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同工同盟–訪林立元、徐玉仙牧師夫婦

採訪/邱清萍

徐玉仙牧師和夫婿林立元牧師婚後一同在西南浸信會神學院受造就,畢業後在德州一些大學城宣教共七年。1995年徐牧師加入曉士頓西區中國教會,負責兒童及婦女事工,後兼任粵語堂的牧養工作,數年前專心擔任家庭事工。其夫婿林立元牧師除了曾在福音証主事奉,也參予教會的家庭事工,在教導、訓練及教材編寫方面,兩夫婦有非常美好的配搭。林牧師現在專注編寫蒙福家庭教材和互動教學訓練。

邱:徐牧師,你在按牧論文中分享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家庭事工是教會牧養的主軸、宣教的管道」,這理念如何帶動了你在教會帶領家庭事工?

徐:神造人要人生養眾多,治理和管理全地,神要以家庭為主要管道來成就祂的普世心意。人墮落後首當其衝的也是家庭,始祖的夫妻關係出了問題。因此,教會要牧養弟兄姊妹,必須關顧他們的家庭生活,復興教會先要復興與經營家庭。常見在教會信了主的弟兄姊妹,似乎生命有了改變,家人卻抱怨他們絲毫沒變,與家人相處仍然有很多問題,配偶之間無法溝通,常常吵架。甚至一些很愛主、熱心事奉的領袖也是如此。

林:基督徒的通病是沒有追求全人的成長,把信仰與家庭分開,以為家庭生活與屬靈生命無關,在教會熱心事奉就是好基督徒。神的心意卻不是這樣,祂要我們裡外一致,無論在家裡或家外都討祂喜悅。

徐:教會的使命是支持,鼓勵和訓練弟兄姊妹在家中活出見証,各人負起該有的責任(申30:19-20、提前3:4)。我相信在某種意義上,教會每一項事工都應包含家庭事工,鼓勵人在家裡活出信仰,裝備他們與家人、親友建立良好的關係。所以家庭事工不單提供一些適合的課程、訓練或講座,更重要與堂會的教牧和領袖同工配搭,同心幫助會眾及他們的家庭成長。

邱:與家人相處是基督徒靈命成長的考驗,你們如何在這方面牧養弟兄姊妹?

徐:我們根據「家庭的生命週期」(如婚前、新婚、有稚齡小孩的家庭、有青少年兒女的家庭等)安排教導、訓練和活動。例如婚前輔導、恩愛夫妻營、蒙福家庭班、夫妻成長課程、父母班、互助小組(幫助離婚人士、照顧年老父母者)、婚姻下半場等。

邱:很全面!也許大教會才有足夠人力資源如此全面兼顧家庭各方面的需要。較小的教會要作家庭事工可以如何入手呢?

徐:訓練和教材很重要。我在初期的兒童事工著重訓練老師和建立同工,後來因父母表示有管教兒女的難處,我就開始訓練父母,我們夫婦兩人以互動教學法方式編寫了『蒙福家庭』系列教材和教導『蒙福家庭』父母班。我們也門訓夫妻,用了PREPARE/ENRICH這套問卷去陪伴夫妻成長,第一年我們花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陪伴了七對成熟的夫婦,訓練完了,七對都願意去陪伴別人,這事工我們叫做「夫妻伴行」,是夫妻陪伴夫妻的門徒成長事工。這兩年我們在翻譯並試用PREP(Preventive Relationship Enrichment Program) 這套教材來培訓老師教導夫妻,這教材特別在促進夫婦溝通方面很有用,能一針見血指出夫妻溝通問題,如何處理衝突及情緒,有助夫婦彼此瞭解,傾吐心聲,建立夫妻感情。

邱:弟兄姊妹由肯接受訓練到可以訓練別人,過程有甚麼困難嗎?

徐:起初很困難,記得我們曾鼓勵較成熟的夫婦教父母班,他們都婉拒了,說要教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平日沒有操練,怎能教人呢?尤其做父親的說他們一向都沒有參予教導子女,也不知道如何教,怎能幫助別人呢?這問題反映了許多人沒有正確瞭解父親的角色與責任。於是我們舉辦「親子教育」訓練班,要求夫妻一同參加。起初我一個人教,很少弟兄參加;後來我們夫婦一同教,弟兄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也很勉強的來了。後來他們得到益處,就自動鼓勵其他弟兄參加。

林:在訓練班裡,我會分享自己做父親的經驗,例如兩個女兒小的時候都有哮喘病,常常半夜發作又哭又叫,我認為這是母親的責任,雖然聽見孩子哭,卻裝作熟睡不予理會。我把自己當作教材,與他們分享失敗的經驗,不少弟兄聽了都有共鳴。我也分享如何靠神的恩典,和夫妻共同的努力,我成了一個更負責任的父親。這些對弟兄們有激勵的作用,願意一同來探討如何處理所要面對的難處。

