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使人和睦

調解使人和睦

邱清萍著
2024.4.24.

教會要培養「使人和睦的人」。耶穌基督另一個重要的名字是和平之君(賽九6),祂在登山寶訓指出:「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女」(太五9)。基督徒要效法主的樣式,就要用心學習與人和平相處。領袖更要在事奉中有「使人和睦」的訓練,正如保羅勸勉腓立比教會兩位很有傳福音熱誠的姊妹要同心,顯然她們失去了和睦。他也請求教會的監督和諸位執事「幫助這兩個女人」(腓四2-3)。

領袖常被邀請幫助調解糾紛。衝突發生後,雙方情緒高漲,很難心平氣和的溝通,瞭解真正的問題所在。調解員以局外人的第三者介入,提供一個安全對話的平台;有時一方在地位與資源上較為優越,會使另一方不敢吐露實情,就要平衡不均勻的勢力,透過調解過程,重建彼此的信任與尊重,建立共識,並探討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方案,使雙方的關係可以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使人和睦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最好有些裝備和訓練。最重要自己是追求和睦的人,平常待人處事能締造和平,有從上頭來的智慧—溫良柔順、滿有憐憫、沒有偏見、沒有假冒(雅三17),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此外,還要培養以下的技能:

  1. 有辨識力,看出衝突問題的癥結;
  2. 力求公正、不偏私,以客觀卻真誠的愛心來鼓勵雙方積極面對問題;
  3. 帶著尊重,引導當事人反省,發現自己的責任;又藉著專注的聆聽,促進彼此的瞭解。 
  4. 循循善誘,帶領當事人一同尋求化解的途徑,包括彼此饒恕與和好。
  5. 肯虛心接受訓練,借助別人的經歷把調解的工作做得好。

調解的目的是復和,律法和懲誡只能收嚇阻及報復的作用,卻不能使犯錯者真誠悔改,還可能引發更深的仇怨;也很難恢復雙方的關係,帶來醫治。耶穌基督以愛的救贖舖了一條和好的路,為甚麼我們不追隨主的腳蹤來處理彼此之間的衝突呢?

調解做得好,能為衝突雙方帶來很多好處:

  1. 提供一個安全的平台,讓雙方有機會冷靜地聆聽對方的看法和心聲,對整件事有較全面的觀點與角度。
  2. 在過程中暫停,提供個別的輔導(caucus),是疏導情緒和解答困惑的好時機,幫助即時的需要,有助繼續積極的處理。
  3. 防止衝突惡化或升級,幫助雙方溝通,把爭執背後未滿足的需要與期望表達出來。
  4. 避免使用昂貴且費時,又傷害感情的法律途徑;代以促進瞭解,共謀決策的調解過程。
  5. 衝突雙方有充份的自決空間來選擇解決方案,透過互相讓步和妥協,達致共識。
  6. 對基督徒來說,調解是朝向和好,重建關係的積極渠道。
  7. 對教會或機構群體,調解過程能增進同工更深的彼此認識、信任和接納,提昇團隊的凝聚力和效能。

使徒行傳十五章記載安提阿教會有了爭端,有些猶太人信徒認為:外邦人得救必須行割禮及守摩西的律法(第5節),保羅與巴拿巴因這是基要信仰問題,不能妥協,就與他們「大大的分爭辯論」(第2節)。這時候,「眾門徒就定規」,叫他們為所辯論的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彼得與雅各和長老們,以求一個客觀的決定與處理。

留意保羅與巴拿巴是教會領袖,滿有權威,卻仍然謙卑順從教會的決定,拜訪在主裡比他們更有經驗的使徒,希望聆聽他們的意見。我們互為肢體,需要彼此幫助,局外人因為沒有利害關係,可以較客觀來看問題。

調解開始時,很重要的目標是讓雙方可以彼此聆聽,從被動性 (reactive)的反應轉為主動性(proactive)的處理。在耶路撒冷的會議中,有爭執的雙方都有機會分述他們的見解 (4-6節),他們說的時候,眾人都「默默無聲」地聆聽(12節)。雅各後來在他的書信中教訓說:「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各一19)相信這是他處理教會糾紛的經驗之談。捺住怒氣與不平,用心聆聽。調解員通常會給雙方五至十分鐘不會被打斷說話的機會,因為雙方都有機會表達己見,就不須打斷別人的說話。

但如何善用這五至十分鐘,使之走向和解?調解的人要提供一些共同恪守的規則,例如只說事件的客觀事實(如甚麼事情,在甚麼時候、甚麼地點、如何發生),和自己的看法與感受(這就是主動性),不要替別人說話,或批評/攻擊/毀謗對方(這是消極的被動反應);對方說話的時候,要用心聆聽,讓對方把話說完。

調解的人在過程中可以幫助雙方將事實、看法與感受分別出來,以不同的方法來處理。就像耶路撒冷的會議,彼得與雅各將一些基要的真理,如得救是本乎恩和一些道德的準繩,與非基要的傳統分別出來。前者要堅持,但後者可靈活處理。在人際糾紛中,通常最難處理就是「看法與感受」的問題,尤其當事人把個人的看法與感受等同事實與真理,就更難處理。把它們分別出來,是解決的第一步。

「主動性」的處理是幫助當事人承認自己有主觀的看法與感受,再進一步瞭解影響自己看法與感受的因素,可能與對方某些行為表現有關,也可能與以前衝突所受的創傷,未得痊癒而作出的被動反應有關。

在一次聘牧委員會議中,主席王執事再忍不住了,另一位委員孫執事總是處處為難,無論他提出甚麼人選,對方總有許多理由推翻他的建議。已經半年了,也開了無數次的會議,他們連第一步都踏不出去。王執事向代理牧師提出辭呈,牧師勸他與孫執事坐下好好溝通一下,牧師願意出面調解。後來牧師打電話問孫執事,起初他大吐苦水,牧師忍耐的聽著,最終孫執事也願意與王執事談談。

在代理牧師的安排下,他們在一個不受干擾的時間與地方見面傾談。一開始牧師交待清楚一些「規則」,雙方都同意後,就輪流把自己的看法與感受說出來。由於牧師事先有提點,在過程中又加以引導,他們一方面有機會說出壓抑多時的感受,另一方面又學習如何把主觀感受和看法與事實分開來。

在過程中,他們談到一年多以前會眾因前牧師的去留問題而產生嚴重的分歧,恰巧王、孫兩人各執一方。雖然牧師已離開,但當時爭執所遺留的傷口仍隱隱作痛,從來沒有正面處理。當他們看見該事如何影響兩人在聘牧委員會的工作時,突然有了領悟,願意彼此認錯,化解前嫌,學習接納彼此不同的觀點與立場,也不容讓輸贏的心理左右彼此的關係。垃圾清掉以後,聘牧委員會不久就開始約見第一位候選的牧者。(註)

(註)游宏湘、邱清萍:《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美國:中國信徒佈道會,2010),頁191-194。


追求和睦

追求和睦

邱清萍著
2024.4.24.

在關係的互動裡,因差異和人性軟弱,有衝突是正常的事。關鍵在於處理,處理得好,衝突可化成祝福,處理不好,衝突會帶來破壞,而有一些破壞是有深遠的後果,且難以補救的。

甘陵敦(Robert Clinton) 在他的書 ”The Making of A Leader”(註)中指出衝突是神塑造領袖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神手中可用的工具。為人父母、教會或機構領袖在衝突過程中,若虛心勤學,就能帶來生命與事奉的成長。

要成長必須肯改變。衝突像一面鏡子,把我們的弱點和不足顯露出來,也逼使我們作出改變。我們都想成長或進步、卻不想改變,因改變會帶來許多沖激、很不方便,費心費時又費力,保持原狀最省事。但是當「保持原狀」的痛苦大過「改變」的痛苦,例如遇到危機或面臨衝突,不改變,困難就無法跨越。我們不得不改變,在痛苦中學習成長,這是很多人生命改變的經歷。

衝突逼使我們面對自己,發現內在隱藏的問題。可能我們會察覺自己在熱心事奉背後靈性的枯乾,信不過神,也不肯尊祂為主;可能發現自己的自尊很脆弱,沒有安全感,不堪一擊,結果要以「強人姿勢」(怒氣、霸凌的言詞、攻擊性的行動)來保護自己;甚至以謊言取勝,誠信經不起考驗。基督徒能面對自己的陰暗面,才會謙卑讓神改造,忍痛對付自己,尋求更新。

甘陵敦坦言神常使用衝突塑造我們的生命,包括靈性、稟性與個性。衝突的痛苦過程也會考驗我們事奉的呼召和心志,是為了自尊、地位和權勢,還是為了神的榮耀與國度。若雙方都是為了自己,衝突只會愈演愈烈,基督的身體最終會遍體鱗傷。

相反來說,假如我們在衝突中成長,生命改變了,事奉的心志更新了,人謙卑了,更能體諒別人,竭力追求和睦合一,福音的光輝就會更明亮,事奉的果效就更提昇。

基督徒處理衝突最終的目標是和好,和好對基督徒來說,是絕對的、必須的、無可選擇的。福音信息的核心就是和好,神道成肉身來到世上,釘死十架,就是為了使人與神和好,與人和好(弗二14-18)。

基督徒是:
和好的恩典中重生 (羅五1-2),
和好的道路上成長 (太五23-24;十八15;羅十二18;十四19;來十二14),
帶著和好的使命進入世界,勸人與神和好(林後五18),
使人與人和睦(太五9;腓四2-3)。

我們都知道和好的重要,但自己陷在爭端裡面,卻往往不能自拔,別人的勸阻有時也難以奏效。智者有言:「弟兄結怨,勸他和好,比取堅固城還難。這樣的爭競,如同堅寨的門閂。」(箴十八19)自大與驕傲常樹立屏障,也阻止屏障的拆毀,不容許關係的重建。

教會領袖很努力推動福音的工作,可是自己卻不能活出和好的生命,這是何等大的諷刺!美國一大城市有數間華人教會,原來這些教會都是從一間教會分裂出來的。教會內部的爭執與糾紛,社區裡面的人也耳熟能詳。結果當弟兄姊妹去探訪未信主家庭,或向商戶派單張傳福音,所得到的是揶諭與嘲笑,不但神的名受羞辱,福音工作也受到極大的障礙。

基督徒不肯彼此饒恕,重歸於好是福音不能傳開的重要原因!耶穌釘十架前,求父神幫助祂的門徒彼此相愛,活出合一的見証,這樣世人才會相信主耶穌是從神那裡來的(約十七21)。在衝突中我們可能會受傷,但任何傷痛都不應阻止我們和好,即使帶著傷痛,我們也要遵主的吩咐尋求和好,竭力(付出代價)保守我們在聖靈裡的合一。

(註) Clinton, J. Robert. 1988.  ” The Making of A Leader.” Co : Colorado Springs, 1988, p.107,145.


