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心我心

主心我心

邱清萍

再給我說一遍、這愛的故事

以馬內利
祂本是神,卻虛己成為人、
從無限變有限
一個無助的嬰兒
誕生在一無所有的馬槽裡

祂本是神,卻虛己成為奴僕、
從尊貴變卑賤
束腰屈身,為人洗腳
與貧者同貧、傷者同傷、
與被棄者同被藐視、同被厭棄

祂本是神,卻虛己成為死囚
從全能變無能
甘願遭遺棄、受冤屈、被鞭打、
釘死在十架上

祂本是神
卻為了愛世上所有的人
祂來了,祂來,是為了你、我能到他那裡
與祂永遠同住。

耶穌出來傳道,第一篇講章是八福,八福第一福是「虛心的人有福了」,我們若追求像主耶穌,第一個功課是虛心,是謙卑虛己。

自戀狂與驕傲

在Covid 病毒還沒來臨之前,已有另一病毒,叫做自戀(narcissism),在西方社會傳播得很快。早在1980 年自戀狂已被心理學家列為性格失常 (personality disorder);特徵是從自我中心來看一切,當這種行為成為社會風氣,就是自戀的文化。本來屬少數人的心理病在過去幾十年卻成為美國社會文化的特徵,2010 年出版的 The Narcissism Epidemic 指出自戀文化如病毒傳播得很快,染上的人覺得自己很獨特很偉大,對權勢、成功、美麗有很多幻想,常覺得世界都欠了他 (entitlement) ,擺出一副高傲的神態,把別人都看成是可利用的工具!

《伊索寓言》有一個故事,說到一隻蒼蠅停在戰車的車輪上,很得意地說:「你看我多厲害,經過的地方都會引起沙塵滾滾」 !

自戀狂的根源是驕傲的罪,驕傲是人的原罪,是所有罪的根源。驕傲最危險是根本看不到自己有罪,也不承認自己有可能犯錯犯罪。魯益師說:「假如你不認為自己很自負,你就真是非常的自負」。

驕傲的重擔

馬太福音第十一章記載耶穌在好幾個城市行了許多神蹟,那裡的人終不悔改,耶穌就責備他們說:「你有禍了,你有禍了」。 主看到他們因為自以為聰明通達,心中有驕傲,聽不進神的話,自以為義,其實是背著自己無法承擔的重擔,錯過了神要給他們白白的恩典。主又說那些像嬰孩一樣承認自己一無所有的人,反而能有柔軟的心,明白神恩惠的道理,得享其中的福氣。

然後耶穌在同一章28-29 節作了一個公開的邀請。他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原來耶穌所指的重擔是驕傲,是指我們因驕傲給自己帶來許多的痛苦。很多人以為重擔是指生活不如意、失業、病痛、環境和別人壓在自己背上的苦難;雖不全錯,但從上文看,更準確是指:驕傲使我們對一切臨到自身的際遇有了錯誤的解讀,使本來已有的生活擔子更重更苦,擔上加斤,而且不能放下,不得安息。原來不是困難本身,乃是我們以驕傲的心態,來解讀困難而且作出反應,這才是問題所在。 認了吧 !我們都是驕傲的人,只是程度的分別,我們都在驕傲的重壓下苟延殘喘。

我們對自己期望過高,總要在人之上,所以容易失望;不能接受批評,因為我是不會錯的;不能忍受誤會,因為自尊心過強,變得很脆弱;想得的一定要得,因為我配得這樣的待遇;遇到不平的待遇會特別痛苦,因為誰敢這樣對待我,他們不知道我是誰嗎?不被欣賞與重視,世界好像塌下來,因為驕傲人的世界全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來支撐的,這個門面也破了,做人還有甚麼意義呢?我們驕傲的擔子裝著失望、不安全感、怒氣、苦毒、不平和受傷的重壓,使我們吃不下、睡不著,心裡總是在鬥爭,不得安息。

主邀請我們到祂那裡得安息

耶穌邀請我們效法祂的柔和謙卑,原來這是卸下重擔,得安息的祕訣。柔和 (meekness 希腊文 praus)指受過訓練的戰馬,能受駕馭,可衝前,也可順服,用在我們身上乃是指為了愛神愛人而約束自己。柔和在希伯來文 anavah指意志堅定,有勇氣及信念,能為更高的目標忍受重壓,忍辱負重。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要被捸捕時,彼得抽刀削了大祭司一個僕人的耳朶,主對他說:「收起刀來,難道我不能求父差十二營天使來救我嗎?」主有能力卻不使用,祂這種自我約束就是以謙卑束腰,是一種更大的能力。

耶穌要我們與祂一同帶上軛,用祂同行。前人耕田,用兩隻牛帶上軛,一起拉動機器。柔和謙卑才能與主同負軛,軛是受約束,是能力或強項受約束 (Strength/Power Under Control),是經過自我限制出來的平靜(disciplined calmness)。謙卑是一種甘心情願自我的選擇,不是被人強迫或不得已的。

耶穌的虛己 (Kenosis) (腓二4-11)

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這在他的出生、在世生活卅三年、死在十架上充份的體現了出來。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二章勉勵基督徒一起生活,要以基督的心為心。基督的心是柔和謙卑,祂以「虛己」 成就我們的救贖,也成了我們靈命塑造的典範。虛己希腊文是 kenosis,就是倒空自己( self-emptying)。

祂本是神,卻虛己成為人、
從無限變有限

祂本是神,卻虛己成為奴僕、
從尊貴變卑賤

祂本是神,卻虛己成為死囚
從全能變無能

主像羊羔,為世人的罪釘死在十架上。祂的神性一直沒有消失,只不過放在一邊不用,神學家 Roger Olson 以睡眠作比喻,我們睡覺時把一切的知識能力都放在一邊,不是失去,只是在意識上暫時不用了,但睡醒後一切都恢復了。主復活了,升為至高,吸引了萬人歸向祂,向祂膜拜。

主成為人,甘願限制自己的全能、全知和全在,為了愛與順服父神,也為了與人建立愛的關係。真愛必須出自甘心情願的自由選擇,自我限制是以自由選擇不自由,這是奇異的愛。我們為了愛主愛人,是否也有這樣的自由去選擇不自由,限制自我?若能這樣以主心為我心,我們在一起的生活就會不一樣。

效法主:從虛己到像主(theosis)

保羅教導說:我們蒙救贖是要長成耶穌的樣式(羅八28-30 ),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弗四15),好像枝子連於葡萄樹。在基督裡我們成為新造的人,「這新人⋯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三10)。神救贖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恢復和活出神造人時所賦予愛神愛人的形像。

耶穌本是神,卻道成肉身成為人,使人可以效法耶穌,與神的性情有份 (彼後一4)。彼得教導說:神的大能與應許使我們可以與神的性情有份,東正教用希腊文 theosis一字來解釋,曾引起誤用和誤解,以為與神的性情有份就是變成神,非也,只指愈來愈像主耶穌在地上為人的言行心態,那種愛神愛人的生命。我們更像耶穌,不是在神的本質上像他,我們仍然是人,即使有一天見主面,必要像他(約壹三2),我們仍然是人。

基督為我們受死,使我們可以與他同活,以基督的心為心,學他柔和謙卑的樣式,自我限制,放下自己。我們與主的生命聯合、像葡萄樹與枝子,主在我裡面,我在主裡面;我們與主同死、同復活、同坐在天上 (弗二6) 。這是主已成就的事實,我們透過靈命操練如聖言心禱、意識省察、認罪悔改、信靠順服等把已發生在我們裡面的改變,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來。我們親近主,效法他的樣式,這是最能發揮人之為人一切潛能的途徑。

十二世紀的伯納 (St Bernard of Clairvaux)曾說:驕傲始於不能愛人,結果也不能愛神;謙卑始於愛神,結果也必愛人。驕傲是與人較量後產生,覺得比別人好;但也可能覺得比別人差,於是產生自卑,原來驕傲與自卑是一物的兩面,都是始於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愛人,結果也不能愛神。而謙卑的人能虛心接受神無條件的愛,而且回應神的愛去愛神,結果也必愛人。伯納提出驕傲與謙卑的十二個梯級,說明兩者都有一個過程,能及時有自覺去調整是很重要的。

有一信徒的生活非常討主喜悅,天使都很愛他,甚至求神賜他一種新的能力。神說你們可以問他要甚麼能力,他卻說我很知足沒有甚麼需要。天使卻堅持要給他,他說:「好吧!給我一種力量可以幫助很多人,做很多好事,但做的時候連我自己也不自覺。」自此以後,每逢他後面的影子遮蓋到的病人,都會有很奇妙的醫治,但假如來求他的人是在他前面的影子,就得不到所要的。

 


孀居之歌

孀居之歌

游陳慈愛著

邱清萍編譯          

許多朋友都想知道游牧師離世後,我的日子過得怎麼樣。孀居之歌,有悲有喜,現在回想,不禁驚訝,神是何等憐憫我!

