一)。

全球現有32個影響較大的戰爭,包括俄烏戰役、以哈戰役及緬甸內戰等(註二)。另外,九個國家擁有核子武器,其中俄國最多,其次是美國,而兩國的核武佔全球核武90%,雖然已比冷戰時期少了很多,但現代的核武比以前更強而有力,殺傷力也更大 (註三)。

聯合國警告說:自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和平受威脅,現今比任何時候更嚴峻。最近(一月廿三日)「末日鐘」(Doomsday Clock)(註四) 的指針顯示能毀滅地球的世界性災難已逼近午夜(十二點)前90秒,這是末日鐘77年運作的歷史中最接近午夜的時刻。危機意識主要來自俄烏戰事,普丁數度以發動核武作為威脅;加上以哈戰爭,及三大強國擴充核武及現代化的發展,引致其他國家亦步亦趨。末日鐘起初只關注核武對人類的威脅,近年也包括了氣候變化、生物戰、新科技如人工智能被誤用的危機等。

末日鐘並非衡量地球危機的精準工具,主要作用是喚醒各國領袖在政治外交決策上保持共同體的意識,考量全球的安全,也提醒大眾各盡所能,留意日常生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

戰爭的破壞性及代價(註五)

單在2022年,因戰爭而死亡的人數差不多高達廿五萬,世界四份之一的人口(廿億)住在戰區,較嚴重的如南蘇丹、衣索比亞、叙利亞、也門和阿富汗等國家。另有八千四百萬人成為戰爭難民,必須離開家鄉,出國或國內遷移,極需救濟。其中叙利亞就有一千四百萬難民,為數最多。

戰爭的代價難以想像,除了人民身心受傷害以外,社會動亂、國家基礎設施受破壞,經濟的蕭條更不在話下。專家估計現今十個戰亂最嚴重的國家,平均GDP受虧損41%。原來即使戰爭已停止,後遺症仍然繼續,受殃及的每個人都比戰爭前更貧窮。在2016年,世界戰亂衝突所需要的人道救援佔全部援助資源的80%,約14萬億之鉅,令人咋舌,這筆巨額是解決世界飢餓所需欵項的42倍。

婦女與兒童是戰爭受害最深,又最被忽略的受害者。戰地記者林佳婷(Christine Lamb)在她的書《我們的身體、他們的戰場》(Our Bodies, Their Battlefields)指出政治與軍隊領袖常漠視軍兵強姦的罪行,而國際法庭也不以此作為「危害人類的罪行」而繩之以法。婦女與女孩常被當作戰爭的武器或戰利品,而被虐待和強姦,人口販賣商更乘虛而入,可憐婦孺被拐賣,逼婚的事也常發生。因戰爭而流徙的難民有一半以上是婦女與兒童,他們的基本需要和衛生得不到照顧,孕婦得不到醫療援助。聯合國報導五個婦女難民就有一個受性暴力的傷害,戰爭也剝奪兒童受教育的機會,使他們在成長期飽受創傷,更難脫離貧困。

據聯合國報導,也門九年內戰,死了卅多萬人,四分之三的人口需要救援,很多都在飢餓的邊緣,五歲以下的兒童有二百多萬陷入極度飢荒,每十分鐘就有一個孩子死亡。

不要戰爭要和平

戰爭不能解決衝突,名作家威爾斯(H.G. Wells)曾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能創造一個新的世界秩序,所以稱之為「結束戰爭的戰爭」;他想不到廿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發生了,災情比上一次更慘烈、毀滅性更大。第一次大戰死了二千萬,第二次死了六千萬;第一次的果成了第二次的因。

歷史一再証明戰爭不能解決衝突,無論是個人或群體之間,民族或國家之間。戰爭也不能帶來和平,只有兩敗俱傷,沒有真正的贏家,雙邊付出的代價也無可估計。

我們需要的是能超越自我中心、克服仇恨、彼此饒恕、尋求和睦的生命。聖經說:「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弗二14-15)。耶穌基督和平之君在十架上已成就了和平,祂又呼召我們成為「使人和睦」的和平之子。

請聽華理斯·雅各(Jim Wallis)一段暮鼓晨鐘的話:

「核武時代的標誌是原子彈,基督的標誌是十字架。原子彈與十字架背道而馳,十字架所成就的,原子彈破壞無遺。十架使敵對變為和好,原子彈卻使相和變為敵對。十架勝過了暴力,原子彈卻揮動了暴力。十架勝過了邪惡,原子彈卻讓邪惡掌權。十架吞滅了死亡,原子彈卻讓死亡吞滅了生命。現今的世代,誰主浮沉?是十字架,還是原子彈?」(註六)

(註一) Hedges, Chris. 2003. What Every Person Should Know About War. New York, Free Press.

