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程導引— 屬靈觸覺的培養

靈程導引— 屬靈觸覺的培養

邱清萍

靈程導引的目的是要陪伴受導者經歷神,與祂相遇,在生活中意識祂的同在,察覺祂的心意與作為,聆聽和明白祂的引導,回應祂的邀請,以致更深與祂連結。這個過程需要有屬靈觸覺(察覺與意識)的培養。

我們習慣用五官或思維去認知,而意識與察覺是心靈的活動,有些人就會覺得很陌生。耶穌在約翰福音七章38節曾應許信他的人從腹中(人裡面的心靈)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有聖靈內住的人裡面就有活水的江河,湧流著神的心意與作為,只要沒有阻塞,我們就會有充份的內在自由去愛神和愛人。正如保羅在加拉太書五章113節所教導的:基督釋放我們,是要我們用所得到的自由去服事去愛。

我們可以想像,這內在的活水江河有許多船隻在行駛,這些船隻包括我們的思想、情緒、想像力、記憶、意志、欲望等。若由聖靈主導,它們都會朝著神所喜悅的方向行駛,我們就能活出豐盛喜樂的人生。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這些船隻常常迷失了方向:思想雜亂無章、情緒易受波動、記憶被往事糾纏、意志陷入偏執,而深處的想望更是價值顛倒,內心充滿沒有主帥的混戰。

要經歷主所應許活水湧流的生命,我們首先要意識自己裡面的情況,察覺在甚麼地方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內心的自由。我們好像坐在江河的岸邊看著這些船隻經過,有時可能聽見它們在揮手及呼喚,要爭取我們的注意力,歸心禱告的操練幫助我們不斷地放下這些使心靈眼花繚亂的圖畫,及嘈吵的聲音,專注於留意主的同在。

我們裡面可能因過份依賴(依附)及糾纏於某個人、某件事物,例如財富、成就、榮譽、別人的接納和讚賞等,而失去自由。這些東西本身可能是好的,但因主宰了中心地位,甚至成為身份的象徵,我們就時常被恐懼、偏見、貪婪、控制慾、完美主義、妒忌、苦毒、多疑等綑綁,阻擋了視線,看不見神的慈容,聽不見祂的呼喚,更意識不到祂的同在,對祂的作為也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我們需要調校,回到以神為中心的生活裡,重獲在基督裡的自由。要調校先要省察,平日意識省察的禱告操練很重要,操練得好就能經常性、自動性讓聖靈光照自己,靠祂的幫助作出調校。導師和受導者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這種自由,而且在導引過程中留意與善用這自由。

意識與察覺內心的動態需要放下防衛與遮掩,開放自己,虛心地承認自己可能有盲點,願意讓聖靈光照。神要做的生命更新是一個有創造力的再生過程,裡面充滿了不能預知、不能掌控的因素,我們能做的只是騰出空間,清除閒花野草,預備自己的心田,讓聖靈成就祂自己要做的工。

在導引過程中,受導者可能已預備好接受聖靈再造之恩,也有可能抗拒聖靈的工作,導師若有屬靈觸覺就能留意到,而且能以體諒和溫柔陪伴受導者去覺察抗拒的誘因,一同向聖靈敞開,或許有恐懼擔憂要面對,有傷痛的記憶要醫治,有罪過要承認,只要我們謙卑開放,聖靈會按祂的時候和方式向受導者發出愛的邀請。

靈程導師在過程中學習放手與開放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常不自覺地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受導者的需要;用自己熟習的方式及技巧為對方解決難題,以自己的經驗為標準來詮釋對方的經歷。開放就是虛己,承認神才是受導者的陶匠,我們所能做的是陪伴受導者,一同等候神施恩。

屬靈導引不是另外一套的方法或技巧,也不能用掌控的心態要得怎麼樣的結果,乃是帶著信心與受導者進入神的同在,享受有祂同在的安心,留意聆聽神對受導者要傳遞的信息,作出能增進內心自由的回應,然後靜觀神塑造生命的奇妙作為。就像助產婦以驚喜期待的心靜觀孕婦胎裡的生命成長,等候瓜熟蒂落。

靈程導師陪伴受導者,好像助產婦陪伴孕婦;藉著同行,使待產者在更新的生命呼之欲出時刻感到安心與溫暖,不須顧慮自己的醜態,不須害怕未知的將來,也可以放心地發問。助產婦明白孕婦生產前的不適與陣痛,能適時加以安撫,引導待產者定睛仰望賜生命的主,經歷祂同在的親密和轉化生命的能力。

參考書:

  1. 貝瑞等著:《靈修輔導實務》,光啟文化事業出版。
    譯自:Barry, William A. and Connolly, William J. 2009. The Practice of Spiritual Direction. 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of Jesus of New England, Revised Edition.
  2. Guenther, Margaret. 1992. Holy Listening, the Art of Spiritual Directi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3. Edwards, Tilden. 2001. Spiritual Director, Spiritual Companion-Guide to Tending the Soul. New York: Paulist Press.
  4. English, John J., S.J. 1995. Spiritual Freedom. Chicago, Loyola Press.

主與我談「心」

主與我談「心」

邱清萍

基督徒的生命是一個愛的成長過程,禱告,是跟主之間愛的互動。我們與主互動的禱告反映我們與主關係的深淺。只要我們向主開放,留意傾聽,他會主動與我們對話,好像他與撒瑪利亞婦人談到她的乾渴,或像他與稅吏撒該談到他生命的轉機。

有這麼一天,耶穌已被釘死,且已埋葬,彼得和另外四個門徒見理想已經幻滅,只好收拾破碎的心,重操故業,往海邊打魚去,可是他們整夜甚麼也打不著,心情更加跌到谷底。沒想到黑夜過後,迎來的卻是出乎意外的驚喜,所發生的事甚至改變了他們的餘生。

他們遇見了復活的主,不可思議的是主為他們預備了豐富的早餐,慰勞了他們疲乏的身心。飯後,主特別把彼得叫到一旁。那天與主的對話在彼得心坎中刻上了比死更堅強的戳印,使他踏上義無反顧的不歸路。我們且用心靈聆聽和揣摸他們當天的對話。

主耶穌: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彼得看看不遠處籃子裡仍在蠕動的魚,心想:主是指這些魚嗎?這些魚怎麼可以與主相比?但是為甚麼他會這樣問我?主是不是看出我打算重出江湖?那是因為我真的以為他死了,一切都完了。想不到他果然從死裡復活了!這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我到現在仍然攪不清楚,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我的眼睛沒問題吧?嗯,主在等我的答覆。)

彼得: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噢!這句話就這樣輕易從我口中溜出來了?是真的、真的;我的心真的願意愛主;不過,我以前也以為自己為主死都願意,但是結果唉!我對自己的認識也太膚淺了!主不是要跟我算舊賬吧!?)

主耶穌:你餵養我的小羊。

(彼得的心頭大石掉了下來。主既往不咎,一定饒恕了我不認他的罪,其實他一早就知道我會這樣跌倒的,他甚至預先提醒我,可惜我過份自信了,人心真難測度,連自己都看不透。主啊,饒恕我、饒恕我。彼得的心在哭,為自己的失敗,也為主寬宏的愛。)

主耶穌: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

(哦!主又問我啦!還是同樣的問題。我真的要想清楚才回答他,我不想自己又在自欺欺人。不過,主問第二次,是不是表明他對我沒有信心呢?我好難為情!誰叫自己太軟弱,不只一次,乃是三次不認主,以致主信不過我,活該!主啊,你再給我機會吧。)

彼得: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主,我不知道是否能做到,但是我真的願意,願你悅納我這微小的心願,幫助我。)

主耶穌:你牧養我的羊。

(甚麼?主在說甚麼?好像他剛才也說過,他不但沒有責備我,還把重任交託我。這是甚麼意思?我明白了,他在告訴我,他對我有信心。我真的擔付得起嗎?)

耶穌第三次問彼得: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

(原來主真的信不過我說的話,我不過一廂情願吧了,我真的就這樣無可救藥嗎?)

彼得憂愁的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

(我真的願意愛你,只是我力量不足,求你幫助我。)

主耶穌:你餵養我的羊。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你跟從我吧!

(主是否在告訴我,我若真的愛他,就會愛他的羊呢?甚麼是愛呢?我以前以為我愛怎樣就可以怎樣,原來那種愛不可靠,真正的愛是有承擔的,是肯付代價的。好吧!主啊,我跟定了你,只要你帶著我,你走的路就是我要走的路,即使是釘十架的路。)

後來彼得看見那位「主所愛的門徒」約翰,就問耶穌:主啊!這人將來如何?

(約翰比我強,一向都很愛主,主連母親都交托給他。主也會把羊群託付他嗎?他也會為主受苦、為主死嗎?)

主耶穌:我若要他等到我來,與你何干?

(主啊,是的,我不應和約翰比較;我們與你的關係都不一樣,都那麼獨特;而你對我們的愛卻遠超任何一個人所能盛載的。我只要專心愛你,這就足夠了。)

 

 


男女同工同盟

男女同工同盟

邱清萍

廿一世紀的今天,美國社會已很接受女性領導,華人父母若女兒讀書成績好,會盡一切力量栽培她成材,她若有領袖的天份,父母也會沾沾自喜,盼她貢獻自己的才華。但很奇怪,教會卻不能像社會一樣尊重和使用女性的恩賜,有領導恩賜的姊妹一回到神的家,就要為自己的恩賜與負擔感到不安,趕快收藏起來。很多基督徒願意投票選女議員、女總統,在教會卻禁止姊妹講道、教導或領導,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到底聖經怎樣教導呢?