徐:我們要求自己透明,把真實的生活都擺在弟兄姊妹面前,大家一同學習,一同成長。我們傳授的不只是做父母的技巧,更重要是倚靠聖靈的能力,活出父母該有的生命表現。我們強調一定要倚靠聖靈,一定要信耶穌。很奇妙的,神透過教養兒女的訓練班,吸引了慕道的朋友,有些就在訓練的過程信了主,甚至有些來了二、三次就信了主。也有夫婦一起信主,一起受洗的。

邱:難怪你說,家庭事工是宣教的管道。

徐:真是這樣,夫妻關係好,就是福音的見証。有些人與同事分享學習的果效,結果同事也想來教會學習。無論是「蒙福家庭」或親子教育的課程或夫妻營,我們都歡迎慕道友參加,沒有刻意宣傳,報名要參加的人常超過我們的限額。

林:我們在每課的課程中一定會有聖經的教導,但不會捲入複雜的神學問題,乃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經文,有些慕道朋友發覺原來聖經的教導是如此實際可以應用的,就會更想瞭解神的話,參加教會的慕道班或小組繼續學習。家庭事工因此成了教會福音外展一個天然的橋樑。

徐:有時慕道友會有信仰的問題,我們鼓勵他們找組長談,組長若需要幫助我們才介入。另一方面,我們也訓練組長做關懷的工作。我們在「蒙福家庭」的課程裡,設計了一些輕鬆、適合數代同堂的家庭遊戲,每學期用一個星期六來舉辦「家庭樂、合家歡」的節目,鼓勵每個家庭邀請祖父母或青少年子女或孫輩來參加,吸引了很多家庭。最後四十分鐘,我們會有一個簡單的福音信息,唱兩首詩歌,有一兩個訓練班同學作見証,分享課程對他們的幫助,小孩則在室外有活動。這樣慕道友能看見教會生活也有輕鬆、歡樂的一面,打破社會人士對教會的刻板形象。

邱:這些年傳統家庭已遭受多方面的破壞,你的事工如何幫助弟兄姊妹建立合乎神心意的家庭,同時又扶立一些受創的家庭?

徐:聯合國提出的警語是對的:「廿一世紀人類最嚴重的社會問題是家庭的瓦解!而它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是無法估計的!」家庭破裂所造成的影響我們都有目共睹。感謝神,我在考慮負責家庭事工時,取得了教牧的共識,就是各牧者仍會繼續處理自己區內小組會眾的危機個案,我則會支援協助,這樣我就能專心發展家庭事工,特別是預防性的訓練,藉此減低婚姻家庭的危機。

邱:很多青少年離家上大學就流失了,不再去教會,甚至拋棄信仰。你們的家庭事工如何挽回這個趨勢?

徐:我們也看到了這個危機,非常強調下一代的事工,各年齡事工的計劃與安排都要以支持和裝備家庭為目標。更重要是鼓勵父母負起兒女的屬靈教導和訓練,而不是只靠教會。兒童在教會的時間每週只有幾個小時,塑造兒女靈性最終還是父母的責任。所以教會要訓練弟兄姊妹,讓他們明白身教的重要,父母不斷地成長才能激勵兒女成長。訓練班要求父母學習完了,回家就要實踐,下週在班上分享,若遇見難處就彼此借鏡幫助。

林:親子關係必須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建立,若等到青少年期出現問題才「惡補」,通常都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青少年若沒有真實的信仰經歷,只是被動地跟隨父母參加教會活動,或只有頭腦的信仰知識,進入大學就經不起各種學說的衝擊,甚至離開教會。我們在蒙福家庭課程中很強調父母如何帶領兒女去經歷神。

徐:父母要帶領子女一同禱告,特別在面對挑戰或困難時如何透過禱告經歷神的同在與幫助。有些父母只關心兒女讀書的成績,把信仰放在次位。兒女小時不培養他們把神的話帶進學業和活動,長大了就很難這樣要求。早期有一唸高中的少年男孩結交了壞朋友,課後不回家,在外流連鬧事,令父母很擔憂,親子關係很有張力,無法溝通。我就勸他們不要一開口就罵兒子,要多聆聽,與兒子建立親和的關係。暑期來到,我就安排男孩來辦公室幫忙暑期學校做義工,並找機會肯定他,做得不夠好的也耐心地教導他,他發覺我們都愛他和接受他,就很認真的去做,而且做得不錯。為了獎勵他,我就在暑期學校下半期開始付他工資,他覺得很有成就感。第二年暑假再請他來幫忙,就這樣他度過了難關,現在已大學畢業加入了上班族,而且繼續來教會。

邱:你們夫婦一同帶領家庭事工,在生活與事奉上沒有所謂夫唱婦隨,或婦唱夫隨,如何培養這麼美好的默契?

林、徐:我們兩個人生活與事奉都在一起,難免有磨擦,經十多年磨練,現在互動默契不錯。我們每週一早上用兩小時一起溝通反省、計劃和禱告;每年三次外出,一次旅遊度假、一次參加研習會、一次退修,多在十一月,以數天時間在神面前禱告,反省過去和策劃未來。我們既是夫妻,也是同工和朋友,這是何等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