(註二)《追蹤全球爭端》(Global Conflict Tracker) https://www.cfr.org/global-conflict-tracker )提供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戰事背景與分析,是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所設立,為了幫助政府釐定策略,防止及緩和軍事張力。

(註三)  ICAN-Th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註四)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
https://thebulletin.org/doomsday-clock/faq/) 自核爆日本廣島與長崎之後,一群科學家包括奧本海默於1945年創辦了《原子科學家公
報》,旨在教育大眾有關核武的危險性與破壞性。兩年後他們創立「末日鐘」,以午夜十二時象徵世界末日,又根據核武爆炸對人類及地球的威脅性來倒數計時,發出警告訊號,助世人提高警覺,作出個人及整體克制的行動。每年由該機構與一些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同決定末日鐘指針該放的位置。

(註五)  Lowery, Tess. ”13 Heartbreaking Facts About Ongoing Conflicts Around the World. Global Citizen,  April 1, 2022.

(註六)  Sider, Ronald J. & Taylor, Richard K. 1982. Nuclear Holocaust & Christian Hope—A Book for Christian Peacemaker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120.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邱清萍著

天長地久有時盡

今年(2023)五月十九日,美國結他民歌歌手保羅·西蒙 (Paul Simon) 發表他的新作 Seven Psalms (七首詩篇)。據他自述,四年前 (2019) 一月十五日,他在夢中聽見有聲音說:「寫下這七首詩篇」。起初,他以為要寫得像聖經大衛的詩篇,可是覺得自己寫不出同樣的韻味,只好隨著內心的感動以結他彈奏一些曲調,等候進一步的指示。一年後,那聲音再次在夢中出現,他說:「曲詞在我裡面湧流浮現,我只能像文士,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此後每週兩三天,每天半夜大約三點到五點,他都會在夢中接收新的詩詞。他說以前也有這種「神祕卻真實」的經歷,卻沒有像這一次那麼的震撼。

這位 81歲國際知名的歌手是猶太人,十三歲時曾在紐約一個猶太人會堂行過「成人禮」(bar mitzvah),此後很少參加宗教活動。他有些名曲如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等明顯有宗教的氛圍,但都沒有 Seven Psalms 那麼鮮明迴蕩著信仰的追尋與意像。

《七首詩篇》以空靈的鐘聲開場,保羅·西蒙撥彈著結他,表白了詩歌的主調:「我在沈思人生的大遷移(The Great Migration),我彷彿看到草場上的羊一只又一只消失了,在正午,在黃昏」。正處於人生黃昏的他,身邊的親友一個一個的離開世界,他們去了那裡?在草原和亂石遠處,他似乎聽見了一首歌:

主是我的工程師,
主是我所站的大地⋯,

⋯主是窮人中最窮者的餐點,
是歡迎陌生客進入的門。

淚珠與花卉
過一段時間就乾了
寒風吹襲
留在記憶的
只有樂曲與旋律

(然而),從園丁手套抖出
收聚回來的種子
將生生不息
沒有甚麼會因愛太多而消亡

這七篇詩就是以愛編織起來的,在第二首 “愛好像辮子” (Love Is Like A Braid)裡,西蒙回顧自己的生命曾像脆嫩的枝條,被冬日的狂風折斷,在禱告與等待中,一切似乎都失去,一切又似乎都平安。好像回到了家,看見了門檻上的陽光,「在你的愛中,在你的光中,在你夏天陰涼的影子裡,我找回我的童真」。他又說:人生的花園有玫瑰,也有刺;選擇玫瑰,就要接受刺痛,愛像辮子,需要編織,需要縫補。

