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式的禱告——恩典的節奏
邱清萍
我們通常都不去留意自己是否仍在呼吸,然而,在無意識的一呼一吸之間,我們保住了生命的氣息,存活了下來。
禱告基本上也有這種的作用,是我們靈命最自然,甚至無意識的動作,吸入神聖生命的氣息,呼出人性的欲求與想望、需要與軟弱;不但是神人的交流,也是新舊生命的交替。保羅說:「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神)。」(徒十七28)「在乎祂」,就在一呼一吸的禱告中。
禱告不但是生命氣息的節奏,也是人與神愛的探戈。奧古斯丁說:「一言以蔽之,真正和整全的禱告就是愛。」(True, whole prayer is nothing but love.)在一呼一吸的禱告中,我們接受祂的愛,也以愛來回應祂,這是恩典的節奏。
禱告是放下勞苦的工作,和在外面的拼搏,回到愛之窩—家中,脫下重擔和纏累,換上舒身的便服,向所愛的主傾心吐意,安息在祂的懷裡。
禱告可以用口講、或用筆寫,但最終是心靈的交會,把深處交織的欲望、痛楚、飢渴和等待沒有恐懼地、赤裸地呈現在愛我們的主面前。這種信任與開放、向神騰出空間,本來是很自然的,但我們在罪中與神隔離,忘記了這麼自然的一回事,要重新學習。
保羅教導說:「要不住的禱告」(帖前五17);「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弗六18);「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四6);「「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提前二8)。
要實踐不住的禱告,可以操練「不費時卻佔有全部時間」的呼吸式禱告(breath prayer)。不費時,一口氣就禱告完;卻隨時、隨處、凡事、多方不住地在禱告,把心中的渴望,簡單而親切的向神說出來。當這種禱告成為生活方式時,就能超越時間、空間、言語和畫像,生命與主深深的連合。
早在第六世紀沙漠教父與教母時期所提倡的「耶穌禱文」(Jesus Prayer)就是呼吸式禱告的一種,是根據路加福音十八章的兩個禱告。第一個是稅吏的禱告:「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耶穌稱讚他;第二個是耶利哥路上一討飯的瞎子向耶穌呼求:「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耶穌問他:「你要我為你作甚麼?」他說:「我要能看見。」耶穌就應允他,他就能看見了(35-43節)。
「耶穌禱文」表達了恩典的節奏:「呼」叫耶穌的名字,「吸」入祂對我這個罪人的憐憫。首先,它提供一個簡短且能掌握重點的禱告模式,不須咬文嚼字,能表達對神的祈求就夠;二來容易重覆,直至成為自然的習慣。更重要的,這簡短的禱告包括了兩大重要部份:確認耶穌是誰,和自己是誰。耶穌是神的兒子,是救主;我是罪人,需要祂赦罪之恩。
到了十四世紀,東正教會鼓勵信徒常用「耶穌禱文」來禱告,直至心靈平靜,進入默觀的禱告。十九世紀有一俄國的農民把他追求「不住的禱告」和「耶穌禱文」的經歷寫成一本書,名The Way of A Pilgrim,許多人很受激勵。
所有操練有它的心與術。心是目標與精義,術是規模與方法。以耶穌禱文習練呼吸式禱告,開始時盡量依循其方法,但不要忘記其目標與精義,就是不止息地經歷神的同在,建立與祂沒有間斷的生命關係。掌握了,方法可以靈活運用,內容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境與需要,有不同的表達。
神無所不在,但只有常操練祂同在的人才能經歷祂同在的真實與寶貴。羅倫斯弟兄透過與神不停止的相交,無論想到甚麼、遇見甚麼都帶到與神的相交裡。有時是告訴神,有時是聆聽神。甚至沒有話說的時候,心靈的眼睛也是看著神。幾十年如一日,羅倫斯勤於操練神的同在,有意識地與神溝通,漸漸就成了習慣。每天每刻他都將耶和華「擺在他面前」,與祂共話,活在祂的愛中,經歷在祂裡面滿足的喜樂與永遠的福樂(詩十六8,11)。
不住的禱告其實是心靈的禱告,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上,都活在主的同在中。這需要長時期的操練,可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開始時,找一安靜時刻與地方,慢慢地作深呼吸五至十下,讓全身鬆弛。
- 聽主問你:「要我為你做甚麼?」留意內心浮起的需要:「喜樂平安/赦罪之恩/勝過試探/病得醫治/不灰心/效法耶穌」等,然後以你感到最親切自然的稱呼來進到祂的 面前。
- 隨著呼吸,呼的時候叫主的名字,吸的時候簡單說出心願。(呼:主耶穌; 吸: 我願像你)。
- 把所選的呼吸禱文有意識地帶到日常生活中,開始時練習密集一點,有人每天每小時至少重覆練習一、兩分鐘,有人以手機的鬧鐘每小時提醒自己練習,到晚上在日記寫下這個禱告所帶來的果子——與主更親近嗎?心中更平安嗎?信心更堅強嗎?更愛人嗎?要持之以恆,天天操練,直到好像呼吸那樣自然,就能幫助我們時常住在主裡面。主耶穌吩咐我們:「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就常在你們裡面」,我們保持與主連結,如枝子與葡萄樹連結在一起,就能結出仁愛、喜樂和平安等聖靈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