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观的祷告与爱的成长

邱清萍

爱得好才能祷告得好。基督徒的灵命塑造是一个爱的成长过程,耶稣把神对人的要求与期待总括在爱神与爱人的两条诫命里,祂说这是一切道理的总纲。不学习爱不可能祷告得好,因为爱是祷告的lingua franca (通用语)。

爱得好才能祷告得好,我们的祷告生活也随着爱的成长而转型。最初的祷告像奴隶,害怕用词不当得罪主人;渐渐像雇工,为得雇主报酬或奖偿而祷告;认识主多些我们像学生渴望效法老师的样式,在祷告中经历生命的改变。深度体验主无条件的爱与恩典后,我们变回小孩子的样式,祷告是向「阿爸父」单纯的信靠,与亲昵的依偎。更多经历与主同死同活同坐天上,我们会进入与主联合的祷告,是新娘向新郎完全开放降服,没有保留的祷告。

傅士德用一个房子不同的房间来比喻不同的祷告操练,饶有意义(注一)。祷告就是回家,回到与神共筑爱巢的家。耶稣是家门,祷告是开门的钥匙。

入门的时候,我们多在「客厅」与神会面,像孩子向阿爸父说话一样。祷告的内容都围绕自己的需要与喜好,天父喜欢听祂儿女单纯的祈求及倾诉。有时我们的祷告像进入「厨房和饭厅」,在圣言心祷的操练中,慢慢咀嚼与反刍神的话,把所默想的化成祷告;有时我们又会在「书房」反思神的作为,一边写札记,一边作意识省察的祷告,求祂鉴察与洁净;或接受灵程导师的帮助,分辨祂的声音与引导;另一些时候,我们会进入「工作室」,卷起衣袖事奉神帮助人,进入代求和争战的祷告;在这些祷告中我们更认识主,也更爱祂;

我们若追求更爱主,有时会进入「睡房」,与主联合的祷告,也是默观的祷告。这是一种专注爱神,尽在不言中的祷告,我们与主的关系水乳交融,如两支腊烛的火焰结合为一,或雨降在溪水融为溪流(注二)。我们进入「睡眠」,安息在主爱的怀抱中,此刻主在我们心灵的隐密处的塑造,是我们毫无意识、也明白不了奇异的爱。

要进入默观的祷告,我们先要在爱神爱人的实践上不断成长,经历过「厅堂、厨房、书房、工作室」等祷告生活的操练,否则会很吃力,甚至有危险。因为没有经过锻炼与分辨的装备,就心灵完全向灵界敞开,很容易中了魔鬼的诡计与欺骗。进入默观祷告之前应作的准备是清心和追求爱主(注三)。

怎样能清心呢?言行的不洁较易觉察而求神赦免,但人与神最深的关系像黑夜一样隐藏于意识与自觉之外,难以看得清楚。圣经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十七9)使徒约翰指出爱世界就不能爱神(约壹二15),而爱世界包括感官方面如眼目和肉体的情欲,心灵方面如今生的骄傲,我们被罪和各种的依附、偶像(attachments)所捆绑,常看不见自己的沉溺,神却可以在隐秘的黑夜中释放了我们,使我们恢复爱神爱人的自由。

十架约翰(St. John of the Cross) 的作品《灵魂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 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教导。他指出神的释放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感官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enses):透过独处、静默、默想的操练,我们有意识地放下感官的作用,包括以感官的图像和思维来定义神和祂的作为,也必须放下,用心灵和诚实向神开放自己,神就可以将感官里的罪与依附都除去。

第二是「心灵的黑夜」 (Dark Night of the Spirit):十架约翰提出了七种隐晦属灵的罪:属灵的骄傲、虚荣、愤怒、奢华、贪婪、嫉妒与怠慢。这些罪都发生在属灵追求的领域里。基督徒有属灵的追求本为美事,可惜人性的软弱也一样渗透进来,结果外表好像很「属灵」,骨子里仍然充满各种的欲求,以致离与主联合的目标似近犹远,似得未得。在这段灵性挣扎浮沉的阶段,我们好像进入心灵的黑夜,无光、无喜乐、也无追求的动力。神要在黑夜中使我们不再靠肉身的感官,或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属灵的事,叫我们对主以外的事物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留不住。好叫我们专注追求祂的面和祂的爱。在灵魂黑夜的熬炼中,虚心取代了骄傲、简朴取代了野心、平静取代了愤怒、知足取代了奢华、喜乐取代了嫉妒,而动力也取代了怠慢(注四)。

无论是感官或心灵的黑夜,都是为了炼净,使我们能清心追求爱主。默想和各种的操练是主动和刻意的,默观却是被动的等候和回应神的恩赐。在默观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放下对感官作用的执着(一定要有怎样的看法、感受和经验)、把刻意的「执着」(willful)与掌控化为虚心的「乐意」(willing) 与开放(注五),由加到减、由繁到简、由累积到放下,这是「主必兴旺、我必衰微」的虚己、忘己与舍己的过程。

这过程有时很痛苦,因为对自己的包袱与偶像有了醒觉,放下时会有撕裂之痛,神常借着痛苦与破碎的经历来炼净我们深处的障碍。但有时却是愉快的,久久不能摆脱的缠累终于松绑了,可以突破了,心情也自由轻快了。这些多在黑暗(隐密处) 进行,原来我们常不敢面对和承认自己的盲点和软弱,长久以来培养了许多自卫的策略,层层掩盖着,连自己也瞒骗了。但假如我们肯来到神的面前,向祂开放,祂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和放下。

黑夜过去,黎明来到,我们在与主联合的爱中苏醒了。原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一切的追求渐渐聚焦,祂就是我们心灵饥渴和梦寐以求的爱人,也是生命最终极的完满。不同的默观传统都同意「爱」是灵命成长最终极的目标。 「黑夜」是一个心灵被炼净和医治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恢复清心单纯,带着深沉的平安与喜乐,以丰足的自由去爱神和爱人。

注:

1. Richard J. Foster, Prayer: Finding the Heart’s True Home. Hodder & Stoughton, 1992., .1.
2. 邱清萍,《尽在爱中》,美国中信,2015年出版,页69-74。译自Interior Castle by St. Teresa of Avil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Allison Peers. Image Books, Doubleday, 1989.
3. Foster, Ibid. p. 164-168.
4. 邱清萍,同上,页141-143。译自Dark Night of the Soul (eBook) by St. John of the Cross.
5. Gerald G. May, M.D.,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 A Psychiatrist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arkness and Spiritual Growth. HarperCollins ebook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