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使我的靈魂甦醒

邱清萍著

甦醒是意識的覺醒,留意到那一直存在,卻被忽略的事物。所謂意識(consciousness) 就是活在此刻,留意到當下的實況。覺醒好像是新發現,其實那東西一直存在,只是沒有留意到。信心的成長也要經過這樣的過程。

路加福音第廿四章13-35記載以馬忤斯兩個門徒與復活主同行一段路,聽他講解聖經,竟然沒留意或認出他就是耶穌。耶穌說他們信得太遲鈍了,太遲慢了,明明就在眼前,卻認不出來。同樣,神一直與我們同在,我們卻常常意識不到,在困境中會擔憂,在苦難中會恐懼。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屬靈的操練,如默想經文、聖言心禱、意識省察、靈程札記和導引等幫助意識的提昇。

認識神和認識自己有一個認知的過程,其中意識的覺醒很重要。從資訊(information)到生命轉化(transformation),會經過不同層次的認知,既有聖靈的光照,也需要自己的配合,下面作一些簡單的解說:

一.資訊 (information)

我是誰?我們的身份証記錄了有關我的最基本也最簡陋的資料;拿著這些資料我可以登機入關,但不能幫助我找到工作。畢業文憑也許有點幫助,卻不能助我找到如意的工作。正確的資訊很有用,能解決生活一些實際的問題,卻不一定能應付人生一些重要及較大的問題,例如怎樣做人,如何面對苦難等。

神是誰?與我有甚麼關係?讀經、聽道和聽別人的見証都會有幫助,若只停留在「知道」的階段,不能產生有效的信心。有些人從小去教會,卻一直沒有入門成為基督徒。

二.知識 (knowledge)

當我們把零碎的資訊組合起來,看到一個模式(pattern),一些關聯,就是有用的知識。我們對聖經真理的瞭解,起初也只是資訊,例如聽過約翰福音三16節,後來把這一節與羅馬書三23(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及六23(罪的工價就是死) 連起來,對福音的輪廓就清楚些。我們的意識已由資訊到知識層面,若停在這階段,只留在思想層面,與生活經驗沒有關連,不能觸動我們的心,也引不起內心想接受福音的意願。

以上兩個層次就像耶穌所說種子沒有落在土裡,或落在乾土上,沒有根,很快就失去了。

三.真知道(弗一17-18)(experiential knowledge)

保羅為以弗所信徒禱告,叫他們「真知道主」。這是一群「信從」主,在經歷上「跟從主,親愛眾信徒」(15節)的基督徒,他們屬靈的知識結合了經歷,對主的認識就不一樣。

很多信徒起初只用頭腦理解聖經的知識,在理性上認同了「屬靈四定律」,但沒有接受和順服的經歷;直到自己軟弱犯罪,很內疚沮喪,經歷主赦罪的恩典和愛,終於明白救恩的寶貴,若繼續在生活各方面經歷主的作為,就會與主建立愈來愈親密的個人關係。正如詩篇廿三篇的作者把「耶和華牧者」由1-3節的「他」變成第4 節的「你」,對主和自己的認識,愈來愈在經驗的層面,憑直覺就能意識和感受得到。這是意識的提昇,以前意會不到的屬靈事情,現在好像比較容易進入。

在靈修傳統裡,神學家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曾教導有兩種的知識,一種是理性的知識,另一種則是透過生命的共融 (connaturality, co-nature),藉著愛與聯合的生命而產生的認知默契。他解釋羅馬書第八章15-16節說:「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証我們是神的兒女」,聖靈把神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我們以愛來回應,結果產生一種認知上的共鳴-同証我們是神的兒女。哥林多前書第八章3節說:「若有人愛神,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古卷有”whoever loves truly knows”,愛神的人真知道神。

阿奎那解釋說共融(connaturality)的道理在道德問題上特別明顯。一位倫理學教授對貞潔的美德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在日常生活卻可能放蕩不覊。另一位潔身自愛的人,可能說不出甚麼大道理,卻更認識貞潔是怎樣一回事,因為他已經在信念、價值觀、抉擇與行為上與這美德融為一體,愛慕它、活出它、從直覺認得它。