三段有關經文

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2-16節

保羅在第九及十章談基督徒運用自由的問題,到了十一章就以當時教會所爭議的女人蒙頭為例,指出既然當時社會以蒙頭的習俗分辨男女,姊妹要有合宜的服飾,免得傳揚福音受障礙(九19-23;十29-33)。第五節「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說明當時姊妹在教會既領禱也講道,保羅要她們有合宜的服飾-蒙頭,免得她們的事奉受虧損。可見此段經文的重點是姊妹的服飾而不是角色。

第三節「男人是女人的頭,第八節解釋「頭」的意義:「女人是由男人而出」(指創造),第十二節「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指由母腹而生),顯明「頭」在此處乃指「源頭」,與事奉角色或權柄無關。

第十節照原文正確的翻譯是「女人在頭上應當有權柄」,原文沒有「服」與「記號」這幾個字,因此沒有「女人應服男人的權柄」的意思。原意是:女人既是男人的榮耀(七節),她該有權柄與自由決定自己的頭飾;但呼應第十章,女人雖有這權柄與自由,仍當為當時某些肢體軟弱的良心而蒙頭。

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26-36

經文強調教會聚會應有秩序,保羅「閉口不言」的吩咐共出現三次:若沒有人翻方言,有說方言恩賜的人就要「閉口不言」(28節);當時的教會聚會不只一個人作先知講道,保羅提醒先說話的人要「閉口不言」,讓另一個「也得了啟示的人」可以講(29-30節);婦女在會中若要問丈夫問題,(當時男女分坐),要「閉口不言」,回家才問(34-35節)。三次都用同樣的吩咐--「閉口不言」,就是停止講話,而不是說任何時候甚麼話都不要說,乃是為了保持聚會的秩序,與姊妹事奉角色無關,更與講道無關,前面十一章已見當時教會有婦女講道。可惜翻譯聖經的人加小標題時,寫上「婦女不宜在會中講道」,完全是個人的偏見,原文沒有小標題,是翻譯的人加進去,本來目的要幫助讀者更明瞭內容,結果卻誤導了很多人。新譯本已把這標題刪掉,可惜許多人仍無法把錯誤的解經矯正過來,以訛傳訛。

提摩太前書第二章8-15

經文所針對的是當時干擾及破壞以弗所教會的異端邪說(參徒十九章),而女人因為沒有學道(猶太女人沒有機會受教,過教會生活才開始有),而想教導,還煽動男人跟她一樣受異端誘惑。提前一3-4; 四7;五 9-15;提後三6,7提到當時有些無知的婦女被異端的師傅牢籠,傳一些荒渺的話。

所以保羅要女人先要沉靜學道,免得好像夏娃一樣,被引誘陷在罪裡。有人根據提前二11-12「順服」與「轄管」說明男有權柄在女人以上,但這裡順服的對象是真理及教會的領袖,與性別無關;管轄當然不對,男的也不該管轄或轄制女或男(彼前五3)。中文聖經譯作「講道」是錯的,應作「教導或教訓」,可惜有些人明知譯錯,仍然根據這錯誤的翻譯禁止女人講道。

從創造與救贖計劃看姊妹的角色

由於篇幅所限,以上經文的詳細解經請參考《還我伊甸的豐榮》一書,劉秀嫻姊妹有詳盡的原文解經。新約聖經解經家菲哥頓(Gordon Fee) 認為要探討姊妹角色問題,應從整個聖經神學來看,他認為福音派傳統對兩性問題最糟糕的是從幾個文化處境問題,裡面幾句獨立,互不相干的話就為兩性角色下了定論。我曾與劉秀嫻、吳淑儀著作《還我伊甸的豐榮-從聖經、歷史和社會問題探討婦女的身份與角色》(由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出版)依循一個較全面的途徑,就是從「創造、墮落與救贖」整個救恩神學的架構來探討姊妹的角色問題。

創造初衷

創世記第一、二章記載,男女都是照神的形像造的(一27),而且神造了以後說是「甚好」,在詩篇第八篇指出「都是榮耀尊貴」的。神要男女一同負起「生養眾多」與「治理這地」的使命(一28)。當時並沒有「男外女內、男主女從」的分工,有人以第二章18節神造夏娃來「幫助」亞當來肯定女性應當附從男性,其實是對「幫助者」這字的原文意思有所誤解。這字在舊約大多用來指「耶和華是以色列的幫助者」(詩121),或指軍事上互相配合的戰友同盟。男女還有一個共通,就是同有一個名字,就是人,原文是adam,與男性亞當同字。
至於男女的相異,一定有的,否則為何造男又造女呢,亞當與夏娃是獨立的兩個人,卻要成為一體。他們雖然同有一個名稱──叫做人,但亞當是男人,夏娃是女人,就是分別。男女肯定有差異的,除了生理外,可能也附帶生理影響個性、心理、人際關係的差異,聖經沒有明講。

創世時,男女在身份與價值方面都是同尊同等,在角色方面是一同肩負家庭文化的責任,按照各自的特色,互動互補,是機動與靈活的,達致合一的目標。

墮落後的男女關係

以上是男女在神的創造中,豐榮的目標、身份與角色。但當人墮落後,這種豐榮就失去,男女的關係、身份與角色在有罪的文化中也就扭曲了。創世記第三章16節指出關係的扭曲:妻子戀慕丈夫,丈夫管轄妻子。妻子戀慕的表現包括為丈夫生兒子傳宗接代來保障自己的安全,以姿色取寵,女人單方面的貞節等。丈夫管轄表現包括以妻子為財物及奴僕,不許女人發揮天賦才華等。

在角色方面,似乎暗示了分工,女人因懷胎苦楚不能兼顧管理萬物的責任,而男人也因勞苦耕種才得糊口,沒法兼顧養育兒女的責任,漸漸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但這是墮落文化的現象,而非神創造的初衷。

在基督救贖裡的更新

菲哥頓認為解釋保羅神學必須圍繞救贖中的更新,基督的救贖帶來個人與文化的更新。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五章16-17節講到基督為我們死,我們為祂活時說:「從今以後,不憑外貌認人了…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在兩性關係方面舊的是甚麼?新的又是甚麼?保羅在加拉太書三章26-28節指出猶太人與外邦人過去優劣、主從的階級觀念要廢除,但保羅沒說從此沒有猶太人與外邦人之分,乃是說不再以種族定身份的價值及角色。

同樣道理,基督徒與教會也不要再以經濟及性別原因來定優劣、主從的關係。因為我們都是披戴基督,「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或為奴、男或女,都在基督耶穌裡成為一。」這種更新恢復了神創造男女的初衷──雖然種族、經濟與性別的外表差異仍然存在,但是不能以這些差異來定身份與角色。

舊約與初期教會的姊妹角色

是多元的

聖經新舊約記載婦女在支援、接待、賙濟方面作了許多美好的工作,在講道、教導及領導工作上也作出了貢獻。

作神的代言人方面,舊約有米利暗(出十五20)和戶勒大女先知(王下廿二14),新約有腓利四個說預言的女先知(徒廿一8);領導方面,舊約有米利暗、底波拉(是士師也是先知,士四4)、以斯帖;新約有作執事的腓比(羅十六1)、女使徒猶尼亞(羅十六7);教導方面有百基拉(徒十八24-26),神使用姊妹是多元的。

事奉的恩賜不分男女

保羅教導信徒要按聖靈所分配的恩賜事奉,幾處提到恩賜運用的經文:羅十二6-8林前十二4-11、弗四11-12、彼前四10-11都沒有用帶性別的字眼,或特別指明那些是弟兄的恩賜,那些是姊妹的恩賜。男女領受甚麼恩賜,就要忠心用來服事主,有一天也要向主交賬。這些恩賜是神賜給教會的資源,用來建立神的國,不是犯罪的事,為何有人要禁止呢?

當時的社會,男女不平等,姊妹沒有機會受教育,又不可以在公開場合露面,參予公開的生活,教會尚且可以突破限制;今天社會男女已平等,社會上男女有同等的機會,教會是否更應當走在社會前面,活出基督救贖的光輝?

 


排華現象與種族歧視

排華現象與種族歧視

主持:邱清萍
嘉賓:林永健牧師
整理:程耀曾

邱:我們現在來談另外一個問題,與剛才講到教會的多元與合一也是有關聯的,就是排華的現象和種族歧視。對美國的華人,這是切身之痛。新冠病毒引起國家的危機,華人以及其他的亞裔,很不幸地成為代罪的羔羊。過去一年,仇視亞裔的事件和罪案提升了150%,美國很多城市都有遊行示威的集會。今天是4月22號,明天4月23日,國會很有可能通過一個法案,就是「反亞裔仇恨犯罪」的法案,整個國家都在看這件事。仇視亞裔的現像其實不是新事,十九世紀已有。我們如何從聖經的教導,來看待這種族仇恨的事呢?

林: 針對亞裔的仇恨及暴力的事件,亞裔女性受害者是男性的2.3倍!對年輕人(17歲及以下)的心理也造成很大的影響,父母不一定明白。在這些暴力中,口頭暴力大概佔了68%。有些年青人就遇到同學走到面前,兇巴巴對他說:「滾回中國去!」,每個人的反應可能不同,有些就會哭,躲起來不敢上學;有些就跟對方打起來,以暴易暴。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若遇到這種歧視,就會與其他「弱勢民族」認同,覺得自己也是少數民族中受傷害的一群。他們同情黑人和墨西哥人受欺凌的遭遇,比較能夠接受墨西哥人非法移民的困境。

作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心態就很不一樣,我們移民來到「異邦」,目的是要找個立足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園。我們埋頭苦幹,對別人的謾罵與污辱,會裝著聽不見,更不敢回嘴,為了求存,只好忍氣吞聲。我們這一代人已有心理準備,接受自己是異文化中的次等國民。兩代之間了解和反應很不一樣,有時會出現張力。

聖經很清楚地說,神按照祂的形象,造男造女,祂從一本造出萬族,我們本是一家人。罪進入了世界以後,我們中間出現了分歧與紛爭。創世記第十章提到不同種族(ethnic)的產生。人為了彼此不同的種族、皮膚顏色、語言文化,互相仇恨。這就是罪,是不合神心意的。

約翰福音三章16節說:「神愛世人(世界所有的人),甚至把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安提阿教會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差傳教會,裡面的領袖有黑人、非洲人、外邦人、猶太人、和羅馬人。在這個教會,福音是跨種族,跨文化地傳出去的。如果福音只在同種族裡面傳,就永遠只有猶太人的教會。

今天你跟我可以成為基督徒,在基督教會裡面有分,就是因為有人願意跨越種族的界限,把福音傳給與自己不同種族的人。整個宣教的運動就是一種跨種族,跨文化的宣道。神是萬族萬邦的主。有一天在基督裡所有種族都要同歸於一(弗一10)。

現今,在基督裡我們是弟兄姐妹,應當不分彼此,這是聖經清楚的教導。問題是,在種族問題的衝激下,我們怎麼活出這種彼此相愛,跨種族,跨文化的生活。如果我們心中還有種族歧視的想法,我們須要悔改。我們若活不出這種在基督裡面合一的生活,我們的見證都會受到虧損。

邱:我記得林牧師曾在教會講台講過「種族歧視」這課題,有非常詳細的聖經教導,而且用了很多的例子。我可以把它放在我的網頁上面嗎?

