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觀的禱告與愛的成長

邱清萍

愛得好才能禱告得好。基督徒的靈命塑造是一個愛的成長過程,耶穌把神對人的要求與期待總括在愛神與愛人的兩條誡命裡,祂說這是一切道理的總綱。不學習愛不可能禱告得好,因為愛是禱告的lingua franca (通用語)。

愛得好才能禱告得好,我們的禱告生活也隨著愛的成長而轉型。最初的禱告像奴隸,害怕用詞不當得罪主人;漸漸像僱工,為得僱主報酬或獎償而禱告;認識主多些我們像學生渴望效法老師的樣式,在禱告中經歷生命的改變。深度體驗主無條件的愛與恩典後,我們變回小孩子的樣式,禱告是向「阿爸父」單純的信靠,與親昵的依偎。更多經歷與主同死同活同坐天上,我們會進入與主聯合的禱告,是新娘向新郎完全開放降服,沒有保留的禱告。

傅士德用一個房子不同的房間來比喻不同的禱告操練,饒有意義(註一)。禱告就是回家,回到與神共築愛巢的家。耶穌是家門,禱告是開門的鑰匙。

入門的時候,我們多在「客廳」與神會面,像孩子向阿爸父說話一樣。禱告的內容都圍繞自己的需要與喜好,天父喜歡聽祂兒女單純的祈求及傾訴。有時我們的禱告像進入「廚房和飯廳」,在聖言心禱的操練中,慢慢咀嚼與反芻神的話,把所默想的化成禱告;有時我們又會在「書房」反思神的作為,一邊寫札記,一邊作意識省察的禱告,求祂鑒察與潔淨;或接受靈程導師的幫助,分辨祂的聲音與引導;另一些時候,我們會進入「工作室」,捲起衣袖事奉神幫助人,進入代求和爭戰的禱告;在這些禱告中我們更認識主,也更愛祂。

我們若追求更愛主,有時會進入「睡房」,與主聯合的禱告,也是默觀的禱告。這是一種專注愛神,盡在不言中的禱告,我們與主的關係水乳交融,如兩支腊燭的火焰結合為一,或雨降在溪水融為溪流(註二)。我們進入「睡眠」,安息在主愛的懷抱中,此刻主在我們心靈的隱密處的塑造,是我們毫無意識、也明白不了奇異的愛。

要進入默觀的禱告,我們先要在愛神愛人的實踐上不斷成長,經歷過「廳堂、廚房、書房、工作室」等禱告生活的操練,否則會很吃力,甚至有危險。因為沒有經過鍛煉與分辨的裝備,就心靈完全向靈界敞開,很容易中了魔鬼的詭計與欺騙。進入默觀禱告之前應作的準備是清心和追求愛主(註三)。

怎樣能清心呢?言行的不潔較易覺察而求神赦免,但人與神最深的關係像黑夜一樣隱藏於意識與自覺之外,難以看得清楚。聖經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使徒約翰指出愛世界就不能愛神(約壹二15),而愛世界包括感官方面如眼目和肉體的情慾,心靈方面如今生的驕傲,我們被罪和各種的依附、偶像(attachments)所綑綁,常看不見自己的沉溺,神卻可以在隱祕的黑夜中釋放了我們,使我們恢復愛神愛人的自由。

十架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 的作品《靈魂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 在這方面有很好的教導。他指出神的釋放有兩個層面,第一是「感官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enses):透過獨處、靜默、默想的操練,我們有意識地放下感官的作用,包括以感官的圖像和思維來定義神和祂的作為,也必須放下,用心靈和誠實向神開放自己,神就可以將感官裡的罪與依附都除去。

第二是「心靈的黑夜」 (Dark Night of the Spirit):十架約翰提出了七種隱晦屬靈的罪:屬靈的驕傲、虛榮、憤怒、奢華、貪婪、嫉妒與怠慢。這些罪都發生在屬靈追求的領域裡。基督徒有屬靈的追求本為美事,可惜人性的軟弱也一樣滲透進來,結果外表好像很「屬靈」,骨子裡仍然充滿各種的慾求,以致離與主聯合的目標似近猶遠,似得未得。在這段靈性掙扎浮沉的階段,我們好像進入心靈的黑夜,無光、無喜樂、也無追求的動力。神要在黑夜中使我們不再靠肉身的感官,或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屬靈的事,叫我們對主以外的事物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留不住。好叫我們專注追求祂的面和祂的愛。在靈魂黑夜的熬煉中,虛心取代了驕傲、簡樸取代了野心、平靜取代了憤怒、知足取代了奢華、喜樂取代了嫉妒,而動力也取代了怠慢(註四)。

無論是感官或心靈的黑夜,都是為了煉淨,使我們能清心追求愛主。默想和各種的操練是主動和刻意的,默觀卻是被動的等候和回應神的恩賜。在默觀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放下對感官作用的執著(一定要有怎樣的看法、感受和經驗)、把刻意的「執著」(willful)與掌控化為虛心的「樂意」(willing) 與開放(註五),由加到減、由繁到簡、由累積到放下,這是「主必興旺、我必衰微」的虛己、忘己與捨己的過程。  

這過程有時很痛苦,因為對自己的包袱與偶像有了覺醒,放下時會有撕裂之痛,神常藉著痛苦與破碎的經歷來煉淨我們深處的障礙。但有時卻是愉快的,久久不能擺脫的纏累終於鬆綁了,可以突破了,心情也自由輕快了。這些多在黑暗(隱密處) 進行,原來我們常不敢面對和承認自己的盲點和軟弱,長久以來培養了許多自衛的策略,層層掩蓋著,連自己也瞞騙了。但假如我們肯來到神的面前,向祂開放,祂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和放下。

黑夜過去,黎明來到,我們在與主聯合的愛中甦醒了。原來「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生一切的追求漸漸聚焦,祂就是我們心靈飢渴和夢寐以求的愛人,也是生命最終極的完滿。不同的默觀傳統都同意「愛」是靈命成長最終極的目標。「黑夜」是一個心靈被煉淨和醫治的過程,能幫助我們恢復清心單純,帶著深沉的平安與喜樂,以豐足的自由去愛神和愛人。

(註一)Richard J. Foster, Prayer: Finding the Heart’s True Home. Hodder & Stoughton, 1992., p.1.

(註二)邱清萍,《盡在愛中》,美國中信,2015年出版,頁69-74。譯自Interior Castle by St. Teresa of Avil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Allison Peers. Image Books, Doubleday, 1989.

(註三)Foster, Ibid. p. 164-168.

(註四)邱清萍,同上,頁141-143。譯自Dark Night of the Soul (eBook) by St. John of the Cross.

(註五)Gerald G. May, M.D.,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 A Psychiatrist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arkness and Spiritual Growth. HarperCollins ebook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