有一種的知識是在愛中才獲得的,只有用愛的眼睛能看得明白。馬利亞用香膏膏主,記念主的死,猶大沒有這種愛,看不明白,認為她太浪費。耶穌母親愛子情深,雖然多次因耶穌的話心被刺透,卻能明白接受,有愛就能聽懂。約翰說:「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而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是愛」(約壹四7)。神是愛,有愛就能真知道,真認識神。

通常到達這個認知的階段有兩個很重要的經歷過程,除了以上所說的愛,還有受苦的經歷,都可以幫助我們更深認識自己與認識神。陳善養教授小時在天主教學校讀書,也信耶穌,但很模糊,長大後,連續兩次跌斷左臂骨,而且是同一個位置。除了皮肉之苦,他的情感與心靈都受嚴重的打擊,對死亡感到恐懼,迫切想打開苦難之謎。有一晚他流著眼淚,真誠向神禱告,敞開心門,接受耶穌為救主。他說,那天晚上,他照常上床睡覺;第二天起來,內心有一種很深沈的平安與安息。他的手臂沒有立即復原,但裡面有一種深刻的變化正在發生。他後來成了牧師,在 Fuller 神學院教書。人到了盡頭,在絕路處總會發現神就在那裡。

我們在愛與痛苦的經歷中,若用心的學習,就能找到通往真知識的途徑。也許這是耶穌撒種比喻的意思:落在荊棘裡的種子,被各種苦難擠住了;或像仇敵撒下的稗子,以假亂真,似乎要扼殺好種的成長。但信心的種子若在愛的土壤裡生長,就能駕馭各種試探與試煉,轉化及結出美好的果子。

四.智慧 (wisdom)

屬靈的智慧是與愛連在一起的。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談到兩種智慧,一種是世上的智慧,另一種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就是神在萬世以前預定使我們得榮耀的⋯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未看見、耳未聽見、人心也未想到的」。參透萬事的聖靈,要將這種智慧向愛他的人顯明出來(二7,9,10),這種智慧是與愛神連在一起的。

屬靈的智慧是神的恩賜,是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只有神的靈才能知道神的事,而聖靈將神奧祕的智慧賜給愛他的人,我們在愛中領受了,就能更領會神的事。

智慧是看到事情背後的實情,看到更全面的真相,一些以前以為矛盾對立的事,原來是一物的兩面:物質與靈、愛與公義、恩典與真理等。看得更全面,就不會輕浮地加以批評或拒絕;理性看不明白的事,在愛中都能接受。我以前認識一對牧師夫婦,他們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有嚴重的智障問題,卻是他們最愛的孩子,他們對苦難的奧祕也有更多的忍耐,不是問更多的問題,乃是在接納中發現智慧。

五.成熟圓融的生命

詩篇廿三篇描繪了一幅圓融生命的圖畫,與神、與自己、與人無礙,而且有愛的連合。我們從耶穌的教導,頭腦上都知道祂是好牧人,但是如何從與我無關的「他」,變成「你與我」的親切關係,在認知上需要經過一個靈魂甦醒(3節)的過程。

心靈覺醒了,就會歡然跟隨牧人走義路,面對苦難死亡也不懼怕,而且能謙卑承認自己的軟弱,坦然接受神管教的杖,仰望他挽救的竿。心靈裡面有活水泉源湧流,好像豐富的筵席,能化敵為友,以德報怨。又常活在神的恩典與慈愛中,感恩的心像福杯滿溢,在萬事萬物中看見與意識到神的同在,永遠與神同在。

參考:
Johnston, William. 1995. Mystical Theology, The Science of Love. New York: Orbis Books.
Duke, Meghan. 2018. A Loving Kind of Knowing: Connatural Knowledge as a Means of Knowing
     God in Thomas Aquinas’s Summa Theologica. Accessed from
     https://ejournals.bc.edu/index.php/lumenetvita/article/view/10506/9040
陳善養:《休息-在不安的世界經歷神的平安》。美國:福音証主協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