林:當然可以,國語和粵語都講過。

邱:謝謝,我會把這些信息放在本文末的參考資料裡。美國因為受基督教影響,雖然只有200多年的歷史,卻吸納了很多國家,很多民族的移民。另外一方面,美國自開國以來就有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排華的現像也早已有之,與聖經的教導背道而馳。過去一年,我們更清楚看到「白人優越感」所帶出來的嚴重後果。這種矛盾的現象,作為華人基督徒,我們該如何回應呢?

林:種族的問題很可惜被政治化了。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是個大熔爐,大部份的美國人都是從外面來的,包括白人。種族問題成了政治的議題,「白人優越」也與政黨掛鉤,就糾纏不清了。我們常說要回到美國以基督教立國的文化,這是好的。但當年清教徒(Puritan)的時代,就是白人為主導的世界。黑奴和印第安人,都被排到主流的外面。有人認為我們談種族歧視,就是為某個政黨拉票。你若是對立的政黨,就必須否認有系統性的種族歧視,結果把問題變成了政治的爭論。

我覺得我們應該把政治的的因素放下。應該正視,正面地處理這個種族歧視所帶來的影響。聖經怎麼教導,我們就應該怎麼做。我們所面對的,不論是黑人受歧視或者白人受歧視,應該以聖經的公義為標凖。神愛世人,人人都應該平等。我們應從聖經的教導,來面對這個社會的現象。你剛才也說了,這個種族歧視的問題,在美國的歷史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今天才發生。

法律保障黑人可以投票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中才實現,這才不過50年前的事。黑人在美國占了13% 的人口,收入只有白人的1/10。他們在監獄裡面的人數比非黑人多了四、五倍。有些人否定這種現象與社會制度和群體文化有關。他們說黑人懶惰不做工,又常犯法,所以監牢裡面都是他們的人。說這些話就是出於種族歧視,認為某種皮膚顏色的人,整個群體天生就是比較差勁。是真的嗎?我們應該問:為什麼這樣的社會現象會發生,是怎樣發展出來的呢?

回到與我們有切身關係的排華及針對亞裔的仇恨現象。若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遭遇和黑人一樣不平等的待遇,我們會否說這是我們應得的?我們應該怎麼回應?我們應該放下政黨意識,正視和化解種族之間的仇恨,尋求一個公平公義的社會。

邱:我們要很小心泛政治的傾向,不要讓政治家牽著我們的鼻子走。要小心不要高舉政治家的理念,多過高舉聖經的教導。在社會穩定繁榮的時候,華人被看作「模範的少數民族(model minority)」。但在社會動盪時, 卻很無辜地變成了代罪羔羊。除了人身安全受威脅以外,可能也會引起身份的危機。被人家叫說:「回老家去!」我們會問: 「老家?我以為這裡就是我的家啊!」楊鳳崗博士曾經指出我們有三種身份:華人,美國人,基督徒。面對排華的現象,三種身份可能出現矛盾或危機,我們該如何自處?

林:第一,種族歧視其實是人的罪性問題,我們會被歧視,也會歧視人。在這里白人會歧視亞裔的人,而白人在中國,也有可能被歧視。我有一位白人朋友,從美國去上海生活了10年,會講中文。有一次,他走到一個商店買東西,店主因他是白人,對他說:「走開!我不賣給你。」種族歧視是人共通的罪性,我們都需要耶穌救贖的恩典。

第二,我生為中國人,當然會為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而感到驕傲,但我不能因此看不起那些文化不及中國久遠,別國的人。另一方面,我在美國生活了50年,我現在是美國人,這裡就是我的家,我要愛護這個國家,也要為這個國家禱告,向神求幸福,求平安,求合神心意,好讓福音可以在這裡生根,可以傳出去。

但我最重要和核心的身份是基督徒。無論什麼種族的人,我們都是耶穌基督所買贖,蒙恩的罪人。基督徒是我首要的身份,其他身份都會過去!有一天,我不是以中國人或美國人的身份,乃是以神尊貴兒女的身份,呈現在主的寶座前。這是一個永遠的身份,而且我們都以這身份互相聯繫著。

我以這個永恆的身份,來愛美國,做一個好的美國公民;我也不忘記我有中國的血緣,為此感謝神。要解決種族歧視的問題,我要回到福音的核心,面對自己和別人的罪性,那種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自以為本的生活態度。靠著耶穌的寶血,罪得赦免,成為一個新人,一個能以神的眼光看別人,以神的愛跨越種族的歧視與仇恨,真誠的愛人如己。

邱:換句話說,無論是中國人,白人,黑人,假如有種族優越感,看不起別人,甚至歧視不同種族的人,這就是罪,就是不對。我們又要以基督徒這永遠的身份,來維繫其他的身份。最後,我想請問,因種族主義所造成的個人或群體的傷害如何可以得到醫治?教會作為傳揚和好福音的群體,是否有可能跨越這個鴻溝?該如何促進在基督裡面的彼此了解,諒解和化解?

林:我們教會上週開了一個講座,特別講到針對亞裔的仇恨和暴力問題;也提供一些查經材料(請看下文),給小組討論,特別給我們的下一代,幫助他們明白聖經教導,作出討主喜悅的反應。我在其中提供了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

要得醫治,首先明白種族仇恨是人共通的罪性,很多國家民族都有。我們不需要覺得孤單和害怕,好像只有我們華裔才會有這些遭遇。

第二,尋找機會與人分享遭遇和感受,說出自己的故事。說出來有助面對和處理,通過對話與溝通,我們可以整理自身的經歷,甚至可能改變觀點。悶在心裡的負面情緒會變成苦毒,甚至結成仇恨。我們可以跟願意聆聽的人講自己的故事。

第三,兩代之間要有溝通,孩子跟父母,父母跟孩子,大家來談一談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經驗。上一代有移民的心態,也聽聽下一代,在這邊長大孩子們的遭遇。兩代之間的彼此聆聽與了解能帶來醫治。有些父母還沒花足夠時間去聆聽兒女所經歷所感受的,就斷言他們的經驗不重要,所受的傷害也沒什麼,只要好好讀書,趕快賺錢,這些事就會迎刃而解。兒女們受歧視,覺得自卑,抬不起頭做人,傷害可能很嚴重。父母要去關心和幫助。

第四,要禱告,求神賜下智慧,先想好該有的正面反應,主所喜悅的反應。如果有人對你說: “Chino, go home”,你要先想好怎麼回應?先尋問神你要怎麼處理?如果人家把你推倒,好像電視報導在紐約街頭髮生的事,你要怎麼反應?是不吭聲地走開呢?還是站起來?要報警還是不報警呢?要怎麼做呢?這樣,你就不會被別人的仇恨牽著鼻子走。

最後,我覺得我們要站立起來,一同來發聲,反對種族的仇恨,反對把社會撕裂,把人分割的現象。在某些國家,你沒有自白表達意見的權利,可是在美國,你是可以發聲的,這是我們的責任與權利。作為教會群體,我們可以根據聖經指出種族歧視、仇恨與暴力都是不對的,也要跟議員、政治代表們表達我們的意見。很多人認定亞裔是不表態、不講話的,我們就要改變一下,站在一起來表態,發表我們的立場。求神憐憫我們。

邱:很具體的提醒,謝謝林牧師。我們希望透過切磋與交流,能為華人教會提供反思的空間,在所面臨的難處裡,有更多的勇氣來面對,更多的智慧去處理。

參考資料:
林永健牧師講「種族歧視」(粵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YXoRUek8U
林永健牧師講「種族歧視」(國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IHaj8VubY&t=2s
邱清萍著:《從飄泊到植根—北美華人教會采風錄》。美國中信出版,2010年。作者在書中第一部份追溯早年華人移民美國的艱辛及遭遇,包括在排華法案下如何爭取生存的空間。然而,早期華人教會也是在很多白人教會愛心的支持和培育下形成。 (本人網頁有訂書頁)

查經材料—
美國亞裔教會看種族主義與歧視

注:本文包括三課查經材料,幫助美國亞裔了解如何根據聖經的教導,對種族主義與歧視作出回應,內容由福遍中國教會提供。

查經(一)
作為美國土生土長的亞裔,我們習慣了依從前人的樣式。然而我們回顧美國歷史,發現不少歧視與仇恨亞裔的事件,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我們盼望透過這些查經材料,幫助新一代的亞裔從聖經角度看這些事件,並作出合乎聖經、負責任、不斷成長的回應。

問題:
1. 在什麼事上你或父母曾對人有種族歧視或仇恨的表現?為什麼會這樣表現?
2. 分享一件你曾因自己的種族被別人歧視的經歷。

聖經對「抗衡種族主義」的教導

簡介
聖經提供五方面貫通新、舊約的指引,我們只舉出其中一些章節。這些經文清楚指示我們要抗衡種族主義,而且提供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創造
讀經:創世記1:1-31;詩篇104
我們的生命是神所賜的禮物,與其他被造物,如星球、海洋、動植物等很精細奇妙地組合成為一個生命的系統,神對祂的創造很滿意地說「好」。每當我們高抬一種人,或貶低另一種人,就等於搶奪了創造主的地位,否定了受造物之間的關係,自以為比神更有資格作出判斷。

神的形像
讀經:創世記1: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雖然人與人之間有許多差異,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是神按照自己的形像造的,都有同等的價值與尊嚴。我們不能以種族主義的眼光看彼此,因為神從一本造出萬族,且賦予每個人神聖、不能被剝奪的價值與尊貴。所有人都有神的形像,若否認某種族作為人的完整價值,就是欺騙與虛謊。

1. 作為人你在那方面有神的形像?
2. 作為一個種族/民族的群體,你們在那方面具有神的形像?
3. 人卻常照自己的形像造神,你能舉出一個例子嗎?
4. 有沒有那一個種族群體的人,你會覺得最有困難與他們打交道?
5. 你如何學習不從膚色或國藉,只從神的形像來看人?
6. 作為美藉華裔,你如何對自己及別人活出有自我價值與尊嚴的人生?
7. 分享你所認識的亞洲文化與精神遺產其中一個美好的特徵。

查經(二)
能生活在美國是一個祝福,是世界許多人不能享有的經驗。這個國家容納多元的文化,也是別國所不及的。然而,種族主義與歧視帶來很大的挑戰。神造人是要人平等相待,雖各有不同,卻為了祂的榮耀,以公義平等相待,可惜我們都違背了神的心意,不只一個群族,乃是所有群族都有這個傾向。

1.分享你在美國所享有多元的好處。
2.分享你在美國不能享有多元的好處。
3.對你作為美藉華裔來說,以上兩種的經歷所帶給你的福氣和挑戰是什麼?