我天生膽小,也許因為我從小被寵慣吧!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母寵愛,又有五位兄弟包庇保護著我。我怕黑、怕小動物-特別怕老鼠;屋外打雷、狂風暴雨都會使我驚怕,要我獨自留在家中是絕不可能的事。

神卻藉著婚姻的生活改變了我。我和游牧師加入中信時,王永信牧師已經給了忠告:機構服事與教會牧會不同,我們沒有一群固定的會眾,可以每週見面,有需要隨時可以得到支持。我們必須翻山越嶺,過橋渡海(當然有車有飛機可代步),去服事不同的會眾,以信心仰望主的供應。

從一開始游牧師就要經常出門,留下我獨守家門,照顧兩個孩子。我心裡很願意使他沒有後顧之憂,安心事奉,可是他不在家的日子,我總是很惶恐。

記得有一個星期六,我帶著大兒子去看病,醫生好奇地問:「為何你的兒子總是在週末就有哮喘?」後來我才知道,孩子因父親總是週末不在家,心中很多焦慮,不知如何表達。我也不好過,每次游牧師要出遠門,離家之前一晚我就已經控制不住哭起來。過後我又為自己的懦弱,使他擔憂不安感到內疚。他不在的時候,我多希望聽到他的聲音,可是,以前打長途電話不是我們這些窮傳道能負擔得起的。我為自己不能做個稱職的師母內心有愧。

此後,每逢遇到難處,或憂心忡忡,我就會來到神的面前,重溫當年想嫁給傳道人的「雄心壯志」。還記得是我們第一次的約會,游牧師開門見山,問我是否已經奉獻全職事奉。原來他還在唸神學,沒錢也沒時間,不想隨便交個女朋友。

神卻已在安排!不久之前,我曾回應神的呼召,願意事奉他,只是還不知道這條路要怎麼走。當時我向神說:「你知道我不會講道和教導,也不會寫文章,只會彈琴。假若合你的心意,求你為我預備一個能講道的配偶,我願意在背後支持他。」想不到兩個月後某主日,一位從達拉斯來的神學生,出現在底特律我的教會聚會中,游牧師和我就這樣不期而遇了,神就這樣把我們撮合在一起。每想起神奇妙的安排,和自己所許過的願,勇氣和平安就會湧上心頭,驅走一切的憂懼。

七年前,2015年,游牧師搬進他在天堂的新居,我只好獨個兒留在地上。感謝神,我的小兒子一家住在一哩外,照應很方便;大兒子一家則住在洛彬磯,我們時常通電話。他們都非常關心支持我。中信同工也在附近,我們常來往,生活不寂寞。我常常會想念游牧師,希望能在夢中看到他,可惜他在上面樂不思蜀,與他的好友們相聚得不亦樂乎,忘了回到我的身邊!

還好我把他骨灰的盒子放在鋼琴旁邊的玻璃櫃裡,我們在靈裡長相廝守!我常不自覺地在腦海裡與他談心,甚至多過他以前在地的日子,真不可思議!每到他的生日和我們結婚的紀念日,我總會拿起過去的情書再三細讀,沈醉在甜美的回憶中。奇怪信中有些話卻好像第一次聽見,彷彿年輕英俊的他就在眼前,是那樣的貼近,那樣溫暖著我的心窩。 

很多朋友不知道我倆是同一位助產婦接生的,這也是我們後來才發現的;而在我們決定結婚後,也是她在香港以提親媒人的身份安排雙方家長見面。神在幕後行的事妙不可言!有時我與游牧師關係緊張,我就會想自己是否嫁錯了人?游牧師就會調侃說:想也沒用!神在我們還沒出生前早已拍板定案,跑也跑不掉。

有一次我跟幾位同工到亞利桑那州度假,我們坐在一個餐館享用美食,眼前的風景美不勝收,突然我悲從中來,他若在多好,這美好的時光我好想與他共享啊!

另外一次,我約了詹唯明這位做輔導的朋友一齊用餐,一見到她,裡面的情緒如堤崩傾瀉出來,不能自已。這是游牧師離開以後,我第一次流淚。輔導說:放心哭吧!也真謝謝她,這一場的抒發讓我放鬆了好多。

最近我參加最小弟弟的安息禮拜,我坐在一位姪兒旁邊,眼淚就是不停的流,希望沒有使他感到不安。我不常流淚,但是感謝神我還能哭,神以眼淚醫治了我的傷痛。

感謝神沒有離棄我,而且賜我健康可以繼續服事他。是啊!游牧師雖然不在,我仍然可以繼續服事主。每天早上,靈修完畢我就練琴,我要讓手指保持靈活,可以在教會和詩班,及附近一些護老院司琴,讓聖樂提昇心靈,生命更美麗。

有時,中信臨時需要義工,我會去幫忙。我也在一個名叫SHARE的事工上稍盡棉力,原來經濟不景氣,很多人雖有工作,但收入微薄,付不起昂貴的租金;另一方面,有些老人或病人需要照顧,家中也有空房,可以提供住處來換取照顧的服務。這事工就幫忙把兩方聯繫起來,然後我就把所得的資料輸進電腦存檔。

最近我也加入EPH (Emergency Prep Help) 擔任義工,特別為高齡人士提供訓練和設備,在緊急情況如水災、火災、地震時知道如何逃生,保護自己。我的工作是在家中預備一袋又一袋的「救生包」,在訓練班中送給學員們。

我希望自己老而不呆,因此督促自己繼續學習。我喜歡在每天下午看書,溫故而知新,曾經讀過的書再看還是可以學到不少東西。我特別喜歡看傳記,看到神在不同的人生命裡的作為,信心就得激勵。我也常跟朋友在社交媒體或電話上交談和交流,樂也融融。

晚上為了保護日漸衰弱的視力,我盡量避免在電腦前面操作,那就來個文化之旅吧。我收看有關中國文化的電視節目,學普通話,既有娛樂,又有學習,何樂而不為。我的小兒子有一次對我說:「你看這麼多中文節目,你還記得怎樣說英語嗎?」噢,難怪我的英語愈來愈像Chinglish!

孀居之歌,有沈鬱的悲調,但更多時候是神同在的樂歌。神以出人意外的平安陪我度過艱難的日子,我深信游牧師是去了他所愛的主那裡,也是最安全的美地,有一天我們必重聚。死亡不是生命的句號,只是逗號而已;是時間的最後一章,卻是永恆的第一章。


從後視鏡看人生體驗-訪游宏湘牧師(一)

從後視鏡看人生體驗-訪游宏湘牧師(一)

採訪:邱清萍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游牧師(註)從體檢結果証實患了胰臟癌,那是一種「沒有先兆、發現時已太遲」的癌症,殺傷力強大,症狀是腹痛、沒有胃口、日漸消瘦、便祕而且痛楚難當,醫生一般估計能活三個月至半年。

就這樣游牧師上了駛向死亡谷的不歸路,路上有愛妻相陪,也有親朋好友的關懷問候,但到站只能自己一個人下車。這是一個怎樣的旅程?身體的感受以外,他還會關心甚麼事?從倒後鏡看走過的路,他會如何整合人生的體驗?

聖誕節後一天,廿六號,游牧師與數位舊友重聚,共進午餐。其中一位正經歷家庭破裂的痛苦,雖然大家都是舊相識,談話間仍要如履薄冰般格外小心,免得碰著傷處。游牧師關切地提問,卻一語中的,正中痛處,只見友人眼淚奪眶而出,把內心境況如盆托出。游牧師這位心理的「外科」醫生,是否也能如此不避諱地正視常人所禁忌的死亡,坦然出入自己的心境,寫下他人生的最後篇章?

作者與游牧師四十載同工,在生活為人與事奉上曾得到他許多的啟迪與幫助,還合作出版了兩本書。他們夫婦是我的良師益友,此刻陽關三疊,訪談除了一解惜別情,更盼望留下神厚賜他的人生智慧,夫婦同行所採擷的美果。好讓我們這些尚未「到站」的人更好的準備自己,有一天也要走上這條必經卻陌生的路。


與游牧師夫婦相約在一月廿六日在他們家中訪談。那天,游牧師面容清瘦蒼白,他說瘦了十磅。吃得下嗎?還好。痛嗎?有一點。化療第一個療程比想像的好,副作用不大。話匣子打開了,他的聲音顯得疲累,我提醒自己訪談不要太長。「我們是多年同工,能談談就是樂事,不一定要寫成文章刊登出來。」他作了開場白。我想起他一知道自己的病情,就打電話給親友,彷彿在「道別」。游牧師是重情、與自身狀況緊密接軌的人,與他傾談必可暢通無阻。

「你說得對,我現在正是用倒後鏡來看已經走過的路。當死亡如此接近,看事物的角度自然會不一樣。生命尚有廿年的人,與只有幾個月的人就看得不一樣。在回顧的過程裡,我特別深刻體會到,幾十年來所相信和教導別人的東西,此刻原來更顯真實和寶貴」。

苦難是真理的放大鏡嗎?能叫我們看得更清楚嗎?我請他舉例說明。

「基督徒的人生永遠是雙贏的,甚麼意思?聖經不是說我們『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嗎?無論活著或死了,都有益處,這是雙贏啊!又如保羅說他無論處於何種境況都可以感恩,這是一個選擇,就算面臨死亡,靠著主都可以使之成為可感恩的事。人生的路是易是難,是順或逆都有恩可感,這是雙贏!又如耶穌說:『一天的憂慮一天當就夠了。』今天的憂慮今天當,明天會變成今天,到時也就能擔當了,還是贏!聖經的真理千古不渝,因為事實就是如此。幾十年來我這樣相信,也這樣教導別人,現在要活出來,倒真管用!實況就是這樣,也只能這樣。

「現在不痛,下一刻會痛嗎?我無法為下一刻的痛來憂慮。目前每天吃兩粒止痛丸,裡面已有嗎啡,暫時還可以應付;甚麼時候痛楚加增,要每四小時一粒,到時仍然可以應付。但到最後需要量增加到一個程度,痛是止住了,但人也昏迷了。無論現代藥物多麼棒,也有止境。我能掌握的就是那麼短暫的一刻,我能做的就是珍惜此刻,靠主度過。幾十年所信所教的,此刻正面臨真實的考驗。我沒有胃口,至少還能吞得下食物;我感到痛,至少還有止痛藥,比止痛藥沒發明之前的人幸福多了」。

我們剛吃完午餐,菜餚是同工精心泡製的,希望能剌激他的食慾。我吃得津津有味,他卻淺嚐即止。這種情況難道只能忍受嗎?為甚麼不求神醫治?