第三首作者勸那些憤憤不平的「先生」看開些,人生在世所作所為都不能隱藏,有一天都要赤裸呈現,倒不如現在就把對人的不滿傾倒在沙灘上,讓海潮把它捲走。他勸導說:最重要在乎「成為人的那一位」,他會怎樣看我。

接著第四、五和六首曲,保羅·西蒙帶著「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心境想到終極的問題,他想到自己在血氣方剛的年華,帶著結他跨洋過海,「引起了多少火山的熔岩流,灼傷了多少的難民;造成的破壞,終歸不夠時間來補贖」。

西蒙不禁尋問:過往的恩怨,除了饒恕,還有更好的釋懷之路嗎?漂流的靈魂在尋索饒恕的密碼,盼望在獲得饒恕之前,天堂的門不會關閉了。

也許西蒙想起與親密戰友亞切·加芬克爾(Art Garfunkel)分分合合的友誼。這兩位自小學六年級就認識,十五歲就一同合唱灌唱片,一同坐上成功的摩天輪,卻因彼此妒功忌能,友情跌下低谷。加芬克爾在回憶中說:「六十年來,我們的友誼就像天氣,不時會遇到陰霾與烏雲,但雨後又會天睛,睛朗一段時候又會傾盤大雨」。

他們十多年來已沒有合作,西蒙自己也頗有感觸地說:「我希望在我們死之前能夠彼此和好」,但他猶豫地停了一下,說:「不急不急」。我們在他的《七首詩篇》中能感受到他矛盾的心情。

他在詩篇中重覆地唱著:「把你的手醮在天堂的水中,因為人生的豐富,全凝結在那滴水珠裡」。然而,他跟著唱:「我懷疑,而且我有我的理由去懷疑」。

最後一曲《等》,是由他的妻子畢卡兒·伊黛(Edie Brickell)與他同唱及對唱:

等一等
我還沒準備好
我只是在收拾行裝
等一等
我的手仍然強壯
我的腦筋仍然清晰

⋯⋯

生命像一顆殞星
放眼遨遊四方
天堂很美
美得很像家
孩子!快準備好
時間到了,要回家啦。

最後,夫婦兩人同唱「阿們」,為《七首詩篇》劃上句號。

愈來愈靠近天堂門口的西蒙,會抓住時機,不再猶豫,接受神愛的洗禮嗎?會經歷與神與人和好所帶來的釋放嗎?

此愛綿綿無絕期

在西蒙之前三個世紀,1742 年,另一位音樂家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寫下了《彌賽亞》(Messiah)神曲,從舊約預言到新約的應驗,救主耶穌基督在人類歷史中降生了、受死了、復活了,升天了;而且也會照著預言第二次再來,祂第一次來是上帝的羔羊,為罪人成全救恩,使我們可以與神和好,也與人和好;第二次來是上帝的獅子,要在神的國裡作和平的君王。

那時57歲的韓德爾已創作了幾十部歌劇,很有名氣。提供《彌賽亞》歌詞的查理士·尊寧( Charles Jennens) 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他希望韓德爾將他的天賦才華、及嫻熟的技巧傾囊而出,勝過先前的作品,因為彌賽亞配得最好的樂曲。

果然,這神曲延續了差不多三百年,在世界各地演唱過,特別在聖誕佳節,將道成肉身的愛完整地呈現出來,感動了無數的心靈。韓德爾在撰寫此曲前四年中風,面臨死亡的真實,他渴望永恆的歸宿。這輯要用兩個多小時才能唱完的神曲,他只用了廿四天就寫成,據侍候的僕人說,韓德爾有時不吃也不睡,有一次,見他跪在地上,眼睛滿了淚水,對僕人說:「我看到天開了,我看到主坐在寶座上!」

當時,他剛完成神曲第37 首「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
           全能者作王了。(啟十九 6)
           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基督的國;
           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十一 15)
           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啟十九 16)

據傳這神曲在英國第一次演出,唱到哈利路亞,英皇佐治二世被敬畏之情激動,禁不住站了起來,結果所有的人都站起來。以後無論在那裡表演,唱到這裡,會眾都會肅然起敬,站了起來。