神喜悅多元的群體
讀經:使徒行傳10:9-23

作為人,我們都有神的形像,這是很基要的共通點;我們的差異也是很寶貴的,神喜悅多元,祂創造萬物,各從其類(伯38-41)。在新約,耶穌基督賜恩典給所有的人,不分種族或地位。祂尊重所遇見的每個人,包括尊貴的猶太男人或女人、稅吏、妓女、痳瘋患者撒瑪利亞人,和迦南人。使徒行傳記載耶穌門徒如何突破偏見,把福音傳給外邦人。在他們眼中,外邦人是不潔的。神三次用異像對彼得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彼得終於能夠對人說:「我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十34)神沒有要求我們都一樣才愛我們,祂的恩典有很大的空間容納很多的差異。神並沒有以祂的恩典消除差異,卻要求我們在差異中持守合一。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在各地來耶路撒冷的眾人身上,他們就說起自己的家鄉話來。 (徒二1-11)神並沒有除去各地的語言,或賜下一個新的語言,祂只是在他們不同的語言中,賜下理解其中信息的能力。

神喜歡多元及不同的種類。祂的恩典不是只有某些人可以享用,祂也不抹殺我們彼此的差異。種族主義者錯誤地解讀,以為差異就是不好的,其實差異正顯明神的創意是多麼的豐富。

神愛公義
讀經:耶利米書9:23-24

神喜愛公義,這是催逼我們要抗衡種族主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舊約的先知一再宣講神關心那些受迫害的人,為他們追討公平的待遇。耶利米先知說「神喜悅在世施行公平和公義」(耶九24);阿摩司先知說神要祂的百姓「在城門口秉公行義」、「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五15、 24);彌迦先知說神向我們所要的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六8)。神喜愛公義,制度性不平等的種族歧視壓根兒不公義,是與神的旨意背道而馳的。

討論問題:
1. 以上所提有關抗衡種族主義的四個聖經原則:創造、神的形像、多元、及公義,對你來說,那個原則使你感受最深?為什麼?
2. 聖經曾被套用來支持種族主義,你聽過或接觸過嗎?有什麼例子?
3. 我們的教會該如何矯正有種族歧視嫌疑的解經?
4. 為抗衡種族歧視與仇恨,你可以採取什麼的行動?
5. 與父母談及種族歧視問題,無論是他們所遭遇的,或是他們不自覺的犯了,有什麼引起話題的好主意?

查經(三)
教會群體有一個使命,就是把曾經隔離的人帶到神的面前,成為神家的一部份。我們要把人罪性所建立起來的牆拆下來,這些牆只會加強彼此的疏離,使我們不能成為一家人。本課查經帶我們看看保羅心目中神家的願景,如何取代種族主義與歧視所帶來的破壞。

1. 分享你曾經歷被排斥和被拒絕,歸屬感被剝奪的感受。
2. 你有沒有曾經排斥別人,拒人於千里之外,使人無所依歸?可以分享嗎?
3. 試比較以上兩種經歷,你認為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神的家
讀經:以弗所書二11-22
討論問題:以色列人以神為王,是神的子民,凡不屬這王國的人被看作「外邦人」。感受一下在猶太人的社區中作為外邦人的滋味。
1. 依你看,保羅為何在第十一節提及這件使人難堪的往事?
2. 耶穌如何改變外邦人的處境(13-19節)?
3. 我們曾經樹立了什麼樣的屏障,無論是種族的、社交的或經濟的,使他人​​​​不能和我們聯合成為神的家?
4. 我們可以如何成長,使神的家成為祂所喜悅居住的地方。

以上材料摘自:Facing Racism by PCUSA和 Losing Face & Finding Grace by Tom Lin;並由福遍中國教會Pastor Samuel Kwan and Pastor Jeremy Chu編寫,邱清萍翻譯。

Bible Study On: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for the Asian American Church

Introduction: The following 3-part Bible study aims at helping Asian Americans to understand a biblical response to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It has been adapted from the following two sources: Facing Racism by PCUSA and Losing Face & Finding Grace by Tom Lin, compiled and edited by Pastor Samuel Kwan and Pastor Jeremy Chu of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in Houston, Texas.

BIBLE STUDY 1

Growing up in America as an Asian American we are often unrightfully expected to conform. However, when we look back at American History, there are instances of hate,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towards Asian Americans. We hope to encourag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sian Americans with a biblical understanding and perspective to take ownership and grow, and have a biblical response to racism, discrimination, and hate.

Opening Question:

  1. What are some instances where you or your parents have shown racism, discrimination or hate towards another? Why do you think this happened?
  2. Share an instance where you we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based on your race?

Biblical Imperative to Antiracism

Introduction

The Bible provides a firm foundation and compelling imperative to engage in antiracist work. There are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biblical themes that can ground and motivate antiracism. While we will read some selected texts,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these themes are not confined to isolated verses. Rather, they are woven throughout the biblical witness.

Creation

Read: Genesis 1:1-31 see also Psalm 104

We are all part of God’s intricate and amazing creation. We did not bring ourselves into being, rather we receive our existence as a gift from God. Our lives are interwoven with all of creation, including the stars, planets, oceans, animals, trees, and plants around us. We are all part of creation that God has made and declared good. God created all the cosmos in an intricate interwoven system of life. When humanity elevates one group over another or falsely declares particular groups less good than others, we usurp God’s place as the creator of all that is. We deny our interrelation and proclaim our judgment more powerful than God’s.

Image of God

Read: Genesis 1:26 “Then God said, “Let us make humankind in our image, according to our likeness.”

Humanity is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While humans have many differences, we are all children of God,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and therefore of equal worth, value, and dignity. We are called to a vision of humanity without racism that is “grounded in our common origin as children of God from which we derive our inalienable worth, dignity, and sanctity.” All humans are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It is therefore falsehood and deception to deny the full humanity of any group of people.

  1. In what ways are you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as an individual?
  2. In what ways are you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as a race/ethnic group?
  3. Share an example of how mankind has made God in his image.
  4. Who are the people groups that you have the most difficult time connecting with?
  5. How can you begin to see others as the image of God, rather than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or the country that they come from?
  6. How can Chinese Americans demonstrate self-worth and dignity to themselves and others?
  7. Share another example of the beauty of Asian culture and heritage.

BIBLE STUDY 2

Growing up in America is a blessing that many in the world do not experience. There is a diversity to this country that is unmatched by any other.  However, that diversity comes with challenges in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God created all people to be equal but mankind has broken that equality. ALL people groups are at fault, not just one specific group of people. God created diversity and justice for His glory.

  1. Share about the diversity that you have been a part of in this country
  2. Share about the lack of diversity you have been a part of in this country
  3. As you contrast these two experiences, share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y have presented to you as an Asian American.

God loves diversity

Read: Acts 10:9-23

While focusing on the image of God emphasizes how all human persons are fundamentally the sa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rsons are also valuable. The Bible portrays God as delighting in the variety in creation (see Job 38-41).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 God of Jesus Christ offers grace to all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ir social group or status. Jesus spoke with and honored all those he encountered, including respectable Jewish men, women, tax collectors, prostitutes, lepers, Samaritans, and Canaanites. The book of Acts recounts the momentous decision to proclaim the gospel to the gentiles, who were at the time considered unclean by the Jewish followers of Jesus. Peter’s initial hesitation to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gentiles is overcome by a series of visions in which God tells him, “What God has made clean, you must not call profane.” Once convinced, Peter tells others, “I truly understand that God shows no partiality, but in every nation, anyone who fears him and does what is right is acceptable to him” (Acts 10:34). People do not have to all be the same in order to be loved by God. There is room in God’s grace for vast differences. And the grace of God does not erase differences but rather invites unity among them. When the Spirit came upon the people at Pentecost, each person present could hear the believers speaking in his or her native language (Acts 2:1-11). God did not provide a new language that erased all native tongues. Rather, God created understanding within the diversity of languages present.

God loves variety and diversity. The grace of God is not contained within particular human groups, nor does God’s grace erase our differences. Racism falsely proclaims that difference is negative, rather than evidence of God’s abundant creativity.

God loves justice

Read: Jeremiah 9:23-24

Another Biblical theme that compels us to anti-racism work is God’s delight in justice. The prophets of the Hebrew Bible continually proclaim God’s care for those who are 3 oppressed and God’s demand for just action. Jeremiah says that God “delights” in justice (Jer. 9:24). In Amos, the LORD calls for the people to “establish justice in the gate” and “let justice roll down like waters” (Amos 5:15, 5:24). The prophet Micah states that what the LORD requires is “to do justice, love kindness, and walk humbly with your God” (Micah 6:8). God delights in justice. Racism, as systemic inequality, is fundamentally unjust and therefore against the will of God.

Discussion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se four biblical foundations (Bible study 1&2) for anti-racism work (creation, image of God, diversity, and justice) speaks most powerfully to you? Why?
  2. The Bible has often been used to support racism. What are some ways you have heard or seen this happen?
  3. How can our church community counter racis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ible?
  4. What steps can you take towards advocacy against racism, discrimination and hate?
  5. What is a good conversation starter to talk to your parents about racism, discrimination and hate they have faced or put on another in America?

BIBLE STUDY 3

The church community has a mission. That mission is to bring others to full members of the Household of God from our former alienation.  The church community is charged with breaking down the social barriers that humankind has erected. These barriers prevent membership and instead, reinforce alienation. This last section of Bible study will look at Paul’s vision for what a church community should be in lieu of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and how we should address it today.

  1. Describe a time in your life when you felt excluded and unaccepted, as though you didn’t not belong.
  2. Describe a time when you left someone out and excluded them, as though they didn’t belong
  3. As you contract these two experiences, what drives you to do this (excluding and not accepting) to others and have others do this to you.

Household of God

Read Eph:2:11-22

Discussion Questions:

  1. The Israelites were under the kingship of God and thus, were members of God’s society. Those not in this society were referred to as “aliens.” What do you think it was like living as a Gentile alien in Jewish society?
  2. Why do you think Paul brings up such an unpleasant remembrance in verse 11?
  3. How has Jesus changed the condition of the Gentiles (vv. 13-19)?
  4. What dividing walls (racial, social, economic) do we erect that prevent us and others from coming together as God’s household?
  5. How can we better grow our households into “dwelling places for God?”

