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同工同盟–访林立元、徐玉仙牧师夫妇

采访/邱清萍

徐玉仙牧师和夫婿林立元牧师婚后一同在西南浸信会神学院受造就,毕业后在德州一些大学城宣教共七年。 1995年徐牧师加入晓士顿西区中国教会,负责儿童及妇女事工,后兼任粤语堂的牧养工作,数年前专心担任家庭事工。其夫婿林立元牧师除了曾在福音证主事奉,也参予教会的家庭事工,在教导、训练及教材编写方面,两夫妇有非常美好的配搭。林牧师现在专注编写蒙福家庭教材和互动教学训练。

邱:徐牧师,你在按牧论文中分享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家庭事工是教会牧养的主轴、宣教的管道」,这理念如何带动了你在教会带领家庭事工?

徐:神造人要人生养众多,治理和管理全地,神要以家庭为主要管道来成就祂的普世心意。人堕落后首当其冲的也是家庭,始祖的夫妻关系出了问题。因此,教会要牧养弟兄姊妹,必须关顾他们的家庭生活,复兴教会先要复兴与经营家庭。常见在教会信了主的弟兄姊妹,似乎生命有了改变,家人却抱怨他们丝毫没变,与家人相处仍然有很多问题,配偶之间无法沟通,常常吵架。甚至一些很爱主、热心事奉的领袖也是如此。

林:基督徒的通病是没有追求全人的成长,把信仰与家庭分开,以为家庭生活与属灵生命无关,在教会热心事奉就是好基督徒。神的心意却不是这样,祂要我们里外一致,无论在家里或家外都讨祂喜悦。

徐:教会的使命是支持,鼓励和训练弟兄姊妹在家中活出见证,各人负起该有的责任(申30:19-20、提前3: 4)。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教会每一项事工都应包含家庭事工,鼓励人在家里活出信仰,装备他们与家人、亲友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家庭事工不单提供一些适合的课程、训练或讲座,更重要与堂会的教牧和领袖同工配搭,同心帮助会众及他们的家庭成长。

邱:与家人相处是基督徒灵命成长的考验,你们如何在这方面牧养弟兄姊妹?

徐:我们根据「家庭的生命周期」(如婚前、新婚、有稚龄小孩的家庭、有青少年儿女的家庭等)安排教导、训练和活动。例如婚前辅导、恩爱夫妻营、蒙福家庭班、夫妻成长课程、父母班、互助小组(帮助离婚人士、照顾年老父母者)、婚姻下半场等。

邱:很全面!也许大教会才有足够人力资源如此全面兼顾家庭各方面的需要。较小的教会要作家庭事工可以如何入手呢?

徐:训练和教材很重要。我在初期的儿童事工着重训练老师和建立同工,后来因父母表示有管教儿女的难处,我就开始训练父母,我们夫妇两人以互动教学法方式编写了『蒙福家庭』系列教材和教导『蒙福家庭』父母班。我们也门训夫妻,用了PREPARE/ENRICH这套问卷去陪伴夫妻成长,第一年我们花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陪伴了七对成熟的夫妇,训练完了,七对都愿意去陪伴别人,这事工我们叫做「夫妻伴行」,是夫妻陪伴夫妻的门徒成长事工。这两年我们在翻译并试用PREP(Preventive Relationship Enrichment Program) 这套教材来培训老师教导夫妻,这教材特别在促进夫妇沟通方面很有用,能一针见血指出夫妻沟通问题,如何处理冲突及情绪,有助夫妇彼此了解,倾吐心声,建立夫妻感情。

邱:弟兄姊妹由肯接受训练到可以训练别人,过程有什么困难吗?

徐:起初很困难,记得我们曾鼓励较成熟的夫妇教父母班,他们都婉拒了,说要教的东西自己都做不到,平日没有操练,怎能教人呢?尤其做父亲的说他们一向都没有参予教导子女,也不知道如何教,怎能帮助别人呢?这问题反映了许多人没有正确了解父亲的角色与责任。于是我们举办「亲子教育」训练班,要求夫妻一同参加。起初我一个人教,很少弟兄参加;后来我们夫妇一同教,弟兄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也很勉强的来了。后来他们得到益处,就自动鼓励其他弟兄参加。

林:在训练班里,我会分享自己做父亲的经验,例如两个女儿小的时候都有哮喘病,常常半夜发作又哭又叫,我认为这是母亲的责任,虽然听见孩子哭,却装作熟睡不予理会。我把自己当作教材,与他们分享失败的经验,不少弟兄听了都有共鸣。我也分享如何靠神的恩典,和夫妻共同的努力,我成了一个更负责任的父亲。这些对弟兄们有激励的作用,愿意一同来探讨如何处理所要面对的难处。