神曲包含了獨唱、合唱和宣叙調等共 47 首,第十首是一曲悲歌,男低音唱出當時以色列人所面對的內憂外患: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
           看見了大光;
           住在死蔭之地的人
           有光照耀他們。(賽九2)

以賽亞生在耶穌之前七百年前的時代,當時以色列國一分為二,北國以色列正走上滅亡之路,而南國猶太也是充滿了問題,極待神的拯救。在鳥雲滿佈,大地一片幽暗的時刻,突然詩班強勁有力地宣告: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
           有一子賜給我們,
           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
           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
           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九 6)

詩班來回吟唱主耶穌這四個美妙、充滿盼望的名字,鳥雲與幽暗終於消失,然後第十二首由樂隊奏出柔和寧靜的田園音樂,等待救主出現在馬槽裡。

1759年,韓德爾74 歲,雙目完全失明,身體非常虛弱,但他堅持要出席四月六日在歌劇院演出的《彌賽亞》神曲,八天之後,他離別寄居的世界,回到他永在的父家中。


魯旺達的「饒恕實驗室」

魯旺達的「饒恕實驗室」

邱清萍著

差不多卅年前,1994年,非洲魯旺達(Rwanda)發生種族滅絕的大屠殺(genocide)事件,胡圖族(Hutu)民兵以砍刀和步槍殺戳少數族裔的圖西族(Tutsi)和部份溫和派的胡圖族平民,很多是相識的鄰居親友、同學、甚至教會的弟兄姊妹,無數婦女被強姦,幼兒被摔死。在一百天內共有八十萬人喪生,舉世震驚。

事後,聯合國成立國際法庭公審主導大屠殺的領袖,在魯旺達國內因犯案下獄的人多達十二萬人。其中包括天主教神父、修女,甚至主教。很多來教會尋求庇護的人因神父與暴徒合作,而被砍死在教堂內。2016年魯旺達的天主教會主教團承認教會有份策劃、協助及推行種族清洗的行動,並公開道歉。2017年教宗方濟各也公開為天主教會道歉,尋求饒恕。他說:「教會領袖及會友的罪與失敗污損醜化了天主教的面貌」。

這是一場可怕的浩劫,道歉與饒恕能帶來甚麼作用嗎?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受這麼巨大創傷的國家與人民,有可能得著醫治和復原嗎?胡圖族和圖西族人民如何可能再和平共處呢?

原來人可能作大惡,也有可能從傷痛中復原,而饒恕就是那不可思議的通道,一個實驗室,無論倖存者,或舉刀殺人者,都只能帶著謙卑、誠實與勇敢,一步一腳印朝著陽光,才有可能走出黑洞。

1994年四月六日,魯旺達總統乘坐的飛機被導彈擊中墜落,揭開了百日血腥屠殺的序幕。幾個小時後,電台不斷播出「屠殺的時機來臨了⋯來臨了⋯」,咆哮的聲音劃破黑夜的長空!

司弗瑞(Saveri)那天正忙於修補籬笆,忽然看見社區區長走過來,對周圍的人說:「我知道那些叛黨藏在甚麼地方,你們跟我來」。他們跟著他走,來到一個鄰居的家,屋主是一位老人家,收藏了一位圖西族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幼兒。區長立即命令老人殺了這些「蟑螂」,並威脅說他若不幹,就會被幹掉。

老人哀求區長放過她們,並答應以家中養生的公牛來交換,但區長厲聲說:「公牛只能保住你的老命!殺!」說著就要他和旁人就地挖一個坑,然後叫三母子坐在坑中,跟著對司弗瑞旁邊的人說:「把他們打死」,那人不肯動手,立刻就被打得遍體鱗傷。接著區長把木棍遞給司弗瑞,他猶豫了一下,求生的本能使他接過棍子,咬著牙根就瘋狂地猛打,直到把母子三人活活打死,然後把泥堆在屍體上面,就走了。

司弗瑞後來回憶說:「就在那一刻,我裡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從此我的內心經常惶恐不安。砍死自己相識的瓊絲(Christine)和她的孩子,我怎會做出這樣的事啊!」他無法忍受良心的煎熬,屠殺結束後終於向當局自首。

司弗瑞在過份擠逼的監裡度過了九年的歲月。有一天,監獄來了一位牧師,有一群獄友圍著聽他講道,司弗瑞也走過去聽。牧師說的「神的憐憫與恩慈」是多麼的吸引他,但是他對自己說:「你這麼邪惡,神的憐憫也救不了你,甚至死亡的懲罰也無法彌補呀」!