 

 


教會的多元文化與合一

教會的多元文化與合一

主持:邱清萍
嘉賓:林永健牧師

介紹:林永健牧師在 1997年奉教會差遣出外植堂,建立休士頓福遍中國教會至今。廿多年間,蒙主賜福,同工忠於所託,同心建造教會,會眾由創會時的222人增至目前的1,800人。

邱:福遍教會處於多元化的城市休士頓,你在創會之初已有建立多元跨文化教會的異象。請分享這異象所包含的意義是甚麼?

林:教會在1997年建立時,我們瞭解到福遍是多種族、多元文化的社區,任何種族:白人、黑人、亞裔、墨西哥人都不夠一半的人口,所以沒有甚麼主流的種族。當時我們就有一個心願,就是歡迎任何種族的人來教會與我們一同敬拜神。所以一開始我們就有英語和華語的崇拜。華人群體本身也是多元的,當時來教會講國語的80% 從台灣來,20% 從大陸來的。從香港或東南亞來,用粵語的人數也差不多;講英語的土生華裔人數比較少,一直以來,本教會的文化是中西合璧的。

我看北美的華人教會很多都是這樣多元的,很少是單元的,就看教會領袖是否重視跨文化的異象,接納不同種族的人,容許多元不同的表達,卻同時保持合一的心態。

邱:教會在廿多年的成長過程中,經歷過一些因觀點和理念的差異而引起的爭議,例如教會的名稱是否要有「中國」兩個字,又如說方言、按立女牧師等議題,你和同工團隊如何帶領教會面對與處理而達至共識,過程中有那些重要的原則可供別的教會參考?

林:我們的文化背景與語言是如此的多元,因差異而引起的衝激是不可避免的。剛才你所提的不過是一些比較重大的議題,需要幾個月或甚至一兩年才能達成共識,然後還有很多比較小的爭議,似乎每天都有,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去處理這些問題。這可能也是很多教會最頭痛的事情。

我就提幾個重要的原則吧。首先,我們把合一作為教會最核心的價值,耶穌離開門徒前,語重心長對他們說:「你們若合而為一,世人就知道我是從神那裡來的」。因此我們常常提,一有機會就教導。新會友加入教會,或聘請新同工,建立長老團和其他同工團隊,我們都強調合一是本教會非常重視的價值。

第二,我們也很強調多元,歡迎不同背景的人加入教會,教會也有不同語言的會眾,和不同的事工,但必須在多元中有合一的異象,主任牧師和同工團隊也要活出合一的真義。不是甚麼事都一起做,乃是容許與接納多元的不同表達。

第三,培養同工的彼此信任很重要,在各自不同的服事中,刻意透過一些活動,例如短宣或建立團隊的聚會,不同堂會或事工的同工走在一起,彼此認識分享,建立信任。但最重要的是事工的領袖,特別堂會的牧師們能彼此關心,彼此支持,有了矛盾衝突,能以愛心和信任來處理得好,弟兄姊妹看在眼裡,就會效法。我們常說:unity at the core,核心能合一,其他部份就不會出亂子。

第四,謙卑學習。有新人加入教會,或需要去面對一些轉變,我們都要帶著謙卑開放的心態去瞭解;假如總是以自己熟悉的處事方式來論斷別人,或停留在自己覺得舒服的小圈子,我們是沒法跨出去,沒法為福音跨越差異,達成合一。文化與社會一直在改變,以國語堂的會眾為例,現在從大陸來的會友與廿年前的會眾,在思維與做事方式,甚至所關心的議題都很不一樣。帶領的同工特別須要謙卑忍耐,多瞭解多學習,才會產生認同感,就比較容易達成共識,保守在基督裡的合一。

邱:近年很多教會因政見不同而引起人際關係的張力,甚至撕裂。傳道人在講臺上若不小心,就會碰到政教關係的敏感神經,有人會作出情緒化的反彈,甚至離開教會。另一方面,牧者有責任幫助會眾從聖經角度作出思辨,若對會眾關心的議題不提不問,又會有人說他不接地氣。你在此時此地如何拿揑,在講與不講之間作出判斷?會眾又該如何調整他們的態度與期望?在團契或彼此互動時該如何處理因政見不同而出現的張力?

林:邱牧師,這些也正是我想問你的問題啊。特別去年大選,你所提到的問題都在我們教會出現過。牧師該不該講自己的立場,講與不講都有人說話;小組在社交媒體把不同政見的文章傳來傳去,不同立場的人因此吵起來;有人發現牧師的立場跟自己不一樣,就會生氣;牧師說也不對,不說也不對。我知道別的華人教會都面對這種窘境。我甚至聽說一個教會選長老,投票之前要候選人表白自己的政治立場。這些都反映社會撕裂的現象,和後現代強調個人主義的人對真理的態度,就是我認為對的就是真理,跟我意見不同的就是假新聞,然後據理力爭。也呈現了兩代之間的差異。我最近看到一個調查報告,Generation Z (24歲以下)只有4% 的人持守聖經傳統的價值,他們傾向開放與進步主義,父母輩的第一代移民則傾向保守。

我也沒有甚麼智慧之言,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就分享自己是怎麼做吧。第一,政治的議題很多很複雜,不是單一個議題就說得清楚政治的立場。去年九月,我開了一個主日學班,共三個月,用週間一個晚上,探討的內容包括各種政治的議題。我覺得這個方式比在主日講台講更有效,因為不是單向的講話,而是可以交流與發問。除了請外來的講員,大部份由我自己講,也有分組的討論,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各種比較複雜的議題,參加的學員約有一百多至兩百人。我雖然有自己的立場,卻不要求他們跟我一樣。我們學習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問題,也提供立場不同的資訊與網絡,請不同立場的人來分享,後果似乎不錯,不過對改變彼此的立場作用不很大,大家仍然堅持自己的政見,甚至有爭辯,有些人對教會沒有清晰的立場,感覺不滿。

邱:也許這說明每個議題都有至少兩方面或多方面的看法,大家學習對話、彼此聆聽就很不錯了。我想大家可以學習如何平心靜氣的講自己的看法,不要太情緒化,也要帶著尊重,給對方空間與時間發表他的看法,有些人為了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給對方發言權,這就很難對話,很難增進彼此的瞭解。

有些人認為合一就是看法、做法一致,在多元的時代,共識愈來愈難達成,好像你剛才提出的例子,雖然經過溝通,大家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沒法達成共識,合一有可能嗎?你會如何看合一?現今的教會,如何在剛才你說的情形下,仍然活出基督裡的合一?

林:這是非常好的問題。首先講講甚麼是合一,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四章說的一主、一神、一靈、一信、一洗、一個身體、一個指望,是聖靈在我們信主時就已經賜給我們合而為一的基礎,我們要「竭力的保守」。然後保羅繼續說基督量給各人不同(多元)的恩賜,雖然恩賜不同,目的卻是一樣,為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這是另一種的合一,是指教會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有基督樣式的門徒與教會。

在異象、目標與價值觀(輕重緩急)方面,我們要合一,不得有二;但是在方法、途徑、策略、時間等方面卻容許多元的恩賜及不同的表達方式。做為主任牧師,我經常要在這些方面拿捏得好,對於目標與原則性的東西我會很強調一致性,讓大家看見界線在那裡,以致在容許多元表達的同時,仍然持守真道與目標的合一。

邱:所以合一與多元屬於不同的層次,處理起來也不一樣。核心、重要、基本的都要抓住,但是做法、方法可以變通,容許差異,這是很好的指引。謝謝林牧師,這個話題我們就停在這裡。我們會用另一節談談「排華現象與種族歧視」,把剛才所講的作一個具體的演繹。

 


男人的天空可以更絢爛

男人的天空可以更絢爛

邱清萍

聖經的信心英雄不一定是好父親。亞伯拉罕因處理不好妻妾之間的矛盾,兩個兒子以撒和以實瑪利成了世仇;摩西為了領導以色列人成了缺席的父親,他的兒子革舜和以利以謝是由外公帶著(出十八);大衛因殺夫奪妻為兒子立了壞榜樣,兒子暗嫩姦污了同父異母的妹妹,另一個兒子押沙龍用暴力逼宮。這些信心英雄雖有過人之勇成就大事,卻在父親的角色上交了白卷,甚至種下禍根。

聖經中的模範父親另有其人,舊約有波阿斯,新約有約瑟。

波阿斯很有政治權勢和財勢,照當時文化的要求,婚姻要門當戶對,配合身份與地位,像他那樣有錢有勢的男人絕不可能「下娶」像路得這樣貧窮的外邦女子。而且習俗要求妻子必須能生兒子傳宗接代,路得與前夫結婚十年都沒有生育。從各方面看,娶路得的男人一定倒霉。

可是,波阿斯為男人本色下了新的定義,把標準提得更高。波阿斯看重路得對婆婆犧牲的愛,及投靠神的心志。他看重德力(二11-12),是一個有自制力的男人,路得睡在腳旁也不為心動,沒有做出不規矩的事。他又有公信力,遵守當時的俗例,先求問路得至近的親屬,對方拒絕後他才盡本份贖地及娶路得,為拿俄米的丈夫及兒子留名。他忠心運用神給他的各種資源,作個好管家。

波阿斯按照舊約社會愛人的原則,為窮人留麥穗,為已死親屬留地、留名及留後,這些行動都需要犧牲財力及時間。他既非拿俄米至親的親屬,本來不須要這樣做,但他是個真男人,像耶穌一樣為別人捨己,甚至超越當時律法的要求。他尊重路得,不因她是女性,窮人及外邦人,是新移民而鄙視她。波阿斯逆流而上,為人寬厚有情,不但沒有恃勢欺人,反以仁慈待人,樂於助人。

他後代有一曾孫名叫大衛,而大衛的後代出了救世主耶穌基督。波阿斯贖地及贖人其實就是救贖主(Kinsmen-Redeemer )的工作,預表了耶穌救贖之功。波阿斯善用他的權勢成全兩個女人,結果神的國得延伸,他自己也蒙福,成為耶穌家族的一位先祖。

新約的約瑟很容易被忽略,聖誕故事很少以他為主角,他卻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沒有重量級拳擊手阿里那樣的身材,也沒有蓋普那麼有錢有成就。他只是一個木匠,卻是一個偉大的男人,他是一個好父親,是救世主的父親。

耶穌的門徒馬太在福音書一開始就樹立了約瑟的重要性。第一章一節說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猶太人,也是猶大王大衛的子孫。先知多次預言耶穌是王族的後代,但耶穌沒有肉身的父親,又怎麼可能應驗這預言?在耶穌家譜裡,看出約瑟與大衛是皇族一脈相傳的,應驗了先知的預言。