「我曾以:『你想點(怎樣)死』為題問聽眾,想死於心臟病呢或老人癡呆?想快死還是慢死?無論怎樣想,結果還是難逃一死。我絕對相信神可以醫治,神隨時可以行神蹟,但不死就是神蹟嗎?復活不是更大的神蹟嗎?人不死就不會有復活,得一個更新了的生命。你情願要一個身體傷殘而不死的生命呢,還是復活榮耀的身體呢?若所有的病神都會醫治,那裡還有人死呢?

「有人寫信對我說:『我的神學與你的很不一樣,我認為"you must be healed(你必須得醫治)"』。我若是年輕一點就會回覆他,但我沒有回,因他的動機和目標與現實相差太遠。試想神若不聽他的禱告,是否神就是不信實呢?約伯朋友說的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似乎信心還比約伯強,但結論是甚麼呢?對我來說這已經不是信不信的問題,乃是對聖經全部真理的瞭解。我們要正視死亡的真實性,及無可迴避性。聖經清楚說了:人犯了罪,死就臨到了眾人。拉撒路經歷了復活的神蹟,最終還要再死。當體檢証實我患了胰臟癌,我就對慈愛(師母)說:『我們要作準備了』」。

難道你連活長久些的願望都沒有嗎?

「我患了胰臟癌,年日似乎無多,但受痛楚煎熬,活長些不是更苦嗎?要活多長才夠長呢?七十歲時想活到八十,八十想活到九十,這種想望是人之常情。但人生七十古來稀,美國男人平均壽數七十八,我只差幾年,若我現在去,是否就吃虧了呢?還有比我更年輕就走了的呢」!

你如此坦然從容面對死亡,除了接受這是生命的現實外,是否覺得神已賜你一個美好的人生,對已過的歲月沒有甚麼遺憾?

「我覺得已活得差不多了,靠主恩我已盡了自己的力量。就算神延長我的壽命,我的事奉會怎樣?體力、記憶力、活動的能力樣樣下降,很難定奪甚麼才是收手最適當的時候。當然神若要再用我,祂會有不同的安排;但此時此景我願意接受神對我生命的安排,無怨也無悔。神賜我賢妻共度一生,兒子都已成家,生兒育女。在『中信』神又賜我美好的同工團隊,幾十年前後這麼多好同工,還有所服事的教會許許多多寶貴的弟兄姊妹,我實在很滿足了。神供養引領我一生,我已經歷過祂的信實與可靠,祂為我生命所安排的時間與計劃也是可信可靠的。

「當然,作為人我們有自己的夢想與渴求,人人都想得到最好的:最本事、最漂亮、最長命,但得到了又怎麼樣?沒有人喜歡限制,包括死亡的限制;我一想到今年不能與家人同過聖誕,不能看見孫兒長大成人,成家立室,心中自然難受。但我要學習接納限制,就算是死亡的限制也得接納。這很難,但到了不得不接納的時候,順服是唯一得到平安的途徑。

「我另外的掙扎是:神的主權與人的責任,如何畫出兩者之間的界線?例如我要不要做化療?現在決定做兩個療程再決定是否要繼續,若到時身體實在擔當不起,做又有甚麼好處呢?治療的結果若比病本身更可怕,那又何必執著要治療?甚麼才是『人的盡頭』,怎樣才算『盡了我一切的力量』?怎樣才算『降服在神的旨意下』?根據醫學統計,患胰臟癌的病人一般只能活少至兩三個月,多至一年半載,當然有例外,但是否我要堅持我就是例外」?

游師母,你的反應如何?

「我一聽到他有可能得胰臟癌,就知道不妙,心裡開始作準備。後來聽見醫生的證實,我對他說:除了信靠順服,我們也沒有其他辦法了。剛才他說今年可能不能與家人同過聖誕,我在想,你在天上過『聖誕』更有意義,面對面見到聖誕的主人翁,不是更好嗎?我知道你要去的是絕佳的地方,我一定會跟著來的」。

游牧師搖搖頭接下去:「話雖這樣說,卻無法掃除我內心的惆悵!我走的時候,妻子在身旁陪伴侍候,她走的時候誰來陪伴侍候?」夫妻依依不捨之情溢於言表。「雖然總的來說,我能坦然面對即將完結的生命,但有時仍然會思潮起伏,有所牽掛!也許我要學習接納人生的不完美」!

師母若有所思在點頭:「是啊,先走的比較有福。那天,醫生打電話給他証實後,他打電話來告訴我,我正在做義工,聽後立刻收拾東西回家,不過心中仍有平安」。

「無論怎樣平靜,身體都會發出不同的信息」游牧師似在擔心。「最近她開車就上錯超級公路,同一條路開了幾十年,怎可能錯?內心有壓力就會身不由己」。

師母解釋說:「我不能讓身體跟著情緒走,身體出了事我如何照顧你?」她身負重任,求神特別加她力量。「我現在每天逼自己去運動,保持身心健康。這是一場仗,我需要養足精神」。

「也只能一切盡量照舊,有時不一定做到,盡力就是」游牧師顯然不想妻子受壓太重。「這世界是為活人而設,不是為死人而設;要離開的人盡量不要給留下來的人不必要的麻煩,因為他們還要繼續活著。我到時手一鬆,頭一偏就走了,但我的親人卻要處理許多後事。我已向醫生填交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免得家人在我病危時難以取捨。特別慈愛對財務的事不感興趣,我更要作好交代,」。

我看看師母,她瞇著眼在笑,現在要開始學管財嗎?

「非也」游牧師揮一揮手,「她在這方面已不可教也,好在她有自知之明。兩三年前我開心臟手術時已把這些事向兩個兒子交代清楚了,當然現在比上次更接近死亡,在一些細則上就必須更落實一點」。

生離死別對家人的打擊特別大,尤其是彼此相愛的家庭。兩個兒子和媳婦(Patrick & Christina, Amos & Laura)及孫兒女 (Nathan & Amanda, Mia & Anika)有甚麼反應呢?

「不久前,兩個兒子和家人來我家共聚一個星期,談了許多。我特別向兩位媳婦表達感激,謝謝她們愛心的付出。」師母接著說:「孫兒女似乎也能明白,那天他剛做完化療,八歲的Anika看見祖父,微聲問我:『爺爺樣子很累,是不是做化療都會這樣?』Mia彷彿突然長大了,來我們家都會幫忙洗碗」。

大家都感到時間無多,要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我最近打了一個電話給中信一位舊同工,為一次開會說話頂撞了他向他道歉,他說已忘了那件事。在世日子無多,我感覺這方面的交代是重要的」。

還有甚麼是你很想做的事?

「最終還是關係重要,而不是做甚麼。此刻對我來說,只有與家人、同工、朋友之間的交情最值得回味。工作的成就與成績在此刻都不重要,許多人的事奉不幸都是為了自己,而別人很快就能感覺得到,這種體驗使我對外表的成就覺得微不足道。你認識我的好友李乃光?他也是患胰臟癌去世的,最近再看他寫的書,裡面提到他在病危時刻,收到各種的問候卡片與勉勵,最使他受安慰的是一位朋友在信中說:『乃光,我捨不得你』」。

「我捨不得你」,這大概也是游牧師對眾親友的心聲,我在他哽咽的聲音、眼中的淚珠裡感受到了。

(註)游宏湘牧師是「美國中國信徒佈道會」(簡稱「中信」)資深同工,曾任副總幹事和總幹事,近十多年任事工專員,代表中信服事各地華人教會,與作者合作著有《同心同行》和《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


從後視鏡看人生體驗-訪游宏湘牧師(二)

從後視鏡看人生體驗-訪游宏湘牧師(二)

採訪:邱清萍

我於一月廿七日再度到游牧師府上,接續上次未完的訪談。他說前一晚睡得很好,早上的精神也比較利落。我請他從「誠信」(integrity)、「人際關係」(relationship) 及「家庭」(family) 三方面分享他個人的體驗,據我與他四十載共事的觀察,這三方面似乎是他人生的核心價值、事奉的重點,他也同意,我相信也是他遺愛人間的美好禮物(legacy)。

「有一次與一位中信董事談話,他也指出我很重視『誠信』,我想『誠信』與『關係』及『家庭』是息息相關的。我未信主已經很認同以賽亞書第五十五章第八、九節所說的:『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豈不是嗎?神若真是神,肯定與我們不一樣,肯定遠超過我們。信神而不降服於神,邏輯上是有問題的。摩西蒙神呼召時,自感不配勝任神的託負,就對神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呢?』神的回答指出:你是誰不重要,或不相干(irrelevant),最重要我是誰,我是自有永有的神,是你先祖的神,(與你有關係的神),只要我與你同在,你還怕甚麼?

「為何誠信及關係這麼重要?耶穌說祂是為羊捨命的好牧人,若沒有這個關係,豺狼來的時候,祂大可以像僱工一樣,為了自保逃之夭夭。牧人視羊為寶為貴,就因為這個關係,甚至可以為羊捨命。聖經很強調神與人的個人關係,而我自己也因童年缺乏父愛在這方面感受特別深。中國人強調仁義,「仁」是在二人關係中才能發生,若我眼中只有自己一個人,我說對就對,要做就做,還有甚麼仁義道德可言?