戰爭,有贏家嗎?

戰爭,有贏家嗎?

邱清萍著
2024.1.30.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出自唐·杜甫《春望》)

戰爭是國家將領想成就的功績,卻是平民百姓不想有的夢魘。人心嚮往太平,可惜在人類歷史中,真正無戰事的日子太稀少了。著名戰地記者黑塞士·奎斯(Chris Hedges)在他2003年出版的著作中曾指出:在過往3,400年可考查的歷史裡,只有268年,即8% 的年日是真正的太平(註一)。

全球現有32個影響較大的戰爭,包括俄烏戰役、以哈戰役及緬甸內戰等(註二)。另外,九個國家擁有核子武器,其中俄國最多,其次是美國,而兩國的核武佔全球核武90%,雖然已比冷戰時期少了很多,但現代的核武比以前更強而有力,殺傷力也更大 (註三)。

聯合國警告說:自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和平受威脅,現今比任何時候更嚴峻。最近(一月廿三日)「末日鐘」(Doomsday Clock)(註四) 的指針顯示能毀滅地球的世界性災難已逼近午夜(十二點)前90秒,這是末日鐘77年運作的歷史中最接近午夜的時刻。危機意識主要來自俄烏戰事,普丁數度以發動核武作為威脅;加上以哈戰爭,及三大強國擴充核武及現代化的發展,引致其他國家亦步亦趨。末日鐘起初只關注核武對人類的威脅,近年也包括了氣候變化、生物戰、新科技如人工智能被誤用的危機等。

末日鐘並非衡量地球危機的精準工具,主要作用是喚醒各國領袖在政治外交決策上保持共同體的意識,考量全球的安全,也提醒大眾各盡所能,留意日常生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

戰爭的破壞性及代價(註五)

單在2022年,因戰爭而死亡的人數差不多高達廿五萬,世界四份之一的人口(廿億)住在戰區,較嚴重的如南蘇丹、衣索比亞、叙利亞、也門和阿富汗等國家。另有八千四百萬人成為戰爭難民,必須離開家鄉,出國或國內遷移,極需救濟。其中叙利亞就有一千四百萬難民,為數最多。

戰爭的代價難以想像,除了人民身心受傷害以外,社會動亂、國家基礎設施受破壞,經濟的蕭條更不在話下。專家估計現今十個戰亂最嚴重的國家,平均GDP受虧損41%。原來即使戰爭已停止,後遺症仍然繼續,受殃及的每個人都比戰爭前更貧窮。在2016年,世界戰亂衝突所需要的人道救援佔全部援助資源的80%,約14萬億之鉅,令人咋舌,這筆巨額是解決世界飢餓所需欵項的42倍。

婦女與兒童是戰爭受害最深,又最被忽略的受害者。戰地記者林佳婷(Christine Lamb)在她的書《我們的身體、他們的戰場》(Our Bodies, Their Battlefields)指出政治與軍隊領袖常漠視軍兵強姦的罪行,而國際法庭也不以此作為「危害人類的罪行」而繩之以法。婦女與女孩常被當作戰爭的武器或戰利品,而被虐待和強姦,人口販賣商更乘虛而入,可憐婦孺被拐賣,逼婚的事也常發生。因戰爭而流徙的難民有一半以上是婦女與兒童,他們的基本需要和衛生得不到照顧,孕婦得不到醫療援助。聯合國報導五個婦女難民就有一個受性暴力的傷害,戰爭也剝奪兒童受教育的機會,使他們在成長期飽受創傷,更難脫離貧困。

據聯合國報導,也門九年內戰,死了卅多萬人,四分之三的人口需要救援,很多都在飢餓的邊緣,五歲以下的兒童有二百多萬陷入極度飢荒,每十分鐘就有一個孩子死亡。

不要戰爭要和平

戰爭不能解決衝突,名作家威爾斯(H.G. Wells)曾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能創造一個新的世界秩序,所以稱之為「結束戰爭的戰爭」;他想不到廿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發生了,災情比上一次更慘烈、毀滅性更大。第一次大戰死了二千萬,第二次死了六千萬;第一次的果成了第二次的因。

歷史一再証明戰爭不能解決衝突,無論是個人或群體之間,民族或國家之間。戰爭也不能帶來和平,只有兩敗俱傷,沒有真正的贏家,雙邊付出的代價也無可估計。

我們需要的是能超越自我中心、克服仇恨、彼此饒恕、尋求和睦的生命。聖經說:「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弗二14-15)。耶穌基督和平之君在十架上已成就了和平,祂又呼召我們成為「使人和睦」的和平之子。

請聽華理斯·雅各(Jim Wallis)一段暮鼓晨鐘的話:

「核武時代的標誌是原子彈,基督的標誌是十字架。原子彈與十字架背道而馳,十字架所成就的,原子彈破壞無遺。十架使敵對變為和好,原子彈卻使相和變為敵對。十架勝過了暴力,原子彈卻揮動了暴力。十架勝過了邪惡,原子彈卻讓邪惡掌權。十架吞滅了死亡,原子彈卻讓死亡吞滅了生命。現今的世代,誰主浮沉?是十字架,還是原子彈?」(註六)

(註一) Hedges, Chris. 2003. What Every Person Should Know About War. New York, Free Press.

(註二)《追蹤全球爭端》(Global Conflict Tracker) https://www.cfr.org/global-conflict-tracker )提供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戰事背景與分析,是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所設立,為了幫助政府釐定策略,防止及緩和軍事張力。

(註三)  ICAN-Th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註四)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
https://thebulletin.org/doomsday-clock/faq/) 自核爆日本廣島與長崎之後,一群科學家包括奧本海默於1945年創辦了《原子科學家公
報》,旨在教育大眾有關核武的危險性與破壞性。兩年後他們創立「末日鐘」,以午夜十二時象徵世界末日,又根據核武爆炸對人類及地球的威脅性來倒數計時,發出警告訊號,助世人提高警覺,作出個人及整體克制的行動。每年由該機構與一些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同決定末日鐘指針該放的位置。

(註五)  Lowery, Tess. ”13 Heartbreaking Facts About Ongoing Conflicts Around the World. Global Citizen,  April 1, 2022.

(註六)  Sider, Ronald J. & Taylor, Richard K. 1982. Nuclear Holocaust & Christian Hope—A Book for Christian Peacemaker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120.


魯旺達的「饒恕實驗室」

魯旺達的「饒恕實驗室」

邱清萍著

差不多卅年前,1994年,非洲魯旺達(Rwanda)發生種族滅絕的大屠殺(genocide)事件,胡圖族(Hutu)民兵以砍刀和步槍殺戳少數族裔的圖西族(Tutsi)和部份溫和派的胡圖族平民,很多是相識的鄰居親友、同學、甚至教會的弟兄姊妹,無數婦女被強姦,幼兒被摔死。在一百天內共有八十萬人喪生,舉世震驚。

事後,聯合國成立國際法庭公審主導大屠殺的領袖,在魯旺達國內因犯案下獄的人多達十二萬人。其中包括天主教神父、修女,甚至主教。很多來教會尋求庇護的人因神父與暴徒合作,而被砍死在教堂內。2016年魯旺達的天主教會主教團承認教會有份策劃、協助及推行種族清洗的行動,並公開道歉。2017年教宗方濟各也公開為天主教會道歉,尋求饒恕。他說:「教會領袖及會友的罪與失敗污損醜化了天主教的面貌」。

這是一場可怕的浩劫,道歉與饒恕能帶來甚麼作用嗎?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受這麼巨大創傷的國家與人民,有可能得著醫治和復原嗎?胡圖族和圖西族人民如何可能再和平共處呢?

原來人可能作大惡,也有可能從傷痛中復原,而饒恕就是那不可思議的通道,一個實驗室,無論倖存者,或舉刀殺人者,都只能帶著謙卑、誠實與勇敢,一步一腳印朝著陽光,才有可能走出黑洞。

1994年四月六日,魯旺達總統乘坐的飛機被導彈擊中墜落,揭開了百日血腥屠殺的序幕。幾個小時後,電台不斷播出「屠殺的時機來臨了⋯來臨了⋯」,咆哮的聲音劃破黑夜的長空!

司弗瑞(Saveri)那天正忙於修補籬笆,忽然看見社區區長走過來,對周圍的人說:「我知道那些叛黨藏在甚麼地方,你們跟我來」。他們跟著他走,來到一個鄰居的家,屋主是一位老人家,收藏了一位圖西族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幼兒。區長立即命令老人殺了這些「蟑螂」,並威脅說他若不幹,就會被幹掉。

老人哀求區長放過她們,並答應以家中養生的公牛來交換,但區長厲聲說:「公牛只能保住你的老命!殺!」說著就要他和旁人就地挖一個坑,然後叫三母子坐在坑中,跟著對司弗瑞旁邊的人說:「把他們打死」,那人不肯動手,立刻就被打得遍體鱗傷。接著區長把木棍遞給司弗瑞,他猶豫了一下,求生的本能使他接過棍子,咬著牙根就瘋狂地猛打,直到把母子三人活活打死,然後把泥堆在屍體上面,就走了。

司弗瑞後來回憶說:「就在那一刻,我裡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從此我的內心經常惶恐不安。砍死自己相識的瓊絲(Christine)和她的孩子,我怎會做出這樣的事啊!」他無法忍受良心的煎熬,屠殺結束後終於向當局自首。

司弗瑞在過份擠逼的監裡度過了九年的歲月。有一天,監獄來了一位牧師,有一群獄友圍著聽他講道,司弗瑞也走過去聽。牧師說的「神的憐憫與恩慈」是多麼的吸引他,但是他對自己說:「你這麼邪惡,神的憐憫也救不了你,甚至死亡的懲罰也無法彌補呀」!