聖經說約瑟是義人。作者馬太指出兩種義:法利賽人的義和神國的義。前者是許多猶太教裡宗教的條例與禮儀,本身沒有不妥,只是法利賽人將這些條例加上許多細則並且絕對化了,反而失去其中的精義,成了外表好看,裡面腐敗,與神的本性相差很遠,而且綑綁人的律法主義。神國的義則滿有神的聖潔、正直、公平和慈愛,是從裡面生命的轉化而流露出來的義,不是虛有其表的義。

約瑟活出了神國的義。他發現馬利亞懷孕後,很自然的反應是想解除婚約。若馬利亞被認定犯了姦淫,是會被拖出去被石頭打死的。約瑟沒有衝動行事,他接收了神藉天使給他的指示,當時內心一定有許多的掙扎,他可能想:「娶了她我的名聲一定會因此掃地!」但約瑟平時敬畏和順服神,於是不顧一切照天使所指示的,把馬利亞娶了過來。後來他的生活方式完全被打亂,馬利亞與耶穌成了他生活的中心。耶穌兩歲時約瑟必須帶母子逃去埃及,躲避希律的屠殺。他們後來要在拿撒勒落腳,有家歸不得。

卅年之久,耶穌在約瑟的照顧與教導下生活,學習木匠謀生的技能。耶穌雖不是約瑟的親生子,卻是家中的長子,本來要承繼父業成為木匠,但祂卻去傳道。約瑟放下自己個人雄心,及社會賦予他的「男人」定義,選擇以神的國為念,成全耶穌的召命。

約瑟是個品德高尚卻不高傲的男人,敬畏神對神順服,有情有義,不畏懼社會的壓力,能跨越人為的框框,做該做的事,是一個真男人。

 

 

 


「種族衝突」與溝通

「種族衝突」與溝通

邱清萍

十多年前美國人在電視機面前上了「處理種族衝突」的一課。事件顯示當事人(黑人教授蓋茲Henry Louis Gates Jr. 和白人警員柯勞利Sgt. James Crowley)的背景與觀點如何影響衝突的發展,甚至事前事後旁人對事件的詮釋也微妙地起了作用,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言論。

作者嘗試捕捉事件中每個人物言行背後的思維,將故事始末寫下來。這樣做免不了把作者個人的觀察與觀點也投射進去,但至少作者有自知之明,這在溝通上很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麻省劍橋市有一個女子路經偉亞街(Ware Street)一 幢房子,看見兩個帶上背包的黑人男子在屋前陽臺走動,其中一位正以肩膊推門,看樣子想破門而入,另一個黑人在旁協助他。女子懷疑有賊入屋行劫,立刻打電話報案。很可能這女子是白人,見到兩個黑人在推門,「黑人是壞人」的偏見會否影響了她的判斷?假如她看見兩個白人在推門,會不會報警?她不知道這黑人是著名的哈佛教授蓋茲,剛從外地回家,發覺大門開不了,而幫助他的是司機。

警員柯勞利趕到,這時蓋茲已進了房子。

柯勞利:有人報案有賊擅入民居,請你出來,我要入屋搜查。
(可能柯心想:這人膽子真大,竟然在警察面前裝蒜?)

蓋茲:這是我的房子,我是屋主不是賊。
(感到莫明奇妙,可能有點氣惱)

柯勞利:你拿出証件看看。

蓋茲於是出示哈佛教員証,上面沒有住址。
(他真的惱火了,心想:「我在自己的家,還要証明我是屋主。這分明是種族歧視嘛!真是豈有此理。」他不知道柯勞利曾訓練前線警員公正執法,不能有種族歧視。十六年前還口對口地對一心臟病突發的黑人球星施以急救。)

柯勞利:我要看你的駕駛執照。

蓋茲拿出駕駛執照給警員看。
(這時積壓多年的怒火─自己所代表的整個黑人種族多年受到的歧視,多少黑人男人被無辜拷問和關鎖,從遠古的深淵噴出黑壓的濃煙,從心頭和口邊傾瀉出來⋯)

蓋茲:你不要以為是白人就了不起,你侵犯了我的公民權利,你會為你的種族歧視後悔的。(聲音愈提愈高,柯勞利看了執照就預備離開,但蓋茲跟在他後面,一直走到陽臺還是指著他大罵。)

柯勞利也火了,回轉身:你想怎麼樣?我要起訴你「行為不檢、妨害公安」。說著把蓋茲扣上手鍊,帶回警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數天以後,總統奧巴馬在全國記者會中被要求評論此事,他坦承自己尚未掌握詳細資料,可能有偏見,接著就批評警員柯勞利「行事愚蠢」,並謂此一事件顯示「美國依然瀰漫著種族歧視」。

言論一出引起全國警界激烈的反彈,認為他未明真相就妄加評論,影響警員日後執勤,而且會破壞他任總統以來的種族和解契機。許多黑人也站出來維護蓋茲教授,指出此事將美國黑人受歧視的嚴重程度再次公諸於世。

在全國紛紛嚷嚷之際,奧巴馬總統兩天後在白宮召開記者招待會,說已致電當事人雙方,並坦承自己「用詞不當」,事情愈鬧愈大,自己也有責任等。他希望此事給大家上了一課,在這麼敏感的課題上應花時間彼此聆聽和瞭解,而不是動輒彼此指控。他認為警員和教授都是「反應過激」,並已邀請兩人到白宮坐下傾談。

總統很快作出正面的回應,並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任,使整件事情降溫不少。麻州三個警察組織發表聲明,感激他的回應有助緩和張力。

無論甚麼團體,包括教會,都會有類似的爭執。當然種族的歧視由來已久,更錯綜複雜。但以上個案的確給大家上了寶貴的一課,試概括如下:

一.傳遞消息要謹慎。這個案的發生是因為一位女性過路人對所看見的事詮釋錯誤,當然
她出於好意,願意挺身助人也是好事,在一般情形下若能先弄清底蘊,可能就不會惹起這麼大的風波。

二.承認自己可能有偏見。爭執最難解的結是雙方都覺得自己全對,對方全錯。其實人際關係是互動的,無論有意或無意,主動或被動,彼此都在互相影響。作為有限的罪人,每個人都可能有偏見。我們都會受個人背景、遭遇、個性、觀點與角度、心情,甚至表達的能力影響。自覺可能有偏見是虛心的表現,對衝突處理很重要。

三.肯負起責任。衝突愈演愈烈是因為大家都不肯負責任,於是本來很小的事,因為自衛便要招兵買馬,或挖出對方其他的錯失,使事態愈形複雜,解決難度於是提高。一方肯負責任至少解決了一半的問題。

四.在爭執的火爆場面,一句不合宜的說話會火上加油,能使火勢更猛烈,因此要小心用詞。

五.快刀斬亂麻。總統沒有拖延,趕快站出來解釋,承擔自己的責任,雖然不一定能解決全部的問題,至少不會使它惡化。而且他這種行動有助其他當事人也負起自己的責任來。拖延只會滲進不良的因子如猜測、謠言等。

基督徒處理爭執最重要的不是輸贏或個人的得失,而是活出和好福音的意義來。

 


靈程導引-心靈的關顧與培育

靈程導引-心靈的關顧與培育

邱清萍著

靈命成長有如一場賽跑或鬥拳(林前九24-27),要經過嚴謹的訓練,有「教練或助教」在旁指引鼓勵是非常的重要。

靈命成長由重生開始,生命經歷不斷的變化,不斷脫舊換新。價值觀或心意的更新,脫離罪及壞習慣的綑綁,都要經過新陳代謝,新細胞「生產」的過程,需要屬靈「助產婦」陪伴,在旁指點和打氣,迎接新生命的來臨,直到基督成形在我們身上(加四19)。

靈命成長又如天路客的旅程(來十一13-16),會上山下谷,遭遇日曬雨淋,來到叉路口如何選擇,迷途又如何轉回,若有「旅伴」同行,甚至「導遊」指點迷津,就能順利抵達目的地。

教練助教、助產婦和旅伴導遊所提供的就是靈程導引。真正的引導者其實是聖靈,祂使人重生,住在人裡面,感動、光照、安慰、責備,而且按照主耶穌的形象塑造信徒的生命。靈程導引的過程需要三方面的配搭:聖靈培育生命,受導者追求成長,靈程導師則以禱告、聆聽、發問和分辨,幫助受導者發現和明白自己的實況,願意去面對和回應聖靈的引導。

靈程導引的目標是要經歷神,與祂相遇,在生活中意識祂的同在,察覺祂的心意與作為,聆聽和明白祂的引導,回應祂的邀請,以致更深與祂連結。導師陪伴受導者直接來到神的面前,向祂赤露敞開,與祂對話,謙卑聆聽,順服回應。

我們有可能經歷神嗎?這位如此偉大超越的神,有可能留意、看中、尋找,得著我們這麼微小的人,還進入我們生活的片段,與我們同住嗎?若以理性來瞭解,簡直是天方夜譚;可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愛使不可能成為可能,主動在祂。我們愛,因為祂先愛我們。祂叩門,我們開門;祂邀請,我們回應;神主動向我們啟示自己,就是要我們認識祂,經歷祂!我們雖不能以理性明白神,卻能以愛的回應得著祂。

因此,一個渴慕神、追求長進的心願是接受靈程導引很重要的條件。平日寫靈程札記,記錄一些裡面的觸動,將讀經禱告的領受、生活際遇的反省、情緒的掙扎、欲望的衝激,和聖靈在其中的光照與感動等記錄下來。接受導引時,把其中一、兩個經歷與靈程導師一同帶到神的面前,尋求與聆聽祂的心意。成長的過程一般是漫長的,需要一段時候,才能看見明顯的改變,有時在靈程札記裡可以看見事態的發展,觀察到自己的心態如何從抗拒懼怕到安心接受。操練「意識省察」在導引過程很重要,能幫助聆聽和辨識神的聲音,使生命可以不斷的更新。

靈程導引的過程與教牧輔導、心理輔導、門徒訓練不同,卻是這一切的核心。受導者若與神建立穩固深入的關係,以上培育信徒的途徑就有了很好的根基,和豐富的資源。靈程導師的主要角色不是幫助受導者解決困難,或傳遞知識技巧,也不是分享自己的經歷,乃是陪伴受導者更深與神交往、經歷神和祂更新生命的作為。