「誠信對傳道人特別重要,我既然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或傳道人,顧名思義是跟隨和追求像主耶穌的人,若我們行事為人名不符實,難怪會被人指責為『假冒偽善』。我曾在一夏令會中與已故周主培牧師同室,他問我傳道人最重要的資格是甚麼?我說是神的呼召。我常想,比傳道人聰明、有本事的大有人在。一個人蒙召傳道,是神為祂自己的榮耀特別分別出來的,我們就要不負所望,活得像個傳道人」。

但有些人覺得傳道人最重要是把神所交託的工作做好,於是拼命工作。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做好,有時越了界線也是不得已的事,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

「在神眼中,我們的為人是最重要的工作。作為傳道人,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幫助人經歷生命的改變。而這些都在我們與神、與人的關係中體驗出來,若傳道人誠信有問題,與神與人的關係就會出問題,事奉就失去了意義。當然這不表示傳道人行錯了路就沒有回轉的餘地,只要我們真誠悔改,神赦罪的恩典夠我們一生使用;但要知道,重新建立誠信在人那方面是很費時費力的事」。

誠信是為人的根基,若毀壞了,在上面愈努力興建其實愈危險。外表看不出,但遲早樓塌人毀。

「出事的人多數是有本事的人,成功使人自我陶醉,誤以為自己是另類的人,而失去警醒的心」。

前面你說過:「不幸許多人的事奉都是為了自己」,使我想起「一將功成萬骨枯」那句話,有些爬得高位的人在過程中踩踏傷害了不知多少人,他的成功是以犧牲別人來換取的。會不會很多領袖的事奉是用別人來成全自己,而不是自己去成全別人?這與誠信及關係是否也有關連?

「我們很容易把個人野心與神的旨意混淆了,人的動機是很混雜的,我相信一般傳道人都誠心愛主愛人,但人很難勝過『自我中心』的試探。例如以數字來堆砌個人的成功故事,結果為了達標而不擇手段。重要是要有『自覺』,並且刻意選擇尊主為大,把個人的意願放下。那些堅持『我說了算』的人實在缺少了自知之明。

「現代人太忙,沒有時間建立關係,而關係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因為太忙,我們急於求成,未建立誠信,關係已經出事了,結果人與人之間難建立有意義的溝通」。

游師母補充說:「同工的關係的確需要時間來建立,除了一同事奉外,也要同哭同樂,我仍然很懷念以前每年一度的同工退修會,和上班以外的交往,一些深厚的友情就這樣建立了起來」。

游牧師補充說:「誠信也是建立家庭關係的基礎。這是為甚麼家庭暴力的殺傷力是這麼大,因為信任被踐踏了;每個婚外情都是從說謊開始,誠信破了產,婚姻還能以甚麼來維持?與下一代的關係方面,我們夫婦秉承聖經『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的教導,尊重兩個兒子與他們妻子的關係。聖經的教導不但重要,也是行得通的」。

你們如何向下一代表示尊重呢?

「我們曾與大兒子合買一幢房子,在他成親後,我們請他把我們的名字從合約中除掉,放上媳婦的名字。另一次,我對大媳婦說:『我不會在你的背後與兒子談你們之間的事,我會尊重你們的抉擇和處理事情的方式』。界線清楚,就會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和傷害。當然他們若徵求我們的意見,我們是會當作建議提供給他們參考的」。

你們夫婦在這方面都能意見一致嗎?

「大致可以,當然有些小節也會有差異。例如在財務上應該幫多少,慈愛會比較小心,不想影響兒媳的自尊及自主權。聖經的原則很簡單,卻很實際有用。平時培養良好的溝通習慣就較易處理得好。我常覺得為人父母對下一代不干涉就算為有貢獻。可以向他們表達愛心,但不要堅持方法。他們若沒有請教我們,也不要自動請纓。尊重他們已經是成人,能作抉擇,也能承擔後果」。

這很難,父母出發點是關懷,且願意提供幫助,不是很合情合理嗎?這算為干涉嗎?

「干涉與合理是兩回事,即使我覺得他們不合理,也應該尊重他們的自決權利。事實上,有了手機後,一切資料垂手可得,年青一代更無須請教父母。記得兒子和媳婦第一次買了房子,因為不喜歡地氈的顏色,決定拆了換新的。我們知道後很不以為然,房子是借貸幾十萬買回來的,再加上幾千元,何必擔上加斤呢?不過我們只是夫婦兩個人彼此說說而已,也沒有對他們說。他們看法完全相反,既然幾十萬都借了下來,不在乎加多幾千元,攤開幾十年還款,生活寫意些,絕對值得。兩代之間的代溝,就是這類價值觀的問題很頭痛。不過我們認為尊重他們還是對的,畢竟路是要他們自己走出來的」。

我想起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尊重」是待人的首要,而家庭是實踐的基地,謝謝游牧師夫婦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


好戲在後頭—下半生的召命

好戲在後頭—下半生的召命

邱清萍

我在美國中信服事了44年,2018年退休。

退休是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不只從工作及經濟收入的角度來看,更是從身體變化和生命成長的過程來看。對我來說,退休(re-tire)是生命換輪胎、換跑道的時候,車子的性能--身體的健康還很好,還可以走一段可長可短的路。

一百年前,人的壽命只有五十歲左右,現在差不多加倍。波士頓大學的The New England Centenarian Study指出2010年美國有七萬人是一百歲以上,百歲人瑞的人口相信還會繼續增加。以往人生下半場始於廿五歲,才剛建立事業與家庭,正是拼搏的時候;現在下半場可能始於五十歲,很多人事業已有成,家庭責任快將完畢,兒女已長大。下半生該如何渡過呢?

有人說:下半生應從現在開始,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會活多長,可能是一百歲,也可能是六十、七十或八十歲。我們的下半生都可能從現在就開始。

從中年哀歌到老年凱歌

詩篇102篇可說是中年的哀歌。23-24節詩人說:「神使我的力量中道衰弱,使我的年日短少。我說: 我的神啊,不要使我中年去世。」作者感歎生命的消逝,看到天空飛過的三種鳥兒,發出悲歎:

第六節他說自己如曠野的鵜鶘。曠野的荒蕪與寸草不生,影射了許多面臨中年危機人士的心境,空巢加上失業或退休,人生好像失去目標與意義,載不動許多愁。詩人又自比廢墟裡的貓頭鷹,很熟悉黑夜的消沈,理想破滅,若加上病痛和失眠,日子就更難過了。第七節他看到自己像房頂上孤單的麻雀,老來無伴形單影隻,無處話淒涼。

可是到了24和 27節,詩人內心的景色開始轉變。他從日影偏斜的傍晚,抬頭看見了萬代無疆的神,天地都要像衣服漸漸殘舊,你卻是更天換地,永遠長存的神!

詩人的心靈與神相遇,與永恆接軌,看見了盼望,哀歌變成了凱歌。在詩篇103篇他發現自己的心境如麻鷹返老還童,超越時空,展翅上騰。難怪他情不自禁地稱頌神赦罪和醫治的大恩,唱頌出神救贖他脫離死亡的凱歌。

是的,連死亡也不可怕了。難怪我們中間已離世的:
蘇恩佩曾說:死亡,別狂傲!
楊牧谷曾說:死亡,我會活得比你長!
葛培理曾說:你們聽見消息說我死了,不要信啊,我不過搬了家,換了地址而已。
游宏湘曾說:癌症不死就是神蹟嗎?復活不是更大的神蹟嗎?

五十知天命

人到半百才知天命。天命就是天道與召命,五十歲才明白人生的意義和神所託負的使命。原來我們的上半生預備好自己這個容器,下半生才能裝載生命的智慧。上半生所經歷的一切都為裝備磨煉我們,以致下半生能掌握生命的意義和使命,活得精彩。

聖經人物雅各上半生騙人也被騙,跌跌撞撞,後來在雅博渡口與天使摔跤,腳瘸了,生命卻有了甦醒,有了新的名字—以色列;他明白了天道,領受了召命,祝福了整個民族,甚至整個世界。

另一個人物摩西在上半生曾以血氣之勇保衛同胞,把欺侮同胞的埃及人打死,卻發現這不是神要使用他的方法。他受曠野生活熬煉四十年,到了下半生,容器預備好,神的召命就臨到。

羅理察(Richard Rohr) 稱人生受熬煉的經歷為「向上跌」,原來跌不一定都向下,只要用心學習,很有可能是向上跌,生命更成熟,可以肩負神所交託的使命。這是天道的奧祕,往往到了中年才能明白。

召命是從神而來的呼召與差使,催逼我們帶著福音的大能與聖靈的同在,進入不同的生活場景,用神所賜的恩賜、才幹與機會,與神一同建立祂的國度。潘弗德立(Frederick Buechner)認為當我們內心最大的喜樂,與世界最大的需要結合,就產生了召命。一個人看到世界某方面的欠缺與需要,內心有了感動與催逼,覺得除非自己奉獻身心來回應,否則不能滿足喜樂,這就是召命。

我們經過上半生的甜酸苦辣,進入中、晚年,可以把過去的經歷作一整合,化為智慧,這就是摩西在詩篇九十篇所說:「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我們可以從上半生與下半生的不同看出智慧的成果。

上半生所尋找的是一位能替我們圓夢的神,到了下半生,我們卻追求圓神的夢。年輕時代的夢多圍繞自己的學業、事業與婚姻,祈盼神來成全。然而我們的夢想經過歲月的沖洗,多少帶來失望與痛楚,或已經破碎幻滅;我們才發現只有活在神的夢中,生活才有意義。這個夢就是耶穌所要建立愛神愛人的人生。

