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式的祷告——恩典的节奏

邱清萍

我们通常都不去留意自己是否仍在呼吸,然而,在无意识的一呼一吸之间,我们保住了生命的气息,存活了下来。

祷告基本上也有这种的作用,是我们灵命最自然,甚至无意识的动作,吸入神圣生命的气息,呼出人性的欲求与想望、需要与软弱;不但是神人的交流,也是新旧生命的交替。保罗说:「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神)。」(徒十七28)「在乎祂」​​,就在一呼一吸的祷告中。

祷告不但是生命气息的节奏,也是人与神爱的探戈。奥古斯丁说:「一言以蔽之,真正和整全的祷告就是爱。」(True, whole prayer is nothing but love.)在一呼一吸的祷告中,我们接受祂的爱,也以爱来回应祂,这是恩典的节奏。

祷告是放下劳苦的工作,和在外面的拼搏,回到爱之窝—家中,脱下重担和缠累,换上舒身的便服,向所爱的主倾心吐意,安息在祂的怀里。

祷告可以用口讲、或用笔写,但最终是心灵的交会,把深处交织的欲望、痛楚、饥渴和等待没有恐惧地、赤裸地呈现在爱我们的主面前。这种信任与开放、向神腾出空间,本来是很自然的,但我们在罪中与神隔离,忘记了这么自然的一回事,要重新学习。

保罗教导说:「要不住的祷告」(帖前五17);「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弗六18);「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腓四6);「「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前二8)。

要实践不住的祷告,可以操练「不费时却占有全部时间」的呼吸式祷告(breath prayer)。不费时,一口气就祷告完;却随时、随处、凡事、多方不住地在祷告,把心中的渴望,简单而亲切的向神说出来。当这种祷告成为生活方式时,就能超越时间、空间、言语和画像,生命与主深深的连合。

早在第六世纪沙漠教父与教母时期所提倡的「耶稣祷文」(Jesus Prayer)就是呼吸式祷告的一种,是根据路加福音十八章的两个祷告。第一个是税吏的祷告:「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耶稣称赞他;第二个是耶利哥路上一讨饭的瞎子向耶稣呼求:「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耶稣问他:「你要我为你作什么?」他说:「我要能看见。」耶稣就应允他,他就能看见了(35-43节)。

「耶稣祷文」表达了恩典的节奏:「呼」叫耶稣的名字,「吸」入祂对我这个罪人的怜悯。首先,它提供一个简短且能掌握重点的祷告模式,不须咬文嚼字,能表达对神的祈求就够;二来容易重覆,直至成为自然的习惯。更重要的,这简短的祷告包括了两大重要部份:确认耶稣是谁,和自己是谁。耶稣是神的儿子,是救主;我是罪人,需要祂赦罪之恩。

到了十四世纪,东正教会鼓励信徒常用「耶稣祷文」来祷告,直至心灵平静,进入默观的祷告。十九世纪有一俄国的农民把他追求「不住的祷告」和「耶稣祷文」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名The Way of A Pilgrim,许多人很受激励。

所有操练有它的心与术。心是目标与精义,术是规模与方法。以耶稣祷文习练呼吸式祷告,开始时尽量依循其方法,但不要忘记其目标与精义,就是不止息地经历神的同在,建立与祂没有间断的生命关系。掌握了,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内容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与需要,有不同的表达。

神无所不在,但只有常操练祂同在的人才能经历祂同在的真实与宝贵。罗伦斯弟兄透过与神不停止的相交,无论想到什么、遇见什么都带到与神的相交里。有时是告诉神,有时是聆听神。甚至没有话说的时候,心灵的眼睛也是看着神。几十年如一日,罗伦斯勤于操练神的同在,有意识地与神沟通,渐渐就成了习惯。每天每刻他都将耶和华「摆在他面前」,与祂共话,活在祂的爱中,经历在祂里面满足的喜乐与永远的福乐(诗十六8,11)。

不住的祷告其实是心灵的祷告,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上,都活在主的同在中。这需要长时期的操练,可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 开始时,找一安静时刻与地方,慢慢地作深呼吸五至十下,让全身松弛。
  2. 听主问你:「要我为你做什么?」留意内心浮起的需要:「喜乐平安/赦罪之恩/胜过试探/病得医治/不灰心/效法耶稣」等,然后以你感到最亲切自然的称呼来进到祂的面前。
  3. 随着呼吸,呼的时候叫主的名字,吸的时候简单说出心愿。 (呼:主耶稣; 吸: 我愿像你)。
  4. 把所选的呼吸祷文有意识地带到日常生活中,开始时练习密集一点,有人每天每小时至少重覆练习一、两分钟,有人以手机的闹钟每小时提醒自己练习,到晚上在日记写下这个祷告所带来的果子——与主更亲近吗?心中更平安吗?信心更坚强吗?更爱人吗?要持之以恒,天天操练,直到好像呼吸那样自然,就能帮助我们时常住在主里面。主耶稣吩咐我们:「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就常在你们里面」,我们保持与主连结,如枝子与葡萄树连结在一起,就能结出仁爱、喜乐和平安等圣灵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