生命改變是個人內在很「私隱」的旅程,能與人分享是一種信託與信任,靈程導師要帶著尊重和真誠的關心,陪伴受導者走過,幫助他們在處境中反省:經歷了甚麼?在尋找甚麼?關心誰及關心甚麼?想要甚麼?對生命有何感觸?想去那裡?神在這些經歷嗎?祂扮演了甚麼角色?祂發出甚麼邀請?導師為了保持自己靈命成長的動力,在生活處境中繼續經歷神及祂的作為,同樣也需要定期接受導引。

有些人以為靈程導引是新興的潮流,其實它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摩西對以色列人的訓勉,對約書亞的引導;祭司以利教導小撒母回應神的呼喚;新約巴拿巴栽培掃羅、保羅寫信勉勵引導提摩太和提多,百基拉與亞居拉幫助亞波羅對耶穌有正確的認識等都包含靈性上的指導。

直至第四、五世紀的修道院時代才有較正式的靈程導引觀念;沙漠教父教母在修道院內設立比較有組織和經常性的導引操練。第五世紀神學家卡遜約翰(John Cassian)對靈程導引提出了具體的指導,在修道院設立師徒的制度,後來呂西亞的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編成《聖本篤守則》(Rule of Life),指導個人靈命成長及修道院生活,成為以後修道院常用的範本。直到十二、十三世紀的平信徒運動與修會興起,提倡禱告靜修,才有更多非修士的信徒採用靈程導引。十六世紀的依納爵《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靈修手冊廣被使用,直到今天,幫助信徒辨別心靈的活動與取向,明白神的心意。

有些人以為靈程導引是天主教的東西,更正教信徒不宜採用。這是錯覺,也錯過了一個很重要且有益的屬靈成長操練。正如傅士德在《屬靈操練禮讚》一書提到,在中古時代,最偉大的聖徒在生命的旅程中,都需要靈程導師的幫助。何況今天真假混亂,品德淪亡、人心迷惘的世代,我們更需要生命的指標,和屬靈的同伴。

參考書:
1. 貝瑞等著:《靈修輔導實務》,光啟文化事業出版。
譯自:Barry, William A. and Connolly, William J. 2009. The Practice of Spiritual Direction.
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of Jesus of New England, Revised Edition.

2. Guenther, Margaret. 1992. Holy Listening, the Art of Spiritual Directi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3. Edwards, Tilden. 2001. Spiritual Director, Spiritual Companion-Guide to Tending the Soul.
New York: Paulist Press.


新冠病毒何時了?

新冠病毒何時了?

邱清萍主持
嘉賓:錢秉中醫生
2021.3.25.

簡介嘉賓:
錢秉中(Daniel P. Chin)醫生是肺科、重症監護和流行病學的醫學專家,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有25年的經驗;他在2003年領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北京協助中國政府遏止SARS–非典疫情的蔓延。目前在西雅圖「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工作。錢醫生過去一年在《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寫了三篇文章,探討教會在大流行期間有關安全聚會的問題,提供有科學根據的資料。今年一月刊出的第三篇談及疫苗上市後,教會如何按步逐漸開放。

邱: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已整整一年,有260萬人喪生,包括美國五十多萬人。許多人感到憂慮與疲倦,都在問:還要等多久?甚麼時候生活才能恢復正常?疫苗上市是否表示疫情很快就會結束呢?

錢:不錯,疫苗上市是消滅病毒最大的希望,但社會要恢復常態還需要時間。目前只有20%的美國人接種了第一次的疫苗,要大部份的人都接種,還需要3-6個月。打疫苗可以控制社會的疫情,但要有一段時間。好似使用逐漸明或暗的燈泡,而不是用開關掣那樣即時見效。
目前有幾個因素會影響疫情受控制的速度。例如很多人仍然不願接種疫苗,而傳染力強的變種病毒株繼續增加,有些州雖然感染的個案比舊年春夏季還高,當地的人仍然不顧危險,不戴口罩及遵守社交距離的指令。這些情況會使我們更難恢復常態,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邱:醫療專家都在鼓勵大家接種疫苗,但也有人懷疑其有效性,有許多人對種疫苗的風險仍有疑慮,坊間流傳一些訊息,擔憂疫苗不能抵抗新的病毒株,打了針的人仍有可能傳播病毒等,我們應關注這些問題嗎?

錢:我明白大家對疫苗仍有許多問題,我嘗試從已知的資料來回答,不過要記住這些資料會不斷的更新,因為每日都可能有新的發現。

有人與朋友近距離接觸後,染上新冠病毒,出現了嚴重的病癥,必須留醫。這種情形發生在10-15% 的人身上,然後他又把病毒傳了給同住的家人。

 

但是他若打過疫苗,就有可能抵抗病毒,大大減低感染的機會。更重要的,就算他受感染,也不致成為重病,或留醫住在ICU,也不致因病毒死亡。
現在美國合法使用的三種疫苗,都能起以上保護的作用。至於打了疫苗的人是否有可能傳染給別人,目前大多數專家都假定有這個可能性,但傳染程度不一定會很高。所以已接種疫苗的人應繼續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以防萬一,這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疫苗是否有不同的果效?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減少感染的風險率為95%,強生(Johnson and Johnson)是72%。但三種都能幫助感染者不致於病情嚴重,这方面都有100% 的果效。在減低傳染方面,它們是否有不同的效果,到現在仍然不清楚。
最重要記住:三種疫苗都能消滅病毒的殺傷力,保護感染者不致病情嚴重。所以公共衛生專家與醫生都鼓勵大家抓緊機會要打疫苗。
我明白許多人仍然擔憂種疫苗有風險。根據目前科學研究顯示,種疫苗的益處比風險大很多。CDC報導,目前已有77M人注射了最少一次疫苗,包括42M人已接種兩次。打了針的人,70%會感到痛,三份之一的人會發燒或疲倦,這情形只是持續一、兩天。嚴重的過敏情況很少見,至今沒有人因打疫苗而死亡。
另一方面,上個禮拜每天仍有1,500人因感染病毒而死亡,而三種疫苗都能保護受感染的人不致病情嚴重、留醫或死亡。就算有變種病毒株,疫苗能防止病情惡化,也防止社區傳播加增,更重要的是防止更多變種病毒株的出現,以致更難控制社區的感染。我勸各位抓緊機會打疫苗,除非你的醫生認為你的情況不適宜。

邱:變種的病毒株更容易傳染,對嗎?

錢:不錯,更容易傳給其他人,也會加快病毒在社區中散播,而且會緩慢社區恢復常態的速度。不過,變種病毒株對病情加重沒有太大的影響。變種病毒株也是藉空氣傳染,只要我們繼續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保護自已、保護別人。

邱:我們應該怎樣看群體免疫率(herd immunity)?Dr. Fauci 在近月好像把一直以為的60- 70% 提高至 80% 甚至90%,為甚麼?你怎樣看?

錢:群體免疫是脫離大流行的指標。當一個群體裡越多人接受了疫苗接種,那群體會到一個地步病毒無法繼續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病毒可以說是「無路可走」,因為它不斷遇到對病毒有抵抗力的人。到那個地步,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接受了疫苗,整個群體已經得到保護。那就是所謂的「群體免疫」。
專家認為需要有80% 的人打了疫苗就可以達到「群體免疫」。但是,若更多變種病毒株入侵,就要更高的比率才能達至群體免疫。我們如何知道「群體免疫」已經達到了呢? 只要社區感染數字一直下降,直到停在一個低點,而且不再像以前那樣升高,我們就知道距離群體免疫的目標很近了。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我们的實體群聚才能漸漸恢復常態。

邱:你在《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CT) 二月十六日的文章(參考二)指出現在是部份疫苗接種的過渡期,可能更危險,因為有些人以為既已打了針,就很快會脫離疫情,以致鬆懈下來,不守指令,我們該有怎樣的心態和行動?

錢:我用三個時期來解釋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

2020年我们基本是在「沒有疫苗期」- 新冠病毒感染率高到一個地步政府必須限制聚會,來減低病毒的散播。沒有疫苗,感染病毒及產生併發症的危險性極高,平衡木傾向不進行實體聚會。

我們都盼望數個月後能進入「高疫苗接種期」,就是多數人都接受了疫苗,群體免疫能夠成為事實,新冠病毒社區的感染率會下降到一個低點。另外,因為疫苗保護了大部份的人,病毒的併發症也降低,平衡木就會傾向實體聚會。

所以未來幾個月是「部分疫苗接種期」,在低及高疫苗接種之間的過渡期。接受了疫苗的人,產生併發症的危險性會大大下降,而恢復現場聚會的期望也必然更加熱切。但是感染率的下降還未達到群體免疫的程度,甚麼時候恢復現場聚會很不清楚。

假如在這階段恢復實體聚會,未接種疫苗的會眾及已接種疫苗的會眾就會混合在一起,很可能促進病毒的散播。科學家認為已種疫苗的人如果感染病毒,他仍可能傳播病毒。即使有愈來愈多的人接受了疫苗,只要社區感染率仍然高,病毒傳播的危險性仍然很大的。

只有當社區的感染率下降到低點,會友之間病毒傳播的風險才會減低,才可以安全地恢復實體聚會。對打了疫苗的人,實體聚會是安全的;但如果他們肯為未打疫苗的人的安全著想,願意忍耐等候,不急於實體聚會,這就是愛人如己,是主所喜悅的。

邱:在這過渡期,教會如何衡量實體聚會開放的程度,有沒有甚麼具體的建議?

錢:我會建議循序漸進地進行。我們需要考慮社區的感染率:隨著由高至低感染率,
戶外聚會→室內小組聚會→室內崇拜→室內主日學→室內團契聚會。每次聚會都要考慮
3C + 1M的原則,儘量減少以下3C,和需要繼續用口罩:1M (mask)

• Crowded spaces擠擁的空間
• Closed spaces封閉的空間
• Contact time接觸的時間

邱:下一個引爆點是疫苗接種証書(vaccine passport)的使用,它的好處似乎很明顯,但是否也有一些可能引起的爭議需要留意,個人和教會可以做甚麼來緩衝其中的張力?

錢:我相信使用疫苗接種証書會愈來愈普遍,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這是很好的保証,讓己打疫苗的人更快恢復正常的生活,也禁止未打疫苗的人參加一些高危的活動,免得受感染。但是會有人不接受這些限制,或認為出示証書是冒犯他們的私隱。以教會開放主日崇拜為例,即使社區感染率仍很高,容許己接種疫苗者參加是安全的,而且對他們靈性的培養肯定有幫助。但教會要考慮會不會把會友「分門別類」,引起不必要的張力。教會可以解釋証書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個人及群體,期望已打或未打疫苗者能以愛人如己的精神作出合宜的表現。

邱:你在CT文章中提到這場流行病被政治化了,以至於一些教會領袖對是否支持接種疫苗猶豫不決;對教會甚麼時候有實體聚會也有不同看法。我們從社交媒體收到很多不同的資訊該如何明辨?甚麼是可靠的指引?