我們年輕時苦苦尋問「我是誰」的問題,到了下半生又會再出現,但答案很不一樣。當年把個人身份與價值建立在物質財富、功名成就,和別人的評價上;現在明白「我是誰」全在乎神是誰。像摩西在曠野領受召命時,問神「我是誰」可以擔此重任?若以過去的標準來衡量,摩西已一無所有,神卻給他一個更可靠的根基,神是自有永有,在他裡面建造生命,身份永不會有危機。

我們年輕時靠身體感官認識和建立自己的世界,年齡漸長,感官的功能如汽車開始出現故障,又如花草漸漸衰殘,此時若能透過靈修和靈靜的操練,更多關顧心靈的世界,我們就會發現: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四16)。心靈的視覺、聽覺與觸覺是神向我們說話很重要的渠道,年輕時忽略了,現在可以急起直追。

很多人上半生重視做事與成就,下半生開始明白做人與成長的重要。以前永恆很遙遠,如今明白瞬間永恆,現在就可以開始。聖經說愛是常存、永不止息的。甚麼時候我們住在主的愛裡面,活出愛來,我們就是活在永恆裡。

信不信由你,你我活到一百歲的機會愈來愈高;若你現在五十歲,你還有五十年的壽命,你對下半生會有怎樣的省思與規劃呢?你會如何結合內心的負擔與世界的需要,為神交負的使命好好過你的下半生呢?

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是澳洲隊對日本隊,將結束時,日本隊以一球領先,但最後八分鐘,澳洲隊連進三球,大獲全勝。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九章比喻人生像一場比賽,對手是自己,無論前半生打得怎麼樣,最後幾分鐘很重要。有些人過不了關,晚節不保,很可惜!我們需要經常操練,配合聖靈教練的引導,仍有機會大獲全勝。

 


愛中無懼

愛中無懼

邱清萍著

始祖墮落不只是犯了罪,也失去了愛神的本能。透過耶穌的救恩,神吸引我們重新愛祂,也以祂的愛來愛人。盡心、性、意、力愛神及愛人如己是所有屬靈操練的出發點,與主在愛中聯合是生命成長的目標。

我們原本就是蒙愛的,因此要活得像「蒙愛」的人。我曾在《活在愛中》一書中這樣寫道:「在我們甚麼都不是,甚麼都沒有之前,神已經愛我們了。我們受造來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享受這個愛,分享這個愛。我們的心靈一直在尋找這份愛,就証明它本來是屬於我們的。尋找,因為曾經擁有,後來失去了。浪子想回家,就証明他本來有一個家,曾經享受過家的溫暖。我們要做一個蒙愛的人,因為我們本來就是蒙愛的,後來卻失落了」。

基督徒是在失落中被神尋回的人,基督徒的成長就要活得像蒙愛的人。但這樣「活著」是不容易的,因為現實生活很多相反的訊息,帶給內心煩噪不安、憂慮與恐懼,例如:你又失敗了,再沒有面目見人了;你真倒霉,再怎麼努力也沒用!你樣樣不如人,真是一無是處!你要成功,先要使別人失敗;你要樹立自己,先要拆毀別人…。這些聲音在生活中帶出粗暴的言詞、盲目的打拼和關係的撕裂。

這些時候,靜默的操練(註一)能幫助我們聆聽內心的聲音,分辨好牧人愛的肯定,和拆毀者混淆真理、破壞生命的聲音(約十3-5);有時後者的聲浪似乎掩蓋好牧人的慈言愛語,就要以聖言心禱的操練來重新掌握神所應許的愛:

「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卅一3)

「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8)

「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八32)

保羅說:「神的一切應許在基督裡都是確實的。」(林後一20)我們可以操練神的同在,以呼吸式的禱告恆常的把神在基督裡的應許深藏心裡,將幽暗的勢力驅逐出心境。並且留意神在每天際遇中如何顯明祂的愛,例如:家人的平安、豐足的衣食、健康、一句鼓勵的話、破迷解惑的一個亮光、困境中的忍耐、痛苦化裝的祝福…而且在靈程札記中記下來,我們愈數算神的作為,愈發現祂的愛與恩典實在是遍地開花,感恩與信靠祂的心也堅固起來。

然而,人生的路不都是花香常漫,可能更多是橫風苦雨,及百般冷暖的世間情。有些人身經百戰之後,留下了斑駁的傷痕,和內心一些無法驅走的勁敵。其中一個最勁的敵人是懼怕,除了怕身體的病痛和死亡之外,我們還怕孤單、失敗、被排拒、被欺負等;而最可怕的是,懼怕能吸納憂慮、沮喪、怒氣等情緒、使困難膨脹得無限大,使人見到猫如見老虎。原來懼怕本身比懼怕的對象更可怕。

然而,神的愛能勝過懼怕這勁敵。使徒約翰在他的書信裡談到「神就是愛」的時候特別指出:「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壹四18)。然而如何勝過懼怕呢?使徒在前面指出要「住在」神裡面,也就是「住在」愛裡面。(15-16節)。

住在神裡面是甚麼意思?耶穌曾教導約翰和其他的門徒,說:「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約十五4)。這是一種與主連結的生命,歸心禱告默觀的操練可以在這方面幫助我們。

歸心禱告是一種信靠及安息的禱告。開始時以「禱語」進入靜默,醒覺主耶穌已定居在我心裡,祂是我生命的根,我可以向祂敞開全心與全人,與祂聯合;而盡在不言中的默觀操練,可以引領我們全然安息在神的愛裡。『不知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 的作者說得好:「我們不能靠頭腦知識理解神,卻能以清心的愛得著神」。

在靜默與安息中,我們嚐到神同在的甘美,也經歷到在主愛裡的穩妥,懼怕不再可怕。我們不但有勇氣面對困難,也能還它真面目,不是老虎,不過一只猫而已。我們由驚逃的受害者變成鎮定的見証者(from victim to witness),見証懼怕不過是一堆雜思亂想、一些無憑的感覺,及身體肌肉的張力而已,而使懼怕膨脹的其實是自己對困難經歷的詮釋。

原來苦痛的感受如懼怕、沮喪或惱怒等均來自心靈的噪音,而這些噪音來自我們對困難的詮釋,和不經意編寫出來的故事,通常都會「言過其實」,痛上加苦。(註二)

在靜默中我們進入主的安息,噪音止息了,眼目更清明,就能分辨懼怕的對象或事件,和懼怕本身 ; 住在主愛裡的安全感使我們無懼於懼怕,甚至在寧靜中接受它,就會發覺它的威脅性減少了,而且帶動心靈進入更深的信靠,「要安靜,當知我是神。」(詩四十六10) 靜默是神常用的語言,在靜默中神的愛語特別清晰,祂的應許特別堅定。

若情緒問題比較嚴重,靜默可能會使裡面的噪音變本加厲,更攪動情緒,最好先經過輔導員或靈程導師的幫助,或與可信靠的朋友一同禱告。

住在主愛裡的人不但可以驅除內心的噪音,進入平靜安息,也能對人流露更深的愛,更懂得聆聽別人口所講,及講不出來的心聲;也有更多內心的自由去關愛別人。

(註一)本文提出了不同的操練如靜默、聖言心禱、呼吸式禱告、靈程札記、歸心禱告、默觀和靈程導引等,都是靈命塑造的基本工及進深的「健心操」,請瀏覽此網頁有關方面的文章。

(註二)Laird, Martin. 2006. Into the Silent L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效法基督與靈命塑造

效法基督與靈命塑造

邱清萍著 

基督徒的人生是從「信耶穌」到「像耶穌」。信耶穌,因為只有祂能拯救我們脫離罪與魔;像耶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勝過自己和世界。

耶穌剛出來傳道就呼召門徒,對他們說:「來跟從我。」(太四19;約一43)當時除了門徒外,還有許多人因耶穌能解決他們的困難如醫病趕鬼,又行各樣的神蹟奇事,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就「跟著他。」(太四25)

「跟著」與「跟從」有很大的分別。今天教會內外都有追求靈命經歷的熱潮,若我們只是跟風地「跟著」,看待耶穌像其他宗教偉人一樣,遲早會感到迷失。當時許多人因耶穌是「名人」,是他們心目中所期盼的「救世英雄」就跟著祂,後來發現祂竟是被定罪的「犯人」,一夜之間他們變成高喊「釘死祂」的盲目群眾。

耶穌卻呼召門徒「跟從」祂,跟從就是效法祂的樣式。許多人說宗教不外乎遵守道德誡律或履行宗教儀式,耶穌卻說這些都是沉重的擔子,只會使人感到「勞苦擔重擔」,得不著安息。祂邀請我們帶著柔和謙卑的心,負祂的軛,學祂的樣式(太十一28-30)。耶穌用了當時農耕的比喻,指出祂與跟從祂的人的關係,就像兩隻耕田的牛同負一軛,力是大牛出的,小牛在旁邊跟著走,照著大牛的樣式來勞動。耶穌指出跟從祂的人一個先決的條件是謙卑的心。

人最重的擔子不在外面,也不是從別人或環境而來,乃來自裡面的自我中心、驕傲和自義。其實,專注自己的人常會感到不安全,容易與人產生矛盾和衝突,帶來挫折、失望、懼怕和忿怒的情緒。這些都成為重擔,要得安息就要來跟從主,學祂的樣式——柔和謙卑。要謙卑首先要放下自己。

這是為甚麼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跟從祂就要捨己,放下自己,效法祂虛己,以祂的心為心(腓二5-8)。效法耶穌不是從外面的言行開始,必須從裡面的心開始。但是誰能掌握自己的心呢?難度極高!