又過了幾個星期,郭希志(Gahigi)牧師再來傳道,講解以賽亞書一章16-18節:「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字字如雷貫耳,觸動司弗瑞把傷痛的內心向神敞開。傳道者繼續說:「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司弗瑞不再猶豫,他終於明白,無論自己的罪有多大,神赦罪之恩更大,他願意接受神的饒恕。這時他的內心出現一股熱情與願望,能為寡婦孤兒做一點事。

司弗瑞開始更多認識郭希志牧師,原來他也是大屠殺受害者之一。他身材高瘦、鼻樑挺直、膚色淡黑,這些圖西族人的標誌曾使他擠身魯旺達優越的地位,此時卻使他成了喪家之狗。四月那天,郭希志帶著一家人逃亡,預備在布隆迪(Burundi)落腳,沒想到離邊境只有六哩地方,就被胡圖族民兵截獲,把他們像趕豬一樣推上了貨車,把他們送回家鄉。

下車後,民兵對圍觀的鄰居呼喝道:「這是你們的蟑螂,殺了他們;若不動手,我就把你們都殺了。」當時一群胡圖族的鄉里,手裡拿著他們慣用的砍刀,那些平常用來割高樑、除野草,甚至殺雞砍木的工具,聽見一聲號令,他們的手此起彼落,不分男女老幼,甚至胎兒,就砍下去。一瞬間人頭落地,血染黃土地。

那場殘酷的屠殺,郭希志牧師親屬150人,只有八人倖存。就在他們忙於殺戳和收拾殘局之際,郭牧師和兩個姪兒躲入高梁叢中消失了。他們躲到天黑才跑出來,到「屠場」尋找仍然生還的親屬,結果只找到郭牧師五歲的兒子,仍有氣息,卻已斷臂血流不止,沒多久就一命鳴呼了。

郭希志面對彷彿滅門之痛,感到極度憤怒與絕望,也曾想過復仇。他一向敬畏神,是一位好牧者,1992年曾因教導「恨人是可怕的罪」而兩度入獄。現在如何面對這撕裂肝肺之痛?他只能禱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神面前領受安慰與醫治,尋求再生之路。

就在死蔭幽谷的途中,神感動他向監牢裡的犯人傳悔改與和好的福音。就這樣,郭牧師經常徒步七個小時,經過荒蕪的草原,走到坐落山頭的監獄,關懷個別的犯人,有時向一群人講道。有一次講完道,一個犯人走過來,大聲哭叫說:「憐憫我!憐憫我!」郭牧師不假思索向後退一步,想看清楚這人是誰,原來是他認識的鄰居,他想起這人曾毀了他的房子,還殺了他的妹妹。

他還來不及反應,就聽見對方說: 「無數個晚上,我曾因你失眠,我到處找你,要把你殺死」。這人一邊說,一邊仍在哭:「我現在很後悔,你可以饒恕我嗎?」郭希志毫不考慮就上前擁抱他,擁抱這位殺他妹妹的兇手。這時他聽見自己內心說:「你現在親眼看到了,這就是為甚麼你要來這個地方啊」。那天,他擁抱的不只是一個殺人犯,也擁抱了一個和好使者的召命。 

2003年,政府把一些肯認罪、犯案較輕的犯人,改以魯旺達傳統的「加查察法庭」(Gacaca Courts)(註一)來進行審訊,司弗瑞就是其中一員,他後來還參加了由監獄佈道團主辦的烏姆雲姆樹的聚會和活動(Umuvumu Tree Project)(註二)。郭希志牧師是其中一位主領者,他不但講道勸勉,也做輔導跟進。

在聚會中,倖存者與加害者有機會在安全與和平的氣氛下彼此聆聽和反省。倖存者對傷亡家屬的遭遇因此獲得更多的資訊,甚至可以為他們補辦有尊嚴的喪禮;而加害者也有一個平台表達悔意,甚至道歉和補償。主辦單位不施任何壓力,不勉強人認錯,但很多人在這些聚會中能把積壓心中的內疚與不安作積極性的處理,為饒恕與和好舖路。事實上,很多人在聚會中就和好了。

原來魯旺達人口有一半以上是天主教徒,而基督教的信徒也不少。他們聽過聖經的教導,例如雅各書五章16節所說:「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禱,好得到醫治。」認罪與饒恕不但對雙方都有益處,能醫治個人身、心、靈的病,也能醫治社會群體的病。

起初,許多人帶著戰戰兢兢、半信半疑的心參加烏姆雲姆樹的聚會,擔憂聚會失控怎麼辦,但大家都很期待把悲慘的過去埋葬了,重建新的生活。

到了第四次聚會,司弗瑞鼓足勇氣,走到羅姍莉亞(Rosaria)面前,欲言又止,好不容易吐出存放心中很久的話:「我就是那位殺死你妹妹和孩子的兇手,懇求你饒恕我。」羅姍莉亞柔聲地回答說:「你若是在神面前誠心認罪悔改,我願意饒恕你」。司弗瑞想說些甚麼,卻只能無言地眼淚直流。

認罪悔改不夠,還要加上補償的行動。司弗瑞和其他劊子手為受害者家屬興建住所,因為很多人的房子在大屠殺中被摧毀了;他們也幫助孤兒寡婦在田間幹活,使他們可以維持生計。

司弗瑞為羅姍莉亞建了一個房子,但她一直不肯搬進去。她依稀記得在大屠殺期間,腹大便便的她如何遭受襲擊,差點母女皆亡,但她為了腹中的胎兒,克服萬難生存了下來。她無法信得過這些滿手鮮血的人。司弗瑞忍耐地等候,作為農夫,他明白種子落土以後,需要以信心及忍耐等待它發芽。

有一天,郭牧師來找他,問他可不可以幫忙羅姍莉亞到田裡收割高梁,司弗瑞內心亮起一線光芒,也許時間到了。

第二天,羅姍莉亞聽到窗外的公雞在啼叫,就從床上爬起來,走到隔壁房間,看見女兒還在睡覺,就輕柔的在她耳邊說:「起來啦!起來禱告」!女兒的誕生是禱告的奇蹟,畢生難忘啊。想到窗外等待收割的紅高梁,要靠自己這雙受傷的手,恐怕需要另一個神蹟。

當她正要開始到田間勞動,就看見一群人向房子走過來,手裡拿著各樣的工具及籃子,有男有女,走在最前頭的竟然是司弗瑞,有幾個婦女還帶著小孩。羅姍莉亞興奮地歡迎他們,感謝他們。不一會,田間出現一幅美麗的圖畫,男女老幼揮動鐮刀、生火、搗撥、搖篩、裝袋,忙得不亦樂乎,倖存者與殺人者一同譜出動人的天籟之歌。

本文取材自:Catherine Claire Larson,  As We Forgive, Stories of Reconciliation from Rwanda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2009), 15-49.

(註一) 「加查察法庭」讓社區群體有份參予,同哀傷同懊悔,彼此認罪和饒恕,也一同得醫治。這是「復和公義與調解」(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的一個實踐模式,強調修復關係和社區的重建,雖有缺失不完美,卻能彌補一般以懲罰刑事為主導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註二)Umuvumu Tree Project 是基督教國際監獄事工 (Prison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 按「復和調解」原則所發起的工作,當年在魯旺達就曾幫助一萬多個地區的「加查察法庭」,引導總共32,000個殺人犯願意面對和承認自己的罪,也得到對方的饒恕及釋放。


我免人債,求免我債

我免人債,求免我債

邱清萍著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六章9-13節教導門徒禱告,其中有一個祈求:「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免債就是饒恕。主在14-15節解釋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離譜的恩典,無情的僕人

後來在十八章23-35節耶穌以「無情僕人」的比喻再次強調饒恕的重要。有一個人遇見欠他十兩銀子的朋友,就抓住他,兇巴巴的要他還錢,朋友懇求再給一點時間,他就是不肯,堅持把他下在監裡。原來他自己也是欠債的人,欠了王一千萬銀子。起初王要他傾家蕩產,賣掉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來還債,可見這筆債是多麼的驚人!更驚人的是在他苦苦哀求之下,王竟然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26節),這慈心也太離譜了吧 !

朋友欠他的十兩銀子,是當時大概一天的工資;他欠王一千萬銀子,是廿年的工資,他欠的債是朋友欠他的債七千倍之多!這差距顯出他是多麼無情的人。不肯免別人債的人,通常不自覺自己也是欠債的人。

欠神的債

其實,我們都是欠債的人,欠了神大筆的債。神給我們生命氣息,是要我們以愛來服事神、服事人,但我們常常做不到。我們的服事不過為在地上所佔的空間付上一點房租而已,可是,我們常常付不起這房租,白佔地土,而且債台高築,虧欠生命的主。神明白我們還不起這筆債,差耶穌來為我們釘死十架,替我們還債,還賜給我們聖靈,幫助我們活出愛的人生。

可惜我們自以為義,不承認自己每天多少次都在領受神饒恕的恩典,因為缺乏自覺,對別人的軟弱寬容度也少,很難饒恕人。有人說:你不能給不是屬於你的東西(You cannot give what you do not have),能給表示你已經擁有。經歷過神饒恕的人,嚐過神離譜的恩慈,也可以「離譜」地饒恕別人,以蒙恕之心饒恕人。

我們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經歷過傷痛,從親友來的傷害,也有因自己的軟弱而來的傷口,甚至因為對神失望而引起的傷痛。這些都需要面對與處理,以饒恕的特效藥來醫治,恢復健康。

「饒恕」神

饒恕神,這怎麼可能?認了吧!很多人不肯來到神的面前,是因為覺得人生太不公平,神也沒有聽禱告解決他的難題,覺得神欠了他,沒有把他該得的福份還給他。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威素.埃利(Elie Wiesel )是匈牙利猶太人,一家四口被希特拉納粹黨抓去集中營,媽媽和妹妹在煤氣室被燒死,父親病死,只有他活著出來。後來他寫了一本書,名叫《黑夜》(Night),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晚上,那個把我的人生變成漫長黑夜的晚上」。

很多人都有他們的黑夜:久盼得到的兒子,竟患上蒙古症;用血汗賺到的錢,被伙伴騙走;夫婦兩人勞碌一生,終於可以安享晚年,配偶卻患絕症死去;今年(2023)三月廿七日在田納西州 Nashville的基督教小學發生了槍殺案,三個學生和三個教職員無辜死亡,留下的家人如何向神禱告?