錢:我感到最可惜的是很多人,包括政治領袖不相信有關新冠病毒的科學資訊,反而接受網站和社交媒體一些不正確、無科學根據,甚至被政治化的資訊。他們雖目睹醫院和ICU住滿了感染者,仍堅持說病毒沒有危險性;他們明知社區感染率不斷上升,仍然認為無須帶口罩。過去一年我們對這病毒的傳播和殺傷力不斷加深認識,可惜很多人沒有好好運用這些資訊。有關病毒的消息,我建議大家留意CDC(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或NIH(國立衛生研究院,Dr. Fauci)及主流媒體的報導。不要隨便相信社交媒體的小道消息。

邱:教會因為經常聚集,很容易成為傳播重災區,但有些領袖以聖經教導「不可停止聚會」來要求會友對神要有信心,不應受影響,你對這種處理有何意見?

錢:在正常狀態下,基督徒實體聚會是應當的。若有流行病毒,而大家在一起敬拜唱詩,也不戴口罩及不用其他安全措施,是非常不負責任的,這等於鼓勵人進入一個著了火的教堂一樣,火會燒死人,病毒也會害死人。我覺得這不是信心,是漠視神已賜給我們的科學常識,將弟兄姊妹的生命陷於危險中。雖然不能實體聚會,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小組、網上、甚至在戶外聚集,繼續彼此勸勉、關懷,一同禱告,彼此服事。我們抓緊機會接種疫苗,就可以早日實體聚會,這才是真正的彼此相愛。

邱:你多年在世界各地幫助社區處理及預防傳染病的工作,作為反省,你認為美國成為世界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最多的國家,原因何在?我們又如何從今次的經驗痛定思痛,預防下一次的大流行?

錢:我曾在不同的國家工作過,新冠病毒爆發之前,我絕不會相信美國的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人數會居於世界首位。我是在美國接受醫學和公共衛生的專科訓練,後來到世界各地幫助其他國家,當地的人對美國去的醫療人員都有好感和尊重,認為我們的公共衛生制度一定很好。去年春天疫情爆發,甚至失控,我就看到我們的公共衛生系統其實很脆弱,須要改進。
我看到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家內部有很深的分歧。本應上下同心對付我們共同的敵人—新冠病毒,我們卻因內鬥消耗了龐大的實力。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自從第一宗病毒發生後,我們手上已握有一個很有效的防毒工具,就是口罩。可是一年後,我們仍不能全國同心,好好地用口罩。要知道部份地區失控,全國就會失控,無法抵抗病毒。我留意到其他國家,凡是及早掌控疫情的國家都是全國同心,使用科學資訊來控制病毒,而美國在這方面竟然表現最差。
在分歧背後更嚴重的是政治領袖與人民對病毒真相的蔑視,領袖甚至用新冠病毒作為政治籌碼來加強自己的勢力,使國家更加撕裂。他們立下壞榜樣,百姓有樣學樣,輕視專家對病毒的分析及警誡。這種自我中心,不顧別人的表現至今仍然到處可見,各人只求一時的痛快,不理任何預防的措施。我們美國人這種只顧自己,漠視別人安危的表現已遠離基督教的精神,這是非常可惜的。
作為基督徒,我們要求神赦免,醫治這地。求神使疫情早日結束,幫助我們為國家的分歧與撕裂哀傷難過,求神改變我們,不求自己的益處,真誠為愛別人付出自己,活出真基督徒的樣式。

參考資料:
一.錢醫生於今年二月八日在牧者關懷中心與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合辦的講座中主講「疫苗後教會聚會—領袖須知」(https://cpcmus.org/牧者網上座談會)。

二.錢秉中,《當有會眾開始接種疫苗後:在2021年給教會的建議》(Christianity Today中文網, 2021.2.16)(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1/february-web-only/church-reopening-vaccine-coronavirus-covid-advice-zh-hant.html)


愛心說誠實話-關鍵性對話

愛心說誠實話-關鍵性對話

主持:邱清萍牧師
嘉賓:周金鐘博士

2021.2.23

邱:我們來探討一個難度相當高的課題,就是如何當面談一些敏感,卻很重要的話題。保羅在弗四15所說的「愛心說誠實話」,就是當面談,可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甚至有意迴避。你認為,一般人有甚麼疑慮和恐懼呢?

周:保羅說這句話之前,指出神給教會弟兄姊妹各種的恩賜,是要成全聖徒,建立基督的身體。教會要長大成人,從容易受騙中計的小孩,到長成耶穌基督的身量,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弟兄姊妹運用恩賜,要帶著愛心與謙卑,才能真的祝福教會。若沒有成熟的生命,再多的恩賜,反而會帶來問題與傷害。成熟生命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愛心說誠實話;若生命不成熟,卻自以為用愛心說誠實話,會帶來反效果。

    有些愛主的弟兄姊妹,看到別人做得不對,就根據這句話在他面前數他的不是,出發點可能很好,但表達出來卻弄巧反拙。原因可能他不是最適合說的人,可能他與這個人的關係還沒成熟到有說這話的條件。兩個不同的人說同一句話,產生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樣。

    反過來說,一個教會的弟兄姊妹都不願意說誠實話,就表明了這教會還不成熟。真正在基督裡長大成人、健康成熟的教會是不怕面對衝突,而且能坦然無懼的以愛心說誠實話,如十六節所說的,彼此相助,使教會在愛中漸漸的增長。

邱:愛心說誠實話要培養條件,不能憑血氣進行,更不能用來當藉口發洩自己的怨氣或怒氣。

周:有些人誤解,以為只要動機對了,提出的意見別人就應該接受,卻不留意自己的語氣咄咄逼人,神態傲慢,別人其實沒有責任承受如此無禮和不尊重人的言詞和舉動。彼此尊重是成熟的表現。

邱:生命與關係的成熟是愛心說誠實話很重要的條件,你己經指了出來。是否在溝通方面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周:我們往往只專注傳遞訊息的內容(content),而忽略了當時的氛圍(context),特別是對方身體的語言。假如對方一直沉默不語,或有負面的情緒,甚至暴力的表現,就應該暫停,好好尋問神,是否另找更適合的人與他談,或找更適合的時機。拿我自己來說吧,一般情形我會據理力爭,以為對事不對人就可以勇往直前,其實事與人都要用心留意,特別有關敏感的話題,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反應都可能不一樣。我們對事對人都要有足夠的敏感度,就不容易出狀況。

邱:大家有共同的目標與關注,雖然話題敏感,是否也可以拿出來談?

周:我認為是,我與英語部牧師在一些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們都可以談,因為大家都以教會的好處為目標,我很珍惜這段關係。

邱:以教會的好處為目標的確很重要,能堅持這目標卻不容易,因為在衝突的過程裡,我們很容易忘記了這個「初心」,保護自己的和自己的利益成了更重要的目標。這時候,我們實在需要聖靈的提醒和幫助,重拾初心。

周:作為領導者,我們都有很多不足之處和盲點,需要有問責的團隊,就是能愛心說誠實話的人,有兩三個可以信任的友伴,出事的時候可以坦然無懼把心中的憂懼說出來,而他們也能坦誠的回應,甚至指正自己的錯,我就有兩位這樣的朋友,非常寶貴。加拿大有一位七十歲的白人弟兄,很瞭解我做的事,看到我有不對的地方,都能不避諱的跟我說。

邱:這種朋友除非你主動邀請,給他們可以無話不說的權利,他們不可能自動請纓的吧?你是如何找到和邀請這樣的朋友?

周:首先要自覺有這個需要,第二,找你所尊敬,也願意說真話的人,為這件事情禱告。然後就去邀請,我相信只要我們誠意邀請,會有這樣的朋友出現。可惜更普遍的是有些人在教會或機構愈來愈有影響力,事奉愈來愈有看得見的果效,圍繞在身邊的都是不敢說真話的人,也許有人曾經說了真話,但是看到你不高興,他就從此閉咀或在你面前消失了。

邱:但願我們都有能愛心說誠實話的朋友,自己也學習成為這樣的朋友。假設我有一位同工多年的朋友,彼此關係也不錯,現在發生一件事需要跟他愛心說誠實話。我該如何進行?

周:問三個問題。我希望得到甚麼結果?對方會希望得到甚麼結果?我在比較雙方的期望後也許需要調整自己的期望,然後問第三個問題:我要做甚麼以確保達成這些期望?這些問題能避免自己陷入自我中心,我全對,你全錯的誤區。

    其次,在交談時謙卑和恩慈的態度很重要,因為是在愛心裡說誠實話。平常屬靈和品格的操練很重要。就像擠牙膏筒,出來的就是牙膏;人在壓力底下所出來的的就是他裡面的真我,騙不了人。

    第三,為愛的緣故限制自己的自由。保羅說:凡事都能做,但不都有益處。在交談中若發現彼此觀點不一樣,要嘗試從對方的觀點來看,試圖達致共識。我在大學負責人事管理,有一位同事很聰明優秀,思想也很敏捷,常常能夠一針見血點出問題來。可是他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他常常毫不留情有話直說,刺傷了人,還覺得自己是愛心說誠實話。別人都覺得他看不起人,他卻不承認。有一次我勸他嘗試聆聽別人,進入別人的觀感,再幫助對方成長與提升。

邱:為愛限制自己是否也包括這樣的心理準備:就算這場對話達不到期望,也要忍耐,以愛心等待新的時機,彼此幫助,彼此提昇,這需要很大的謙卑。

周:是的,謙卑不容易,卻是必須的。我們要相信福音的大能,我們靠自己做不到,靠神總能做到。各處教會正面對很大的壓力,對疫情中的措施、川普或拜登、中美關係、香港的黃絲藍絲等,這些都需要關鍵性的對話。

邱:對話難度極高,弟兄姊妹要不避而不談,要談就會火山爆發。我們如何交流而不交惡,對話而不對敵呢?聖經裡的愛心說誠實話用得上嗎?我們要有信心,神的話有前瞻性,祂既然這樣吩咐,我們順服,仰望祂賜下愛心與智慧,學習關鍵性的談話,帶著敬畏神的心,彼此聆聽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