我們只能好像小牛依附大牛一樣,與主同負一軛,讓祂牽著我們走。同負一軛表示同心同行,在愛中聯合。保羅在書信中用「在基督裡」164次,教導我們如何與主同釘十架(加五24;六14)、同死、同埋葬、同復活(羅六1-11)、同坐在天上(弗二6)及同藏在神裡面(西三1-4),在主的愛中深切與祂聯合。靈命塑造最終的目標是與主的生命聯合,以致「基督成形在我們的心裡」(加四19)。

這種與主在愛中聯合的生命會經過一個「有諸內而形於外」的轉化過程,而敬虔的操練(提前四7-8)則是我們在這過程中的預備工夫。操練為了開放自己,騰出空間,使聖靈沒有阻攔的完成祂塑造的工作。正如魏樂德(Dallas Willard) 教導說:「操練敬虔是做自己能做的,以致自己不能做的有可能發生」。我們自己不可能成聖,不可能活出基督的生命;但我們可以預備自己這個器皿,使聖靈有空間可以成就祂偉大的作為。

耶穌邀請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承認自己乾渴而願意來到主那裡的人必是柔和謙卑,真正想跟從主的人。主應許祂的生命,透過聖靈的內住,在我們裡面成為活水的泉源,湧流出活水的江河(約七38),推動著我們的人生,在我們的生活處境流露出祂的樣式來。

我們如何認知主的樣式,以致於我們可以與祂同心同行,跟從和效法祂呢?歷世歷代,許多跟從祂的人來過,也喝過這生命的活水,他們如何在生活處境中活出祂的樣式?十五世紀的金碧士(Thomas Kempis) 在他的不朽著作《效法基督》 (Imitation of Christ) 裡很詳盡的羅列出主的樣式和如何效法祂,例如「效法基督看輕世界的虛榮」、「效法基督忍受暫時的苦難」、「效法基督捨己背負十架」等,也有篇章提及操練的途徑,如「認識自己」、「安息於上帝裡面」、「內心平安與靈性進步之祕訣」、「謙卑聽神的話」等。

近代的傅士德 (Richard Foster) 在《活水溪流》(Streams of Living Water)一書把福音書裡耶穌在世生活為人的樣式分成六部份,好像六條溪流匯合成為潺潺而流的江河,我們若跟從祂的腳蹤,效法祂的樣式,就可活出祂所應許的豐盛生命。這六部份包括:

一、不住禱告與神同在 (Contemplative Life)
二、彰顯敬虔的美德 (Virtuous Life)
三、經歷聖靈的大能 (Spirit-Empowered Life)
四、入世行公義好憐憫 (Compassionate Life)
五、宣講福音好消息 (Word-Centered Life)
六、信心與行為實踐 (Incarnational Life)

另一方面,傅士德從教會歷史不同時代的屬靈覺醒,所匯聚而成的「運動」刻畫出耶穌的不同形像。他認為這些覺醒是因為基督的身體在當時代的表現,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真理或活不出耶穌更全面的樣式,於是聖靈就會感動有些領袖起來矯正或補充,漸漸凝聚了力量而產生巨流。可惜因人的軟弱,有時這些運動又會矯枉過正而致極端,或彼此對立。事實上,任何時代神的教會若都能兼有這幾方面的特色,作出美好的平衡,基督的形像就會更鮮明,而教會的見証也會更有力。

耶穌的生命像活水泉源,流過教會的歷史,形成不同的傳統(運動),像河溪向四方奔流。傅士德列出六個經過時間考驗的傳統,反映以上提及基督豐富的生命樣式:

  1. 「禱告靜修傳統」如第四世紀的沙漠教父教母、第六世紀的本篤修會、十六世紀的莫拉維亞運動,和十七世紀的敬虔運動。
  2. 「聖潔運動傳統」如十二世紀的西篤會、十六世紀的天主教改革、十六世紀的清教徒、十八世紀的聖潔運動、廿世紀的凱西克靈修會等。
  3. 「聖靈大能傳統」如方濟會、近代的五旬節和靈恩運動等。
  4. 「社會公義傳統」如十八世紀的廢奴運動、十九世紀的選舉權運動、廿世紀的美國民權運動等。
  5. 「福音宣教傳統」如十三世紀的道明會、十六世紀的復原教改革運動、十八世紀的大覺醒和宣教運動、廿世紀的學生志願佈道等。
  6. 「道成肉身傳統」如第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及廿世紀的基督徒專業協會等。

「效法主」不只是個人靈命塑造的目標與途徑,也是教會生活的座標。

參考:

Foster, Richard J. 2001.Streams of Living Water—Celebrating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Christian Faith.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Willard, Dallas. 1991. 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 Understanding How God Changes Live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聆聽神

聆聽神

邱清萍著 

神會跟我說話嗎?

人能夠與神交往,是神的恩典。神主動尋找和愛我們,向我們講話,主動與我們建立關係。既然是神主動,我們可以有信心,相信祂要我們聽見祂、遇見祂和接受祂愛的邀請。有愛就會有溝通,而溝通是雙向的。焉有兩個相愛的人不彼此說話呢?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心靈和誠實與神相交,就不難聽見和認得祂的聲音。

神藉著聖經已向我們說話,教會歷史的記錄告訴我們神繼續向人說話,以不同的方式和媒介向人表達祂的愛與心意,只是這些話不像聖經那樣放諸四海而皆準,乃是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處境中的引領,且與聖經已啟示的真理沒有衝突。

為甚麼我聽不見神的聲音?

神既然主動要跟我們說話,為甚麼我們仍然像基甸一樣,需要神給証據(士六17),才有信心神已向我們說話了。也許我們需要排除一些的誤解。

  1. 許多人禱告不期待神會回應,萬一真的聽見神在說話,就會害怕,(像祭司撒迦利亞和牧羊人),以為是幻覺,或精神有問題。我們不停的講,講完就拜拜阿們,去幹別的事。其實禱告是愛的對話,是雙程路,我們說完了應安靜等候和聆聽神的回應。
  2. 許多人禱告只為了求神問卜,解決困難,得到一些福氣或指引。神卻更渴望我們愛祂,真誠願意認識祂的心意,討祂喜悅。「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路…耶和華與敬畏祂的人親密(為友),祂必將自己的約(對人的心意)指示(透露給)他們」(詩廿五12-14)。
  3. 我們以為要肉眼看見、肉耳聽到才算聽見,雖然神會用這些渠道,祂更常用我們的思想和心靈。神仍然向人說話,耶穌說:「我的羊能認得我的聲音」。好牧人的聲音是愛的溝通,即使在責備或管教時羊也聽得出是「賜生命」的聲音,而非盜賊毀壞生命的聲音。

羅拔弟兄三年來想盡辦法要挽救他的保險公司脫離危機,都不成功,後來他信了主。有一天,他開車上班,重擔壓得他透不過氣來,到了叉路口,有一意念說:「放棄吧,向左轉從此消失吧」。但另一個更強烈的意念說:「把車停在路邊」。車停了,他伏在駕駛盤痛哭良久,此時彷彿有人坐在旁邊跟他說:「我的愛子也曾面對極大的重壓,祂向我求就得到力量。你也照樣向我求吧,我會幫助你的。」立時心中平靜下來,繼續開車去辦公室,當天很多複雜的問題都奇異的解決了。不要限制神,祂常用不同的方式,透過不同的渠道向人講話。

  1. 我們以為神只向重要人物說話,如亞伯拉罕、摩西、舊約先知、使徒保羅等。其實神也向被遺棄的夏甲、和童子撒母耳說話。有些人甚至以「聽到神說話」來樹立地位與權柄,以此指揮及控制別人,卻沒有生命的見証來配合,結果滿足了自己的私慾,也誤導了別人。
  2. 很多基督徒以為生活大小事情都有神特定的旨意,必須每事求問神。其實神在聖經已將行事為人的大原則啟示了出來,我們只要存敬畏順服神的心,把已知是神喜悅的事(如饒恕、愛人如己)行出來,神會在我們還不清楚,仍需尋求的事上顯明祂的引導。

神如何向我們說話?

神與人建立不同愛的關係,而不同的關係也有不同的溝通形式。我們與神的各種關係,無論是親子、君臣、主僕、朋友、師生或配偶的關係,神溝通的重點和音調也不一樣:或以仁慈、威嚴、權威的語調,或以敦敦教誨、親密的喁喁細語方式來向我們表達祂的期待與意願,若我們在愛中進入該種關係,就能聽懂祂的意思。

另外,神也用多種媒介與我們溝通:詩篇十九篇指出聖經和自然界是神最常用來啟示祂的作為,與管理宇宙萬物的規律;聖靈幫助我們正確接收神的訊息,神也使用天使、神蹟、災難、痛苦、智者的話、歷史、生活際遇、屬神的社群(如教會)、文字書籍、音樂與藝術等向我們展現祂的心意。神的音波就在我們的周圍,我們若存心順服神,定意討祂喜悅,就能隨時隨地接收到神的心意,聽到祂的聲音。耶穌說:「人若立志遵著神的旨意行,就必曉得…。」(約七17)

我們如何接收祂的訊息?