神既是萬物的主宰,他有能力卻不阻止這些苦難,他該負責!惡人當道,好人受苦,神在那裡?神該負責!神其實不介意我們問這些痛苦的問題,祂甚至把這些問題放在聖經人物的口中;約伯、詩篇作者和一些先知都問過、掙扎過,也都在神面前哭過、吶喊過,不妨打開聖經看看神如何回應。

威素.埃利在《黑夜》裡提到他在集中營目睹的一件事。在廣場上有一個小男孩被懸空掛在吊架上,作者和一些人圍著看,見到可憐的孩子在作垂死的掙扎,忽然有一男人慘厲的喊著說:「神啊,你去了那裡呀!」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作者在他困惑的內心聽到了回應:「神去了那裡?他就在這裡呀!他就在吊架上面啊!」

是的,耶穌曾經吊在十架上,不但為我們受罪,也與我們共苦,他不是我們的敵人,乃是共患難的朋友。我們可以坦誠來到他面前,告訴他心中的疑惑,甚至對他抱怨,聽聽他如何回應。千萬不要離開他,不跟他說話,免得失去最愛我們,也最能幫助我們的朋友。

饒恕自己

第二個需要饒恕的人可能是自己。有些人自暴自棄,甚至傷害或殺死自己,他們恨自己不爭氣,錯過機會;恨自己無能,改不了壞習慣;恨自己一時糊塗,一失足成千古恨;恨自己卑鄙,竟然傷害無辜的好人;這些人沒有辦法接納和饒恕自己。

賣耶穌的猶大為何自殺?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竟然做出這樣沒良心的事,出去吊死算了。彼得否認主,也覺悟自己錯了,他出去痛哭,自疚和痛悔的淚水使他清醒了,他願意面對自己的失敗。主復活後與他一場的對話使他深信,主已經以無條件的恩慈寬恕了他,他也可以饒恕自己,釋放自己。

內疚與羞愧不但塗毒心靈,也阻止破損的關係得醫治。《洛杉機時報》多年前曾報導有人提供一個安全的電話號碼,叫做「一分鐘治療」,給人放心地認錯,舒解內疚與羞愧,每天收到的電話有幾百個,多數是人際之間的問題。有人承認自己曾欺騙女朋友、或承認曾想自殺、損壞了父親豪華的房車等。人做錯會內疚,渴望得解脫,卻沒有信心對方會饒恕,也沒有勇氣向對方認錯,情願打一個「認錯」的電話,向機器認罪,心裡好過些。但這種「治療」也只能有一分鐘的功效。

耶穌基督的饒恕不但有長遠的功效,而且能給我們力量彌補和重建破損了的關係。主以豐富的恩慈饒恕我,使我有勇氣去饒恕自己;也帶著主的恩慈去面對我們所傷害的人,求他們饒恕;或去面對傷害我們的人,寬恕他們。

饒恕別人 

第三種需要饒恕的人是我們的親友和敵人。我們愈多經歷神的饒恕,也愈能饒恕別人。這是耶穌講這比喻的目的,就是當我們不能饒恕別人時,就回到十字架,數算主怎樣饒恕我,不只信主那一刻,乃是每天在生活大小事上主的饒恕,我們曾有一天完全不犯罪嗎?也許我們都忘記向神認罪,或罪太多,太頻繁,認也認不清?假如我們能把神饒恕自己的次數加起來,就會覺得別人對我們的虧欠真的算不得甚麼,以蒙主饒恕所得的自由來饒恕別人。

若傷害來自愈親近的人,饒恕愈難;期望愈高,饒恕也愈難。海明威講了一個在西班牙的故事,說有一父親和兒子不和,兒子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後來他聽說兒子住在某個城市,就很想見他,與他和好。於是在當地報紙登了一則很簡短的信息:「Paco,爸爸原諒你,請於星期二正午在xx酒店的會客室見面」。星期二那天,酒店的會客室塞滿了人,有幾百位年青男子,名字都叫 Paco,等待與他們的父親和好。很多年青人的精神病來自關係破裂所引起的情緒問題,除非肯饒恕和接受饒恕,關係破裂的傷痛沒法得到治癒。

接受饒恕,選擇饒恕

讓我們先接受主的饒恕,然後選擇饒恕別人。饒恕別人是我們對主赦罪之恩一個最好的回應。饒恕也是一個命令,不饒恕本身就是罪,會堵塞領受神饒恕的通道,這就是主說:「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的意思。

饒恕是無條件的恩慈,可以單方面進行,不須等對方道歉。饒恕不一定包括和好,和好必須雙方同意,饒恕卻可以單方面進行。饒恕也是一個決定,為了釋放自己和對方,也能醫治彼此的心靈,修補關係,是一個聰明的選擇。饒恕之後有些實際的問題仍然需要處理,但裡面輕省了,更有能量去處理實際的問題。十九世紀美國內戰,北方的林肯總統在公開演說的時候對南方的政府表達了好意,有一位支持者後來對總統表示不滿,總統說:「我把敵人變成朋友,這不是消滅仇敵最好的方法嗎?」結果他有餘力去打該打的仗,而且得勝了。

饒恕也不一定要忘記,乃是從新的角度來詮釋已發生的事,在其中看見神的憐憫與智慧。我們不能改變歷史,卻可以改變歷史對自己的影響;不能改變過去,卻能改變過去對今天的影響。約瑟被哥哥賣到埃及,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但他選擇從神的角度來詮釋已發生的事。結果饒恕與釋放了哥哥,安慰他們不要自憂自恨,又擔保會照顧他們和家人。他沒有讓過去的歷史影響他做該做的事。

不饒恕等於因別人的錯而懲罰自己,讓對方的錯繼續傷害自己。內心的怨恨若不化解,最先受傷的是自己,情緒會浮躁不安,容易發脾氣,言語和行為會有暴力的傾向,身體也因此受損,甚至不知不覺傷害身邊無辜的人。

求神幫助我們接受饒恕,選擇饒恕。


迷戀權力與愛的能力

迷戀權力與愛的能力
(The Love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Love)

邱清萍著

人生存在世,無時無刻都在使用不同的力量,掌控環境和人事。

(一)
我們有本能的力-
體力、視力、聽力、智力、⋯
使我們能生存活動。

還有情緒的感染力,
使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
初生的嬰兒一哭,
睡眼惺忪的母親就立刻起來呵護。

我們也有關係的影響力、
個性的魅力、
溝通的說服力、
和改變現況的能力。

比較隱晦的是
深藏內心欲望的推動力、
和潛意識的抗拒力。

而後果昭彰、
時常在運用的選擇力,
乃是造物主賜給人
極其尊貴的權力,
使人可以為自己負責任。

造物主又賜人能力,
生養和培育有神形像的後代,
賜他們權柄-
肩負管理和治理天地萬物的責任;
為了榮耀神、祝福人。

人為萬物之靈,
被萬物之主賦予
尊貴的形像和生命的活力。

(二)
可惜人常誤用這些能力和權力-
放棄天賦能力的正確用途,
丟棄內在生命的實力,
自製假實力的偶像,
名聲、地位、財富與成就⋯,
成為崇拜自我,滿足私慾的勢力。

不再尊主為大,謙卑服事人,
反以強者自居,持勢欺凌眼中的弱者。
以肢體暴力、言語暴力及霸凌的行動
來保衛自己的利益,利用他人的弱點
來為自己服務。

無論有力的強者或無力的弱者,
都是容易受傷的人。

靠假實力保護自己的「強者」,
無法面對內心來自失落和受傷的恐懼,
結果不堪一擊!

無力保護自己的「弱者」,
若不尋求內在的實力,
反以卑屈的奴隸心態對強者唯唯諾諾,
結果也是自掘墳墓。

(三)
濫用權力的人常用的武器
是欺騙的兩刄利劍,
欺騙別人,也騙了自己;
傷害別人,也腐化了自己。

Howard Thurman 曾指出 (註一):
欺騙的懲罰是人生成了騙局,
失去道德的辨別力;
習慣說謊的人自己成了謊言,
真真假假愈來愈難辨認。

古蛇是虛謊之父,
而虛謊有極大的感染力。
始祖受造本有神的形像,
卻心存虛妄想與神同等;
虛謊感染了全人類,
甚至製造了集體的謊言。

不同的民族與文化,
都隱藏著集體的謊言;
扭曲了’力’的用意,
濫用了’力’的潛能。

特別在高位掌握權力的治理者,
若出賣良知與古蛇為伍,
自以為在律法之上,
可以任所欲為;
騙了自己,
也矇蔽了沒有辨別力的領袖,
和無辜、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一同掉進萬刼不復的深淵。

留下恐怖卻使人警惕的歷史傷痕--
德國暴君希特拉的焚化爐集中營、
柬埔寨紅高棉的骷髏博物館
日本在南京大屠殺的博物館、
韓國慰安婦的雕像、
歐美強國販賣黑奴的黑暗歷史、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魯旺達大屠殺⋯。

領導者混淆真假,
使用半真半假的宣傳口號,
甚至吹噓愛國強種、
為人民謀福利等使人心動的說詞。

Elie Wiesel 說(註二):
歷史慘劇難以言喻,
卻必須重述,否則
它將被遺忘,而遺忘
等如將受害者第二次置於死地。
我們沒有防止他們第一次受害,
但必須防止他們再被處死。

(四)
虛謊與欺騙也一樣混入神聖的居所
披著宗教外衣的神職人員和組織,
利用信徒無保留的信任,
濫用職權樹立個人權威,
盜用公款、性侵、以言語暴力及恐嚇手法,
為利己而傷害本應受愛護的人。

看重領袖的恩賜與能力、名氣和權勢,
多過順從真理,活水湧流的生命;
看重經濟效益與工作成果,
多過生命的轉化,屬天性格的培育。

又誤引經典,
使種族歧視、壓抑女性合理化;
保衛家暴、性侵的加害者,
美其名為保衛教會的見証,
卻無視受害者的痛苦,
見証何在?

為了抗衡世俗化的潮流,
我們製造了一個屬地的天國,
扭曲了’力’的用意,
濫用了’力’的潛能,
甚至利用政治的勢力
以暴易暴 !

馬丁路德金說(註三):
黑暗不能消滅黑暗,只有
光明能消滅黑暗;
仇恨不能消滅仇恨,只有
愛心能消滅仇恨。

(五)
原來愛比一切更有力,
無論甚麼權勢--
是死亡的威脅、是生存的煎熬;
是天使、是鬼魔;
是今天的壓力、是明天的憂懼;
是高空的飛彈、是陸地的槍砲;
是咆哮的獅子,是任何猛獸,
神的愛都更有能力,
使我們得勝有餘!