又過了幾個星期,郭希志(Gahigi)牧師再來傳道,講解以賽亞書一章16-18節:「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字字如雷貫耳,觸動司弗瑞把傷痛的內心向神敞開。傳道者繼續說:「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司弗瑞不再猶豫,他終於明白,無論自己的罪有多大,神赦罪之恩更大,他願意接受神的饒恕。這時他的內心出現一股熱情與願望,能為寡婦孤兒做一點事。

司弗瑞開始更多認識郭希志牧師,原來他也是大屠殺受害者之一。他身材高瘦、鼻樑挺直、膚色淡黑,這些圖西族人的標誌曾使他擠身魯旺達優越的地位,此時卻使他成了喪家之狗。四月那天,郭希志帶著一家人逃亡,預備在布隆迪(Burundi)落腳,沒想到離邊境只有六哩地方,就被胡圖族民兵截獲,把他們像趕豬一樣推上了貨車,把他們送回家鄉。

下車後,民兵對圍觀的鄰居呼喝道:「這是你們的蟑螂,殺了他們;若不動手,我就把你們都殺了。」當時一群胡圖族的鄉里,手裡拿著他們慣用的砍刀,那些平常用來割高樑、除野草,甚至殺雞砍木的工具,聽見一聲號令,他們的手此起彼落,不分男女老幼,甚至胎兒,就砍下去。一瞬間人頭落地,血染黃土地。

那場殘酷的屠殺,郭希志牧師親屬150人,只有八人倖存。就在他們忙於殺戳和收拾殘局之際,郭牧師和兩個姪兒躲入高梁叢中消失了。他們躲到天黑才跑出來,到「屠場」尋找仍然生還的親屬,結果只找到郭牧師五歲的兒子,仍有氣息,卻已斷臂血流不止,沒多久就一命鳴呼了。

郭希志面對彷彿滅門之痛,感到極度憤怒與絕望,也曾想過復仇。他一向敬畏神,是一位好牧者,1992年曾因教導「恨人是可怕的罪」而兩度入獄。現在如何面對這撕裂肝肺之痛?他只能禱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神面前領受安慰與醫治,尋求再生之路。

就在死蔭幽谷的途中,神感動他向監牢裡的犯人傳悔改與和好的福音。就這樣,郭牧師經常徒步七個小時,經過荒蕪的草原,走到坐落山頭的監獄,關懷個別的犯人,有時向一群人講道。有一次講完道,一個犯人走過來,大聲哭叫說:「憐憫我!憐憫我!」郭牧師不假思索向後退一步,想看清楚這人是誰,原來是他認識的鄰居,他想起這人曾毀了他的房子,還殺了他的妹妹。

他還來不及反應,就聽見對方說: 「無數個晚上,我曾因你失眠,我到處找你,要把你殺死」。這人一邊說,一邊仍在哭:「我現在很後悔,你可以饒恕我嗎?」郭希志毫不考慮就上前擁抱他,擁抱這位殺他妹妹的兇手。這時他聽見自己內心說:「你現在親眼看到了,這就是為甚麼你要來這個地方啊」。那天,他擁抱的不只是一個殺人犯,也擁抱了一個和好使者的召命。 

2003年,政府把一些肯認罪、犯案較輕的犯人,改以魯旺達傳統的「加查察法庭」(Gacaca Courts)(註一)來進行審訊,司弗瑞就是其中一員,他後來還參加了由監獄佈道團主辦的烏姆雲姆樹的聚會和活動(Umuvumu Tree Project)(註二)。郭希志牧師是其中一位主領者,他不但講道勸勉,也做輔導跟進。

在聚會中,倖存者與加害者有機會在安全與和平的氣氛下彼此聆聽和反省。倖存者對傷亡家屬的遭遇因此獲得更多的資訊,甚至可以為他們補辦有尊嚴的喪禮;而加害者也有一個平台表達悔意,甚至道歉和補償。主辦單位不施任何壓力,不勉強人認錯,但很多人在這些聚會中能把積壓心中的內疚與不安作積極性的處理,為饒恕與和好舖路。事實上,很多人在聚會中就和好了。