我們整個人的結構是神設計和創造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是要接收祂的信息。神為自己的榮耀創造我們,要使我們「知道祂和明白祂」,且把我們對祂的認識見証出來,好述說祂的美德(賽四十三7, 10, 21)。神在我們的身體五官、思想感情、良知與願望、記憶與意志的抉擇,甚至在睡夢中,都佈置了聽見祂訊息的功能;甚至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與各種的際遇裡,都有祂的心意。我們若願意在凡事上討神喜悅,祂會很樂意的指示我們。

在身體各種功能中,神最常用的渠道是透過我們的靈來說話。箴言說:「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鑒察人的心腹。」(廿27)神常提著這個燈,向我們顯示祂的心意,然而我們常忽略這個接收神聲音最重要的「器官」──我們的靈,卻一直期待我們肉耳會聽到一些特殊的聲音,或眼睛見到一些特殊的現象,結果錯過了神的訊息。

古聖說:寂靜是神的首要語言(silence i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God)。神的聲音在人心靈安靜時最響亮;神的心意在人的靈靜中最清晰。我們停止說話,放下自己繁雜的意念,進入靈靜,就會發現神已在那裡,等待與我們在愛中對話。

有一教授找牧師學道,一坐下便說過不停,意氣風發地數說自己的學位與成就。牧師拿來一壺茶,不停地把茶倒在杯裡,茶瀉出來他還繼續倒。教授忍不住請他停止,牧師說:「你要學道,但你一直說個不停,又如何吸收學習呢」?

 

 

 


欲望、解執、自由與愛

欲望、解執、自由與愛

邱清萍著

你們要甚麼?

當日施洗約翰向兩個門徒介紹耶穌,他們就跟從了耶穌(約一35-40)。耶穌轉身問他們:「你們要甚麼」?「要」是我們心中的需求和願望,也可統稱為欲望(desires),會使我們心跳,甚至熬到三更半夜都不想睡;是我們的價值所在,用來判斷甚麼能帶給我們幸福與快樂,是生活的動力。

人的欲望有一種詭異:想要的得不到,苦啊;得到了,還是苦,因為心不滿足,想要別的。得到又失去,更苦。

我們的想望其實都有伊甸樂園的影子,人最初被造,與神、與人、與大自然渾然為一,沒有阻隔。人犯罪後,所有的關係都破裂了,不再完整;人只能在夢裡嚮往,在熱望中等待和追尋那原初的愛,也就是人最深邃的需要與渴求。

欲望與愛

人生的意義與動力來自愛,欲望 (desires) 是愛的核心,能引起動機,發出能量,帶出行動。欲望是人生的動力發電廠,有動力生活就有朝氣與方向感,對人就有熱情,工作有熱誠;沒有動力,就散漫沒勁,生活呆滯像行屍走肉。

有些欲望導向惡:如貪錢的欲望使人去賭搏去欺騙;虛榮的欲望使人崇拜權勢地位;而情慾的動力使人追求肉體感官的滿足。另一些欲望則導向善:如與人和睦的欲望會促使人在衝突中尋求和解、公義的欲望使人為不公的事發聲等。

我們有時會互用「愛」與「欲望」兩個詞,使徒約翰說:「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二15-17)

愛神及愛世界都出自內心的感性欲求,但觸發動力的源頭很不一樣,這裡指的世界當然不是指地球,甚至物質的世界,乃是指我們被世界事物吸引而挑起的情慾私慾。雅各書在第四章提到「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所謂的世俗是指「裡面戰鬥的私慾」(第一節),驅使人貪得無厭,彼此妒忌,引進衝突與殺害。

欲望淪為私慾、私慾生出罪

始祖受試探,違背神的吩咐,把似乎正當的需要變為偏執的欲望。在平時,想吃新鮮可口的果子沒有錯,想有智慧也是正當的需要。但神明明吩咐不可吃那顆樹上的果子,蛇又騙她,說吃了會像神能知善惡。夏娃的欲望被挑起,愈看愈想吃那樹上的果子。她想要的與神的心意有衝突,可是她放不下,欲望淪為私慾,在錯的時候用錯的途徑來滿足,私慾與鬼魔的謊言結合,就懷了胎,生出罪來(各一14-15)。

需要與欲望不一定會變成私慾,甚至罪。希伯來書第四章15-16節說耶穌也曾凡事受過試探,但祂沒有犯罪。主有一個更大更強的欲望,就是要討天父的喜悅。祂在曠野禁食四十天,肚子餓了想吃,這是個正當的需要;魔鬼所提出滿足需要的原因和途徑卻非神所喜悅;魔鬼要耶穌行神蹟証明祂是神的兒子,兩次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就把石頭變成食物/就從殿頂跳下去」(太四3、6)。

不久前,耶穌在約但河受洗,天父從天上發聲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三13-17)。耶穌本來就是神的兒子,不需要証明。魔鬼想在主的身上挑引起表現慾、成就慾和權力慾,但是主都無動於衷,沒有中計。祂有一個更大更強的欲望,就是遵行神的話,單單敬拜神和事奉祂。

需要與欲望不一定會變成私慾,甚至罪,問題是我們要有一個更大更強的欲望,就是要討天父的喜悅,以至於我們對一般的欲望不會執著。耶穌曾說過:我來是要遵行天父的旨意,這個最大的欲望使祂能駕馭其他的欲望,不讓它們逾越界限。

問題不在可口的果子、食物、甚至金錢、學問、成功和別人的讚賞;而在那樣東西對你的吸引力,成為強烈的欲望,甚至私慾,令你身不由己,不能做神要你做的事;或聽信謊言,以為這東西能滿足你,使你患得患失,不得自由。這是我們真正的問題。

創世記記載神造萬物後,「看著是好的」,神所造的都甚美好。天父樂意將好東西賜給我們,問題是我們不要把受造物,包括自己、任何人與萬物取代了神;我們處理不好內心的欲望,它們就會淪為私慾甚至罪。

愛的層次、整合與平衡

神子耶穌基督降世,要除掉人的罪,恢復那原初的愛。人生一切道理的總綱,耶穌一言以蔽之: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其次是愛人如己。這是人之為人,最原初也是最終極的意義。

愛的層次由最核心開始,一直延伸到其他層次。最核心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其次是愛人如己(太廿二34-40)。愛神是最重要的核心,祂是創造主和救贖主,祂先愛我們,愛祂理所當然;祂也是愛的源頭,若不緊密與源頭連接,憑自己很難愛得長久,很快就愛不下去;主耶穌也是真愛的榜樣,祂對門徒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六章又指出神、人、物的層次:人重於物,耶穌說:「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26節)。當我們把物質看得比人重要,就是失序的愛。耶穌又說:「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33節)。神比一切優先,祂是創造主,人與物都是受造物;當我們對神、人、物的愛失序時,就會出問題。

賺錢養家是好事,但長時間工作,只為了賺更多的錢,有更多的享受,情願犧牲與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這是失序的愛。成功或成名,被肯定或受稱讚可能是努力工作的副產品,沒有甚麼不好,若以這些作為追求的目標就是失序的愛。有時失序的愛與欲望表現出來,是極端或過度,失去了平衡。想身體健康是好事,若因此運動過度,太過揀飲擇食,一點不舒服就大驚小怪,就成了綑綁。完美主義也是失序的愛。

愛的失序與欲望的偏執是痛苦的根源,使人失去自由,離開真正的愛愈來愈遠。

失序的愛與自由的失落

失序的愛會有不滿足或不滿意的感覺。有人說過:神的愛是正餐,使我們人生飽足;其餘都是前菜和飯後甜品,幫助開胃及甜咀,不可能持久滿足。即使重要如婚姻,若把它代替了神,遲早也會經歷不滿足。得不到苦,得到還是苦,失去更苦。缺乏有意義愛的關係,單身的人會在「欲得未得」的想望中焦慮,而已婚的人會在「既得未得」的失望中惆悵。若不愛人,單身的自由會帶來寂寞與惆帳;若不愛人,結婚會帶來許多人際衝突,害人害己,還害了下一代。單身或結婚都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目的,就是更愛神、更愛人。

不滿足會引致不止息的貪婪,以為再吃多些雜糧,再賺多些錢,再結多幾次婚,再環遊世界多一次,就會飽足。保羅說:貪心就是拜偶像(弗五5)。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欲望絕對化,成為理想中的自我形像,然後按自己的形像去造神;想成為富翁就造出財神;想多子多孫就造出觀音;想家中平安就造出門神。其實都是假神,是偶像;拜偶像最終是拜自己,就是利用偶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是「今生的驕傲」最透徹的表現。基督徒若不真正愛神,很容易把神當作偶像來拜來利用。

拜偶像會形成依附 (attachment),把幸福與安全感「釘死」在某個人或物、或某件事上,心思意念、時間精神都放在上面,成了習慣,欲罷不能上了癮。愛被騎刼,欲望被俘擄,連做選擇的意志也被綁架,身不由己,結果沒有餘力去真正愛神愛人。

依附帶來執著,愈怕失去或失控,就愈想控制,結果受綑綁。執著就是不肯也不能放下,愈不安全愈要執著,愈要控制。有工作狂或常發脾氣,家暴或玩手機上癮等都是因依附而更執著。結果是失去愛神愛人的自由,很可能再去找另一種失序的愛。

基督徒有可能再被奴僕的軛挾制

聖經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轄制…不可將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五1,13)。神是愛,三一真神是愛的群體,我們是照他們的形像造的。神創造我們時已把愛神愛人的欲望放在我們心靈最深處,可惜在人墮落後被其他的欲望挾持了,只有在耶穌基督的恩典中才能釋放出來,恢復我們受造時的樣式。