神子耶穌降生人寰,
不用一刀一槍的武力,
也不靠政治的勢力,
不藉功名利祿的誘力,
卻以十架捨命的愛,
破了魔鬼的邪力、
罪的綑綁力、
和世界的吸引力;
贏了世人的心。

主在世上
以愛的權能
釋放了因貪心而為錢奴的撤該
不再壓詐窮人,投機取利;
改變了欲得權位坐主左右的約翰
從此成為愛的使徒;
感動了因怕死而否認主的彼得,
願為愛主而餵養主的羊;

還有在愛情歧途上迷路的撒瑪利亞婦人、
以宗教自義逼迫基督徒的掃羅、
還有濫用王權奪妻滅夫的大衛⋯。

這些人雖然--
扭曲了’力’的用意,
濫用了’力’的潛能;

卻因嚐了
從愛的源頭流下的活水,
生命不再一樣。

正如Diane Langberg所說(註四):
耶穌基督為了愛的服事,
使用他的權能;
我們也要運用一切能力資源,
來愛神、服事人。

(註一) Howard Thurman, Jesus and the Disinherited (Boston: Beacon, 1976), 55.
(註二) Elie Wiesel, Nigh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06), 32-33.
(註三) Martin Luther King, Jr., Strength to Lov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3), 45.
(註四) Diane M. Langberg, Redeeming Power-Understanding Authority and Abuse in the Church
           (Grand Rapids: Brazos Press, eBook, 2020), 178.

 

 

 

 


社交媒體,是福是禍?

社交媒體,是福是禍?

邱清萍

教會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處境,都可能面對破壞合一的不同因素。對現代教會來說,社交媒體本應傳遞知識,提昇生活質素,帶來祝福;卻被誤用扭曲真相,分化群體,以互相仇視攻擊來代替對話,導致溝通渠道破裂,人際關係緊張,難於建立共識,更難建立相愛合一的生活。

社會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指出良好的民主社會需要三個重要的元素1:社交資本(social capital-有誠信及彼此信任的社交網絡)、共同的故事 (shared story-共同的文化歷史和理念)、及穩健的組織和機構(institution)。

他說:新興的社交媒體把三個元素全都削弱了。他以舊約巴別塔2來比喻,指出社交媒體的初衷與願景是要建立一個地球村和有共識的群體。自2012年,用戶可以一按’贊’或’分享’,就可以無遠弗屆,互相交流。

可惜社交媒體的遊戲規則很快就被盲目的群眾心理和人性的貪婪和欺詐所劫持。本來用於加強連繫,深化關係的媒體後來變為商家營利,敵我劃清界線,和政治家操縱選民的工具。一些研究指出愈能牽動情緒的內容,特別以忿怒來排斥異己的帖子,分享的次數愈高。

一位曾有份設計 ’推特’(twitter)的工程師眼看著它被誤用,感到很後悔,覺得好像把一枝裝滿子彈的手槍放在四歲無知的稚子手中3,結果是一大群不成熟的稚子互相發彈,雖然打不死人,卻引起很多莫名其妙的爭端,銷毀了彼此的信任。

失去的不只是人際間的信任,也失去對組織及權柄的尊重與信任,更失去對文化價值和理念的共識,和共同的語言。巴別塔已倒下,眾人分散,言語紛亂。一些被虛假混淆了的資訊,不但使黨派兩極化,甚至家庭、教會、學校等組織都出現內部的撕裂。

原來在臉書上分享一個不盡不實的資訊,易如反掌,有多少人會先停下來,核查清楚內容的可信性,才轉發呢?而最糟糕的是臉書就利用這種無心卻不負責任的點擊行動,大發橫財。「不斷覆述一個謊言,遲早就會被人看作真理。」這就是當年希特拉的宣傳部長 Joseph Goebbels對盲目的群眾所用的策略,可惜許多人就甘於受騙,後患無窮。

芝加哥大學的Pearson Institute/AP-NORC 去年九月進行一項調查4 ,指出 95% 的美國人都認為假消息(faked news)的傳播是一個社會問題,其中一半人認為是政府的錯失,75%的人認為是傳媒公司和使用社交媒體者的責任,60%的人對朋友和家人有份攪渾水表示關注,而只有20%的人承認自己也有責任。

年輕人 (18-29歲)比年長的人 (60歲以上)更擔憂自己有否傳播假消息(25% 比 14%) ,但調查結果指出年長的人更多時候會從假消息的網頁轉發帖子給親友。無論如何,很多人都表示假消息的傳播使家人朋友之間彼此猜疑和指責,引致關係緊張和撕裂,群體生活支離破碎。

少數激情極端份子在網上煽動(trolling)仇恨情緒,霸淩那些不同意他們的人,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捲入政治的爭端,於是採取迴避,這更讓少數份子攏斷社交論壇,宣稱他們已得勝。加上社交媒體的搜索引擎本來就有「偏見的確認性」(confirmation bias)的特徵,即使收到的帖子滿紙謊言,卻因持續不斷收到同類的帖子或文章,使讀者誤以為是已被確認的「真理」,例如對新冠病毒一些沒有可靠科學根據的「陰謀論」就是其中的例子。

社交媒體已風行世界各地,以上的現象當然不只是在美國出現。因信仰、政見和各種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分歧而引起的紛爭和衝突自古已有,在現代卻因社交媒體大幅度增加資訊的流量與流速,衝突的雙方來不及躲避,已攪起的不安情緒來不及處理,一石激起千層浪,彼此以怒還怒,以恨還恨。 

怎麼辦?

社交媒體如何扭曲訊息已有目共睹,傳媒學家麥奴漢(Marshall McLuhan)早就在他的書中指出「傳媒就是訊息」(medium is the message),意指傳媒的特性能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人際互動,甚至訊息的內容5。電子傳媒改變了我們的時間與空間的觀感,發生在遠處和相隔十多小時時區的消息,能夠此時此地影響著個人的生活和情緒,甚至人際關係。

作為使用這些傳媒的人就當有警覺性,善用媒體來建立和衷共濟的社會,而不是被動地任憑不法的人,及只顧謀求私利的媒體公司任意操縱這些工具,帶來家庭、教會及社會的破壞與撕裂。

當警覺傳媒「偏見的確認性」(confirmation bias)的存在,不隨便輕信記者、政治家或社會改革活躍份子的言論,特別不請自來的各方帖子,都要慎思明辨。若要表態立場,都要經過謹慎查核、禱告尋求聖靈的引導,留意宣傳者的為人及言論是否誠信可靠。點「贊」和「分享」也要負責任,不要被「名人」及數字遊戲沖昏腦袋。

保羅教導我們要棄絕「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提後二23);「要遠避無知的辯論和家譜的空談,以及紛爭⋯,都是虛妄無益的。」(多三9)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白即黑,非友即敵。遇見與自己看法、立場不一樣的人,不妨與他們交換意見,彼此聆聽,很可能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學識。只知道塞住別人的口,甚至不擇手段要異己者知難而退,其實只顯露自己理窮而且心胸狹窄。

很多人經過這幾年社交網站上的混戰,其實已經很疲倦,無心戀戰,有時會走到另一極端,失去盼望,不再投入社會關懷。但是神所交託的福音與文化使命我們責無旁貸,我們卻要重新調整焦點,耶穌在大祭司禱文向父求:「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約十七23)。

最有說服力的宣教與護教是甚麼?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徒在政見、看法與做法有差異時,能否彰顯「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的主,竭力保守合而為一的見証?楊腓力(Philip Yancey)說得好:「神不會記錄我們贏了多少次的爭辯,卻會記念我們是否愛得好。」6

埋堆抑或合一?

社交媒體的魅力是不可置疑的,它有巨大潛力凝聚人群,可以增進討神喜悅的合一;若誤用就會形成散播紛爭,有破壞力的部落主義(tribalism),不斷地鬥爭與分化群體,其實已發生在很多的家庭與教會裡。

莫爾(Russell Moore)提醒我們,當時建巴別塔的人不想分散在全地,想凝聚眾人,其實是有虛榮自私的目的,為了「傳揚我們的名」(創十一4)。無論是為了個人或國家的名聲,若想唯我獨尊,壓倒群雄,只會引來惡性循環的競爭,不是神所喜悅的合一。結果神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溝而不通,無法共事,不能維繫關係,只能如一盤散沙,分散全地。

莫爾指出神所喜悅的合一在下一章(創十二1-3)就顯明了。神呼召亞伯拉罕,要使他「成為大國」,叫「他的名為大」,這不正是巴別塔城的人所要的嗎。但不是為了高舉個人或以色列民族,最終目的是使「地上的萬族」因亞伯拉罕得福。7

可惜猶太人一直忽略這個重要的目標,常自以為是神的選民而有一種優越感,甚至看不起外邦人。然而亞伯拉罕最重要的後裔耶穌基督,卻以捨命的愛向古往今來,世上所有的人宣告說:神愛世人!神的愛擁抱所有的人,超越種族,性別、國籍、黨派及各種人為階級,和門戶之見所產生的分門別類。

耶穌為所有的人捨命,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作為主的門徒,我們要帶著造福普世的使命,遠離狹隘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和部落主義。有一天,神要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一10)。這才是基督徒追求合一的終極目標。

參考:

  1. Why the Past 10 Years of American Life Have Been Uniquely Stupid.” By Jonathan Haidt, The Atlantic, May 2022.
  2. Ibid.
  3. Ibid.
  4. Americans Agree Misinformation is a problem, Poll Shows. “ By Amanda Seitz and Hannah Fingerhut, The Associated press, October 8, 2021.
  5. McLuhan, Marshall. Understanding Media: Extensions of Ma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94.
  6. Yancey, Philip. Vanishing Grace-Bringing Good News to A Deeply Divided World.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14.
  7. Fragmentation Is Not What Is Killing Us.” By Russell Moore,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21, 2022.

 

 

 


排華現象與種族歧視

排華現象與種族歧視

主持:邱清萍
嘉賓:林永健牧師
整理:程耀曾

邱:我們現在來談另外一個問題,與剛才講到教會的多元與合一也是有關聯的,就是排華的現象和種族歧視。對美國的華人,這是切身之痛。新冠病毒引起國家的危機,華人以及其他的亞裔,很不幸地成為代罪的羔羊。過去一年,仇視亞裔的事件和罪案提升了150%,美國很多城市都有遊行示威的集會。今天是4月22號,明天4月23日,國會很有可能通過一個法案,就是「反亞裔仇恨犯罪」的法案,整個國家都在看這件事。仇視亞裔的現像其實不是新事,十九世紀已有。我們如何從聖經的教導,來看待這種族仇恨的事呢?