原來魯旺達人口有一半以上是天主教徒,而基督教的信徒也不少。他們聽過聖經的教導,例如雅各書五章16節所說:「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禱,好得到醫治。」認罪與饒恕不但對雙方都有益處,能醫治個人身、心、靈的病,也能醫治社會群體的病。

起初,許多人帶著戰戰兢兢、半信半疑的心參加烏姆雲姆樹的聚會,擔憂聚會失控怎麼辦,但大家都很期待把悲慘的過去埋葬了,重建新的生活。

到了第四次聚會,司弗瑞鼓足勇氣,走到羅姍莉亞(Rosaria)面前,欲言又止,好不容易吐出存放心中很久的話:「我就是那位殺死你妹妹和孩子的兇手,懇求你饒恕我。」羅姍莉亞柔聲地回答說:「你若是在神面前誠心認罪悔改,我願意饒恕你」。司弗瑞想說些甚麼,卻只能無言地眼淚直流。

認罪悔改不夠,還要加上補償的行動。司弗瑞和其他劊子手為受害者家屬興建住所,因為很多人的房子在大屠殺中被摧毀了;他們也幫助孤兒寡婦在田間幹活,使他們可以維持生計。

司弗瑞為羅姍莉亞建了一個房子,但她一直不肯搬進去。她依稀記得在大屠殺期間,腹大便便的她如何遭受襲擊,差點母女皆亡,但她為了腹中的胎兒,克服萬難生存了下來。她無法信得過這些滿手鮮血的人。司弗瑞忍耐地等候,作為農夫,他明白種子落土以後,需要以信心及忍耐等待它發芽。

有一天,郭牧師來找他,問他可不可以幫忙羅姍莉亞到田裡收割高梁,司弗瑞內心亮起一線光芒,也許時間到了。

第二天,羅姍莉亞聽到窗外的公雞在啼叫,就從床上爬起來,走到隔壁房間,看見女兒還在睡覺,就輕柔的在她耳邊說:「起來啦!起來禱告」!女兒的誕生是禱告的奇蹟,畢生難忘啊。想到窗外等待收割的紅高梁,要靠自己這雙受傷的手,恐怕需要另一個神蹟。

當她正要開始到田間勞動,就看見一群人向房子走過來,手裡拿著各樣的工具及籃子,有男有女,走在最前頭的竟然是司弗瑞,有幾個婦女還帶著小孩。羅姍莉亞興奮地歡迎他們,感謝他們。不一會,田間出現一幅美麗的圖畫,男女老幼揮動鐮刀、生火、搗撥、搖篩、裝袋,忙得不亦樂乎,倖存者與殺人者一同譜出動人的天籟之歌。

本文取材自:Catherine Claire Larson,  As We Forgive, Stories of Reconciliation from Rwanda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2009), 15-49.

(註一) 「加查察法庭」讓社區群體有份參予,同哀傷同懊悔,彼此認罪和饒恕,也一同得醫治。這是「復和公義與調解」(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的一個實踐模式,強調修復關係和社區的重建,雖有缺失不完美,卻能彌補一般以懲罰刑事為主導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註二)Umuvumu Tree Project 是基督教國際監獄事工 (Prison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 按「復和調解」原則所發起的工作,當年在魯旺達就曾幫助一萬多個地區的「加查察法庭」,引導總共32,000個殺人犯願意面對和承認自己的罪,也得到對方的饒恕及釋放。


我免人債,求免我債

我免人債,求免我債

邱清萍著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六章9-13節教導門徒禱告,其中有一個祈求:「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免債就是饒恕。主在14-15節解釋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離譜的恩典,無情的僕人

後來在十八章23-35節耶穌以「無情僕人」的比喻再次強調饒恕的重要。有一個人遇見欠他十兩銀子的朋友,就抓住他,兇巴巴的要他還錢,朋友懇求再給一點時間,他就是不肯,堅持把他下在監裡。原來他自己也是欠債的人,欠了王一千萬銀子。起初王要他傾家蕩產,賣掉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來還債,可見這筆債是多麼的驚人!更驚人的是在他苦苦哀求之下,王竟然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26節),這慈心也太離譜了吧 !