基督徒要小心,我們靠恩得救,仍然有可能「再被奴僕的軛挾制」。我們的悔改很多時候不夠徹底,生命改變不全面,只停留在人看得見的外面表現上,例如多了宗教的活動-去教堂、短宣、事奉;多了宗教禮儀-受洗及領聖餐,多了宗教標籤—屬於某某宗派;這些雖然重要,也只是樹的果,更重要是樹的根,是冰山在深水下面的東西,很多信徒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欲望、情緒等,完全和未信主之前一樣,原封不動,沒有改變。

耶穌的登山寶訓教導我們生命的改變要從裡面的欲望與動機開始–inside out。主說:律法要求不可殺人,這是對的,但更重要是去掉裡面恨的情緒;不可姦淫,律法是對的,但更重要是去掉裡面的淫念與慾望;不可說謊,阿們 !但更重要是清潔裡面以假亂真詭詐的心。外面的行為若非來自清潔了的心,在神看來就是虛偽。

這是為甚麼「聖言心禱」和「意識省察」的操練很重要,我們要請聖靈帶我們潛水到深處,從反省中注意那些地方有奴僕的軛挾制。我們也許會發現自己被今生的驕傲、眼目的情慾和肉體的情慾所糾纏及綑綁,不能自由去愛神愛人。

很多人要到中年,吃過苦頭,經歷過失意;或以前崇拜的偶像原形畢露,覺醒他們不過是人,並不是神;或一直以為好的東西原來填不飽內心的飢渴;或在慶祝大壽的同時,意識到生命的脆弱,身邊的親友一個個的消逝,病與死愈來愈真實,才醒悟自己真正的需要。

還我自由以愛服事

放手讓神掌管(let God & let go),才能放下偶像及依附。有一猴子想吃瓶裡花生,於是伸手入瓶,抓了一大把,卻發覺手伸不出來,吃不到花生,大受挫折就大叫起來。主人見狀叫他放下花生,牠卻不肯放手。後來主人想到妙計,把香蕉放到牠面前,猴子一看見牠最喜歡吃的東西,就立刻放下花生,手伸了出來,得到自由。只有神的愛有夠大的吸引力,使我們能放下依附和偶像。

放下有時不在於捨棄你所擁有的,乃在於捨棄你對該事物的欲望(desire)、依戀與倚賴。若所依附的偶像已佔據綑綁我們的心,怎樣努力也放不下,只有一途,就是忍痛割捨才得自由。

這自由就如保羅在腓立比書第四章11-13節所活出來的生活態度,無論是卑賤或豐富,飽足或飢餓,有餘或缺乏,他都能隨遇而安,這種豁達從容的生命是靈修傳統很重視的操練,不是消極的禁慾,乃是對一切事物抱著有則享受而不濫,沒有也能自得其樂。

有了心靈的自由,就能從容地選擇以愛來服事神、服事人。加拉太書第五章13節迴響 第一節「基督釋放了我們,是要叫我們得自由」,有了這自由,就要去愛心服事,否則可能再被奴僕的軛挾制。

 

 


默觀的禱告與愛的成長

默觀的禱告與愛的成長

邱清萍

愛得好才能禱告得好。基督徒的靈命塑造是一個愛的成長過程,耶穌把神對人的要求與期待總括在愛神與愛人的兩條誡命裡,祂說這是一切道理的總綱。不學習愛不可能禱告得好,因為愛是禱告的lingua franca (通用語)。

愛得好才能禱告得好,我們的禱告生活也隨著愛的成長而轉型。最初的禱告像奴隸,害怕用詞不當得罪主人;漸漸像僱工,為得僱主報酬或獎償而禱告;認識主多些我們像學生渴望效法老師的樣式,在禱告中經歷生命的改變。深度體驗主無條件的愛與恩典後,我們變回小孩子的樣式,禱告是向「阿爸父」單純的信靠,與親昵的依偎。更多經歷與主同死同活同坐天上,我們會進入與主聯合的禱告,是新娘向新郎完全開放降服,沒有保留的禱告。

傅士德用一個房子不同的房間來比喻不同的禱告操練,饒有意義(註一)。禱告就是回家,回到與神共築愛巢的家。耶穌是家門,禱告是開門的鑰匙。

入門的時候,我們多在「客廳」與神會面,像孩子向阿爸父說話一樣。禱告的內容都圍繞自己的需要與喜好,天父喜歡聽祂兒女單純的祈求及傾訴。有時我們的禱告像進入「廚房和飯廳」,在聖言心禱的操練中,慢慢咀嚼與反芻神的話,把所默想的化成禱告;有時我們又會在「書房」反思神的作為,一邊寫札記,一邊作意識省察的禱告,求祂鑒察與潔淨;或接受靈程導師的幫助,分辨祂的聲音與引導;另一些時候,我們會進入「工作室」,捲起衣袖事奉神幫助人,進入代求和爭戰的禱告;在這些禱告中我們更認識主,也更愛祂。

我們若追求更愛主,有時會進入「睡房」,與主聯合的禱告,也是默觀的禱告。這是一種專注愛神,盡在不言中的禱告,我們與主的關係水乳交融,如兩支腊燭的火焰結合為一,或雨降在溪水融為溪流(註二)。我們進入「睡眠」,安息在主愛的懷抱中,此刻主在我們心靈的隱密處的塑造,是我們毫無意識、也明白不了奇異的愛。

要進入默觀的禱告,我們先要在愛神愛人的實踐上不斷成長,經歷過「廳堂、廚房、書房、工作室」等禱告生活的操練,否則會很吃力,甚至有危險。因為沒有經過鍛煉與分辨的裝備,就心靈完全向靈界敞開,很容易中了魔鬼的詭計與欺騙。進入默觀禱告之前應作的準備是清心和追求愛主(註三)。

怎樣能清心呢?言行的不潔較易覺察而求神赦免,但人與神最深的關係像黑夜一樣隱藏於意識與自覺之外,難以看得清楚。聖經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使徒約翰指出愛世界就不能愛神(約壹二15),而愛世界包括感官方面如眼目和肉體的情慾,心靈方面如今生的驕傲,我們被罪和各種的依附、偶像(attachments)所綑綁,常看不見自己的沉溺,神卻可以在隱祕的黑夜中釋放了我們,使我們恢復愛神愛人的自由。

十架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 的作品《靈魂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 在這方面有很好的教導。他指出神的釋放有兩個層面,第一是「感官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enses):透過獨處、靜默、默想的操練,我們有意識地放下感官的作用,包括以感官的圖像和思維來定義神和祂的作為,也必須放下,用心靈和誠實向神開放自己,神就可以將感官裡的罪與依附都除去。

第二是「心靈的黑夜」 (Dark Night of the Spirit):十架約翰提出了七種隱晦屬靈的罪:屬靈的驕傲、虛榮、憤怒、奢華、貪婪、嫉妒與怠慢。這些罪都發生在屬靈追求的領域裡。基督徒有屬靈的追求本為美事,可惜人性的軟弱也一樣滲透進來,結果外表好像很「屬靈」,骨子裡仍然充滿各種的慾求,以致離與主聯合的目標似近猶遠,似得未得。在這段靈性掙扎浮沉的階段,我們好像進入心靈的黑夜,無光、無喜樂、也無追求的動力。神要在黑夜中使我們不再靠肉身的感官,或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屬靈的事,叫我們對主以外的事物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留不住。好叫我們專注追求祂的面和祂的愛。在靈魂黑夜的熬煉中,虛心取代了驕傲、簡樸取代了野心、平靜取代了憤怒、知足取代了奢華、喜樂取代了嫉妒,而動力也取代了怠慢(註四)。

無論是感官或心靈的黑夜,都是為了煉淨,使我們能清心追求愛主。默想和各種的操練是主動和刻意的,默觀卻是被動的等候和回應神的恩賜。在默觀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放下對感官作用的執著(一定要有怎樣的看法、感受和經驗)、把刻意的「執著」(willful)與掌控化為虛心的「樂意」(willing) 與開放(註五),由加到減、由繁到簡、由累積到放下,這是「主必興旺、我必衰微」的虛己、忘己與捨己的過程。  

這過程有時很痛苦,因為對自己的包袱與偶像有了覺醒,放下時會有撕裂之痛,神常藉著痛苦與破碎的經歷來煉淨我們深處的障礙。但有時卻是愉快的,久久不能擺脫的纏累終於鬆綁了,可以突破了,心情也自由輕快了。這些多在黑暗(隱密處) 進行,原來我們常不敢面對和承認自己的盲點和軟弱,長久以來培養了許多自衛的策略,層層掩蓋著,連自己也瞞騙了。但假如我們肯來到神的面前,向祂開放,祂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和放下。

黑夜過去,黎明來到,我們在與主聯合的愛中甦醒了。原來「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生一切的追求漸漸聚焦,祂就是我們心靈飢渴和夢寐以求的愛人,也是生命最終極的完滿。不同的默觀傳統都同意「愛」是靈命成長最終極的目標。「黑夜」是一個心靈被煉淨和醫治的過程,能幫助我們恢復清心單純,帶著深沉的平安與喜樂,以豐足的自由去愛神和愛人。

(註一)Richard J. Foster, Prayer: Finding the Heart’s True Home. Hodder & Stoughton, 1992., p.1.

(註二)邱清萍,《盡在愛中》,美國中信,2015年出版,頁69-74。譯自Interior Castle by St. Teresa of Avil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Allison Peers. Image Books, Doubleday, 1989.

(註三)Foster, Ibid. p. 164-168.

(註四)邱清萍,同上,頁141-143。譯自Dark Night of the Soul (eBook) by St. John of the Cross.

(註五)Gerald G. May, M.D.,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 A Psychiatrist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arkness and Spiritual Growth. HarperCollins ebook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