徐:我们要求自己透明,把真实的生活都摆在弟兄姊妹面前,大家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我们传授的不只是做父母的技巧,更重要是倚靠圣灵的能力,活出父母该有的生命表现。我们强调一定要倚靠圣灵,一定要信耶稣。很奇妙的,神透过教养儿女的训练班,吸引了慕道的朋友,有些就在训练的过程信了主,甚至有些来了二、三次就信了主。也有夫妇一起信主,一起受洗的。

邱:难怪你说,家庭事工是宣教的管道。

徐:真是这样,夫妻关系好,就是福音的见证。有些人与同事分享学习的果效,结果同事也想来教会学习。无论是「蒙福家庭」或亲子教育的课程或夫妻营,我们都欢迎慕道友参加,没有刻意宣传,报名要参加的人常超过我们的限额。

林:我们在每课的课程中一定会有圣经的教导,但不会卷入复杂的神学问题,乃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经文,有些慕道朋友发觉原来圣经的教导是如此实际可以应用的,就会更想了解神的话,参加教会的慕道班或小组继续学习。家庭事工因此成了教会福音外展一个天然的桥梁。

徐:有时慕道友会有信仰的问题,我们鼓励他们找组长谈,组长若需要帮助我们才介入。另一方面,我们也训练组长做关怀的工作。我们在「蒙福家庭」的课程里,设计了一些轻松、适合数代同堂的家庭游戏,每学期用一个星期六来举办「家庭乐、合家欢」的节目,鼓励每个家庭邀请祖父母或青少年子女或孙辈来参加,吸引了很多家庭。最后四十分钟,我们会有一个简单的福音信息,唱两首诗歌,有一两个训练班同学作见证,分享课程对他们的帮助,小孩则在室外有活动。这样慕道友能看见教会生活也有轻松、欢乐的一面,打破社会人士对教会的刻板形象。

邱:这些年传统家庭已遭受多方面的破坏,你的事工如何帮助弟兄姊妹建立合乎神心意的家庭,同时又扶立一些受创的家庭?

徐:联合国提出的警语是对的:「廿一世纪人类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家庭的瓦解!而它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是无法估计的!」家庭破裂所造成的影响我们都有目共睹。感谢神,我在考虑负责家庭事工时,取得了教牧的共识,就是各牧者仍会继续处理自己区内小组会众的危机个案,我则会支援协助,这样我就能专心发展家庭事工,特别是预防性的训练,借此减低婚姻家庭的危机。

邱:很多青少年离家上大学就流失了,不再去教会,甚至抛弃信仰。你们的家庭事工如何挽回这个趋势?

徐: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危机,非常强调下一代的事工,各年龄事工的计划与安排都要以支持和装备家庭为目标。更重要是鼓励父母负起儿女的属灵教导和训练,而不是只靠教会。儿童在教会的时间每周只有几个小时,塑造儿女灵性最终还是父母的责任。所以教会要训练弟兄姊妹,让他们明白身教的重要,父母不断地成长才能激励儿女成长。训练班要求父母学习完了,回家就要实践,下周在班上分享,若遇见难处就彼此借镜帮助。

林:亲子关系必须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建立,若等到青少年期出现问题才「恶补」,通常都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青少年若没有真实的信仰经历,只是被动地跟随父母参加教会活动,或只有头脑的信仰知识,进入大学就经不起各种学说的冲击,甚至离开教会。我们在蒙福家庭课程中很强调父母如何带领儿女去经历神。

徐:父母要带领子女一同祷告,特别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如何透过祷告经历神的同在与帮助。有些父母只关心儿女读书的成绩,把信仰放在次位。儿女小时不培养他们把神的话带进学业和活动,长大了就很难这样要求。早期有一念高中的少年男孩结交了坏朋友,课后不回家,在外流连闹事,令父母很担忧,亲子关系很有张力,无法沟通。我就劝他们不要一开口就骂儿子,要多聆听,与儿子建立亲和的关系。暑期来到,我就安排男孩来办公室帮忙暑期学校做义工,并找机会肯定他,做得不够好的也耐心地教导他,他发觉我们都爱他和接受他,就很认真的去做,而且做得不错。为了奖励他,我就在暑期学校下半期开始付他工资,他觉得很有成就感。第二年暑假再请他来帮忙,就这样他度过了难关,现在已大学毕业加入了上班族,而且继续来教会。

邱:你们夫妇一同带领家庭事工,在生活与事奉上没有所谓夫唱妇随,或妇唱夫随,如何培养这么美好的默契?

林、徐:我们两个人生活与事奉都在一起,难免有磨擦,经十多年磨练,现在互动默契不错。我们每周一早上用两小时一起沟通反省、计划和祷告;每年三次外出,一次旅遊度假、一次參加研習會、一次退修,多在十一月,以數天時間在神面前禱告,反省過去和策劃未來。我們既是夫妻,也是同工和朋友,這是何等大的祝福。假、一次参加研习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