朋友欠他的十兩銀子,是當時大概一天的工資;他欠王一千萬銀子,是廿年的工資,他欠的債是朋友欠他的債七千倍之多!這差距顯出他是多麼無情的人。不肯免別人債的人,通常不自覺自己也是欠債的人。

欠神的債

其實,我們都是欠債的人,欠了神大筆的債。神給我們生命氣息,是要我們以愛來服事神、服事人,但我們常常做不到。我們的服事不過為在地上所佔的空間付上一點房租而已,可是,我們常常付不起這房租,白佔地土,而且債台高築,虧欠生命的主。神明白我們還不起這筆債,差耶穌來為我們釘死十架,替我們還債,還賜給我們聖靈,幫助我們活出愛的人生。

可惜我們自以為義,不承認自己每天多少次都在領受神饒恕的恩典,因為缺乏自覺,對別人的軟弱寬容度也少,很難饒恕人。有人說:你不能給不是屬於你的東西(You cannot give what you do not have),能給表示你已經擁有。經歷過神饒恕的人,嚐過神離譜的恩慈,也可以「離譜」地饒恕別人,以蒙恕之心饒恕人。

我們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經歷過傷痛,從親友來的傷害,也有因自己的軟弱而來的傷口,甚至因為對神失望而引起的傷痛。這些都需要面對與處理,以饒恕的特效藥來醫治,恢復健康。

「饒恕」神

饒恕神,這怎麼可能?認了吧!很多人不肯來到神的面前,是因為覺得人生太不公平,神也沒有聽禱告解決他的難題,覺得神欠了他,沒有把他該得的福份還給他。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威素.埃利(Elie Wiesel )是匈牙利猶太人,一家四口被希特拉納粹黨抓去集中營,媽媽和妹妹在煤氣室被燒死,父親病死,只有他活著出來。後來他寫了一本書,名叫《黑夜》(Night),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晚上,那個把我的人生變成漫長黑夜的晚上」。

很多人都有他們的黑夜:久盼得到的兒子,竟患上蒙古症;用血汗賺到的錢,被伙伴騙走;夫婦兩人勞碌一生,終於可以安享晚年,配偶卻患絕症死去;今年(2023)三月廿七日在田納西州 Nashville的基督教小學發生了槍殺案,三個學生和三個教職員無辜死亡,留下的家人如何向神禱告?

神既是萬物的主宰,他有能力卻不阻止這些苦難,他該負責!惡人當道,好人受苦,神在那裡?神該負責!神其實不介意我們問這些痛苦的問題,祂甚至把這些問題放在聖經人物的口中;約伯、詩篇作者和一些先知都問過、掙扎過,也都在神面前哭過、吶喊過,不妨打開聖經看看神如何回應。

威素.埃利在《黑夜》裡提到他在集中營目睹的一件事。在廣場上有一個小男孩被懸空掛在吊架上,作者和一些人圍著看,見到可憐的孩子在作垂死的掙扎,忽然有一男人慘厲的喊著說:「神啊,你去了那裡呀!」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作者在他困惑的內心聽到了回應:「神去了那裡?他就在這裡呀!他就在吊架上面啊!」

是的,耶穌曾經吊在十架上,不但為我們受罪,也與我們共苦,他不是我們的敵人,乃是共患難的朋友。我們可以坦誠來到他面前,告訴他心中的疑惑,甚至對他抱怨,聽聽他如何回應。千萬不要離開他,不跟他說話,免得失去最愛我們,也最能幫助我們的朋友。

饒恕自己

第二個需要饒恕的人可能是自己。有些人自暴自棄,甚至傷害或殺死自己,他們恨自己不爭氣,錯過機會;恨自己無能,改不了壞習慣;恨自己一時糊塗,一失足成千古恨;恨自己卑鄙,竟然傷害無辜的好人;這些人沒有辦法接納和饒恕自己。

賣耶穌的猶大為何自殺?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竟然做出這樣沒良心的事,出去吊死算了。彼得否認主,也覺悟自己錯了,他出去痛哭,自疚和痛悔的淚水使他清醒了,他願意面對自己的失敗。主復活後與他一場的對話使他深信,主已經以無條件的恩慈寬恕了他,他也可以饒恕自己,釋放自己。