林: 針對亞裔的仇恨及暴力的事件,亞裔女性受害者是男性的2.3倍!對年輕人(17歲及以下)的心理也造成很大的影響,父母不一定明白。在這些暴力中,口頭暴力大概佔了68%。有些年青人就遇到同學走到面前,兇巴巴對他說:「滾回中國去!」,每個人的反應可能不同,有些就會哭,躲起來不敢上學;有些就跟對方打起來,以暴易暴。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若遇到這種歧視,就會與其他「弱勢民族」認同,覺得自己也是少數民族中受傷害的一群。他們同情黑人和墨西哥人受欺凌的遭遇,比較能夠接受墨西哥人非法移民的困境。

作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心態就很不一樣,我們移民來到「異邦」,目的是要找個立足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園。我們埋頭苦幹,對別人的謾罵與污辱,會裝著聽不見,更不敢回嘴,為了求存,只好忍氣吞聲。我們這一代人已有心理準備,接受自己是異文化中的次等國民。兩代之間了解和反應很不一樣,有時會出現張力。

聖經很清楚地說,神按照祂的形象,造男造女,祂從一本造出萬族,我們本是一家人。罪進入了世界以後,我們中間出現了分歧與紛爭。創世記第十章提到不同種族(ethnic)的產生。人為了彼此不同的種族、皮膚顏色、語言文化,互相仇恨。這就是罪,是不合神心意的。

約翰福音三章16節說:「神愛世人(世界所有的人),甚至把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安提阿教會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差傳教會,裡面的領袖有黑人、非洲人、外邦人、猶太人、和羅馬人。在這個教會,福音是跨種族,跨文化地傳出去的。如果福音只在同種族裡面傳,就永遠只有猶太人的教會。

今天你跟我可以成為基督徒,在基督教會裡面有分,就是因為有人願意跨越種族的界限,把福音傳給與自己不同種族的人。整個宣教的運動就是一種跨種族,跨文化的宣道。神是萬族萬邦的主。有一天在基督裡所有種族都要同歸於一(弗一10)。

現今,在基督裡我們是弟兄姐妹,應當不分彼此,這是聖經清楚的教導。問題是,在種族問題的衝激下,我們怎麼活出這種彼此相愛,跨種族,跨文化的生活。如果我們心中還有種族歧視的想法,我們須要悔改。我們若活不出這種在基督裡面合一的生活,我們的見證都會受到虧損。

邱:我記得林牧師曾在教會講台講過「種族歧視」這課題,有非常詳細的聖經教導,而且用了很多的例子。我可以把它放在我的網頁上面嗎?

林:當然可以,國語和粵語都講過。

邱:謝謝,我會把這些信息放在本文末的參考資料裡。美國因為受基督教影響,雖然只有200多年的歷史,卻吸納了很多國家,很多民族的移民。另外一方面,美國自開國以來就有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排華的現像也早已有之,與聖經的教導背道而馳。過去一年,我們更清楚看到「白人優越感」所帶出來的嚴重後果。這種矛盾的現象,作為華人基督徒,我們該如何回應呢?

林:種族的問題很可惜被政治化了。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是個大熔爐,大部份的美國人都是從外面來的,包括白人。種族問題成了政治的議題,「白人優越」也與政黨掛鉤,就糾纏不清了。我們常說要回到美國以基督教立國的文化,這是好的。但當年清教徒(Puritan)的時代,就是白人為主導的世界。黑奴和印第安人,都被排到主流的外面。有人認為我們談種族歧視,就是為某個政黨拉票。你若是對立的政黨,就必須否認有系統性的種族歧視,結果把問題變成了政治的爭論。

我覺得我們應該把政治的的因素放下。應該正視,正面地處理這個種族歧視所帶來的影響。聖經怎麼教導,我們就應該怎麼做。我們所面對的,不論是黑人受歧視或者白人受歧視,應該以聖經的公義為標凖。神愛世人,人人都應該平等。我們應從聖經的教導,來面對這個社會的現象。你剛才也說了,這個種族歧視的問題,在美國的歷史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今天才發生。

法律保障黑人可以投票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中才實現,這才不過50年前的事。黑人在美國占了13% 的人口,收入只有白人的1/10。他們在監獄裡面的人數比非黑人多了四、五倍。有些人否定這種現象與社會制度和群體文化有關。他們說黑人懶惰不做工,又常犯法,所以監牢裡面都是他們的人。說這些話就是出於種族歧視,認為某種皮膚顏色的人,整個群體天生就是比較差勁。是真的嗎?我們應該問:為什麼這樣的社會現象會發生,是怎樣發展出來的呢?

回到與我們有切身關係的排華及針對亞裔的仇恨現象。若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遭遇和黑人一樣不平等的待遇,我們會否說這是我們應得的?我們應該怎麼回應?我們應該放下政黨意識,正視和化解種族之間的仇恨,尋求一個公平公義的社會。

邱:我們要很小心泛政治的傾向,不要讓政治家牽著我們的鼻子走。要小心不要高舉政治家的理念,多過高舉聖經的教導。在社會穩定繁榮的時候,華人被看作「模範的少數民族(model minority)」。但在社會動盪時, 卻很無辜地變成了代罪羔羊。除了人身安全受威脅以外,可能也會引起身份的危機。被人家叫說:「回老家去!」我們會問: 「老家?我以為這裡就是我的家啊!」楊鳳崗博士曾經指出我們有三種身份:華人,美國人,基督徒。面對排華的現象,三種身份可能出現矛盾或危機,我們該如何自處?

林:第一,種族歧視其實是人的罪性問題,我們會被歧視,也會歧視人。在這里白人會歧視亞裔的人,而白人在中國,也有可能被歧視。我有一位白人朋友,從美國去上海生活了10年,會講中文。有一次,他走到一個商店買東西,店主因他是白人,對他說:「走開!我不賣給你。」種族歧視是人共通的罪性,我們都需要耶穌救贖的恩典。

第二,我生為中國人,當然會為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而感到驕傲,但我不能因此看不起那些文化不及中國久遠,別國的人。另一方面,我在美國生活了50年,我現在是美國人,這裡就是我的家,我要愛護這個國家,也要為這個國家禱告,向神求幸福,求平安,求合神心意,好讓福音可以在這裡生根,可以傳出去。

但我最重要和核心的身份是基督徒。無論什麼種族的人,我們都是耶穌基督所買贖,蒙恩的罪人。基督徒是我首要的身份,其他身份都會過去!有一天,我不是以中國人或美國人的身份,乃是以神尊貴兒女的身份,呈現在主的寶座前。這是一個永遠的身份,而且我們都以這身份互相聯繫著。

我以這個永恆的身份,來愛美國,做一個好的美國公民;我也不忘記我有中國的血緣,為此感謝神。要解決種族歧視的問題,我要回到福音的核心,面對自己和別人的罪性,那種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自以為本的生活態度。靠著耶穌的寶血,罪得赦免,成為一個新人,一個能以神的眼光看別人,以神的愛跨越種族的歧視與仇恨,真誠的愛人如己。

邱:換句話說,無論是中國人,白人,黑人,假如有種族優越感,看不起別人,甚至歧視不同種族的人,這就是罪,就是不對。我們又要以基督徒這永遠的身份,來維繫其他的身份。最後,我想請問,因種族主義所造成的個人或群體的傷害如何可以得到醫治?教會作為傳揚和好福音的群體,是否有可能跨越這個鴻溝?該如何促進在基督裡面的彼此了解,諒解和化解?

林:我們教會上週開了一個講座,特別講到針對亞裔的仇恨和暴力問題;也提供一些查經材料(請看下文),給小組討論,特別給我們的下一代,幫助他們明白聖經教導,作出討主喜悅的反應。我在其中提供了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

要得醫治,首先明白種族仇恨是人共通的罪性,很多國家民族都有。我們不需要覺得孤單和害怕,好像只有我們華裔才會有這些遭遇。

第二,尋找機會與人分享遭遇和感受,說出自己的故事。說出來有助面對和處理,通過對話與溝通,我們可以整理自身的經歷,甚至可能改變觀點。悶在心裡的負面情緒會變成苦毒,甚至結成仇恨。我們可以跟願意聆聽的人講自己的故事。

第三,兩代之間要有溝通,孩子跟父母,父母跟孩子,大家來談一談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經驗。上一代有移民的心態,也聽聽下一代,在這邊長大孩子們的遭遇。兩代之間的彼此聆聽與了解能帶來醫治。有些父母還沒花足夠時間去聆聽兒女所經歷所感受的,就斷言他們的經驗不重要,所受的傷害也沒什麼,只要好好讀書,趕快賺錢,這些事就會迎刃而解。兒女們受歧視,覺得自卑,抬不起頭做人,傷害可能很嚴重。父母要去關心和幫助。

第四,要禱告,求神賜下智慧,先想好該有的正面反應,主所喜悅的反應。如果有人對你說: “Chino, go home”,你要先想好怎麼回應?先尋問神你要怎麼處理?如果人家把你推倒,好像電視報導在紐約街頭髮生的事,你要怎麼反應?是不吭聲地走開呢?還是站起來?要報警還是不報警呢?要怎麼做呢?這樣,你就不會被別人的仇恨牽著鼻子走。

最後,我覺得我們要站立起來,一同來發聲,反對種族的仇恨,反對把社會撕裂,把人分割的現象。在某些國家,你沒有自白表達意見的權利,可是在美國,你是可以發聲的,這是我們的責任與權利。作為教會群體,我們可以根據聖經指出種族歧視、仇恨與暴力都是不對的,也要跟議員、政治代表們表達我們的意見。很多人認定亞裔是不表態、不講話的,我們就要改變一下,站在一起來表態,發表我們的立場。求神憐憫我們。

邱:很具體的提醒,謝謝林牧師。我們希望透過切磋與交流,能為華人教會提供反思的空間,在所面臨的難處裡,有更多的勇氣來面對,更多的智慧去處理。

參考資料:
林永健牧師講「種族歧視」(粵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YXoRUek8U
林永健牧師講「種族歧視」(國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IHaj8VubY&t=2s
邱清萍著:《從飄泊到植根—北美華人教會采風錄》。美國中信出版,2010年。作者在書中第一部份追溯早年華人移民美國的艱辛及遭遇,包括在排華法案下如何爭取生存的空間。然而,早期華人教會也是在很多白人教會愛心的支持和培育下形成。 (本人網頁有訂書頁)

