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終於再見到他們,好幾年沒見,不知道他們對幾年前教會發生的衝突是否仍耿耿於懷?我走過去跟他們打招呼,不料一股冷空氣飄過來,迴避的眼神、勉強的微笑,敢情傷口尚未痊癒。
饒恕是愛心最艱難、也是最冒險的工作。艱難,因為受傷者不但要背負傷痛,還要單邊負起饒恕的重任,而傷人者卻似乎逍遙法外。冒險,因為饒恕者可能被看作懦弱、沒有骨氣、是任意欺凌的對象,而一再受傷害。
其實,饒恕是一個不起眼的神蹟,是自己單獨與主在內心密室中,安靜卻勇敢作出的決定,不需要對方同意,甚至接受;乃是自己甘心樂意以自由來選擇的決定。結果神蹟就發生了,平安、釋放、得醫治、甚至破裂的關係有可能得以修補。
在日益分化、競爭劇烈的社會,我們何等需要饒恕的神蹟!在生活緊張的壓力下,很多人感到沮喪與憤怒,像隨時可以引爆的炸彈,我們何等需要饒恕的神蹟!政治兩極化、種族之間的仇恨及暴力事件愈來愈頻繁,人心惶恐,我們何等需要饒恕的神蹟!
再看國際舞台,我們正活在國家內戰(civil war)頻繁的時代。冷戰結束之前,聯合國關心的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冷戰結束後,是國家內部民攻打民的內戰。在過去卅多年,聯合國協助內戰國家的和平行動,次數之多是冷戰結束前的雙倍,而非洲國家的內戰佔了多數。 (https://www.amacad.org/publication/united-nations-civil-wars)
1994年四月南非終於結束種族隔離政策,第一次舉行民主選舉。然而同一個月,種族大屠殺在非洲另一個國家-魯旺達(Rwanda)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在短短一百天內,10%國家人口,國內77% 圖西族(Tutsi)人口被殘酷地宰殺了。
事後,聯合國成立國際法庭公審主導大屠殺的領袖,在魯旺達國內犯案下獄的人多達十二萬人,遠超政府當局所能應付。1998年三月美國克林頓總統向該國受害倖存的人公開道歉說:「屠殺發生後,我們沒有立刻採取行動阻止,也沒有及時承認這是種族滅絕的罪行」;五月聯合國祕書長安南向魯旺達國會道歉說:「我們做得不夠⋯,沒能挽救魯旺達⋯我們不能否認,在你們最危急的時刻,世界【袖手旁觀】,虧負了魯旺達的人民」。
「沒有饒恕,沒有明天」這是南非大主教圖圖(Desmond Tutu)的名言,對個人或群體,都是信據確鑿的。沒有饒恕,沒有明天。個人需要接受饒恕,選擇饒恕;家庭、教會和國家群體之間也需要以饒恕作橋樑,尋求和平的大道,世界才有幸福。
附上有感而作兩篇與饒恕有關的文章,歡迎點擊閱讀及轉介:《我免人債,求免我債》著重個人在生活中活出饒恕;《魯旺達的饒恕實驗室》是處理種族之間的恩怨情仇,該國的鄰居親友如何在經歷一場大屠殺的惡夢後,經歷彼此饒恕,最終和好,材料選自”As We Forgive—Stories of Reconciliation from Rwanda”一書。作者寫此書,是要指出:假如經歷大屠殺以後還可以饒恕,那麼,一些蔓延在我們生活中相對小很多的衝突與傷害事件,也有希望可以解決。
饒恕是耶穌基督福音的核心,尚待我們去經歷它強大的能量。
邱清萍謹上
2023.10.5