內疚與羞愧不但塗毒心靈,也阻止破損的關係得醫治。《洛杉機時報》多年前曾報導有人提供一個安全的電話號碼,叫做「一分鐘治療」,給人放心地認錯,舒解內疚與羞愧,每天收到的電話有幾百個,多數是人際之間的問題。有人承認自己曾欺騙女朋友、或承認曾想自殺、損壞了父親豪華的房車等。人做錯會內疚,渴望得解脫,卻沒有信心對方會饒恕,也沒有勇氣向對方認錯,情願打一個「認錯」的電話,向機器認罪,心裡好過些。但這種「治療」也只能有一分鐘的功效。

耶穌基督的饒恕不但有長遠的功效,而且能給我們力量彌補和重建破損了的關係。主以豐富的恩慈饒恕我,使我有勇氣去饒恕自己;也帶著主的恩慈去面對我們所傷害的人,求他們饒恕;或去面對傷害我們的人,寬恕他們。

饒恕別人 

第三種需要饒恕的人是我們的親友和敵人。我們愈多經歷神的饒恕,也愈能饒恕別人。這是耶穌講這比喻的目的,就是當我們不能饒恕別人時,就回到十字架,數算主怎樣饒恕我,不只信主那一刻,乃是每天在生活大小事上主的饒恕,我們曾有一天完全不犯罪嗎?也許我們都忘記向神認罪,或罪太多,太頻繁,認也認不清?假如我們能把神饒恕自己的次數加起來,就會覺得別人對我們的虧欠真的算不得甚麼,以蒙主饒恕所得的自由來饒恕別人。

若傷害來自愈親近的人,饒恕愈難;期望愈高,饒恕也愈難。海明威講了一個在西班牙的故事,說有一父親和兒子不和,兒子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後來他聽說兒子住在某個城市,就很想見他,與他和好。於是在當地報紙登了一則很簡短的信息:「Paco,爸爸原諒你,請於星期二正午在xx酒店的會客室見面」。星期二那天,酒店的會客室塞滿了人,有幾百位年青男子,名字都叫 Paco,等待與他們的父親和好。很多年青人的精神病來自關係破裂所引起的情緒問題,除非肯饒恕和接受饒恕,關係破裂的傷痛沒法得到治癒。

接受饒恕,選擇饒恕

讓我們先接受主的饒恕,然後選擇饒恕別人。饒恕別人是我們對主赦罪之恩一個最好的回應。饒恕也是一個命令,不饒恕本身就是罪,會堵塞領受神饒恕的通道,這就是主說:「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的意思。

饒恕是無條件的恩慈,可以單方面進行,不須等對方道歉。饒恕不一定包括和好,和好必須雙方同意,饒恕卻可以單方面進行。饒恕也是一個決定,為了釋放自己和對方,也能醫治彼此的心靈,修補關係,是一個聰明的選擇。饒恕之後有些實際的問題仍然需要處理,但裡面輕省了,更有能量去處理實際的問題。十九世紀美國內戰,北方的林肯總統在公開演說的時候對南方的政府表達了好意,有一位支持者後來對總統表示不滿,總統說:「我把敵人變成朋友,這不是消滅仇敵最好的方法嗎?」結果他有餘力去打該打的仗,而且得勝了。

饒恕也不一定要忘記,乃是從新的角度來詮釋已發生的事,在其中看見神的憐憫與智慧。我們不能改變歷史,卻可以改變歷史對自己的影響;不能改變過去,卻能改變過去對今天的影響。約瑟被哥哥賣到埃及,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但他選擇從神的角度來詮釋已發生的事。結果饒恕與釋放了哥哥,安慰他們不要自憂自恨,又擔保會照顧他們和家人。他沒有讓過去的歷史影響他做該做的事。

不饒恕等於因別人的錯而懲罰自己,讓對方的錯繼續傷害自己。內心的怨恨若不化解,最先受傷的是自己,情緒會浮躁不安,容易發脾氣,言語和行為會有暴力的傾向,身體也因此受損,甚至不知不覺傷害身邊無辜的人。

求神幫助我們接受饒恕,選擇饒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