查經材料—
美國亞裔教會看種族主義與歧視

注:本文包括三課查經材料,幫助美國亞裔了解如何根據聖經的教導,對種族主義與歧視作出回應,內容由福遍中國教會提供。

查經(一)
作為美國土生土長的亞裔,我們習慣了依從前人的樣式。然而我們回顧美國歷史,發現不少歧視與仇恨亞裔的事件,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我們盼望透過這些查經材料,幫助新一代的亞裔從聖經角度看這些事件,並作出合乎聖經、負責任、不斷成長的回應。

問題:
1. 在什麼事上你或父母曾對人有種族歧視或仇恨的表現?為什麼會這樣表現?
2. 分享一件你曾因自己的種族被別人歧視的經歷。

聖經對「抗衡種族主義」的教導

簡介
聖經提供五方面貫通新、舊約的指引,我們只舉出其中一些章節。這些經文清楚指示我們要抗衡種族主義,而且提供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創造
讀經:創世記1:1-31;詩篇104
我們的生命是神所賜的禮物,與其他被造物,如星球、海洋、動植物等很精細奇妙地組合成為一個生命的系統,神對祂的創造很滿意地說「好」。每當我們高抬一種人,或貶低另一種人,就等於搶奪了創造主的地位,否定了受造物之間的關係,自以為比神更有資格作出判斷。

神的形像
讀經:創世記1: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雖然人與人之間有許多差異,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是神按照自己的形像造的,都有同等的價值與尊嚴。我們不能以種族主義的眼光看彼此,因為神從一本造出萬族,且賦予每個人神聖、不能被剝奪的價值與尊貴。所有人都有神的形像,若否認某種族作為人的完整價值,就是欺騙與虛謊。

1. 作為人你在那方面有神的形像?
2. 作為一個種族/民族的群體,你們在那方面具有神的形像?
3. 人卻常照自己的形像造神,你能舉出一個例子嗎?
4. 有沒有那一個種族群體的人,你會覺得最有困難與他們打交道?
5. 你如何學習不從膚色或國藉,只從神的形像來看人?
6. 作為美藉華裔,你如何對自己及別人活出有自我價值與尊嚴的人生?
7. 分享你所認識的亞洲文化與精神遺產其中一個美好的特徵。

查經(二)
能生活在美國是一個祝福,是世界許多人不能享有的經驗。這個國家容納多元的文化,也是別國所不及的。然而,種族主義與歧視帶來很大的挑戰。神造人是要人平等相待,雖各有不同,卻為了祂的榮耀,以公義平等相待,可惜我們都違背了神的心意,不只一個群族,乃是所有群族都有這個傾向。

1.分享你在美國所享有多元的好處。
2.分享你在美國不能享有多元的好處。
3.對你作為美藉華裔來說,以上兩種的經歷所帶給你的福氣和挑戰是什麼?

神喜悅多元的群體
讀經:使徒行傳10:9-23

作為人,我們都有神的形像,這是很基要的共通點;我們的差異也是很寶貴的,神喜悅多元,祂創造萬物,各從其類(伯38-41)。在新約,耶穌基督賜恩典給所有的人,不分種族或地位。祂尊重所遇見的每個人,包括尊貴的猶太男人或女人、稅吏、妓女、痳瘋患者撒瑪利亞人,和迦南人。使徒行傳記載耶穌門徒如何突破偏見,把福音傳給外邦人。在他們眼中,外邦人是不潔的。神三次用異像對彼得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彼得終於能夠對人說:「我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十34)神沒有要求我們都一樣才愛我們,祂的恩典有很大的空間容納很多的差異。神並沒有以祂的恩典消除差異,卻要求我們在差異中持守合一。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在各地來耶路撒冷的眾人身上,他們就說起自己的家鄉話來。 (徒二1-11)神並沒有除去各地的語言,或賜下一個新的語言,祂只是在他們不同的語言中,賜下理解其中信息的能力。

神喜歡多元及不同的種類。祂的恩典不是只有某些人可以享用,祂也不抹殺我們彼此的差異。種族主義者錯誤地解讀,以為差異就是不好的,其實差異正顯明神的創意是多麼的豐富。

神愛公義
讀經:耶利米書9:23-24

神喜愛公義,這是催逼我們要抗衡種族主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舊約的先知一再宣講神關心那些受迫害的人,為他們追討公平的待遇。耶利米先知說「神喜悅在世施行公平和公義」(耶九24);阿摩司先知說神要祂的百姓「在城門口秉公行義」、「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五15、 24);彌迦先知說神向我們所要的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六8)。神喜愛公義,制度性不平等的種族歧視壓根兒不公義,是與神的旨意背道而馳的。

討論問題:
1. 以上所提有關抗衡種族主義的四個聖經原則:創造、神的形像、多元、及公義,對你來說,那個原則使你感受最深?為什麼?
2. 聖經曾被套用來支持種族主義,你聽過或接觸過嗎?有什麼例子?
3. 我們的教會該如何矯正有種族歧視嫌疑的解經?
4. 為抗衡種族歧視與仇恨,你可以採取什麼的行動?
5. 與父母談及種族歧視問題,無論是他們所遭遇的,或是他們不自覺的犯了,有什麼引起話題的好主意?

查經(三)
教會群體有一個使命,就是把曾經隔離的人帶到神的面前,成為神家的一部份。我們要把人罪性所建立起來的牆拆下來,這些牆只會加強彼此的疏離,使我們不能成為一家人。本課查經帶我們看看保羅心目中神家的願景,如何取代種族主義與歧視所帶來的破壞。

1. 分享你曾經歷被排斥和被拒絕,歸屬感被剝奪的感受。
2. 你有沒有曾經排斥別人,拒人於千里之外,使人無所依歸?可以分享嗎?
3. 試比較以上兩種經歷,你認為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神的家
讀經:以弗所書二11-22
討論問題:以色列人以神為王,是神的子民,凡不屬這王國的人被看作「外邦人」。感受一下在猶太人的社區中作為外邦人的滋味。
1. 依你看,保羅為何在第十一節提及這件使人難堪的往事?
2. 耶穌如何改變外邦人的處境(13-19節)?
3. 我們曾經樹立了什麼樣的屏障,無論是種族的、社交的或經濟的,使他人​​​​不能和我們聯合成為神的家?
4. 我們可以如何成長,使神的家成為祂所喜悅居住的地方。

以上材料摘自:Facing Racism by PCUSA和 Losing Face & Finding Grace by Tom Lin;並由福遍中國教會Pastor Samuel Kwan and Pastor Jeremy Chu編寫,邱清萍翻譯。

Bible Study On: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for the Asian American Church

Introduction: The following 3-part Bible study aims at helping Asian Americans to understand a biblical response to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It has been adapted from the following two sources: Facing Racism by PCUSA and Losing Face & Finding Grace by Tom Lin, compiled and edited by Pastor Samuel Kwan and Pastor Jeremy Chu of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in Houston, Texas.

BIBLE STUDY 1

Growing up in America as an Asian American we are often unrightfully expected to conform. However, when we look back at American History, there are instances of hate,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towards Asian Americans. We hope to encourag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sian Americans with a biblical understanding and perspective to take ownership and grow, and have a biblical response to racism, discrimination, and hate.

Opening Question:

  1. What are some instances where you or your parents have shown racism, discrimination or hate towards another? Why do you think this happened?
  2. Share an instance where you we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based on your race?

Biblical Imperative to Antiracism

Introduction

The Bible provides a firm foundation and compelling imperative to engage in antiracist work. There are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biblical themes that can ground and motivate antiracism. While we will read some selected texts,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these themes are not confined to isolated verses. Rather, they are woven throughout the biblical witness.

Creation

Read: Genesis 1:1-31 see also Psalm 104

We are all part of God’s intricate and amazing creation. We did not bring ourselves into being, rather we receive our existence as a gift from God. Our lives are interwoven with all of creation, including the stars, planets, oceans, animals, trees, and plants around us. We are all part of creation that God has made and declared good. God created all the cosmos in an intricate interwoven system of life. When humanity elevates one group over another or falsely declares particular groups less good than others, we usurp God’s place as the creator of all that is. We deny our interrelation and proclaim our judgment more powerful than God’s.

Image of God

Read: Genesis 1:26 “Then God said, “Let us make humankind in our image, according to our likeness.”

Humanity is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While humans have many differences, we are all children of God,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and therefore of equal worth, value, and dignity. We are called to a vision of humanity without racism that is “grounded in our common origin as children of God from which we derive our inalienable worth, dignity, and sanctity.” All humans are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It is therefore falsehood and deception to deny the full humanity of any group of people.

  1. In what ways are you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as an individual?
  2. In what ways are you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as a race/ethnic group?
  3. Share an example of how mankind has made God in his image.
  4. Who are the people groups that you have the most difficult time connecting with?
  5. How can you begin to see others as the image of God, rather than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or the country that they come from?
  6. How can Chinese Americans demonstrate self-worth and dignity to themselves and others?
  7. Share another example of the beauty of Asian culture and heritage.

BIBLE STUDY 2

Growing up in America is a blessing that many in the world do not experience. There is a diversity to this country that is unmatched by any other.  However, that diversity comes with challenges in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God created all people to be equal but mankind has broken that equality. ALL people groups are at fault, not just one specific group of people. God created diversity and justice for His glory.

  1. Share about the diversity that you have been a part of in this country
  2. Share about the lack of diversity you have been a part of in this country
  3. As you contrast these two experiences, share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y have presented to you as an Asian American.

God loves diversity

Read: Acts 10:9-23

While focusing on the image of God emphasizes how all human persons are fundamentally the sa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rsons are also valuable. The Bible portrays God as delighting in the variety in creation (see Job 38-41).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 God of Jesus Christ offers grace to all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ir social group or status. Jesus spoke with and honored all those he encountered, including respectable Jewish men, women, tax collectors, prostitutes, lepers, Samaritans, and Canaanites. The book of Acts recounts the momentous decision to proclaim the gospel to the gentiles, who were at the time considered unclean by the Jewish followers of Jesus. Peter’s initial hesitation to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gentiles is overcome by a series of visions in which God tells him, “What God has made clean, you must not call profane.” Once convinced, Peter tells others, “I truly understand that God shows no partiality, but in every nation, anyone who fears him and does what is right is acceptable to him” (Acts 10:34). People do not have to all be the same in order to be loved by God. There is room in God’s grace for vast differences. And the grace of God does not erase differences but rather invites unity among them. When the Spirit came upon the people at Pentecost, each person present could hear the believers speaking in his or her native language (Acts 2:1-11). God did not provide a new language that erased all native tongues. Rather, God created understanding within the diversity of languages present.

God loves variety and diversity. The grace of God is not contained within particular human groups, nor does God’s grace erase our differences. Racism falsely proclaims that difference is negative, rather than evidence of God’s abundant creativity.

God loves justice

Read: Jeremiah 9:23-24

Another Biblical theme that compels us to anti-racism work is God’s delight in justice. The prophets of the Hebrew Bible continually proclaim God’s care for those who are 3 oppressed and God’s demand for just action. Jeremiah says that God “delights” in justice (Jer. 9:24). In Amos, the LORD calls for the people to “establish justice in the gate” and “let justice roll down like waters” (Amos 5:15, 5:24). The prophet Micah states that what the LORD requires is “to do justice, love kindness, and walk humbly with your God” (Micah 6:8). God delights in justice. Racism, as systemic inequality, is fundamentally unjust and therefore against the will of God.

Discussion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se four biblical foundations (Bible study 1&2) for anti-racism work (creation, image of God, diversity, and justice) speaks most powerfully to you? Why?
  2. The Bible has often been used to support racism. What are some ways you have heard or seen this happen?
  3. How can our church community counter racis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ible?
  4. What steps can you take towards advocacy against racism, discrimination and hate?
  5. What is a good conversation starter to talk to your parents about racism, discrimination and hate they have faced or put on another in America?

BIBLE STUDY 3

The church community has a mission. That mission is to bring others to full members of the Household of God from our former alienation.  The church community is charged with breaking down the social barriers that humankind has erected. These barriers prevent membership and instead, reinforce alienation. This last section of Bible study will look at Paul’s vision for what a church community should be in lieu of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and how we should address it today.

  1. Describe a time in your life when you felt excluded and unaccepted, as though you didn’t not belong.
  2. Describe a time when you left someone out and excluded them, as though they didn’t belong
  3. As you contract these two experiences, what drives you to do this (excluding and not accepting) to others and have others do this to you.

Household of God

Read Eph:2:11-22

Discussion Questions:

  1. The Israelites were under the kingship of God and thus, were members of God’s society. Those not in this society were referred to as “aliens.” What do you think it was like living as a Gentile alien in Jewish society?
  2. Why do you think Paul brings up such an unpleasant remembrance in verse 11?
  3. How has Jesus changed the condition of the Gentiles (vv. 13-19)?
  4. What dividing walls (racial, social, economic) do we erect that prevent us and others from coming together as God’s household?
  5. How can we better grow our households into “dwelling places for God?”

 

 


教會的多元文化與合一

教會的多元文化與合一

主持:邱清萍
嘉賓:林永健牧師

介紹:林永健牧師在 1997年奉教會差遣出外植堂,建立休士頓福遍中國教會至今。廿多年間,蒙主賜福,同工忠於所託,同心建造教會,會眾由創會時的222人增至目前的1,800人。

邱:福遍教會處於多元化的城市休士頓,你在創會之初已有建立多元跨文化教會的異象。請分享這異象所包含的意義是甚麼?

林:教會在1997年建立時,我們瞭解到福遍是多種族、多元文化的社區,任何種族:白人、黑人、亞裔、墨西哥人都不夠一半的人口,所以沒有甚麼主流的種族。當時我們就有一個心願,就是歡迎任何種族的人來教會與我們一同敬拜神。所以一開始我們就有英語和華語的崇拜。華人群體本身也是多元的,當時來教會講國語的80% 從台灣來,20% 從大陸來的。從香港或東南亞來,用粵語的人數也差不多;講英語的土生華裔人數比較少,一直以來,本教會的文化是中西合璧的。

我看北美的華人教會很多都是這樣多元的,很少是單元的,就看教會領袖是否重視跨文化的異象,接納不同種族的人,容許多元不同的表達,卻同時保持合一的心態。

邱:教會在廿多年的成長過程中,經歷過一些因觀點和理念的差異而引起的爭議,例如教會的名稱是否要有「中國」兩個字,又如說方言、按立女牧師等議題,你和同工團隊如何帶領教會面對與處理而達至共識,過程中有那些重要的原則可供別的教會參考?

林:我們的文化背景與語言是如此的多元,因差異而引起的衝激是不可避免的。剛才你所提的不過是一些比較重大的議題,需要幾個月或甚至一兩年才能達成共識,然後還有很多比較小的爭議,似乎每天都有,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去處理這些問題。這可能也是很多教會最頭痛的事情。

我就提幾個重要的原則吧。首先,我們把合一作為教會最核心的價值,耶穌離開門徒前,語重心長對他們說:「你們若合而為一,世人就知道我是從神那裡來的」。因此我們常常提,一有機會就教導。新會友加入教會,或聘請新同工,建立長老團和其他同工團隊,我們都強調合一是本教會非常重視的價值。

第二,我們也很強調多元,歡迎不同背景的人加入教會,教會也有不同語言的會眾,和不同的事工,但必須在多元中有合一的異象,主任牧師和同工團隊也要活出合一的真義。不是甚麼事都一起做,乃是容許與接納多元的不同表達。

第三,培養同工的彼此信任很重要,在各自不同的服事中,刻意透過一些活動,例如短宣或建立團隊的聚會,不同堂會或事工的同工走在一起,彼此認識分享,建立信任。但最重要的是事工的領袖,特別堂會的牧師們能彼此關心,彼此支持,有了矛盾衝突,能以愛心和信任來處理得好,弟兄姊妹看在眼裡,就會效法。我們常說:unity at the core,核心能合一,其他部份就不會出亂子。

第四,謙卑學習。有新人加入教會,或需要去面對一些轉變,我們都要帶著謙卑開放的心態去瞭解;假如總是以自己熟悉的處事方式來論斷別人,或停留在自己覺得舒服的小圈子,我們是沒法跨出去,沒法為福音跨越差異,達成合一。文化與社會一直在改變,以國語堂的會眾為例,現在從大陸來的會友與廿年前的會眾,在思維與做事方式,甚至所關心的議題都很不一樣。帶領的同工特別須要謙卑忍耐,多瞭解多學習,才會產生認同感,就比較容易達成共識,保守在基督裡的合一。

邱:近年很多教會因政見不同而引起人際關係的張力,甚至撕裂。傳道人在講臺上若不小心,就會碰到政教關係的敏感神經,有人會作出情緒化的反彈,甚至離開教會。另一方面,牧者有責任幫助會眾從聖經角度作出思辨,若對會眾關心的議題不提不問,又會有人說他不接地氣。你在此時此地如何拿揑,在講與不講之間作出判斷?會眾又該如何調整他們的態度與期望?在團契或彼此互動時該如何處理因政見不同而出現的張力?

林:邱牧師,這些也正是我想問你的問題啊。特別去年大選,你所提到的問題都在我們教會出現過。牧師該不該講自己的立場,講與不講都有人說話;小組在社交媒體把不同政見的文章傳來傳去,不同立場的人因此吵起來;有人發現牧師的立場跟自己不一樣,就會生氣;牧師說也不對,不說也不對。我知道別的華人教會都面對這種窘境。我甚至聽說一個教會選長老,投票之前要候選人表白自己的政治立場。這些都反映社會撕裂的現象,和後現代強調個人主義的人對真理的態度,就是我認為對的就是真理,跟我意見不同的就是假新聞,然後據理力爭。也呈現了兩代之間的差異。我最近看到一個調查報告,Generation Z (24歲以下)只有4% 的人持守聖經傳統的價值,他們傾向開放與進步主義,父母輩的第一代移民則傾向保守。

我也沒有甚麼智慧之言,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就分享自己是怎麼做吧。第一,政治的議題很多很複雜,不是單一個議題就說得清楚政治的立場。去年九月,我開了一個主日學班,共三個月,用週間一個晚上,探討的內容包括各種政治的議題。我覺得這個方式比在主日講台講更有效,因為不是單向的講話,而是可以交流與發問。除了請外來的講員,大部份由我自己講,也有分組的討論,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各種比較複雜的議題,參加的學員約有一百多至兩百人。我雖然有自己的立場,卻不要求他們跟我一樣。我們學習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問題,也提供立場不同的資訊與網絡,請不同立場的人來分享,後果似乎不錯,不過對改變彼此的立場作用不很大,大家仍然堅持自己的政見,甚至有爭辯,有些人對教會沒有清晰的立場,感覺不滿。

邱:也許這說明每個議題都有至少兩方面或多方面的看法,大家學習對話、彼此聆聽就很不錯了。我想大家可以學習如何平心靜氣的講自己的看法,不要太情緒化,也要帶著尊重,給對方空間與時間發表他的看法,有些人為了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給對方發言權,這就很難對話,很難增進彼此的瞭解。

有些人認為合一就是看法、做法一致,在多元的時代,共識愈來愈難達成,好像你剛才提出的例子,雖然經過溝通,大家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沒法達成共識,合一有可能嗎?你會如何看合一?現今的教會,如何在剛才你說的情形下,仍然活出基督裡的合一?

林:這是非常好的問題。首先講講甚麼是合一,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四章說的一主、一神、一靈、一信、一洗、一個身體、一個指望,是聖靈在我們信主時就已經賜給我們合而為一的基礎,我們要「竭力的保守」。然後保羅繼續說基督量給各人不同(多元)的恩賜,雖然恩賜不同,目的卻是一樣,為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這是另一種的合一,是指教會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有基督樣式的門徒與教會。

在異象、目標與價值觀(輕重緩急)方面,我們要合一,不得有二;但是在方法、途徑、策略、時間等方面卻容許多元的恩賜及不同的表達方式。做為主任牧師,我經常要在這些方面拿捏得好,對於目標與原則性的東西我會很強調一致性,讓大家看見界線在那裡,以致在容許多元表達的同時,仍然持守真道與目標的合一。

邱:所以合一與多元屬於不同的層次,處理起來也不一樣。核心、重要、基本的都要抓住,但是做法、方法可以變通,容許差異,這是很好的指引。謝謝林牧師,這個話題我們就停在這裡。我們會用另一節談談「排華現象與種族歧視」,把剛才所講的作一個具體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